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文化學思考

2016-01-14 13:39肖常沛陳喜枝
廣東教育·職教版 2015年12期
關鍵詞:文化引領內涵發展職業教育

肖常沛 陳喜枝

摘要: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該文從文化學的視角,對職業教育發展動力、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初步探討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職業教育如何加強內涵建設,實現轉型發展,著力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對策。

關鍵詞:職業教育;內涵發展;文化引領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2-0104-03

態度、信念和價值觀,有時被籠統地稱之為“文化”,它們對人的行為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轉型期。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對變革做出了反應。而作為上層建筑的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也在發生著重大變化。職業教育如何主動適應和服務經濟發展新常態,為學生職業發展找到突破口,成為職業教育工作者一個全新的課題。

一、生利成人達己,回歸職教目的

(一)“拼爹”的迷霧

青年學生對快速發展的社會變化所帶來的壓力非常敏感。近年來,他們的就業傾向發生明顯轉變,相當部分人把進入高福利和高穩定的體制內單位就業作為首選。社會輿論和媒體渲染就業“拼爹”,放大就業“拼爹”的主流假象。無庸置疑,由權力和金錢編織起來的關系網確實網走了不少稀缺的就業機會和資源,許多畢業生也認同要想當公務員或進國有企業,要有社會關系和家庭背景。

一個公平而理性的社會,應當是一個發展機會平等、上升通道順暢和階層有序流動的社會。唯此,國家才能永葆活力和創新力,社會才能穩定發展。而就業“拼爹”這種指向權、錢、關系的文化導向,極大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破壞了社會公平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挫傷了青年學生追尋夢想的信念。

要打破就業“拼爹”的文化認同,必須把放肆的權力關回籠子,同時還要回到整個教育體系中來探討出路。目前,我國就業市場存在著“人與崗位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這既與我國受世界經濟大環境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轉型升級等諸多因素有關,也與教育自身相關聯。

教育的本質是為社會培養適用人才,然而有的教育卻偏離了這個目標。有的學校熱衷于搞中專升???、??粕龑W院、學院升大學,再由綜合型大學升研究型大學,走的是千篇一律的升格老路。殊不知,學校的層次不是“升”上去的,而是從服務中來。有的學校什么專業熱門就開設什么,教師熟悉什么內容就教什么,至于能否滿足用人需求,能否順利就業,全靠學生畢業后出去“拼爹”“拼運氣”。因此,我們要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教育結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學生不“拼爹”而靠“拼能力”成才而發力。

我們的教育既要為學生“拼能力”托底,還要培養他們“拼能力”的文化自信與自覺,讓他們對這個社會和時代充滿信心和責任,把進入體制內就業看得淡一些,燃起創業、創新的熱情,還要教育學生有摔跟頭、吃苦頭的勇氣,真正能立起來為社會服務。

(二)打開窗口:學習

近年來,職業院校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形勢好,主要是有市場需求。但就業率高的背后仍有隱憂,并不是所有人都對職業教育看好,有的對職業教育不太了解,認為職教是“低層次教育”。

真正的職業教育是什么?也許一般人對此尚處于迷茫中。教育家陶行知在名篇《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中提出:“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彼^生利,就是創造物質財富或增加社會價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詮釋了職業教育的終極目的,呈現了以生利為宗旨、以成人為目標的教育態度和教育價值觀,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去年,筆者訪問了德國柏林州農業園藝職業學校。該校由彼德先生于1904年創辦,是德國一所具有重要影響的知名農業院校,開設有林業、花園設計和動物護理等專業,每個專業對應相應的職業,每個專業方向對應具體崗位。據校長萊納.萊姆格魯貝爾先生介紹,該校的一位畢業生自己開辦了一間花卉園藝公司,專門根據客戶的個性需求,培育供應花草苗木,生意非常好,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非常高。這是普通花農大批量重復勞動無法做到的,因為其中加入了大量創造性勞動因素,這正是德國藍領進入中產階層的縮影。德國的職業教育“生利”功能明顯,社會認可度高,學生不會因為上職業學校感到有失面子,而是非常樂意地接受職業教育。

關于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文化學思考

2014年6月,習總書記專門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做出重要批示:“職業教育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努力讓每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边@些指示令人深受鼓舞。由些可見,以生利為宗旨,以成人為目標,“生利成人”是檢驗職業教育的唯一標準。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從速度向質量轉變,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將會產生大量有別于以往的人才需求。如果職業教育能夠培養出新型人才,他們將創辦更多的新型中小企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成長為新興的中產階層,可以逐步提高職業教育的聲望和文化認同感。堅持“生利成人達己”的職教理念,有助于構建真正的創新職教體系,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更多的青年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財富的創造者,讓職業教育真正從弱勢教育走向主流教育。這既是一種期待和憧憬,又是我們要為之努力的目標。

二、跨越文化鴻溝,回歸職教本色

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給了人們更多的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據統計,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在校生2550萬人,其中高職800余萬人,中職1750萬人。這些青年學生通過職業教育不斷進入社會和現代產業,他們需要克服的第一道門檻,就是要成功跨越文化鴻溝,實現由校園人到職業人的嬗變。

(一)文化之力

什么是文化?文化之力又在哪里?文化不過是代代相傳的習慣和信念,深深植根于人們心中的價值觀、道德觀、信仰觀和審美觀,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當我們從一個熟悉的環境轉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如果這兩個不同的環境里存在著明顯的文化差異,我們就會感到不舒服,無所適從,甚至茫然,這就是文化鴻溝所帶來的困惑。

據調查表明,新入職的青年學生普遍存在著焦慮不安、自我意識嚴重、缺乏服從和嚴謹工作作風等方面的問題。畢業生中出現的各種生產和安全事故的80%,是由于其工作責任心不足、安全意識淡薄等引起,工作技能水平不夠只占很少的比例。這些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產業文化、企業文化教育的缺位。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所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备辈块L魯昕也強調:“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產業文化和優秀企業文化進入職業院校?!币虼?,在培養青年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應該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文化緩沖,幫助他們告別原有的家庭文化、校園文化,逐步融入行業企業文化,將職業精神深深地植入他們的血脈,使其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和員工。

只有內心認同,才能踏實肯干。因此,職業教育就是幫助青年學生實現個人社會化和企業化的過程。首先,要發揮產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青年學生對自己“藍領”身份的認同,使他們能夠安心在一線工作,順利跨越城鄉、區域和校企等文化門檻,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合理選擇求學、就業之路,實現體面勞動有尊嚴的生活。而有些大學畢業生由于人生目標定位不同,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形成了“就業難與用工荒的兩難”局面。第二,著力推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對接與融合,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規范,讓他們在校學習期間就對企業文化、工作制度耳熟能詳,真正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第三,通過產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造就學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讓他們不要對工資和工作環境有過多要求,能夠從基層做起,從企業需求出發,全面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

(二)天然盟友

傳統手藝的傳承在過去一直是以師帶徒、口傳手授的方式在勞動場所進行,受教者、施教者、用工者三位一體,真正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手腦并用、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這是最為古老的職業教育模式,但育人的效率較為低下。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中,職業教育被剝離出來,規模雖然擴大了,但企業的育人功能卻弱化了,逐步演變為以職業院校為中心的“單主體”育人模式,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為人才培養與用人需求相脫節,人與崗位不匹配。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高技能職業人的教育,學校和企業雙方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標,應該回歸到“天然盟友”的關系,在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建設和師資配備等方面高度對接,深度融合,走合作共同育人才之路。

校企雙方能否順利回歸“天然盟友”,攜手并進,關鍵在于學校能否與企業進行文化交流與融合。因為校企合作引發的變化,首先是學校文化的變革。把優秀的企業文化引到校園文化中來,用企業文化突出職業教育的“職業”特色,全面提升學生的產業文化素養,這是職業院校必然的選擇。

教師是學校文化傳承創新的主體,校企文化能否匯聚交融,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率先提升自身的產業文化素養。職業院校的教師絕大多數來自于大學,并非企業。他們來到職業院校后,逐步熟悉了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適應了學校工作環境和各項管理規范,成為了一名合格教師,但這只是完成了他們第一次的社會化。

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背景下,需要教師主動深入企業,熟悉企業環境,建立起企業朋友圈,接受新觀念和新方法,使自己順利跨越產業文化的門檻,這就是教師的再社會化過程。因此,校企雙方要為教師下企業實踐,了解行業發展狀況,掌握企業技術變化,提升專業教學實踐能力提供機會和渠道。同時,職業院校要全面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建立完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積極引企入校、入企辦班,共同開發課程教材、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建校企互聘的教學團隊,加強學校內涵建設,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社會認可度。

責任編輯賴俊辰

猜你喜歡
文化引領內涵發展職業教育
試論凸顯農村初中特色,圓內涵發展之夢
走綠色教育之路?促學校內涵發展
加強校園人本管理 營造和諧育人氛圍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潛能德育視角下中職內涵發展與招生規模問題的對策研究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基于文化引領的資源整合探討
基于文化引領的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的業務創新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