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校企“雙主體”合作動因、定位及路徑選擇
——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視角

2016-02-17 17:43楊金栓
職教論壇 2016年13期
關鍵詞:雙主體校企合作職業教育

□楊金栓

?

職業教育校企“雙主體”合作動因、定位及路徑選擇
——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視角

□楊金栓

摘要:職業教育發揮校、企雙主體作用,是解決當前制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真正實現合作共贏的關鍵。在對企業、學校成為合作“雙主體”動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基于資源依賴理論探究了合作的“雙主體”地位,剖析了合作“雙主體”當前深度融合存在的問題,并對合作“雙主體”作用發揮的路徑選擇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雙主體;路徑

校企“雙主體”是指企業和學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共同成為辦學和人才培養的主體力量。當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雖然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人才市場的充分檢驗,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對合作主體地位認識不清及雙主體協同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果,影響著良好機制的形成和互動作用的發揮。因此,深入分析校、企成為辦學“雙主體”的動因和存在的問題,并通過重構其地位彰顯其作用,是解決制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關鍵問題。

一、企業、學校成為校企合作“雙主體”的動因分析

學校與企業是兩個不同的社會組織,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和特點。校企關系反映的是在校企合作中,學校與企業組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資源互換。校企關系步入合作是歷史的選擇,合作關系從單一走向全面、從單方主導走向“雙主體”,其本質都是為了達到雙方參與合作的目的,即從合作方獲得更佳的資源,從而促進各自的生存和發展。我國校企“雙主體”合作辦學的動因既有經濟、教育的元素,也有國情的元素。

(一)校企成為合作“雙主體”的經濟動因

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發展聯系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如果不能契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培養相應的人才,就會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從經濟意義上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動就是為了充分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破解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脫節的問題,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從人才供給方學校分析,如果僅僅讓企業淺層次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依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技能型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問題。而如果讓企業成為合作的主體之一,就會改變學校固化的人才培養規格和單一的培養模式,從而減少人才培養的浪費,增加有效人才的供給。另一方面,從人才需求方企業分析,作為利益主體,他們為了快速適應經濟變革、新技術推廣和應變能力的增強,在希望職業學校能夠滿足其人才需求的同時,還特別期待學校能夠為其提供技術服務和職工培訓。當然,企業也希望政府為其參與深度合作提供一定程度的時間、投入和風險成本補償。從企業的外部行為看,企業會通過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如支持合作辦學、捐獻一定資金、提供實習場所等,一定程度上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企業品牌的塑造,進而贏得市場的青睞,這樣的結果也符合企業的自身利益。

(二)校企成為合作“雙主體”的教育動因

職業教育擔負著為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長期以來,由于受學科本位和辦學條件的影響,我國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滿足行業、企業的需求。推動校企成為合作的“雙主體”,從教育視角來看,可以更好地完成育人任務。一是可以依據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數量確立人才培養規模,并根據變化給予及時調整;二是可以依據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規格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并根據新技術、新工藝的要求給予適時優化;三是可以充分利用行業、企業的最新生產設備,縮短培養人才的適應期,節約學校的辦學成本;四是可以充分利用行業、企業的高級工程師,破解職業學?!半p師型”教師不足問題;五是可以利用行業企業的生產、經營場所,為職業學校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訓場地,從而減緩職業學校實訓基地不足的壓力;六是“雙主體”的穩定合作能夠減少尋找、談判、簽約等時間和機會成本,有效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另外,“雙主體”合作辦學還可以通過傳承知識、傳播技術和傳遞文化,支撐、引領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校企成為合作“雙主體”的國情動因

校企成為合作雙主體既是歷史的選擇,體現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經驗導向,同時也有現實的國情要求。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看,既有校企融為一體的時期,有效解決了短期規?;夹g人才的需求和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更新的用工培訓需求;也有校企分離獨立發展的時期,有效解決了企業包袱過重問題,促進了企業轉型發展,催生了一大批現代企業;當然也有技術技能人才供需不對應迫使校企走向合作的時期,逐步解決因獨立辦學而導致的方向不明、任務不清、規格不適等問題。即便是近年來的校企合作,有充分發揮企業作用的典型,也有校企一體化發展的典型?;诂F實趨勢歸納成功辦學的經驗,校企成為合作雙主體是本質特征。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看,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動力轉換迫切需要相應的智力和人才支撐。如何適應新的國情需求,加大職業教育改革成為時代發展的緊迫任務。企業生產規范的標準把握、高超的技能水平、精準的技藝操作、國際標準的產品質量和水平是當前急需提升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如何達到上述要求,既需要職業學校的主動發力,更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校企“雙主體”作用的發揮,勢必為適應這種國情提供良好的合作平臺。通過校企合作、標準共定、流程共造、課程共設、人才共育,既能適應國際化的要求、滿足行業企業需求,又能達到學校育人的目的,實現校企雙贏,實現共同發展。

二、資源依賴理論對校企合作“雙主體”形成的影響

企業、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雙主體”地位,既可從傳統的系統論、協同論中找到依據,也可以從資源依賴理論中找到基礎。本文試圖從資源依賴理論的資源對等和驅動機制來尋求校企合作“雙主體”地位的必然。

(一)資源依賴理論的內涵解釋

資源依賴理論萌芽于20世紀40年代,20世紀70年代在組織理論研究中得以廣泛應用。其代表人物為普費弗和薩蘭奇科(Pfeffer and Salancik,1978)。歸納資源依賴理論的文獻,并基于該理論拓展其內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任何組織的目標都是生存和發展;二是任何組織都不可能具有獨立生存和發展的一切資源;三是任何組織都可以從環境(包含其他組織)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從而產生依賴有關系,但其發展目標卻是減少依賴、增強獨立;四是任何組織的存在都對環境(包含其他組織)有著供給資源的作用;五是任何組織間的關系依賴有著一定的穩定機制,資源獲得的對等成為穩定機制的基礎。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對等決不是簡單的數量對等,包含著雙方獲得資源的急迫程度、相對優勢和風險程度,既是過程博弈的歷史結果,也是自然和機會選擇的現實結果;六是任何組織間的資源交換、資源共享和資源共生都有相應的驅動機制來支撐,其根本在于利益驅動,因為生存和發展都事關利益。

(二)基于資源對等分析“雙主體”地位

學校作為辦學的主體,雖然不是企業組織,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法人的獨立地位日益增強,作為一級組織的特征日趨明顯。它所擁有的資源,除了最終的人力資源供給之外,還有場地、實訓室和教研人員,甚至校園文化也能作為一種資源,在與社會的相互交流中發揮引領作用。當然,作為企業,相對于學校資源而言,其所擁有的企業家和工程師、生產設備、經營模式、銷售渠道、市場信息、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等,都能夠成為學校資源的交換對象,盡管有些對象如設備不能成為直接交換物,但可以通過觀摩、實訓或生產性體驗等方式來開展交換活動,從而滿足雙方的需求。雙方交換資源的基礎在于人才,企業需要合格的人才,學校需要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因此資源交換產生的基礎就有了。問題的關鍵在于校企合作中,職業學校能否借助企業的物力、財力、技術、信息等資源更好地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而企業能否利用職業學校的智力等資源提升競爭力,促進利潤最大化。如果學?;蚱髽I單方面依賴對方獲得關鍵性資源,則對對方的依賴程度就較高;如果雙方的資源需求持平,并且都能主動參與交換,則相互依賴關系就比較穩定。因此,依賴的對等性和交互的穩定性,決定了校企在合作中的“雙主體”地位。

(三)基于驅動機制探討“雙主體”地位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企業越來越成為合法經營的主體,在法律框架之外沒有任何政府和社會組織能夠干預其經營行為。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學校越來越成為獨立辦學的組織,除了辦學方向和法定要求的堅守之外,任何政府和組織也不能直接干預學校的辦學行為。盡管資源依賴理論為校企合作提供了理論可能,從可行性角度分析,影響校企合作的根本在于驅動機制的形成。從驅動機制維度看,企業參與合作的主要驅動力應該是合作利益而不是其他,不能為企業帶來利益的合作決不可能持續發展;學校盡管不是經濟利益的追求者,但如果合作沒有給學校帶來質量的提升和聲譽的提高,校企合作也難以持續。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通過合作平臺的構建,企業和學校理應成為共建專業的主體、共擔課程的主體、共建基地的主體,理應成為目標共定、責任共認、風險共擔、資源共用、利益共享的主體。通過合作,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能夠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使職業教育更加適應產業需求。

三、校企合作“雙主體”深度融合問題剖析

(一)企業的主體地位指向不明

根據資源依賴理論,學校與企業作為兩個不同的社會組織,其合作動力來自于彼此雙方的資源依賴。校企合作實質上反映了職業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資源依賴關系。校企雙方資源的對等與否決定了其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程和效果。我國校企合作的實踐表明,由于校企之間資源依賴的不對等,導致企業的主體地位指向不明。盡管職業教育是一種由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雙主體跨界教育,但獲取利益則是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并愿意成為責任主體的動力所在。企業期盼的利益主要體現在能夠獲得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夠利用學校資源對職工進行技術升級培訓;能夠與高水平學校合作開發新產品、消化引進新技術、改造急需升級設備等等。但在實際校企合作中,合作意向基本上是由學校一方主動提出來,達成合作意向也是由學校經過艱苦努力而促成的;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主要由學校負責組織安排,企業更多地扮演的是被動者、參與者、輔助者,被動地配合學校工作。學校對企業資源依賴的單向性,雖然增強了學校的驅動力,但由于企業處于被動地位,獲得學校資源依賴缺乏主動性,從而導致企業缺乏合作的積極性,其主體地位當然沒有凸顯出來。況且,現行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對企業作為合作主體的相關規定尚不明確、完備,校企合作的建立和維系主要還是靠自發、靠信譽,甚至是靠歷史積累和現實發展的人脈資源。

(二)學校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定位不準

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合作伙伴關系,合作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市場調節下實現平等的資源互換。而資源的不對等和流向的片面化導致企業常常不愿參與職業教育。主要表現:一是部分職業學校不能緊緊圍繞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開設方面,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指導和主體作用,仍然根據學?,F有條件來辦學。二是一些職業學校在認識上沒有將校企合作作為育人的主要途徑,沒有將企業作為育人的主體,與企業開展合作,僅僅為了利用企業先進的技術設備來彌補教學條件的不足,把校企合作當作解決學生實習實訓和就業渠道不暢的途徑,不能從企業角度謀劃學校資源的供給和輸出。三是職業學校片面強調政府及行業企業支持職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較少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優勢,通過主動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調動行業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如何為企業提供資源服務,流向的片面化影響了企業成為合作主體的重要因素。

(三)校企“雙主體”缺乏深度融合

當前我國職業學校大多數校企合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穩定的合作導向和利益驅動機制,導致雙主體缺乏深度融合。一些企業僅僅把參與校企合作看成是解決廉價勞動力的來源,看成是一種純公益性的投資和贊助;一些學校和企業把為技能大賽提供設備當作校企合作的全部,停留在合作的表層及部分領域,缺乏真正共同開發、培養人力資源的意識與動力。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停留在概念和形象層面,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過程表現在政策規定層面和少部分領域或環節,學校深度參與企業生產過程嚴重不足,校企協同育人的目標難以實現。

四、校企合作“雙主體”作用發揮的路徑選擇

無論是校企“雙主體”動因的分析,還是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探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尤其是成為“雙主體”的合作,對等資源是基礎、驅動機制是保障、促進雙方生存發展是目標,其核心是“雙主體”作用的發揮。

(一)完善“雙主體”深度合作機制

首先要構建“雙主體”利益協調機制。根據求同存異、雙生共贏原則,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把企業投入的回報率與教育的公益性有機結合起來,確保實現目標共定、資源共建、風險共擔、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其次要建立運行保障機制。學校和企業要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要求,切實加強合作育人的組織、管理、評價和監控體系建設,有效破解校企合作保障問題。第三要建立雙向互融機制。學校和企業屬于兩種不同的社會資源,要通過建立一種促進校企雙方技術、管理、人員、文化等資源互動滲透的機制,以解決校企合作的融合問題。

(二)構建“雙主體”協同育人模式

產教融合的核心要素是生產性和教育性的融合,是產業鏈與教育鏈的融通,其基本要求是實現“五個對接”。這就要求“雙主體”遵循資源依賴理論,積極構建“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編寫教材、共同實施評價、共建實訓基地、共同培訓教師”為內容的協同育人模式。首先要圍繞產業鏈構建專業鏈,按照職業崗位要求,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其次要緊緊圍繞專業鏈,構建課程鏈,依據職業能力對知識、技能和素質的需求,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第三要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共同選擇學習內容,共同選擇表現形式。第四要深化訂單培養、工學結合,大力推行教學做一體化。第五要建立適合校企雙方的評估指標體系,共同對學生進行評價。第六要以行業組織為依托,學校和企業共同建立“實踐教學以校內共建為主、專業實訓以企業現場基地為主”的人才培養實訓基地。第七要協同培養教師,充分發揮企業的生產環境和設備、實踐指導優勢,發揮學校的知識技術優勢,建立企業兼課教師和學校實訓教師交流、頂崗和考核制度,保障協同培養的措施落到實處。

(三)“雙主體”合作技術開發與服務

一是“雙主體”共同制訂技術創新規劃。立足于合作企業的個性化問題,輻射到行業的共性難題,提出務實、合理的技術項目需求,制訂切實可行的技術創新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二是“雙主體”共同組建研發團隊。充分發揮雙方人才優勢,堅持“老中青”相結合、學校骨干與企業骨干相結合,圍繞創新需求遴選人才團隊。三是“雙主體”共同搭建創新平臺。一個新產品的研發需要多種創新技術的集成。屬于原始創新性質的技術一般需要發揮職業學校的優勢;屬于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項目一般需要企業的工程化試驗;屬于行業共性的技術需求,一般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作為“雙主體”的校企應協同申請建設相應平臺。四是“雙主體”搭建服務社會平臺。學校應積極與企業開展雙邊、多邊技術協作,共同開展應用技術咨詢、新技術培訓和推廣等服務,推動企業改進工藝流程,推動產學研結合向縱深發。

(四)“雙主體”合作推進就業

就業既是“雙主體”合作的出發點,也是雙方深度融合的落腳點。目前,校企雙方主要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來推動學生就業。諸如“定單式培養”、“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半p主體”合作如何推進就業呢?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筆者認為,能充分發揮校企“雙主體”作用的應該是現代學徒制,即“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F代學徒制,一方面充分發揮了企業的實踐技能指導優勢,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學校的育人主體地位。但要加大公共資源平臺建設,從企業中遴選出能夠滿足育人需要的“現代師傅”,并能夠與學校的專業建設實現無縫對接。當然,德國的“雙元制”也是較好體現“雙主體”育人的模式。并且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研究和實踐的深入,其他豐富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會觸及“雙主體”育人推進就業的問題。

總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時代要求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迫切需要支撐創新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充分發揮校企合作“雙主體”的作用,將會使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事業更加興旺,職業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會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霍麗娟.資源依賴理論視角下校企合作關系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9):34-36.

[2]李忠華.雙主體模式下校企深度融合的運行及保障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8):52-54.

[3]陳文雄,陳燕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機制選擇[J].世界教育信息,2010(5):58-60.

[4]吳立軍.校企合作機制設計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有效介入研究[J].職教論壇,2015(13):25-29.

[5]陳勝,周志剛.基于高職院校的“雙主體”校企合作研究[J].職教論壇,2013(36):13-18.

[6]劉惠堅.“校企雙主體”辦學的內涵、路徑、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8):109-113.

[7]吳書安,沈家軍,王欣.校企合作雙主體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1):29-30.

責任編輯肖稱萍

作者簡介:楊金栓(1967-),女,河南長葛人,河南省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研究室中學高級教師,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2014年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與實踐(編號:ZJA14002),主持人:黃才華。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3-0046-04

猜你喜歡
雙主體校企合作職業教育
淺談通灘中學“雙主體——三環節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就業視域下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析
民辦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對實訓教學體系改革進行的思考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