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國際化中的學生交流

2016-01-06 14:06王斌銳嚴天宏郭偉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20期
關鍵詞:應用技術大學教育國際化德國

王斌銳+嚴天宏+郭偉

摘 要:德國基爾應用技術大學(Kiel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前副校長赫爾穆特·迪斯波特(Helmut Dispert)在基爾應用技術大學任職期間,積累了豐富的與國外院校合作交流的經驗,也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論與實踐做了深入的研究。為了解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的發展趨勢,本刊專訪了赫爾穆特·迪斯波特教授。在采訪中,迪斯波特教授指出,“博洛尼亞進程”引領了德國及全歐洲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學校,其組織結構、教學時間、學分轉換要達到國際化水平;國際化交流活動可以大致分為四類,即學生交流、教師交流、國際化的課程、高校與企業間國際化的合作關系;在交流活動中,學生可以沉浸在一種新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從而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獨立,對社會與全球問題的認識更深刻;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的學生交流活動具有學術影響、文化和社會影響、經濟效應、技能影響;德國基爾應用技術大學和中國計量學院等高校擁有廣闊的合作前景。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國際教育;雙學位項目;聯合學位項目;跨國教育;應用技術大學;德國

一、德國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請您就德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作一下簡要的介紹。

赫爾穆特·迪斯波特:德國高等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348年成立的布拉格大學(迪斯波特教授認為布拉格大學是德國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和1386年成立的海德堡大學。當然,德國高等教育真正的起源最重要的標志是在洪堡兄弟領導下的柏林大學的建立,他們提出研究與教學相統一的原則,尤其強調大學應當享有自主處理內部事務的權力。洪堡模式為德國大學系統的發展和分化奠定了基礎,并引領高校體系發展,此體系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與洪堡模式并行發展的工程學院和其他專業技術學院也擁有悠久的歷史,這些機構完成了為企業培養學生的任務。

1968年,德國決定將應用性質的學院納入到高等教育體系中。1969年,德國總統宣布成立一類新型機構——應用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緊接著,德國的大學體系經歷了一場重大的變革,原有的工程院校和早期存在的其他一些學校陸續轉變為現在人們所熟悉的應用技術大學。如今,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生數量大約占據了德國高等教育體系中60%的份額。

德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另一件大事是德國高等教育系統融入了歐盟,這引起了德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構,其標志性事件就是“博洛尼亞進程”的啟動。1988年,《歐洲大學憲章》(Magna Charta Universitatum)的發表標志著大學的重要作用得到認可。隨后,為進一步推廣歐洲高等教育區(EAHE)理念,歐盟先后召開了數次會議。其中,1999年在巴黎索邦大學和意大利博洛尼亞召開的會議最為重要,并最終發表了《博洛尼亞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其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開放的歐洲高等教育區,促進不同國家教育體系的融合?!安┞迥醽嗊M程”引領了歐洲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要在學術機構的組織結構、教學時間、學分轉換上達到國際化水平。歐洲也以本科和碩士兩個階段的高等教育體系取代了單級學歷制度。

二、教育國際化在全球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世界教育信息》:您剛才提到“博洛尼亞進程”引領歐洲的高等教育向著國際化方向發展,請就高等教育國際化談一談您的理解。

赫爾穆特·迪斯波特:正如《博洛尼亞宣言》及相關文件中所表述的那樣,國際化和流動性是歐洲高等教育區非常關注的兩點。全球各高校依此發展了各種項目來促進國際學術活動。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集教育、研究、服務為一體的綜合的國際性跨文化整合過程。歐洲的大學出現于中世紀,大學是學習中心,各種學術思想和觀點在大學中相互爭鳴與交流。那時的國際化交流不僅普遍存在,而且是大學中的教師和學生主動要求的?,F在,國際化的視角通過《博洛尼亞宣言》深深扎根于歐洲教育體系中,不同課程的國際化和流動性得到了發展。

重大國際化交流活動可以大致分為以下4類,即學生交流、教師交流、國際化課程、高校與企業間國際化的合作關系。上述4類活動的國際化作用截然不同。其中,學生交流對學生產生的作用是傳統課程學習所無法比擬的,這也會對學生個體和院校產生很大的作用。

三、學生交流活動有效促進學術機構國際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剛才提到了學生交流活動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的重要作用,請您更加詳細地介紹一下這一方面的情況。

赫爾穆特·迪斯波特:學生交流是迄今學術機構國際化最重要的方面。交流主要分成兩類:輸入流動和輸出流動。輸入流動是指留學生在某一學期(或更短時間)到本國高校學習的行為;輸出流動則相反,是指本國學生去國外高校(通常是學術合作機構)學習的行為。對學生來說,這種交流會帶來以下益處。

第一,學生可以沉浸在一種新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學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有時甚至能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盡管學生在本國接受了基礎的外語教育,但身臨其境的方式能使學生更為有效地學習語言課程和參加未來的國際性專業活動。更重要的是,學生能沉浸在一種新的文化中。這種交流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其他國家的特點,也能幫助他們認識文化差異?!翱缥幕涣鳌币辉~概括了這種觀點及其延伸思想,將語言導向型交流與文化相結合。一種眾所周知的副作用就是所謂的文化沖擊。指在一種嶄新的文化環境中,文化沖擊往往使個體無所適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出,“不論是從整體還是個人角度來說,語言都起著傳承經驗、知識和文化環境,價值體系,社會規則和歸屬感的重要作用。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分析,語言的多樣性反映了群體創造性地適應物質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的方式,更標示著文化的發展脈絡,也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載體和媒介?!?

第二,過去的幾十年中,特別是教育國際化興起后,人們對教育的看法一直在改變。起初,各國或地區主要強調建立統一的國際標準,如歐盟建立的歐洲高等教育區。近期,人們開始認識到文化多樣性與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不能僅僅將教育國際化限制在單純的知識遷移上,還需要重視包括社會和文化層面的觀念的轉移。對于學生來說,這就意味著他們需要站在不同文化視角去理解和適應新的學習方法。舉一個典型的案例,學生到德國學習,就要采用學生和團隊導向的方式學習,而不會采用教師導向的方式學習。在德國,學生可通過所謂的“設計思維”方式來從事研發項目的管理。這樣,回到本校后,學生就會發揮在交換學校得到的新體驗的優勢,他們會更加自信、獨立,對社會與全球問題的認識也更深刻。他們經常會獲得一種新的心境,這種心境與東道國及其文化有關,正如吉米·巴夫特(Jimmy Buffet)在他著名的歌詞中道出的那樣,“緯度在變化,態度在變化,一切都是那么與眾不同?!斌w驗過國外不同價值觀的學生,往往會受到未來雇主,尤其是現代跨國公司的青睞。這種交流經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高等院校國際化日益趨向“本土國際化”,這指的是國際化活動不能脫離本土,尤其對學術機構而言。這體現在參與講座、研討會、學習和科研的學生主體是非常復雜的;本土學生需與國際訪問學者合作;學生成為合作過程的參與方,并且有機會獲得國際化、跨文化競爭力,便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生活和工作;大學中的學生、教師、管理人員成為本土國際化進程的參與方;本土國際化在整個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大環境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教育交流項目

對學生交流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教育信息》:學生交流活動需要教育交流項目作為平臺,請您談談各類交流項目的情況。

赫爾穆特·迪斯波特:通常,學生會選擇與本校已經建立合作關系的國外高校參與交流活動,這些合作關系一般是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諒解備忘錄(MoUs)、諒解協議(MoAs)等方式實現的。例如,選擇交流項目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國外合作高校選修一系列課程來修滿學分。與交流項目相比,雙學位和聯合學位項目支持下的學生交流活動則復雜一些。

首先,我先談一談雙學位項目。根據德國高校校長聯席會議(HRK)的定義,雙學位項目特指兩個國際合作伙伴院校之間的合作,學生需要在本國高校A學習一部分課程,在國外的聯合高校B完成剩余部分課程,只有在兩校的學習成績都合格才能達到雙方的學位授予要求,獲得A、B兩所學校的學位。例如,基爾應用技術大學理科信息技術碩士課程執行的就是雙學位課程的實施方案,其與澳大利亞、中國、挪威的高校合作。這個項目以修學課程、項目研發為導向,課程框架基于實際應用,依托與工業界和商業界的合作,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跨國公司,培養人才。

近期,基爾應用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和電氣工程學院與中國計量學院簽署了一項與雙學位項目類似的協議。根據協議,基爾應用技術大學信息技術科學碩士專業同中國計量學院聯合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工程碩士、信息與通訊工程專業工程碩士。

其次,在聯合學位項目方面,雖然其與雙學位項目很類似,但兩者也存在重要的區別。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聯合學位項目的學生只能獲得一個學位,即合作的雙方院校共同頒發一張證書。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下的學生交流活動又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赫爾穆特·迪斯波特:雙學位項目與聯合學位項目結合了兩所合作院校的專長,讓學生獲得所期望的國際學位,豐富學生的經歷,幫助學生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掌握所需技能。

隨著雙學位項目在合作國之間的開展,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方法出現了,這就是人們今天所說的“跨國教育”。當一個國家的A院校在某一領域有獨特的經驗,而另一個國家的B院校卻在此方面缺乏經驗時,這種教育模式的存在就變得非常重要。舉例來說,高度專業化的課程并不適用于所有院校機構。這種形式的合作可以成為“本土國際化”理念下的案例。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和英國文化協會指出,跨國教育產生的主要影響包括學術影響、文化和社會影響、經濟效應、技能影響??鐕逃秊閰⑴c院校帶來的最明顯的好處是師生有機會獲得卓有成效的、高質量的國際化學習項目;參與的學校獲得接觸不同教育模式的機會,如德國的應用導向型教育體系,學生不用額外花費就能獲得更高質量的國外學習機會;學生可以獲得國際交流經歷;高度本土國際化將參與高校的老師和學生以國際網絡的形式聯系起來;學生國際化和跨文化競爭力不斷加強;項目輸出院校接收了大量的國際學生,使得相關合作更為成熟;學生成為合作高校的“國際大使”;學生畢業后能夠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用人單位認可學生的多元文化經歷,未來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知名機構的合作交流;有效擴大研發項目所需的國際網絡規模;項目主辦高校與本領域工業界、經濟界的合作更加深入。

合作開展本科和碩士交流項目的過程則更為復雜,其復雜程度超過了其他交流項目。與單純的雙學位或聯合學位項目相比,本科和碩士交流項目最主要的差別是整個學位項目是在另一個擁有不同歷史和法律的國家完成的,在這其中尤其不能低估法律問題,其原因在于合作院校雙方的重大事項都是與法律直接相關的。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引入國法律層面的工作包括建立委員會(理事會),解決學生資格認證、學雜費、語言、學生選擇和錄取、招生流程、學位頒發、國際交流等問題。

最近,基爾應用技術大學正與中國高等院校開展跨國教育合作。這一項目的直接合作伙伴就是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國計量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中國計量學院在計量學領域享有盛譽,是在計量學應用研究方面與德國高校合作的理想院校。浙江省和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已經開展了近30年的合作,基爾應用技術大學與中國計量學院開展的合作也得到了雙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基爾應用技術大學

將逐漸加深與中國院校的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剛才您談到了基爾應用技術大學與中國計量學院正在進行院校合作,請您具體來談一談合作進展。

赫爾穆特·迪斯波特:2013年,中國計量學院在與新西蘭墨爾本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時,聘請了德國基爾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師,負責在中國為學生教授相關課程。

兩校更為直接的合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目前,中國計量學院與德國基爾應用技術大學計劃開展的合作項目模式為雙學位項目。根據德國的政策,學生如果想申請德國學位,就必須在德國注冊。德國教育部門正在考慮修改此項政策,即允許沒有在德國注冊的境外學生獲得德國學位,這樣學生不用去德國就可申請德國學位,這一政策預計近期就會實行。該政策實行后,基爾應用技術大學和中國計量學院之間就可以開展更為密切的合作。目前,兩校正在開展的合作有中國計量學院招收德國基爾應用技術大學學生參與短期學習交流,以及教師之間的科研合作交流、師資培訓交流等。

基爾應用技術大學正在開展的其他項目(尤其是碩士層次的)將被引入中國的合作高校,最有可能在電氣工程、機電和機械工程等專業領域開展合作?;鶢枒眉夹g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的信息技術與信息工程碩士研究生項目融合了互聯網技術和智能制造的特點,深受國際學生的歡迎。我相信,基爾應用技術大學與中國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必定能夠邁上一個新臺階!

編輯 許方舟 校對 呂伊雯

猜你喜歡
應用技術大學教育國際化德國
“夢夢”“嬌慶”德國行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期環境工程專業辦學模式探索
應用技術大學背景下課程開發初探
淺論江蘇省獨立學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國際化高校聯盟體系下結構化MOOC框架 
國際化時代下傳統文化的教育自覺
中國開啟“應用技術大學”探索
新中國科技60年(3)
開始敲門
非常演奏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