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融合的實踐價值

2016-02-24 12:15李明朱哲
人民論壇 2016年2期
關鍵詞:實踐價值契合協商民主

李明 朱哲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偉業中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相融合,探尋二者相融合的實踐價值有利于完善協商民主、踐行群眾路線,有利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為現代化建設、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打造通順之路。

【關鍵詞】協商民主 群眾路線 契合 實踐價值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民主形式,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群眾路線是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所堅持和奉行的密切聯系群眾的生命線,是被實踐所證明的顛撲不破的時代精神和真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概念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的確立,是對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進一步補充、完善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理論成果。群眾路線作為中國共產黨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在長期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統一的偉大創造①,是我黨聯系全體人民的生命線,是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

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黨的群眾路線對于我黨密切聯系群眾、密切干群聯系、在最大限度范圍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因此,從我國客觀實際出發,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和群眾路線有機融合起來,在群眾路線中貫徹和落實協商民主實踐活動,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中將群眾路線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進行充分協商,對于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密切干群、黨群關系,推進法制建設和黨的大政方針的制定,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充分展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必將產生不可低估的實踐價值。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融合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相融合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把協商民主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認下來,這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史中的巨大進步。協商民主的參與主體即人民群眾,主要是圍繞涉及自身利益和國計民生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事務展開廣泛、自由、公平、民主的討論,這就必然不可避免地和人民群眾結合在一起,缺少人民群眾的參與,只是極少數人思想的專斷和意見的表達,就失去了協商民主的意義。

群眾路線是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不斷總結、思考并不斷強調、倡導和遵循的重要法寶,在我國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必須密切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只有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有機融合起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才能落地、生根、發芽,才會有協商民主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參與性,也才能真正體現協商民主是人民群眾的協商民主,是為群眾當家作主而協商,群眾通過協商履行民主的權利。走群眾路線是實現協商民主的前提基礎和重要保障,群眾是實施協商民主的主體和能動因素,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踐行協商民主,將協商民主落實到位。在當代,黨中央所倡導的群眾路線教育,就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和依靠群眾的方針原則,切實解決百姓存在的實際困難,幫助百姓排憂解難,就要堅持和人民群眾協商的原則,凡事能商量,凡事好商量②。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融合的實踐價值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使人民群眾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以及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核心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切實堅持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進行廣泛協調。這些重要論述和部署,為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③。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有別于西方協商民主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對社會主義選舉制度的補充和完善,具有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黨的群眾路線將群眾的問題通過協商民主的方式加以討論和解決,將群眾的問題作為協商民主的內容進行協商,在和平、和諧、合理解決群眾問題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凸顯,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政府與群眾、黨與群眾、群眾與群眾之間各種矛盾紛爭更是屢見不鮮。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黨和政府的工作從群眾的角度出發,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方針和原則,在我國即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將協商民主和群眾路線融合在一起,一方面緩解了各種矛盾、維護了社會安定團結、促進了社會和諧、和平發展。另一方面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健全、錘煉和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有利于黨和政府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群眾路線來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的根本觀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系統地運用到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進行新中國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革的活動中所形成的根本工作方法和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黨的群眾路線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發展的全過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提出與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艱辛探索的歷史進程中,黨的群眾路線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也使黨的群眾路線的發展經歷一些曲折;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得到了不斷的繼承和創新。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群眾路線,并把群眾路線作為我黨的堅實執政之基。

協商民主和群眾路線是如何融合的呢?首先,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內容的融合,協商民主融入到群眾路線內容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各個方面都需要與群眾進行協商,爭取人民群眾的廣泛意見。其次,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展成“群眾路線中的協商”和“協商中的群眾路線”兩者相互交融,互為對方存在的前提。最后,二者相互促進,通過協商民主來促進群眾路線的貫徹實施,通過把群眾路線作為內容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協商民主和群眾路線的融合,為我黨找到了執行群眾路線的正確方法和路徑,通過采用和人民群眾平等、自由、公正、理性協商和探討的方式進行交流,尊重了人民群眾的想法、意見和建議,調動了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有利于黨和政府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開創我黨群眾工作中新的思路和方法,做好群眾工作。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和群眾路線的融合有利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以往黨和國家方針政策路線的制定通常采用專家咨詢、建議和論證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導致制定出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缺少群眾基礎,內容上嚴重背離民意,脫離群眾和國家的實際,致使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難以盡快落實到位。協商民主和群眾路線的契合,恰恰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協商民主的方式,國家、政府和相關政策制定部門和機構可以廣征民意、廣納民言、廣集民智,將群眾合理的意見、想法、觀點和主張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充分加以考慮,并在政策中充分體現出來,經過這樣的程序制定出來的方針政策和路線才具有說服力,才會得到廣大民眾的衷心擁護,在其執行的過程中才能減少阻力,減少不必要的經濟、物質、人力和時間上的浪費,也才能充分調動各行業、各群體、各界別人民群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積極性,同心同德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和群眾路線的融合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與表現,與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求相契合,與黨的群眾路線相契合,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相融合,明晰道德與法制、情感與事理,個人與社會各自的價值目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偏離的價值目標和追求,是國家治理、社會發展、公民道德必須達到的基本目標。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和黨的群眾路線的契合,對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有巨大作用。

從國家層面來講,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需要聯系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關心群眾的疾苦,了解群眾的需求。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采用與民協商的協商民主的方式和群眾進行協商、溝通、交流、對話,在自由、平等、公正、理性和負責任的基礎上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友好協商,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達成共識,化解社會矛盾,群眾與政府矛盾,群眾內部矛盾,打造一個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

從社會層面來講,打造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離不開廣大群眾的參與,離不開黨的宣傳,離不開政府的組織。政府只有從群眾的角度出發,從群眾的利益著手,以群眾的需要為著眼點,將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契合起來,通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協商過程,才能打造出可持續發展的自由、平等、公正與法制的社會狀態,并使之作為一種發展的常態化。

從個人角度來看,使每個社會成員具備“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素養離不開國家對群眾的尊重、關心與愛護,只有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憂,心中常懷群眾,并采用恰當的協商手段,才能使社會主義價值觀在協商的過程中實現由外化到內化的轉變,即人民群眾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內心深處的道德標準,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又外化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總之,群眾路線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契合充分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經濟管理和國家事務、參與政治管理的積極性和熱情,從國家、社會與個人的角度全面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實現依法治國。商鞅認為,法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只有實行法治,國家才能安定,治理國家不可一日無法?!胺钫?,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饑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欲東而西行也”④。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針,明確了要把我國建設成為法治國家。與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一樣,國家法律制度的構建也同樣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與人民群眾充分的協商、溝通、交流、談心與對話。堅持從一切為了群眾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一切依靠群眾的維度來處理問題,一切法律法規的構建從群眾中來,又回到群眾中去檢驗的要求來制定法律法規,堅持把與人民群眾充分協商作為制定法律的基礎、方法與手段,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符合群眾需求的、體現公平、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的、符合國情的、體現時代精神的、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法律法規。只有通過與民充分協商的協商立法方式、建構嚴格的源于群眾、彰顯群眾意志和利益要求的法律法規,才能保證在法律法規實施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障礙、順利推進法律的實施、減少群眾的抵觸情緒、增進對法律法規認同的共識,最大程度上減少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別于西方協商民主的獨特的民主制度,迎合了社會發展和民主建構的需要,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優越性。群眾路線也是我國“土生土長”的經過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考驗的黨的生命線。將中國的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有機融合、契合有利于最大限度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關期,最大限度地將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增強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并把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貫穿到我國各地區、各層次、各領域的不同事務中,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經濟社會事務以及與群眾個人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事務,進行自由平等的協商、公正有序的協商、責任理性的協商。這樣的全面、有序協商克服了資本主義國家協商民主的弊端,有利于真正實現由“協商”到“民主”的轉化,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享有“當家作主”的權利。通過群眾路線將全國人民緊密團結起來,運用協商民主的方式,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有利于各方面改革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規章制度,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組織下發揮社會主義建設的最大熱情,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中,必將取得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大、更快的勞動生產率,取得在同等時間下比資本主義更快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發展速度。盡快把我國建成世界性社會主義強國,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結語

總之,關于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融合的實踐價值,既有制度上的,也有政策上的,既有政治領域的,也涉及到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層次和角度,既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相信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推進,隨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必將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作者分別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講師,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系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課題“中國農村協商民主制度體系建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BKS042)

【注釋】

①高祖林:“群眾路線的意義、問題與時代主題”,《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年第6期。

②“習近平在中國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上的講話”,《中國政協》,2014年第18期。

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協商民主的論述”,貴州省教育廳網,http://www.gzsjyt.gov.cn,2013年11月19日。

④《商君書·定分·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3頁。

責編 /王坤娜

猜你喜歡
實踐價值契合協商民主
新時期鄉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中的協商民主問題探究
協商民主與政治協商
政治生態視域下我國政協協商民主的創新對策探討
生態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談
探究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戰略的契合研究
我國傳統政治文化與協商民主制度的互動關系探析
論王陽明民族觀的當代啟示
概念—屬性分離加工及其實踐價值研究
關于參與式培訓在企業管理中的實踐價值研究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于中國社會發展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