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出同門,風格迥異
——對比表現主義作曲家貝爾格與韋伯恩的音樂創作風格

2016-02-03 17:11李為儒
北方音樂 2016年20期
關鍵詞:勛伯格表現主義韋伯

李為儒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師出同門,風格迥異
——對比表現主義作曲家貝爾格與韋伯恩的音樂創作風格

李為儒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表現主義音樂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在德國和奧地利興起的一個現代音樂流派。相對于印象主義所表現的“風景畫”而言,表現主義更為突出的是人物內心緊張、恐懼、劇烈的情感體驗。貝爾格與韋伯恩都師承于勛伯格,也是勛伯格音樂創作道路上堅定的追隨者。二人都為表現主義作曲家,但在創作中體現的個性卻迥然不同。本文對貝爾格與韋伯恩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對其中所體現的個人風格進行深入探討,試圖闡釋表現主義音樂創作在20世紀上半葉的多元化體現。

表現主義音樂;貝爾格;韋伯恩;音樂風格

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作曲家勛伯格和他的兩位高徒貝爾格與韋伯恩,他們三人都出生在維也納,所以也被稱作“新維也納樂派”或“第二維也納樂派”。作為樂派中重要成員,貝爾格與韋伯恩的特殊貢獻在于傳承勛伯格作曲技法的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

一、貝爾格生平與音樂創作

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1885-1935),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新維也納樂派的重要成員之一。貝爾格出身于維也納一個有教養的家庭,少年時期便顯露出作曲才能。未跟隨勛伯格學習之前,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寫了約70首作品,主要涉及了歌曲與鋼琴曲,體現著晚期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與勛伯格相遇,對他的藝術生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1904-1910年,師從勛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學習,接受了無調性與十二音體系的創作思想與技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貝爾格應征在奧軍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發表了他在戰前就醞釀的歌劇《沃采克》(1925年),這部歌劇在1925年于柏林首演,獲得了音樂界的好評,也成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品之一。在之后的十年中,他一邊從事教育工作,一邊繼續作曲,采用了勛伯格的十二音技法。他的代表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抒情組曲》(1925年)、《小提琴協奏曲》(1935年)以及未完成的歌劇《露露》。貝爾格一生中創作的作品并不多,但卻都是精品。1933年納粹統治德國后,貝爾格的作品禁止上演,他因此失去了穩定的經濟收入,陷于貧苦之中。1935年12月24日病逝于維也納。

二、韋伯恩生平與音樂創作

韋伯恩(Anto vonWebern,1883-1945),他與貝爾格一樣出生于維也納,兒時隨母親學習鋼琴演奏,1902年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音樂學與作曲,以《論荷蘭作曲家伊薩克的宗教合唱曲》一文獲得博士學位。1904年,拜在勛伯格門下,這是勛伯格的第一名學生。在此之前,他的作品是有調性的,保留下的為《帕薩卡利亞》(1908年)。1908年之后,韋伯恩開始進行獨立創作。1915年,他進入部隊服役,后因視力不佳退伍,隨即在維也納郊區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5被迫遷居至薩爾茨堡,9月5日的夜晚,他因吸煙的亮光被一個美國士兵開槍打死。這一悲劇性的事件結束了一位作曲家的一生。

韋伯恩總共創作了31首樂曲,其中最長的10分鐘,最短的僅十幾秒,全部作品聯合演出不足3小時。韋伯恩發展了一種高度濃縮、格言式的音樂語言。他使用音色序列法,使音色組合處在不停變化當中,一個音色組合只持續幾秒鐘。代表作品有《帕薩卡利亞》(1908年)、《六首管弦樂小品》(1909年)、《五首管弦樂小品》(1913年)、《室內交響曲》(1928年)、《康塔塔》(1939年)等。

三、貝爾格與韋伯恩音樂創作風格對比

貝爾格與韋伯恩雖然都師承勛伯格,以無調性與十二音的作曲技法為創作基礎,但貝爾格的音樂彰顯回歸過去的傾向,音樂更符合傳統審美,他代表者勛伯格教學過程中包含的浪漫主義音樂元素。根據19世紀德國文學畢希納的同名戲劇改編而成的歌劇《沃采克》,描寫的是社會底層士兵的不幸遭遇,這部作品在1925- 1936年間上演了180余場。歌劇的音樂部分大部分是無調性的,也繼承了以往調性音樂的傳統,把自然音階、非自然音階以及音列都有機地組織在一起,聲樂風格具有多種特性,既包含德國抒情歌曲的優美旋律,也有勛伯格在《月迷彼埃羅》中使用的“念誦調”?!度仔√崆賲f奏曲》中,結合了音列、奧地利民歌和德國宗教音樂眾贊歌的素材,使作品易于理解,優美動人。是20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貝爾格的成就在于他把“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有機聯系了歐洲傳統音樂,在使用十二音作曲時,也加入特定調性因素,讓人感到調性音樂與和聲共存。他能夠沿著連續且風格上不中斷的演變而前行,這與他同時代的作曲家所缺少的特點。

韋伯恩更傾向未來,具有鮮明的時代前瞻性。在他的《五首管弦樂小品》(1913年)中創造了“點描主義”手法。這個名詞是借鑒繪畫上的點描派,即用各種色彩的點或很短的筆法,拼接成畫面。在音樂上指以一個一個的音(或和弦)拼接起來,各自保持不同的音色、力度、發音法等。這部作品中的第四首短的出奇,只有六個多小節,演奏時間19秒鐘。1924年起,韋伯恩再也沒有寫過有調性的作品。他采用十二音技術寫作《三首宗教民歌》(1924),《弦樂三重奏》是韋伯恩十二音音樂發展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其中兩個樂章仿照傳統曲式結構,分別是回旋曲式和奏明曲式。但是獨特之處在于每個樂章曲式結構與潛在序列結構之間建立起的緊密聯系。這一風格很快在《交響曲》(1928年)得以確立,第一樂章整個被構建為一系列復卡農,卡農的每一個聲部都源于十二音列。這樣的音樂語言,缺少連綿的線條與暢快的聲部進行,旋律、和聲破碎不堪,導致每個聲部之間的關系并不協和。音樂織體簡潔,常使用不同樂器頻繁交替演奏,突顯不同樂器的的音色變換。比起包括勛伯格在內的其他十二音作曲家,韋伯恩在思考和變革傳統原則方面踐行得更多。但是,事實上他的音樂除了很少的同行不難理解,卻總是被公眾所排斥。

四、結論

貝爾格與韋伯恩雖師出同門,都作為表現主義音樂的倡導者。但就二人音樂創作中所體現的風格,是截然不同的。貝爾格盡力讓音樂回歸“傳統”,他代表著勛伯格教學過程中潛在的浪漫主義因素。而韋伯恩更傾向“先鋒性”,他把勛伯格的作曲規則運用的更為徹底與極端,這使他的音樂語言更加抽象,帶有實驗性質。這兩種不同的音樂語言,都促進了二戰以后新音樂的多元化發展。

李為儒(1990—),女,土家族,湖南,本科,助教,東北石油大學,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音樂史。

猜你喜歡
勛伯格表現主義韋伯
韋伯空間望遠鏡
韋伯空間望遠鏡
種族身份、道德主體與救贖的哲學意義
——評《勛伯格與救贖》①
情緒在表現主義油畫中的實踐與運用研究
原始表現主義的畫像——沃爾特·米卡作品欣賞
關于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先驅——漢斯·霍夫曼
勛伯格多變創作風格之探析
勛伯格:偉大的音樂革新者
從d小調弦樂四重奏談勛伯格的早期創作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