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糧食生產新思路及對策

2016-02-06 05:43佘義斌
中國農業信息 2016年4期
關鍵詞:糧食生產成效存在問題

佘義斌,王 穎,俞 華

(江蘇省農業委員會農業局,南京 210036)

?

江蘇糧食生產新思路及對策

佘義斌,王 穎,俞 華

(江蘇省農業委員會農業局,南京 210036)

摘要:文章通過系統總結江蘇省“十二五”以來糧食生產情況,調研分析當前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和難點,研究提出全省糧食生產進一步持續穩定發展,邁上新臺階的思路和舉措。

關鍵詞:糧食生產 成效 存在問題 政策舉措

江蘇省是全國糧棉油生產大省,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近年來,該省各地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和重點產業項目,不斷強化科技支撐,轉變發展方式,糧食生產水平不斷提升,糧食生產取得連續11年增長的好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省時提出:要推進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糧食生產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和基礎產業,必須要積極謀劃思路,研究制定推進措施,加快提升發展水平,及早實現邁上新臺階。

1 糧食生產發展成效

1.1 種植布局結構不斷優化

“十二五”以來,江蘇省糧食面積實現恢復性增長。2014年,全省糧食面積537.61萬hm2,比2010年增加9.37萬hm2。在面積恢復性增長的基礎上,區域布局進一步集中,在保持蘇南地區糧食生產基本穩定的基礎上,突出加強蘇中、蘇北特別是蘇北糧食主產區的建設力度。為此,蘇中、蘇北糧食總產占江蘇省糧食總產的86.2%,其中蘇北地區占全省糧食總產的61.1%,分別比2010年高0.8個百分點、0.6個百分點;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立足區域資源優勢、消費特點,突出了該省口糧消費的重點水稻的生產,提高了水稻在糧食中的比重,形成了四大優質稻米優勢區,突出了水稻等重點糧食的生產,優化了糧食品種結構,使省水稻總產191.2億kg,占糧食總產的54.8%,比20世紀80年代初提高約4個百分點。

1.2 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在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重點產業項目示范帶動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總產、單產水平始終保持在全國前列。2014年,該省糧食總產達349.05億kg,比2013年增6.75億kg,比2010年增25.55億kg,實現連續11年增產,居全國第五位,11年累計增產102 億kg。2014年,該省糧食單產432.9 kg,連續9年穩定在400 kg以上,比2013年增7.2 kg,比2010年增24.6 kg,再創歷史新高。2012年起,江蘇省啟動開展“畝產噸糧縣”創建工作,以縣為創建單位,對連續2年稻麥單產之和超過1 000 kg、總產2.5億kg以上的縣(市、區)認定為“畝產噸糧縣”,到2014年累計認定“畝產噸糧縣”21個。

1.3 良種良法應用不斷普及

近年來,在不斷加強科技攻關集成和創新的基礎上,啟動主要農作物“主推品種、主推技術、主推配方肥、主推農藥”名錄推介發布工作,糧食生產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品種選育、技術集成推廣水平居全國前列。品種選育推廣上,“十二五” 以來,江蘇省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209個,育成了一大批單產潛力700 kg、600 kg以上的水稻和小麥品種,有19個水稻品種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占全國認定總數的1/6,認定數量全國第一位,超級稻應用面積近86.67萬hm2,占全省水稻比重38.1%。高產技術集成推廣上,集成配套推廣了水稻機插精確定量栽培、拋秧高產栽培、秸稈還田輕簡栽培等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有力地促進該省水稻單產水平的提高,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在全國18個省份推廣示范,是江蘇水稻生產第一大主推技術,該省推廣160多萬 hm2,覆蓋率達70%以上。

2 糧食生產存在問題

盡管糧食生產實現了連增,但在這一高起點上,進一步推進糧食生產邁上新臺階仍面臨著一些問題,必須要高度重視、認真應對。

從宏觀層面看,問題主要是“三難一差距”。

一是國家要糧與農民要利難統一。國家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對糧食單產、總產提出了明確要求,但作為糧食種植農戶,一般只追求口糧自給、省工省本、綜合效益等,對推進糧食高產再高產、應用成本相對高的關鍵措施難接受,不利于糧食生產總體水平提高。

二是部分地區茬口布局與周年高產難協調。受偏遲熟粳稻北移、直播稻局部蔓延、部分農戶存在“重稻輕麥”思想等因素影響,以及糧食規模種植大戶受晾曬、烘干條件限制,要等水稻含水量在田間自然降到20%以下才收獲的情況,水稻騰茬越來越遲,小麥播種季節越來越緊,適期播種難度大,且因秋播偏遲導致夏熟收獲期也相應推遲,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水稻的適期播栽,導致稻麥生產出現“雙遲”或“雙晚”現象,不利于生產安全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三是大面積高產栽培技術措施難到位。江蘇省農業科技優勢明顯,并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稻麥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在糧食高產增效創建、稻麥科技展示基地、農業三新工程等項目區、示范片應用成效明顯,優質品種、高產技術到位率高,涌現出不少水稻單產超700 kg、小麥超過600 kg的高產典型,但大面積生產推廣應用仍不夠。一方面,受作業機械數量、質量以及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應用一些高產栽培技術積極性不高,如土地深耕、機插秧、機播麥等;另一方面,受經銷商推廣品種重銷售利潤等影響,部分地區品種“多亂雜”現象依然存在,特別是小麥還存在跨區種植現象,不利于統一栽培技術的落實,如水稻生育期不一致導致水源統一調度難、稻麥品種生育期差異大導致病蟲統防統治難,大面積平衡增產難度大。四是當前生產方式與農業發展新形勢要求有差距。習總書記提出,要按照走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要求,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但目前生產上,部分地區直播稻、撒播麥等粗放種植方式仍有一定面積,一味追求產量而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現象普遍,糧食生產仍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經營規模小,精細管理積極性不高,產量潛力沒完全發揮。

從具體環節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耕地等農業資源約束矛盾不斷加大,耕地面積呈剛性減少的趨勢。目前,江蘇省人均耕地面積已不到0.06 hm2,僅相當于全國水平2/3。該省仍存在季節性缺水、區域性缺水現象。

二是原有政策激勵效用有所弱化,新政策尚未明確。種糧補貼實施已有10年,更多的是體現國家對種糧農民的關懷,成為種糧農民的一種“福利”,目前對促進農民積極性、引導應用先進技術的效用有所弱化。國家和省提出要優化調整種糧補貼,但目前新方案仍未最終確定。

三是農產品價格出現“天花板”效應。隨著逐年提高水稻、小麥最低收購價,國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已高于進口農產品稅后價,出現國內外價格“倒掛”,在大量進口低價農產品沖擊下,國內農產品價格已經“觸頂”,農業效益受生產成本的“地板”效應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效應雙向擠壓。

四是經營主體多元復雜、農民老齡化現象嚴重。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呈現多元化,有散戶、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管理指導難度大,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平均年齡2年前已達58.6歲,老齡化現象突出。

五是社會化服務體系全而不健。農業科技支撐力不足,突破性品種不多,高產優質抗病抗蟲品種沒有重大突破性進展?;鶎愚r技推廣服務隊伍不健全,特別是鄉村,農技人員數量少、知識老化、年齡老化情況突出。

六是化學農業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了增加產量,形成了依賴高復種指數、高化肥農藥投入的生產路徑,該省單產施肥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倍,單產用藥量是發達國家的3倍左右,環境承載壓力大,農業環境受污染和農業自身面源污染狀況不容樂觀。據了解,地表水中Ⅲ類水只占1/3左右,V類和劣V類水占有相當比重,土壤重金屬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七是自然災害影響規律難尋、應對基礎薄弱。近年來,極端高溫、強降雨、連續低溫陰雨寡照以及“秋冬春”連旱等災害性天氣頻發,規律發生變化,預報預測難度加大,且整體氣候變暖,季節溫度變化不鮮明,對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加之,目前旱澇保收農田比重、高標準農田比重仍不高,不少田塊還處于渠斷、網破、田碎的狀態,耕地質量退化,應對自然災害能力不足。

3 糧食生產邁上新臺階政策措施

在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方針和江蘇省“供需平衡、口糧自給”總體目標的大背景下,堅持走穩產、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打造以先進技術普及率高、規模經營比重高、資源利用率高、糧食產品品質優、環境承載壓力小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促進全省現代農業發展。針對目前糧食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把握輕重緩急,堅持先易后難,進一步挖掘糧食生產潛力,提升糧食生產水平。

3.1 突出優化品種布局,推進稻麥周年高產

稻麥兩熟制是江蘇省糧食主要種植制度,稻茬麥比例達75%,糧食生產在新的高起點上要繼續實現豐產豐收,就必須要大力推進稻麥周年高產。針對目前稻麥生產實際應用品種繁多、茬口銜接不科學等,進一步優化品種和茬口布局。針對品種布局,在繼續完善品種退出機制、凈化種子市場的基礎上,堅持縣域范圍“一主兩輔”的原則,加強調研,提出各區域(縣市區)最適宜的品種和布局安排,明確年度推廣目標,加大宣傳引導力度,逐步扭轉部分地區主體品種不突出、小品種種植多而散的局面。針對茬口布局,組織種子企業和育種科研單位加強適宜生育期水稻品種選育攻關,特別是適合淮北、沿淮地區機插的水稻品種的選育,把品種生育期作為品種審定的剛性要求,并加強示范和推廣,嚴格控制生育期過長品種的應用,同時強化夏收夏種、秋收秋種工作組織發動,確保茬口緊密銜接。

3.2 突出提高播栽質量,挖掘稻麥單產潛力

過去糧食生產強調“三分種七分管”,但近年來的實踐表明,糧食適期播栽等關鍵技術落實尤為重要,播栽基礎和質量的好壞已成為決定糧食能否豐產豐收的關鍵因素。圍繞進一步挖掘稻麥單產潛力,立足提高播栽質量,小麥上重點抓好3個環節,一是及時騰茬及時播種,確保適期播種。二是控制播量,為后期攻大穗打基礎。三是大力推廣機條(勻)播,壓減撒播麥面積,且秸稈還田田塊要切碎、勻鋪、深埋、鎮壓,防止出現缺苗斷垅和懸根苗。水稻播種重點抓好3個環節,一是大力推廣集中育供秧,推廣機插秧、拋秧、缽苗擺栽等,壓減直播稻。二是搶字當頭,確保水稻適期栽插,不栽7月秧。三是嚴控栽插質量關,確保水稻基本苗充足。

3.3 突出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提高技術到位率

按照農業部要求,依托糧食高產增效創建和糧食增產模式攻關,重點推進綠色可持續技術集成攻關,并加強示范推廣,著力提高主推技術覆蓋率和關鍵技術到位率。

一是大力開展關鍵技術集成攻關。立足節種節水節肥節藥,以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為抓手,整合集聚高產增效創建、測土配方施肥,并結合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示范區建設,抓細抓實增產模式攻關方建設,集合各方各級專家力量,切實加大技術攻關力度,根據不同生態地區、種植制度及栽培條件,突出高效肥料運籌、病蟲綠色防控等,研究集成推廣一批綠色可持續增產栽培技術。

二是創新高產增效創建輻射帶動機制。以高產增效創建項目建設為載體,力爭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實現“縣有萬畝片、鄉有千畝方、村有百畝田”的目標,把示范方和高產田建在農戶家門口,展示示范攻關集成的綠色增產模式,示范帶動廣大農民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三是推進區域糧食科技展示示范基地建設。依托該省三新工程等項目建設,分區域建設一批省級糧食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力爭每個糧食主產縣均建立1個稻麥綜合展示示范基地,篩選適應縣域種植方式和具有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特性的主體品種,示范不同高產栽培技術,為當地主推品種和技術篩選提供科技支撐。

3.4 突出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區域平衡增產

立足縮小高產地區與低產地區、高產田塊與低產田塊等產量差距,促進平衡增產,以淮北地區為重點,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提高耕地產能。一是繼續組織實施好“旱改水”工程。按照制定的淮北地區旱改水工程實施方案,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和項目整合,穩步推進旱改水工程,提高農田旱澇保收能力,穩定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力爭年實施旱改水1.33萬hm2。二是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該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年新增10萬hm2以上的目標,認真組織實施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等項目建設,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三是加快推進耕地質量示范區建設。力爭在該省建立120個相對集中連片的耕地質量提升綜合示范區,集成推廣應用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肥田作物等為重點的生土熟化、地力培肥的綜合配套技術,滲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不斷提升耕地質量。

3.5 突出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組織化程度

針對目前糧食生產仍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管理相對粗放、高產技術應用難等問題,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加快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一是推進規模適度經營。堅持規模適度為原則,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引導土地向種植大戶、種植能手等主體集中,現階段重點推進以6.67~20 hm2為主的規模經營。二是重點培育以農戶為主體的規模經營。按照要求,重點加快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以農戶為主體的、適應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三是推進社會化服務。在大力開展“五有五統一”專業化服務的基礎上,大力推廣“聯耕聯種”、“代種代管”、“全程托管”、“農資直供”、“訂單種植”等多種社會化服務模式,促進糧食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提高組織化程度。四是認真落實規模經營扶持新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出臺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及糧食規?;a配套設施用地等政策,加強對土地流轉引導、規?;Z食生產設施、配套設施用地落實等,促進糧食規模經營加快發展。

猜你喜歡
糧食生產成效存在問題
中原經濟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鄭州市糧食生產能力分析
我國信用評級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瞬變電磁在礦井水文地質工作中的應用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創建策略
淺談高校生物學專業遺傳學課程的教學現狀與改進策略
淺論雷州市廣墾東西洋米業糧食產業經濟發展
基于SFA河南省18地市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