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現代農業區域一體化的功能定位及關鍵問題研究

2015-12-23 13:19苗潤蓮張紅胥彥玲張敏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區域一體化功能定位關鍵問題

苗潤蓮 張紅 胥彥玲 張敏

摘要:京津冀現代農業區域一體化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立足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實際需求,圍繞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和區域5個維度闡明了現代農業的功能定位體系,從城鄉統籌與區域一體,產業鏈構建和行為主體利益協調,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資源、環境與產業協調發展等方面,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并從制度建設、資源共享、產業布局、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推進農業區域協作的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現代農業;功能定位;關鍵問題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520-03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最顯著的形式,通過區域分工優化資源配置,帶動商品、資本、技術、信息、服務等生產要素流動,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2004年,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了“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推進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今年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再次被強調。京津冀山水相依、地緣相親、資源互補、發展存在梯度,具有協作優勢。加快推進京津冀經濟一體化,是促進區域持續發展、解決大城市病、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1]的重大戰略舉措。京津冀一體化提出多年,京津冀都市型現代農業區域協作實踐已經走出了重要一步?!侗本┦小笆濉睍r期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指出要加強北京與京外合作區的區位合作。從實踐情況看,研發合作、京外基地與北京城區的“菜籃子”產品銷售網絡也已形成了有效對接。京津冀三地現代農業區域協作成為了京津冀融合發展新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學界對京津冀三地的區域農業合作研究也早已開始。劉登偉等從經濟和資源2個方面入手,研究了京津冀缺水區作物調整方案[2]。馬同斌等研究了京津冀都市圈農業合作戰略[3]。劉玉等從種植業、林果業、水產業、都市休閑觀光農業幾個維度來構想京津冀合作的框架和思路[4]。王俊鳳等探討了京津冀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思路、協作方向和模式[5]均。王軍等探討了京津冀農業協作發展的5種模式[6],并對生態流域補償協作型模式[7]開展深入研究。從區域、城鄉一體化的角度對協作定位和關鍵問題的闡述較少。

本研究從城鄉統籌與區域協作視角出發,對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功能定位進行研究,分析了京津冀農業一體化發展中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并提出京津冀現代農業發展對策建議。

1 都市型現代農業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的功能定位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依托于城市、服務于城市,符合現代城市發展戰略的新型農業業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是貫通城鄉、破解二元經濟結構、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突破口[8],推動了區域內、城鄉間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統一,不僅是一個農業資源與產業、市場構成的生產系統,而且是一個集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區域于一體的社會生態系統。因此,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現代農業的發展是建立在京津冀資源統籌、環境一體、市場互聯的基礎上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服務的產業業態,其功能定位應當滿足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總體目標所需的綜合性功能。

結合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實際,將現代農業的功能定位體系分解為資源、區域、環境、經濟、社會5個維度,如圖1所示。各個維度的功能定位及其實現途徑具體表現為資源維度定位——資源共享與高效利用,京津冀3地在農業基礎資源、生態資源、市場資源、科技資源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稟賦,資源具有差異性和互補性,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資源對環境的約束越來越強,京津冀農業通過資源多方共享,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區域維度定位——京津冀經濟圈“四化”同步的載體,依靠區域間布局調優形成京津冀三地區域分工協作、功能互補、開放共贏的產業功能格局,帶動京津冀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從而實現區域一體和城鄉一體;環境維度定位——大都市病是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而產生的,農業的自然和諧、農耕文化的循環利用,人與自然和諧、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理念使得現代農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產性綠色空間,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景觀農業、循環農業等可持續農業,來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經濟維度定位——農村經濟發展的“第一價值車間”,通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農業發展業態和經營模式來提升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增值;社會維度定位——市民健康幸福與農民就業增收,優先發展保障都市食品安全和應急供應的精品農業、高效農業,同時推進度假養生、租賃體驗等生態休閑農業開發,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保障社會穩定[9]。

而這5個維度的功能定位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影響,共同發揮著產業調整、社會穩定、經濟高效、生態安全、區域協同的多重功能(圖1)。

2 京津冀現代農業區域協作關鍵問題分析

基于都市型現代農業功能定位體系進行區域產業協作與結構升級,對推進京津冀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二元經濟結構轉化和主體利益分析為切入點,從城鄉統籌與區域一體,產業鏈構建和行為主體利益協調,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資源、環境與產業協調發展等方面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2.1 城鄉統籌與區域一體發展的問題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相對于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而言的,城鄉統籌的提出就是要達到城鄉一體化,縮小城鄉貧富差距,實現農民與城市居民的共同富裕。但是依據1978—2011年北京市農業和非農部門產值和勞動力數據進行趨勢外推,北京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仍處于持續調整狀態[10],城鄉差距仍很明顯。同時京津冀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也同樣存在,2013年,京津冀GDP首次突破6萬億元,達6.2萬億元,占全國10.9%。2013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別達到94 253元和101 699元,而河北省人均GDP僅為 38 832 元,不僅遠遠低于京津2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在京津兩個大都市高度發展的同時,在周邊區域存在一個相對貧困地帶,2005年亞洲開發銀行資助的一份調查報告首次提出“環京津貧困帶”的概念,時至今日在河北承德、張家口、保定等首都周邊地區,仍有近200個貧困村、100多萬貧困人口連片存在的區域,以及京津以南的滄州、衡水等區域構成環京津貧困帶。這些地區與北京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如何促進城鄉分割的傳統“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現代“一元經濟社會結構”轉變,如何促進京津冀區域內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化是一個重要問題。endprint

2.2 產業鏈構建與行為主體利益協調問題

農業產業鏈(agricultural chain)是供應鏈理論和價值鏈理論在農業領域的具體應用,是指與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密切相關的,具有上下游關系的所有功能環節聯結成的,能夠實現價值增值的產業鏈條。農業產業鏈的建立可以溝通城市與鄉村、聯系區域內與外,打破城鄉二元體制,促進區際間經濟聯系,推動共同發展。京津冀同屬華北平原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旱作耕作區,相似的農業自然條件是京津冀一體化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共同依托。京津兩市有著巨大的優質農產品和生態休閑服務消費市場潛力、豐富而強勁的技術成果資源,河北省則擁有充裕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獨特的自然生態屏障優勢和廣闊的農業發展前景,這些都為農業產業鏈的構建提供了前提條件。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天津外向型都市農業和河北省基地型農業的發展趨勢使其在資源分配和功能定位上形成了明顯的優勢互補,有利于京津冀區域農業協作的順利推進。

然而產業合作盡管有了重要進展,但是京津冀農業協作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河北各市與京津間協作經營規模小,市場欠發育,產業化程度低[11],完整的產業鏈并未形成,深入的技術合作、資源合作還缺乏,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還不強,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遠遠沒有體現。這主要是由于不同行為主體的利益訴求不同,但是產業鏈構建需要產業上中下游達成一致,長期協作而形成。而京津冀3地在長期的區域隔閡、經濟差距的的背景下,導致了各個行為主體的利益訴求有差異,在各自利益面前未能達成相互協調的利益機制,如何構建產業鏈,形成合理的協調機制成為了農業區域一體化的一個關鍵問題。

2.3 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

農業科技創新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北京作為我國創新資源最富集地區,農業科技的創新主體眾多、創新平臺趨于完善、創新水平全國領先[12]。近年來,北京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增多、推廣力度加大,以科技示范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農業為載體的農業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11年,北京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6百分點,已基本達到發達國家65%~85%的水平。近10年,京津冀經濟地區憑借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農業逐步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設施農業、精品農業、都市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不斷興起[13-14]。河北是農業大省,京津豐富的科技資源與河北農業資源的結合有著廣闊的前景,然而河北農業生產的技術效率較低、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農業產品較少。過于懸殊的社會經濟二元結構的直接后果就是,區域中落后的地區沒有能力引進、吸收、消化核心發達城市各種必要的生產要素和先進的管理制度,而發達地區出現的產業聚集、形成的產業規模和高層次的產業因為得不到堅實的腹地支撐而出現產業鏈中斷,沒有能力向周邊落后地區推廣和擴散[15]。

作為資源依托型的農業,京津冀3地具有資源互補性和發展梯次差異性,有很好的合作前景和合作愿望,但是符合區域發展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創新成果的缺乏,技術效率低下、產業化水平落后的農業生產,直接導致了科技創新成果不足,制約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京津冀都市圈農業同步推進、梯次發展。

2.4 資源、環境與產業的協調發展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大都市圈資源緊缺、環境惡化局面日益加劇,近年來,京津冀區域PM2.5污染日漸嚴重,資源環境約束趨于強化,這對3地產業分工合作,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京津冀3地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還存在嚴重問題,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短缺和地表水污染,貧困與生態環境問題交織,張承地區處于生態經濟惡性循環之中。環京津生態脆弱帶,農業生態安全、水源地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京津冀區域發展需共同面對的問題,生態問題成為區域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

京津冀地域相連,一脈相承,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在生態問題上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此次中央提出京津冀協調發展,一個重要背景就是環境污染威脅到了北京生存,化解北京霧霾,是京津冀協調的重要內容。農業作為重要的化石能源消耗主體及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在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過程中作用舉足輕重,如何實現產業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協調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課題。

3 京津冀農業區域協作的對策建議

區域一體化就是不同的空間經濟主體之間為了生產、消費、貿易等利益的獲取,產生的市場一體化的過程,包括從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市場到經濟政策統一逐步演化[16],京津冀農業區域一體化就從促進要素共享、市場一體、政策協同等方面著手。

3.1 消除體制機制障礙,確立一體化發展理念

京津冀協同發展最大的難題在于區域管理制度層面的創新突破,行政區域壁壘,城鄉二元結構是阻礙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與城鎮化,并且呈現加劇的狀況。消除城鄉、區域二元經濟結構,首先需要參與各方摒除區域界限,確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從體制機制入手,推進區域一體、城鄉一體的聯動發展機制,構建京津冀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體制機制改革,破除限制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區際資源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

3.2 建立資源共享利用的協作網絡,形成區域資源共享格局

京津冀區域協作利益主體多元、資源多樣。京津冀一體化需要建立資源、市場、生產的一體化,推動各種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要建立3地共享的科技、人才、資本、產品、市場、品牌、生態等多方面的資源共享共有的信息網絡,打破城鄉、區域間的割裂狀態,形成區域資源共享格局。

3.3 推進京津冀農業區域化合理布局和產業鏈形成endprint

區域一體化是一個區域問題、社會問題,實質上是經濟問題。產業布局和產業鏈形成是其物質基礎,京津冀3地目前還未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產業鏈未形成。要加強產業鏈構建,形成以京津科技資源、科技示范為源頭,河北產業基地、產業加工為核心的協調高效的產業鏈體系,同時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促進不同城市的產業合理分工、差異化發展。北京應充分利用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基地,發展技術含量高、資金密集、附加價值高的農產品,如籽種農業、名優新品、休閑體驗農業等。天津重點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精品農業、示范農業等,河北省在傳統種植業基礎上,發展高效、優勢、安全的農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17]。

3.4 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集聚和區域協作

京津冀農業區域協作不僅僅是產業發展、經濟協同的問題,同時也是資源、環境、區域、社會綜合發展的生態系統。為了發展高效、節約、低碳的現代農業體系,科技創新是關鍵,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為突破口,創新驅動,推動產業集群形成,發揮北京作為我國籽種產業總部基地的優勢,培育名優品種,打造品牌-基地-市場的產業協作模式,推動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陳安國.京津冀都市圈區域收入差距演變的趨勢研究[M]//京津冀都市圈理論與實踐的新進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01-106.

[2]劉登偉,封志明,方玉東.京津冀都市規劃圈考慮作物需水成本的農業結構調整研究[J]. 農業工程學報,2007,23(7):58-63,291.

[3]馬同斌,王有年,李 華,等. 京津冀都市圈農業合作戰略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539-544.

[4]劉 玉,劉彥隨,陳玉福,等. 京津冀都市圈城鄉復合型農業發展戰略[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31(4):1-6.

[5]王俊鳳,崔永福,路 劍.關于京津冀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的探討[J]. 農業科技管理,2008,27(4):24-27.

[6]王 軍,何 玲,馬同斌.京津冀農業協作發展模式探討[M]//祝爾娟.京津冀都市圈理論與實踐的新進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205-215.

[7]王 軍,李逸波,何 玲. 基于生態補償機制的京津冀農業合作模式探討[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31(3):74-78.

[8]苗潤蓮,張 敏.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9]苗潤蓮. 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瓶頸分析及對策建議[C]//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優秀成果選編(第三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0]張 敏,苗潤蓮,李 梅,等. 北京市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演變及轉化對策分析[J]. 科技和產業,2013,13(11):81-84.

[11]王 軍,石 嫣,董 謙. 試論京津冀農業區域協作[J].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7,9(3):45-49.

[12]張 敏,苗潤蓮,王世民,等. 京津冀都市圈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與對策[J]. 廣東農業科學,2012(23):209-211.

[13]蔣和平,盧江勇. 北京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基本思路與政策建議[J]. 農業經濟問題,2007(增刊):45-50.

[14]張雅光. 天津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特征與功能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9,30(3):6-10.

[15]《天津經濟》課題組. 京津冀一體化綜述與借鑒[J]. 天津經濟,2014(4):22-29.

[16]孟慶民.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念與機制[J]. 開發研究,2001(2):47-49.

[17]陳曉永. 京津冀產業發展功能定位與產業集群空間分布[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5,26(6):49-56.柴富成,程 豹,譚周令. 新疆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門檻效應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523-525.endprint

猜你喜歡
區域一體化功能定位關鍵問題
防治水霉病的幾點關鍵問題
區域一體化視角的機動車協同環境管理研究
NFV技術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關鍵問題研究
發達國家或地區留學工作對中國的啟示
解決好改革關鍵問題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中小學圖書館的功能定位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關鍵問題探討
黨的群眾路線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與作用空間
我國水域將按功能定位分類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