?

淺析社會體育在普及終身體育中的作用
——以廣州市社區體育愛好者調查研究為視角

2015-12-17 01:09鄧松
當代體育科技 2015年27期
關鍵詞:問卷體育

鄧松

(廣州市紡織服裝職業學校 廣東廣州 510310)

淺析社會體育在普及終身體育中的作用
——以廣州市社區體育愛好者調查研究為視角

鄧松

(廣州市紡織服裝職業學校 廣東廣州 510310)

社會體育活動的開展狀態是衡量終身體育普及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標。該文通過對廣州社區體育愛好者進行調查研究,以點帶面探究當前社會體育活動對終身體育普及的影響。充分發揮社會體育在終身體育意識培養中的積極作用,可為實現終身體育的連續性、持久性提供有效保障。

社會體育 終身體育 狀況調查 評價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的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國民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人口結構。人口日趨老齡化,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心腦血管病、肥胖癥、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日趨流行化、年輕化和普遍化,使衛生服務目標不得不做出相應調整。國民要適應快節奏、強壓力的工作與生活,就必須擁有健康的身心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在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國家通過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大力開展“全民健身”等社會體育活動,培養國民終身體育意識,可以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保障國民的身心健康,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從而減少國民醫療衛生支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因此,探究社會體育與終身體育銜接的管理和運行機制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越發引起人們的關注。

1 廣州社區體育愛好者狀況調查

1.1 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廣州“老八區”(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云、黃埔、南沙、蘿崗)的各個運動場所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體育愛好者為研究對象,可以說被調查的對象都是具有一定體育運動的習慣,掌握了一定的體育技能,屬于具備參與體育運動意識或具備終身體育意識雛形的人群。通過文獻資料法、個案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比較分析法進行研究。期間,共發放調查問卷255份,回收問卷255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37份,有效率為93%。

1.2 調查問卷的效度與信度

效度檢驗以專家鑒定法為主,輔之以調查法。共發放專家效度檢驗問卷8份,回收8份,回收率為100%,8份全部為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85%以上的專家認為調查問卷的設計符合實際研究需要,體現了調查目的和研究任務,具備有效性。

為了檢驗問卷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采取重測信度進行信度檢驗。在完成第一次問卷調查的一個星期后,隨機抽取了30名參與了第一次問卷調查的調查對象,重新發放調查問卷進行第二次調查。在對兩次調查問卷進行細致的數理比較基礎上,得出兩次問卷的皮爾遜積矩相關系數為r=0.91,說明具有較高相關性,調查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個人信息分析(部分)

從調查數據中可知,月收入7000元以上的調查對象占47%,調查對象一年用于體育支出在2000元到4000元區間的最多,占調查人數的39%??梢娝鶑氖碌穆殬I穩定、收入較高且工作壓力小的人群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相對更大,每年用于體育的支出也更多。

2.2 參與鍛煉的動機分析(部分)

高達72.2%的調查對象“比較喜歡”或“非常喜歡”體育運動,這與體育運動在國民中享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有關;然而在“體育運動興趣產生的原因”分析中,“自身需要”占32.6%,依次為“家人朋友影響”(27.3%)、“媒體及偶像影響”(21.6%);30.2%調查對象“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是出于“娛樂消遣”,13.6%出于“人際交往”。從中不難發現滿足社會交往需求已成為體育鍛煉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思考終身體育問題上,必須把社會因素作為重要的考量對象。

2.3 體育環境評價分析

體育環境評價分析(如表1)。

調查對象越來越看重體育鍛煉的環境和質量。從實地調查過程中發現,廣州雖然絕大多數的居委、社區均有自己的健身活動站,但其場地資源的“質”和“量”與群眾的期待確實有較大的落差。在眾多居委生活圈版塊里,經費匱乏、場地擁擠和器材缺少的現象十分普遍,絕大多數的地方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路徑以及簡單的健身器械等小型場地,羽毛球場、籃球場、網球場、足球場等受到群眾廣泛歡迎的運動項目,場地少之又少。這一現象印證了另一組調查數據,32%的調查對象就認為“提高體育運動興趣及效果”在于有“完善的體育活動設施”。

表1 調查對象對所在社區體育環境狀況的評價情況

3 結論與建議

3.1 加強對社會體育活動與終身體育理念的推廣宣傳

終身體育觀念的確立有賴于政府負責、社會支持、全民參與,而落實到具體工作上,加強對社會體育活動與終身體育理念的推廣宣傳則成為了當務之急??v觀世界各發達國家社會體育的發展歷史,為吸引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紛紛通過各種形式構建強大的輿論聲勢。如大打名人效應,邀請國家元首和社會知名人士來參加各種體育宣傳活動,擴大社會影響,1982年美國里根總統就親自參加美國跑步與健康協會發起的全國性跑步、競走、散步活動,宣布美國的10月9日為“跑步和健康日”;又或是推出朗朗上口的響亮口號,鼓舞人們主動參與健身,法國提出的“為心臟健康而練”、澳大利亞提出的“鍛煉能改變你家庭生活”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網絡上有這么一句話戲謔當前社會體育鍛煉的現狀:“青少年在沉睡,中年人在覺醒,老年人在奮起?!边@句話雖然以偏概全但確實形象地概括了當前全民健身事業開展的情況,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終身體育意識還無法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任何改革首先體現在觀念的改變上,要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就應加強社會體育活動和終身體育理念的宣傳工作力度,通過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宣傳使人們普遍接受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如在借鑒國外社會體育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網絡等各種傳播媒介,開辦終身體育專欄,制作體育公益廣告、宣傳片,并擴大播放的覆蓋面;努力搭建全面健身的短信傳播平臺,定期向健身骨干、社會體育指導員傳送健身知識,組織各類型的體育知識講座,為其提供理論指導;利用全民健身日、奧運會、亞運會、世錦賽、全運會等重要賽事和當地重大文體活動等,加強宣傳,積極倡導“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身常識,健身技能,提高群眾的健身意識,使積極參加健身活動成為社會的新風尚。

3.2 努力實現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終身體育一體化

終身體育是指導人們終身從事體育運動的思想意識,完善的社會體育體系則是實現終身體育的必要載體。終身體育貫穿人的一生,而社會體育則貫穿于終身體育的每一個階段,并在學前體育階段、學校體育階段、后學校體育階段相互作用,從而促進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

在學前體育階段,影響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氛圍、幼兒園教師、體育環境等;而在學校體育階段,體育興趣、體育習慣、體育教師、學習壓力、運動伙伴、體育明星等則成為主要因素;進入后學校體育階段,影響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的主要原因則轉變為身體健康、職業狀況、經濟收入、休閑時間、體育環境等,因而必須針對終身體育參與因素的差異性開展覆蓋各年齡層次、各運動群體的社會體育活動,并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各項配套設施,從制度層面、物質層面及內核建設層面予以強力保障。如遵循“因地制宜、業余自愿、小型多樣、就近就便”的原則,廣泛開展群眾登山、萬人長跑、暢游珠江、自行車環城等全民健身活動;或根據運動團體的差異性,大力推動職工體育的發展,開展符合女性特點并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和競賽活動;積極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挖掘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等??梢?要實現終身體育,必須高度重視社會體育的意義及作用。

3.3 增加群眾性體育設施的建設與開發

據資料顯示:我國體育資源主要分布在學校和企事業系統。體育系統的場地占有量僅為全部場地總數的23.4%,而學校系統占67.17%,工礦、鐵路和其他系統占有16.56%。以廣州為例,雖然廣州的教育網絡完善,但位于學校內的場館設施卻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用。一方面由于利益協調等種種原因不能及時對外開放,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另一方面,學校的場館設施節假日、寒暑假基本處于閑置狀態,同樣未能充分發揮服務群眾的功能。這類體育資源如何提高利用率,如何根據其功能、特點向公眾開放,并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對學生、老年人和殘疾人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如何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還有賴繼續完善管理和監督。

此外,政府還應根據國民的實際生活條件,積極爭取社會力量的投資,投資興建便捷式健身中心;開發研制一些功能造價、應用范圍符合實際需要的大眾體育健身器材;在各城市社區、公園廣場、草坪和路旁以及居民聚居的地段,普遍設立了便民的健身場所,充實和完善公共體育場地健身器材和設施;開放體育場館,改善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無障礙條件,提高各類體育設施的開放率和利用率,形成各級各類體育設施布局合理、互為補充、覆蓋面廣、普惠性強的網絡化格局,為國民在便利、舒適的健身環境中強化終身體育意識提供良好的基礎。

3.4 完善及健全社會體育服務體系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日趨高漲,旅游、健身正悄然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和生活時尚。健身房、大眾健身器材、各種體育場館日益增多,這為社會體育發展創造了機會,也對社會體育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及健全“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社會體育服務體系,必定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促進國民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和諧和文明的進步。

要完善和健全社會體育服務體系,需要建立健全社會體育的法規、制度,保障終身體育指導下的全面健身計劃的實施,建立健全社會體育的全國性運動會競賽制度,完善全面健身評估制度和獎勵先進制度等;需要發展壯大社會體育服務行業,培育和形成一批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強的體育健身服務企業和品牌,研發推廣便于進入家庭、適宜青少年、老年人、婦女、殘疾人健身的健身設備器材;需要健全社會體育組織管理網絡,廣泛建立各種類型、多種項目、不同規模的社會體育指導中心、體育協會、俱樂部及各種形式的基層體育組織;需要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改善社區指導員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組織能力差、工作熱情低等現狀,切實提升體育公共服務能力;需要廣泛組織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學校體育教師開展各類健身輔導,完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形成結構合理、覆蓋城鄉、服務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覆蓋面廣、適應性強、包容量大的組織管理體系,才能統籌兼顧區域、城鄉、不同人群的需要,才能可持續、保質量地為人們提供優質的服務,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有利于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的環境及氛圍。

[1]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EB/OL].中國新聞網,2011.

[2](法)保爾·朗格朗,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陳樹清,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5.

[3]曹社華.中外終身體育教育比較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09(8):20-21.

[4]張龍,粟衛梅.和諧進程中深圳市社區體育的發展研究[J].當代經濟,2008(12):100-101.

[5]汪正毅,李可,葉國鴻.從我國社會體育現狀看學校體育和終身體育的銜接[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4):317-320.

G807

A

2095-2813(2015)09(c)-018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7.185

猜你喜歡
問卷體育
調查問卷
近年來體育認知研究進展
2016年最佳體育照片
我們的“體育夢”
問卷大調查
問卷你做主
體育一家人
體育一家人
體育一家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