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鄉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中的協商民主問題探究

2016-11-23 15:19張明
人間 2016年24期
關鍵詞:協商民主對策

摘要:鄉村基層的民主政治的主要是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內容,以村民自治為核心?;鶎用裰髡谓ㄔO是我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隨著我國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層民主建設飛速發展,本文從當前我國農村推進協商民主面臨的主題困境入手,提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相應對策。旨在更好更快的推進基層協商民主政策發展。

關鍵詞:鄉村基層;協商民主;對策

中圖分類號:D26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57-01

一、當前我國農村推進協商民主面臨的主要困境

協商民主在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其發展和推進過程中卻面臨著諸多困境和難題。

(一)制度難題。

制度是實現農村協商民主、平等、公正和高效的重要保障。在中國農村,并不缺協商,而缺少的是制度。第一,農村選舉制度流于形式。第二,村兩委權力分配制度不合理。第三,鄉村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協商制度、協商機制不規范,缺乏可操作性,這不僅影響鄉村協商主體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更無法形成具有廣泛代表性和高度認可性的鄉村理性共識,直接削弱了村民對鄉村協商民主的效能和正義的信任,制約著鄉村協商民主的發展和協商功能的發揮。

(二)思想障礙。

封建文化專制思想對農村村民意識的影響根深蒂固。第一,政治冷漠。部分村民權利意識不足,認為民主不過是走過場,村里的事務是村領導管的事情,普通村民參不參與都無所謂,甚至不愿參與民主決策。政治冷漠現象不僅弱化了村民對協商共識的責任感,而且侵蝕了村民對協商結果的認同感,導致依據協商共識形成的鄉村決策難以落實。第二,缺乏平等意識。由于個體所掌握的經濟資源、政治資源、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等不等,部分村民缺乏平等意識,進而導致農村協商民主往往由村干部和村精英人士主導,大多村民事實上被排拒在協商活動之外。第三,搭便車心理嚴重。部分村民主體意識不強,認為民主協商過程中若講真話、實話容易得罪人,都希望別人為其表達自我意見,但一旦發現他們的意見很少或根本沒有被納入協商議程,或者即使被納入協商議程,但對協商結果也很難產生影響,便采取不合作態度,大大削弱了農村協商民主的實效性。

(三)經濟瓶頸。

協商民主的落實需要經濟作為保障和支撐,但由于協商民主的經濟成本、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及其不平衡等原因,導致協商民主的推進困難重重。第一,協商民主成本制約了農村協商民主的發展。協商民主需要經濟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不同農村的經濟條件和富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對農村協商進程產生實質性影響。第二,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村協商民主的進程和質量。一方面,如果民主協商由農村新富階層資助,那么協商結果就會偏向他們,從而侵蝕公共利益;另一方面,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部分村民往往為了一點點小利益,如一包煙、一百塊錢、一頓飯等放棄了自我的民主權利,進而影響了農村協商民主的進程和質量。第三,經濟發展不平衡,下層弱勢農民日益邊緣化。

二、當前我國農村推進協商民主對策探析

化解農村協商民主的困境,必須立足于中國農村社會的歷史與現實,從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協商主體觀念轉變、經濟基礎夯實和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等方面加以突破和解決。

(一)推進協商民主制度化、程序化化解協商民主的困境,必須從制度上加以保證。第一,讓協商民主成為農村經濟、社會事務管理和決策不可或缺的程序。中國農村協商民主的制度性設置應包括主持人制度、參會人員隨機選拔制度、事先信息發布制度、問卷調查決策制度、村領導干部相對隔離制度、觀察員制度等。第二,協商的內容和方式制度化。將協商的所涉及的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問題規范化、具體化,并通過決策咨詢、公開聽證、協商對話、全民討論等形式化解社會矛盾,達成利益協調。第三,協商的程序規范化。民主本身就是一種程序,沒有程序就沒有民主。為了避免農村協商民主變質為以農村干部、經濟能人、家族長老等為代表的鄉村精英獲取自身利益的“白手套”的局面,就要對協商的過程進行程序性規定,對協商的時間、內容,協商成果的處理機制等有明確和具體的規定,從制度上保證政治協商的程序化。第四,健全農村協商民主機制,如逐步建立符合協商民主的農村公共財政機制干部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干部村民對話機制和互動機制、角色隱匿機制、“結果的相互接受”機制等,促進協商共識,提高協商效率,化解政治冷漠,破解群體極化。第五,建立村兩委權力平衡制度。村黨支部處于絕對領導地位,村委會自治作用弱化。村兩委權力失衡,是中國農村推進基層民主建設中帶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村“兩委”權力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問題,解決的根本辦法自然應在制度設計上下功夫。一是從法律上明確村兩委的工作職責、權限范圍、工作程序等,避免村黨支部包攬一切村級事務,取代村委會工作的領導方式;二是改進農村黨支部班子選拔任用機制。村黨支部成員同村委會成員一樣是面向村民的基層干部,同樣有個群眾“公認度”問題。為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拓寬選人用人視野、提高村黨支部在村民中公認度和強化村黨支部書記及其成員的競爭意識和自律意識,應將廣大村民納入到村黨支部書記及其成員的選舉中來,對選舉過程、選舉方式等加以見證、監督或參與。

(二)轉變協商主體觀念。

村民是農村協商民主的主體。要讓廣大村民掌握協商民主的主動權,實現平等對話、自由協商,離不開村民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思想意識的轉變。任何一種行為、習慣的轉變,必然是思想、意識的轉變在前。提升村民協商民主能力,離不開村民自身的政治文化素養的增強。這就要求通過宣傳、培訓、教育和民主實踐等提高村民對民主、權利、法制等觀念,要克服小農意識和政治冷漠心理,培養農民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協商意識和參與意識等,提升農民群體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榮耀感。

(三)夯實農村經濟基礎。

馬克思認為,人的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農村協商民主建立在鄉村經濟基礎之上,沒有鄉村經濟的發展,就不會有可協商的鄉村公共事務。通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不論是村民還是基層政府,就有了更多的經濟能力和談判資源?;鈪f商民主的困境,各級政府需要凝聚力量、科學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繁榮,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包容性增長;要加大鄉村基本建設的資金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不斷提升鄉村經濟自我生存能力,為鄉村協商民主的深入開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復雜性、波動性,協商民主在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中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對新問題、新環境我們應該不斷吸收和借鑒人類優秀的政治文明成果,在理論和實踐中對其進行分析,不斷地探討其改進與發展方案。

參考文獻:

[1]馬黎暉.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

[2]張等文,劉彤.西方學者視域中的協商民主:理念、價值與限度[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

[3]嚴振書,袁和欣.轉型期中國農民階層分化問題研究述評[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06)

作者簡介:張明,男,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員,研究方向:政治協商。

猜你喜歡
協商民主對策
LabVIEW下的模擬電路實驗教學創新對策
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對策探討
“深度偽造”中個人隱私的保護:風險與對策
走,找對策去!
我國貨幣錯配的現狀及對策
治理創新視角下的基層協商民主
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建設 促進共享發展
協商民主與政治協商
政治生態視域下我國政協協商民主的創新對策探討
我國傳統政治文化與協商民主制度的互動關系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