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物內生菌研究進展

2015-12-23 18:23趙媛盧鳳英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生理功能宿主特點

趙媛 盧鳳英

摘要:近幾年,植物內生菌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內生菌發展潛力巨大,概述了近些年內生菌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內生菌的定義、內生菌與宿主的關系、內生菌的各項生理功能以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作物;內生菌;生理功能;特點;宿主

中圖分類號: S18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020-03

1 內生菌的定義

人們對內生菌的定義一直都存在不同的看法。植物內生菌研究始于19 世紀中葉,Be Barry首先提出內生菌一詞“endophyte”[1]。1992年,Kloepper等提出了“植物內生細菌”概念,把植物內生菌定義為能夠定殖在植物組織間隙或者細胞內部,并且與宿主植物建立起共棲、互惠共生、共養等關系的微生物。James等將植物內生細菌定義為一切生存或者定殖在植物內部的微生物并且包括有活性的細菌、處于休眠期的致病菌[2]。綜上所述,可以將植物內生菌定義為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器官內部的真菌或細菌,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暫時)不表現出癥狀[3]。

2 作物內生菌的特點

2.1 作物內生菌具有普遍性

研究發現,地球上有上百萬種植物,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有內生菌[4]。在作物體內也普遍存在內生菌。內生菌廣泛定殖于植物的根、 莖、葉、花、果、胚、種子等器官組織的細胞或細胞間隙中,在植物的根瘤中也存在內生菌[5]。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從蔥的根、莖、葉,番茄的根、莖,油菜的根、莖、葉、花、種子,花生的根、莖、葉、種子,小麥的根、莖、葉、葉鞘,馬鈴薯的塊莖、種子、胚珠,棉花的胚根、棉鈴及其他植物各器官內分離出大量內生菌[6]。植物體內內生菌數量、種類與植物的種類、生存環境、生長階段、營養供給及基因型有密切關系,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下生長的同種植物組織中存在的內生菌種類、數目均有較大差異,即使同一地區的同一植物不同組織部位中內生菌的數量、種類也不相同。一般來說,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物與生長在較干燥、寒冷環境下的植物相比,前者內生菌的數量、種類多;生長速度快的植物內生菌數量比生長速度慢的植物多;生長時間長的植株內生菌數量比生長時間短的植株多[7]。

2.2 作物內生菌具有多樣性

作物內生菌具有多樣性,本研究主要介紹菌種多樣性、寄主多樣性、侵染方式多樣性。內生菌的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內生細菌、內生真菌、內生放線菌3類[8]。目前對內生菌分類鑒定方法主要包括以其形態學或生理生化特征為依據的表型分類法(或常規的分類法) 和利用現代技術方法進行分類,如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化學鑒定、數值分類法、分子生物學技術等[9]。內生菌普遍存在于生物圈中。目前全世界至少已在80個屬290多種禾本科植物中發現內生真菌[3]。田琴在小麥中分離出具有抗病原菌的內生菌,它對煙草赤星病具有較好的抗性[10]。劉衛今在不同品種柑橘中分離出具有耐冷性的內生菌[11]。張俊蘭從幾種食用菌中分離出內生菌,發現其對大腸桿菌、酵母菌、木霉菌都有抑制作用[12]。內生菌侵染宿主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以氣流、雨水、土壤、種子、昆蟲等為媒介,以內生菌體或孢子形式通過變形、吸器或滲透等途徑侵染植物,內生菌也可以通過分解植物表皮細胞壁或通過各種自然開口(包括側根發生處、氣孔、水孔等)或傷口(包括土壤對根的磨損,病蟲對植物的損害及收割多年生植物造成的傷口等)等傳播途經進入植物[7,13]。

3 內生菌與宿主的共處方式

內生菌與宿主在長期的共存生活中形成復雜且特殊的關系。有人將其描述為與宿主互惠互利的關系,有人認為是特殊的寄生關系,這種寄生一般不會引起植物的相關病癥,當植物衰老或受到環境脅迫時又會變成病原菌而引起植物病害,即內生菌和宿主植物之間是處于動態平衡的拮抗關系[14]。共生時,不同內生菌對其宿主專一性差別較大,有的內生菌只與某種植物共生,有的可同時與多種植物共生[7]。

4 作物內生菌生理功能

4.1 促進作物生長發育

作物內生菌對作物的生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內生菌通過影響宿主植物體內的物質代謝促進宿主植物的生長。Mallnow 等發現,酥油草的根系感染內生真菌后酥油草對磷的吸收能力更強,同時根系鈣、鎂等營養元素的含量也較高[15]。感染內生菌的植物一般比未感染內生菌的植株生長更快,內生菌可增進宿主植物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吸收[3]。內生菌可以促進作物對各元素的吸收來增加其產量。研究人員現已從甘蔗、牧草、禾谷類植物(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等)以及棕櫚樹、塊根植物、甘薯等非豆科植物中分離得到多種具有固氮作用的內生細菌[8]。內生菌通過促進植物根系的發育或通過內生固氮菌來獲得更多的無機氮。同時,內生菌侵染植物時能分泌多種胞外酶,如漆酶、蛋白水解酶等,這些酶的存在為宿主植物利用有機養分提供了條件[16]。內生菌通過改變根部周圍的環境來緩解非生物壓力,如分泌胞外多糖來改變土壤結構,從而提高植物根部對環境的適應性,促進植物生長[8]。

4.2 增強作物的抗逆性

有些作物具有抗逆性,能在低溫或缺水或高鹽堿的地方生長,有些作物則不能。作物內生菌的抗逆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抗旱、抗寒、抗高溫、抗鹽堿、抗病蟲害及對病原體拮抗等。研究發現,內生菌具有增加植物應激的能力,當沒有內生菌存在時,植物不能耐受居住地的各種生物或非生物的應激而無法生存。內生菌與植物共生協助時,植物能在一些環境惡劣、貧瘠的土地上生存,增加植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17]。Kuldaua等研究了麥角菌科內生真菌對禾草抗多種壓力的影響,證明麥角菌科內生真菌能提高禾草耐旱、 耐貧瘠能力[15]。吳藹民等發現,內生菌73a具有增加棉花過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這2種酶能提高植物對病原菌的抵抗力[18]。張鑫等從核桃的根、莖、葉、果中分離得到27株內生真菌,這些內生真菌能夠產生多種具有抑菌活性、化感作用的次生代謝產物[19]。王剛等在實驗室篩選出1株初步鑒定為蠟樣芽孢桿菌的菌株,證明其對小麥紋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20]。

內生菌增強作物各種抗逆性的機制還不清楚,目前學術界有以下4種觀點:(1)內生菌幫助作物產生生物活性物質如抗生素類物質、水解酶、植物生長調節劑、生物堿等。(2)內生菌通過增加宿主對礦物質、重金屬以及有機物質的吸收能力來提高宿主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3)增強作物的抗逆性,內生菌可以改變環境,包括降低植冠溫度、增加草坪草密度、增強水分吸收能力、增加宿主生物氧化及滲透調節能力等。Martin等發現野草體內內生菌通過降低除草劑的藥效來增加草對農藥的抵抗能力[21]。(4)與病原菌競爭營養物質,促進宿主植物生長,增強植物抵抗力或誘導植物產生抗性。

4.3 產生抗腫瘤物質

1993年,Stierle等首次從短葉紅豆杉的樹皮中分離出能產紫杉醇的內生真菌[22]。植物內生菌產生的抗腫瘤的活性代謝產物多種多樣,主要有萜類抗腫瘤物質、生物堿類抗腫瘤物質、醌類抗腫瘤物質、木脂素類抗腫瘤物質、酶抑制劑抗腫瘤物質等。長春新堿是從夾竹桃科植物長春花中提取的生物堿,具有抗腫瘤活性,尤其對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具有顯著療效[23]。從短葉紅豆杉、秦艽、茶茱萸、銀杏、人參、小麥等植物的根、莖、葉內分離出的內生菌能產生與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抗腫瘤活性物質、抗菌活性物質[15]。至今,學者們已經從短葉杉、西藏紅豆杉、歐洲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等植物中分離了多種能產生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的內生菌。布雷菲德菌素是一種大環內酯類紫杉醇衍生物,有明顯的抗腫瘤活性作用[19]。除以上這些抗腫瘤的活性物質外,還有其他類抗腫瘤物質,如球毛殼甲素A、殼囊孢酮B,其中多糖、肽類等植物內生菌的代謝產物也有明顯的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23]。顏銘利用基于植物內生菌代謝酶基因篩選抗癌傳統中草藥的方法,篩選出對細胞生長具有抑制作用的內生菌[24]。

4.4 產生藥用活性成分

大多數藥用植物在其生活史中都伴隨著內生菌。這些內生菌可以產生與宿主相同的活性物質,對藥用植物內生菌進行研究與開發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用植物資源匱乏的現狀[25]。1986年,人們首次在單子葉植物百合組織中發現與其互利共生的內生菌,其代謝產物富含天然維生素E、天然維生素C、維生素B6、多糖、胱甘肽、類SOD及生物堿等主要抗氧化物活性成分[26]。內生菌產生的藥用活性成分具有抗腫瘤、抗病原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25]。Castillo等發現,1株內生鏈霉菌能夠產生一類活性多肽物質,它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能較好地抑制耐藥性病原菌、寄生蟲[27]。田小曼等從青蒿中分離的內生菌能夠分泌抗病活性物質,對棉花枯萎病、小麥赤霉病都有抗性[28]。李偉南等從蒲公英中分離出的3株內生真菌對雞致病性大腸桿菌均有較強的抑制效果[29]。除此之外,內生菌產生的活性物質能激活機體的免疫功能、排除生物垃圾、清理自由基[26]。范純武等認為,內生菌糖不僅是生物細胞良好的活性保護劑,而且具有較強的抗電磁輻射能力,能促進細胞分裂增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30]。白藜蘆醇有預防和減緩癌癥、心血管疾病及缺血性損傷等多種疾病功能,張冠慶等發現,從釀酒葡萄梅洛特的葡萄皮、葡萄穗軸及梗中分離出的內生菌具有產白藜蘆醇的能力[31]。Lin等發現,從藥用植物中分離出的內生真菌含有豐富的PKS基因[32]。由此可見,開展藥用植物內生菌研究對藥用植物資源、特別是瀕危植物資源保護具有重要意義[33]。

4.5 與作物聯合修復重金屬污染

目前重金屬污染已經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為減輕重金屬污染,人們常采用過濾或超濾、化學沉淀、電化學處理、氧化/還原、離子交換技術、膜技術、反滲透技術等一系列傳統的物理化學手段來進行重金屬修復處理。這些傳統手段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如成本高、修復效果有限、不穩定、危險、會造成第二次污染等[2]。目前利用植物內生菌進行生物防治是研究熱點,利用對重金屬具有積累能力的內生菌及植物共生體可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植物修復提供可能[25]。內生菌在植物體內能夠降低重金屬的毒性并影響重金屬的運輸、聚集[34]。耐重金屬內生菌可以通過固氮、溶解礦物元素及產生類植物激素、鐵載體、ACC脫氨酶等產物促進植物生長及對重金屬的吸收[35]。肖瀟在具有DCC、DNP代謝抑制劑的條件下,從鎘超累積植物龍葵中分離的內生菌對重金屬的修復能力較強[2]。植物-內生菌聯合修復重金屬污染方式非常獨特,由于內生菌獨特的生存環境,修復過程對土著微生物影響非常小,對環境無污染,發展應用潛力較好[36]。

5 內生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關于內生菌研究仍然存在許多問題:(1)對內生菌進行分離、檢測所用的方法以及不適當保存會造成內生菌死亡或退化[1]。除此之外,目前所研究并能分離出來的內生菌還很少,有些內生菌以寄生為主,從植物體內分離后由于環境改變導致無法進行培養[15]。由此看來,內生菌研究需要在方法、技術方面作進一步改進。(2)內生菌具有雙重性,內生菌一方面可以促進植物生長,另一方面會引起以宿主為食的動物中毒[1]。也就是說內生菌在促進植物生長的同時,對人類或其他動物可能有害,因此利用內生菌時應格外小心。把對某些宿主植物具有益生作用的內生菌移植到其他植物體內時可能成為病原菌[37]。環境對內生菌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3)植物內生菌本身就是生物活體,因此內生菌所產生的活性物質也是不穩定的[38]。有些生物活性物質既不能由宿主植物單獨產生,也不能由內生菌單獨產生,而是兩者協同作用的結果[22]。除此之外,Purahong等發現,內生菌真菌分解率增加或減少主要由內生菌和宿主植物共同決定[39]。把內生菌從植物體內分離出來后,內生菌并不產生相應的活性物質。即使從植物體內分離出內生菌,并且內生菌能產生活性物質,但由于內生菌的次生代謝產物復雜多樣,發酵的次生代謝產物也不穩定[31]。(4)內生菌的遺傳基礎復雜,所以內生菌的分子生物學育種仍有困難,目前主要還是利用傳統育種技術對其進行改良[15]。內生真菌增強宿主植物競爭能力的同時也會降低群落多樣性[14]。

參考文獻:

[1]王瑤瑤,韓烈保,曾會明. 禾本科植物內生菌研究進展[J]. 生物技術通報,2008(3):33-38.

[2]肖 瀟. 基于鎘超累積植物內生菌的重金屬污染修復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2011.

[3]石晶盈,陳維信,劉愛媛. 植物內生菌及其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2006,26(7):2395-2401.

[4]謝鳳穎. 幾種藥用植物內生真菌的分離鑒定及菌絲培養特性研究[D]. 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2.

[5]譚廣秀. 具有抑菌活性的桑樹內生菌的分離鑒定及其抑菌物質研究[D]. 鎮江:江蘇科技大學,2012.

[6]苗文莉. 小麥內生真菌多樣性及其與宿主關系研究[D]. 鄭州:鄭州大學,2011.

[7]姚領愛,胡之璧,王莉莉,等. 植物內生菌與宿主關系研究進展[J]. 生態環境學報,2010,19(7):1750-1754.

[8]徐亞軍. 植物內生菌資源多樣性研究進展[J]. 廣東農業科學,2011,38(24):149-152.

[9]趙 旭,常思靜,景春娥,等. 我國植物內生菌研究進展[J]. 中國沙漠,2010,30(1):87-91.

[10]田 琴. 小麥內生放線菌的分離鑒定及防病促生作用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11]劉衛今. 不同柑橘品種耐冷內生菌的分離鑒定與遺傳多樣性分析[D]. 長沙:中南大學,2012.

[12]張俊蘭. 食用菌內生菌的分離鑒定及其代謝產物的初步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13]夏 靜. 鴉膽子內生菌的生物多樣性及其抑菌活性初探[D]. 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14]文才藝,吳元華,田秀玲. 植物內生菌研究進展及其存在的問題[J]. 生態學雜志,2004,23(2):86-91.

[15]馬彩霞,姜東亮,魏希穎. 內生菌與宿主植物關系及其育種技術的研究進展[J]. 藥物生物技術,2010,17(4):353-356.

[16]楊 波,陳 晏,李 霞,等. 植物內生菌促進宿主氮吸收與代謝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2013,33(9):2656-2664.

[17]王聰艷,周志國,武漢琴,等. 植物內生真菌研究進展[J]. 生物學教學,2015,40(3),2-4.

[18]吳藹民,顧本康,傅正擎,等. 內生菌73a防治棉花黃萎病機理[J]. 江蘇農業學報,2002,18(1):48-51.

[19]張 鑫,孟國慶,劉新利. 內生菌的分離方法及其次級代謝產物研究[J]. 山東輕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5(2):23-26,34.

[20]王 剛,李志強. 小麥內生細菌的分離及其對小麥紋枯菌的拮抗作用[J]. 微生物學通報,2005,32(2):20-24.

[21]Martin M,Vila-Aiub M,Alejandra Martinez-Ghersa. Evolution of herbicide resistance in weeds:vertically transmitted fungal endophytes as genetic entities[J]. Evolutionary Ecology,2003,17:441-456.

[22]陳飛雪. 植物內生菌生物活性物質研究進展[J]. 生物學教學,2010,35(1):4-6.

[23]范麗霞,鄭繼平. 植物內生菌抗腫瘤活性產物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8):4547-4550.

[24]顏 銘. 基于植物內生菌代謝酶基因篩選抗癌傳統中草藥[D]. 昆明:昆明醫科大學,2012.

[25]徐玲玲,單慶紅,郭 斌. 植物內生菌研究進展及應用展望[J]. 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3):5641-5643,5709.

[26]范純武,周 鋒,邊海泉,等. 內生菌提高免疫功能的實驗研究[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6):111-112.

[27]胡桂萍,鄭雪芳,尤民生,等. 植物內生菌的研究進展[J]. 福建農業學報,2010,25(2):226-234.

[28]田小曼,吳云鋒,張 玨. 青蒿內生菌的分離及抗病活性物質的篩選[J]. 西北農業學報,2008,17(4):186-190.

[29]李偉南,張慧茹. 3株蒲公英內生真菌的分離鑒定及抗禽類致病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2):9540-9542.

[30]范純武,趙 銳. 內生菌糖抗電磁輻射的生物學效應[J]. 中國水電醫學,2004(1):2-4.

[31]張冠慶,魏文靜,白 雪,等. 植物內生菌藥用研究進展[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2(2):60-62.

[32]Lin X,Huang Y J,Zheng Z H,et al. Endophytes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plant,Annona squamosa:isolation,bioactivity,identification and diversity of its polyketide synthase gene[J]. Fungal Diversity,2010,41(1):41-51.

[33]杜慧竟,蘇 靜,余利巖,等. 藥用植物內生放線菌的分離和生物學特性[J]. 微生物學報,2013,53(1):15-23.

[34]Li H Y,Wei D Q,Shen M,et al. Endophytes and their role in phytoremediation[J]. Fungal Diversity,2012,54(1):11-18.

[35]夏娟娟. 植物促生內生細菌的篩選及其強化油菜富集土壤鉛鎘重金屬的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

[36]楊喜愛,肖愛平,冷 鵑,等. 植物重金屬抗性內生細菌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9):31-32,46.

[37]李 強,劉 軍,周東坡,等. 植物內生菌的開發與研究進展[J]. 生物技術通報,2006(3):33-37.

[38]竇瑞木. 植物內生菌及其防病作用研究進展[J]. 河南農業,2008(6):31-32.

[39]Purahong W,Hyde K D. Effects of fungal endophytes on grass and non-grass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J]. Fungal Diversity,2011,47(1):1-7.朱 明,孟學平,趙 軍,等. 基于cox1基因的貽貝科遺傳差異及系統發育關系[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23-27.

猜你喜歡
生理功能宿主特點
病原體與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態關系
龜鱉類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RNA干擾技術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豬病中的應用
植物精油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飼料中的應用
從語用學角度看英語口語交際活動的特點
表現為扁平苔蘚樣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宿主免疫機制
殼寡糖的制備方法,生理功能以及應用趨勢
碳酸酐酶的生理功能、多樣性及其在CO2捕集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