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詩歌朗誦運動對詩歌朗誦藝術的貢獻

2016-03-09 05:19楊小鋒
關鍵詞:詩歌朗誦詩歌藝術

楊小鋒

(四川師范大學 影視與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抗戰詩歌朗誦運動對詩歌朗誦藝術的貢獻

楊小鋒

(四川師范大學 影視與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抗日戰爭時期的詩歌朗誦運動在激發民眾的抗敵熱情,服務抗戰宣傳的同時,對現代詩歌朗誦藝術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貢獻主要表現在:它催生了現代意義上的詩歌朗誦藝術,形成了影響當代詩歌朗誦風格的戰歌和贊歌傳統,培養了現代詩歌朗誦藝術發展史上的首批朗誦隊伍,研究了詩歌朗誦藝術中的諸多重要理論問題,為當代詩歌朗誦藝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抗戰詩歌朗誦運動;詩歌朗誦藝術;貢獻

詩歌朗誦藝術被稱為文藝輕騎兵,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功能,在陶冶情操、傳播文化、鼓舞斗志、純潔語言等多個方面擔負著重要作用。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消費時代,詩歌朗誦藝術無論是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如何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推進詩歌朗誦藝術的發展?在筆者看來,加強對詩歌朗誦藝術發展歷史的研究,也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抗日戰爭時期,一場較大規模的詩歌運動在武漢、廣州、香港、重慶、桂林、昆明、成都、福州、長沙等城市及其他文化據點蓬勃展開。詩人、學者和其他藝術家一起,成立詩歌朗誦社團,創作、印發并研討朗誦詩,翻譯、介紹國外的朗誦詩,推介國外詩歌朗誦運動,利用各種群眾集會和其他有利場所舉辦不同規模的詩歌朗誦會,研究詩歌朗誦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這場文藝運動,激發了民眾的抗敵熱情,有力地配合了抗戰宣傳。同時,它推動了詩歌創作的大眾化,對中國現代詩歌和當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因而,這場文藝運動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過去對這場文藝運動的研究多從文學的角度展開,多稱它為“朗誦詩運動”,也稱為“詩歌朗誦運動”,目前已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論文面世,但從中國現代詩歌朗誦藝術角度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見。本文擬從抗戰詩歌朗誦運動對現代詩歌朗誦藝術的形成與發展作出的貢獻角度進行一些初步探討。

一、催生了現代意義上的詩歌朗誦藝術

“朗誦”一詞在陸游詩作《浮生》中已出現:“橫陳糲飯側,朗誦短檠前”。那時的“朗誦”,內容是古詩文,表達方式與現在所說的朗誦藝術相去甚遠。今天所說的朗誦藝術,是“一門高雅的群眾藝術”[1]。詩歌朗誦藝術是朗誦藝術的重要成員,是一種有聲語言表演藝術,具有音聲化、形象性、表演性及二度創作等藝術特征,其經典形式是舞臺朗誦。

現代詩歌朗誦藝術的誕生并不是偶然的。

有人認為,朗誦源于西方話劇,屠岸則說:“應該承認,戲曲念白、特別是京白,也是朗誦的一個源頭?!盵2]誠然,西方話劇的臺詞藝術,中國傳統戲曲的念白方式,對中國現代詩歌朗誦藝術表達方式、表演方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上千年的古典詩文吟誦傳統,形成了漢語書面語的口頭表達的審美理念:情真字清,自然流暢,音高和諧,節奏分明,抑揚頓挫,這也是現代詩歌朗誦藝術誕生的審美基礎。

從物質基礎的角度看,白話新詩是現代詩歌朗誦藝術形成的最重要基石。因為,現代詩歌朗誦是基于原作的二度創作,必須以詩歌作為創作依據。同時,白話新詩的創作,常常與朗誦、朗讀相伴。在白話新詩誕生初期,為了充分把握其創作技法,詩人們進行過不少詩歌朗誦與朗讀的試驗。新月社詩人在聞一多家和劉夢葦家中有讀詩試驗,朱光潛家聚集了眾多詩人的讀詩會有過詩歌朗誦,中國風謠學會也有過新詩民歌的誦讀。好些詩人喜歡朗讀、朗誦自己的詩作給他人聽。胡適“是一個樂于在客人面前朗誦他新作的詩人”,沈從文第一次見到徐志摩,徐志摩“就很有興致當著陌生客人面前讀他的新作”[3];“狂飆詩人”柯仲平在創造社出版部工作之余,“每當完成了一篇詩作之后,就興奮地朗誦給大家聽?!盵4]51“他曾把寫的詩朗誦給魯迅聽過?!盵5]甚至,1932年3月12日在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7周年紀念會上,身陷囹圄的共產黨員柯仲平騙過敵人,在臺上大義凜然地朗誦起詩歌來。[4]94

20世紀20年代開始,大學里也出現了朗誦活動。1924年左右,成都的華西大學就有人朗誦過新詩。[6]1931年5月18日,比利時朗誦家Liten在國立音樂??茖W校舉行了一場朗誦會,反響熱烈。[7]

這些都是文人圈中的朗誦活動。正如朱自清指出的那樣:“誦讀時獨自一個人默讀或朗誦,或者向一些朋友朗誦,這跟朗誦運動的朗誦不同,那朗誦或者是廣播,或者是在大庭廣眾之中?!盵8]388的確,這些朗誦,沙龍式的居多,還沒有成為群眾性的藝術。

1932年9月成立的中國詩歌會極力主張詩歌的大眾化,希望詩歌能讓“識字的人看得懂,不識字的人也聽得懂,喜歡聽,喜歡唱”[9]922。該會主張詩歌的朗讀與朗誦運動:“寫完一篇詩歌以后,最好能夠注意到:找個機會朗讀出來,看別人能否聽懂?;诖它c,將來可以擴大成為新詩歌的朗讀運動?!盵10]那時,朗讀和朗誦概念混用。中國詩歌會的主張與詩人們在抗戰前創作大量抗日詩歌的實踐,對于現代詩歌朗誦藝術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然而,真正使詩歌朗誦走出文人圈子,走向民眾,成為一種高雅的群眾藝術,是在抗戰爆發以后。1937年10月19日,在武漢紀念魯迅逝世一周年大會上,柯仲平朗誦自己創作的詩作,著名演員王瑩朗誦高蘭的《我們的祭禮》,開啟了抗戰詩歌朗誦運動的序幕。此后,一場聲勢較大的詩歌朗誦運動在多個城市及戰地、鄉村的各種集會上逐漸展開。

抗戰8年,人們利用專門組建的詩歌朗誦組織,如“文協”詩歌朗誦隊,延安“戰歌社”,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詩歌朗誦隊,以及其他眾多組織,開展詩歌朗誦活動。詩歌朗誦在街頭、田間、車間、學校、禮堂、劇場、廣場、公園、戰場、會議室、咖啡館和電臺,甚至車站碼頭、江上渡輪等各種場所,在規模不等的集會上,以多樣化的形式展開。在條件允許時,詩歌朗誦還講究服飾,注意布景、燈光,也會配樂,條件不具備時主要靠朗誦者對作品的駕馭來打動聽眾?,F代意義上的詩歌朗誦藝術就在這場文藝運動中逐漸成形:以白話新詩為主要內容,以舞臺朗誦為經典形式,以感動受眾為主要目的,面向大眾,或獨誦,或合誦,可配樂,講究朗誦的表達技巧,追求朗誦的抑揚頓挫之美,配以適當的表演……這是一種全新的漢語詩歌口頭表達藝術。

二、形成了詩歌朗誦藝術的戰歌與贊歌傳統

當今的詩歌朗誦藝術日益追求風格的多樣化,但主流風格仍然是戰歌和贊歌。首先,在發生重大災難時的詩歌朗誦,比如1998年南方的洪澇災害,2003年的“非典”,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間的朗誦,由于需要喚起全國人民對災區群眾的同情,凝聚民心,支援災區,鼓勵災區人民堅強自救,重建家園,需要朗誦那些慷慨悲壯、催人淚下、熱情歌頌、斗志昂揚的作品,因而這種風格會更加鮮明。其次,遇到重要的紀念日,比如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以及各種節日,往往會有詩歌朗誦會,或者在文藝晚會中有詩歌朗誦節目,這時的作品及朗誦,多回憶過去歲月中的苦難與滄桑,歌頌艱苦年代的堅守與抗爭,表明今天幸福的得來不易,歌頌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付出的努力與犧牲,因而戰歌和贊歌風格十分鮮明。

戰歌風格的表達特征是情感激越,聲音或高亢響亮,或凝重深沉,吐字力度大,穿透力強,語言鏗鏘有力,氣勢宏大,感染力強,現場效果好,比如方明、殷之光、瞿弦和、于芳等人的朗誦。贊歌風格的朗誦,其表達特征是熱情歌頌,深情訴說,聲音或輕快明亮,或悠揚婉轉,或低回穿插,或豪邁激越,熱情奔放,感人至深,令人神往。追本溯源,筆者以為這樣的朗誦風格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詩歌朗誦運動中形成的。

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后,詩歌與政治的關系日益密切。革命詩歌的產生構成了現代詩壇最引人矚目的現象,以蔣光慈的《雪花的爆裂》、殷夫的《血字》為代表的大量政治抒情詩涌現,為抗戰朗誦詩的創作提供了參照??箲鹦麄鞯默F實需要是詩歌朗誦運動爆發的社會原因。詩歌朗誦運動中被朗誦的作品,要考慮聽眾的理解水平和聽覺需要,要有煽動性、鼓動性,其內容和形式都與那些不適合朗誦的詩歌有明顯的區別。詩歌朗誦運動的積極推動者陳紀瀅1937年12月指出,朗誦詩“質的方面是富有戰斗性的,是現實的,是前進的,不是頹廢的。這里面沒有私人故事,只許有私人與神圣解放戰爭的故事,里面也沒有謳歌個人的語句,只有謳歌他為祖國犧牲,爭取生存的語句”[11]。當時及后來的朗誦詩作實踐了這種要求。

從那時發表的朗誦詩和被廣泛朗誦的詩歌看,這些作品的確具有戰斗性特征,它們的內容多為:書寫故土的美好,訴說山河蒙受的創傷、人民遭受的苦難,揭露統治者與日寇的殘暴,表達對日寇的刻骨仇恨,號召民眾奮起反抗,抒寫前方軍士、民眾的需要,后方人民的抗敵信心、決心與支援行動,反映中國人民的不屈精神。

高蘭是抗戰詩歌朗誦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朗誦詩人,他的作品多屬此類。高蘭的代表作《我的家在黑龍江》,從家鄉四季的美好寫到日本鬼子對國土的踐踏,這使“三千萬人民成了牛馬一樣,/雪原成了地獄,再沒有天堂!”所以作者號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燃燒起反抗的野火,/燃燒起爭生存的火光,/把奴隸的命運,/把奴隸的枷鎖,/一齊都交付給抵抗!”所以“他們要用血,/他們要用肉,/筑起個鐵壁銅墻,/保衛自己的家鄉!”詩人堅信,“是一切不愿作亡國奴的人,/全中華民族的力量!/為祖國爭自由!/為民族爭解放!”顯然,這就是一首激發全民族抗敵熱情的壯歌。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哭亡女蘇菲》,以滿腔悲憤抒寫自己對亡故一年的七歲女兒的思念,讀來蕩氣回腸,痛徹肺腑。作品還折射出生活的艱辛,是對戰爭、敵人和社會的控訴。高蘭的第一首朗誦詩《是時候了,我的同胞!》生動地描繪了全國人民抗戰的激情,它就是一首不屈的戰歌:“人在怒吼,/馬在嘶叫,/蒼天在旋轉,/大地在狂嘯,/子彈在槍膛跳躍,/大刀在手中咆哮?!边@吶喊,與光未然的代表作《黃河大合唱》發出的怒吼有著驚人的相似:“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即使是《給姑娘們》,高蘭也寫得豪邁雄壯,昂揚向上。

除了高蘭、光未然的作品,經常被朗誦的還有很多,比如柯仲平的《邊區自衛軍》、《平漢路工人破壞大隊》等,何其芳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平靜的海埋葬著波浪》等,艾青的《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田間的《給戰斗者》《自由向我們來了》《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等,以及黃寧嬰、胡風、臧克家、蒲風、穆木天、蔣錫金、臧云遠、常任俠等眾多詩人的作品。

這些詩歌,是全民族滿腔悲憤情懷的抒發,血戰到底決心的表露,風格多剛健雄渾、慷慨悲壯。這些作品的內容決定了它們的朗誦多是高亢響亮、沉郁頓挫、氣勢磅礴、熱情謳歌的戰歌和贊歌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光未然、柯仲平和高蘭等人的朗誦。

光未然以朗誦《黃河大合唱》著稱。臧云遠說,他是“在黃河大合唱中,身披黑呢子斗篷,雄姿高昂地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有氣魄,有豪情,自成一派”[12]70,這一派就是朗誦中的“剛強派”,具體特點是:“情感激昂,氣勢澎湃,堅定豪邁,聲調洪亮,如奔騰激流,一瀉千里?!盵13]光未然朗誦別人的詩作也有感染力。在重慶期間,光未然等人常到重慶陶行知的育才學校朗誦,他曾朗誦過艾青的《火把》及涅克拉索夫的《嚴寒,通紅的鼻子》,他們“在那里的朗誦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氣氛十分活躍”[14]97。

柯仲平在延安是出了名的朗誦詩人,也是延安詩歌朗誦運動的核心人物。其朗誦熱情奔放、豪邁激昂、大氣磅礴、慷慨雄渾。穆木天對柯仲平的朗誦給予了高度評價:“柯仲平先生的高歌,是身體的動作,熱情,聲音,互相調和,互相一致的??轮倨较壬?,就是,在那種真正的熱情的推動之下,高歌出了他的那首哀吊的進行曲。那使我們感到深摯的悲痛,那使我們的步伐,向著我們的民族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殺向前去?!盵15]柯仲平的這種朗誦風格是一以貫之的。早在1926年,性格外向的柯仲平在上海一次小規模的新型文藝晚會上,模仿西方的裸體朗誦,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第一部長詩《海夜歌聲》。樓適夷回憶說:“這朗誦,不是歌唱,也不是演講,更不是話劇中故作姿態的獨白。忽而像狂風怒吼,忽而如虎嘯龍吟,又忽而風平浪靜,低徊悱惻,有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盵16]

高蘭的朗誦因見功力而受人歡迎。他的朗誦注重藝術的表達,激情而有控制,使朗誦真正具有了藝術性。1939年1月,高蘭在重慶《大公報》本刊作者聯歡會上朗誦了自己的作品《我的家在黑龍江》,陳紀瀅這樣評價他的朗誦:“他的聲音先是幽揚輕快,隨著是緊張,熱烈,悲壯,把每個人的精神都凝化在他的詩里,這是聽者們一致的贊許。朗誦完了,大家都感覺心頭上有一重壓力?!盵17]臧云遠回憶道:“一次在群眾性的詩朗誦臺上,聽到了高蘭自己的朗誦,覺得壯懷的詩篇經過他自己雄渾有力的聲音處理,使詩的意境更完美有致了;他的聲韻音調有功力,并非一般熱情喊叫之類可比;他的朗誦,才真是詩藝術的再創造?!盵18]123

在家破人亡的戰爭氛圍中,抒發與抗戰無關情懷的作品是會被支援抗戰的呼聲淹沒的。因此,可以說是時代選擇了戰歌與贊歌朗誦的風格。畢竟,這種朗誦情感濃烈,極具煽情性,很符合身陷戰爭苦難中人們的心理需求,比起其他類型的朗誦更容易打動觀眾和聽眾??箲饎倮?,這種朗誦風格伴隨著一場場政治運動的興起,一直沿襲了下來。盡管改革開放后詩歌朗誦有了多元化的探索,但最終仍然沒能撼動它的主流位置。

三、奠定了詩歌朗誦藝術的理論基礎

國內對詩歌朗誦藝術的研究,早在1924年就已經有專門的研究論文問世,1936年,黃仲蘇還出版了針對古典詩文朗誦的專著《朗誦法》。不過,真正對詩歌朗誦藝術進行比較集中的探討,還是在抗戰詩歌朗誦運動開始之后。那時,為了準確認識朗誦藝術,有效指導朗誦活動,藝術家們發表了20來篇重要論文,出版了《詩歌朗誦手冊》、《戲的念詞和詩的朗誦》兩部專著,研討了朗誦的概念、類別、技法等問題,初步形成了朗誦藝術的基本理論。

明確詩歌朗誦藝術的概念及屬性,是提高朗誦藝術水準的前提,因此,詩人們首先探討了這個問題?!袄收b”概念的關鍵字眼在于“誦”,這個誦顯然不是傳統吟誦之誦。錫金認為,“誦是介于讀和唱的聲音的藝術”[19]。梁宗岱認為,朗誦,“那是一種抒情的,興奮的,激動的(impassioned)的讀法:既不是歌,又不是說話,也不是我國用以讀舊詩的‘吟’或‘哼’(chautonrer)?!盵20] 71很顯然,朗誦是一種全新的、獨特的表達方式。這種富于激情的新興藝術,不同于傳統的“讀”,它是“人類用他所能發出的極豐富的聲音所創造的最高級的語言(幾乎是音樂的)藝術”[21]。李雷把這種語言藝術具體化為:“詩歌朗誦是有著音樂性和戲劇性的一種語言感。換句話說,詩歌朗誦也是一種綜合藝術?!盵22]這一認識抓住了詩歌朗誦的主要特征:它是具有音樂性、表演性的綜合性有聲語言藝術。

戰前文人圈中的“客廳朗誦”已不能滿足朗誦詩運動的需要,于是,詩人們開始探討起詩歌朗誦的類型及特征來。徐遲的《詩歌朗誦手冊》把詩朗誦分為“純粹朗誦”“客廳朗誦”“舞臺朗誦”“街頭朗誦”“單人及集體朗誦”以及“合誦”等類別。他認為,純粹朗誦是不借外物的朗誦,是各種朗誦的基礎;而“舞臺朗誦是詩朗誦的最高形式”[23]27;客廳朗誦指“客廳內的或小規模的晚會里詩朗誦”[23]28。徐遲的分類標準不具有唯一性,分出的類別有交叉。高蘭把詩歌朗誦分為舞臺朗誦、客廳朗誦兩大類??蛷d朗誦包括“私人的住宅內,或者教室內,廠房內,宿舍內,地下室內”等場所的朗誦。他認為,客廳朗誦自有其優勢:“在比較簡便的經濟條件下可以時常舉行”,而且客廳朗誦還有利于朋友間的批評指正。他以為,“如果舞臺朗誦是朗誦藝術的高峰,那么客廳朗誦正是詩朗誦的基本形式?!盵24]

遺憾的是,他們沒有把電臺朗誦進行歸類。

當時研究得最多的問題還是如何進行詩歌朗誦的問題,因為這是朗誦活動的迫切需要。錫金提出了朗誦的原則:“應該是朗誦出來,用一種情感的語言,使聽者明白詩的內容,而受感動?!盵19]這也是詩歌朗誦藝術的最高要求。在詩人們看來,這個要求的實現途徑是:

第一,要認真準備,包括朗誦者個人和朗誦會的舉辦者兩方面的準備。這是由深刻教訓換來的認識。1938年1月26日延安“戰歌社”的首次詩歌朗誦會失敗原因之一就是準備不足,高蘭曾有過準備不充分就上場朗誦普希金《茨岡》選段失敗的經歷。所以,大家比較重視朗誦前的準備。

關于朗誦前的準備方法,徐遲認為,首先“要知道集會的性質。是客廳,是舞臺,是街頭,等等” 。[23]33其次,還應對聽眾有了解,“聽眾是什么人?學生,文藝青年,工人,文藝同人,一般聽眾,還是太太小姐們?”然后,根據不同的對象,再去選材或自己創作?!皼Q定了底稿之后,再多多練習?!盵23]34徐遲認為,分析一首詩,“首先了解一首詩的內容”,要知道內容是否正確、題材是什么,是否為大眾(聽眾)所歡迎等;還要研究“這首詩的寫作技巧如何?”[23]34還要考慮它是否適宜于朗誦,氣氛怎樣,情緒的起伏程度適宜在舞臺還是客廳等。高蘭認為,應該根據準備時間的多少、有無會場,有無舞臺,朗誦的對象,是否有其他節目等情況來選擇作品,“否則與會場不合適的作品,以及和聽眾的生活與知識都相當距離的作品,都必歸失敗?!盵24]對于是否背誦,詩人們說法不一。高蘭的認識是,“短詩可以背誦,而長詩是非拿詩稿不可?!盵24]

第二,引發共鳴。高蘭指出,朗誦的最高境界是“這一首詩通過你的感情與認識,用高度的,完整的,藝術的方式,傳達表現詩歌中所蘊含所要表現的一切情緒節奏和意義去感染別人,使朗誦者,作者,聽者,與詩歌的本身起著同一的跳動?!盵24]徐遲提出了“燃燒理論”——“詩朗誦是作品的再燃燒”:詩人燃燒了自己,寫出了詩作;朗誦者要通過這個作品,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去感染受眾[23]17。

引發共鳴,必須注重表達。洪深在其專著《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中對“氣群與意群”、“重讀與強調”、“吐音的尺寸”、“節奏”、“韻律”、“頓歇”等朗誦技法問題進行了探討,從概念的界定到原理的闡釋再到技法的思考,有理有據,嚴謹而生動,頗有說服力,亦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洪深吸取了國內外有關語音學、戲劇表演學等學科的最新成果,使其研究既有技術的實用價值,更有學理的支撐,且語料翔實,分析令人信服。

引發共鳴,還得語音清晰。這是大家的共識。有人提出用方言朗誦詩歌,有人建議方言輔以普通話朗誦。藏云遠用山東蓬萊話朗誦自己的詩引起哄堂大笑的例子表明,用方言朗誦詩歌要慎重。

引發共鳴,也要用好嗓音。嗓音是朗誦語言的物質載體,它的質量影響著朗誦的聽感效果??箲鹪姼瓒啾瘔研劢?,情感起伏大,聲音跨度和力度都大,對朗誦者聲音的駕馭能力是一個考驗,特別是在舞臺和空曠之地的朗誦,用聲要求更高。因此,大家特別重視對朗誦中聲音的探討。錫金認為朗誦者“要練習聲音,聲音必須宏亮,清楚”[19],李雷認為朗誦的聲音是“鏗鏘的金屬性的音調”[22]。沈從文則欣賞沙龍中那種“輕輕的讀”[3],這種朗誦方式對聲音的響度、力度要求看似不高,但要做好,必須有丹田弱控制發聲的高超本領。高蘭以為,“一個有修養的朗誦者”,“要訓練得語聲雖低也可以傳到遠處,并且達到使人能聽得清楚的地步。否則萬不得已在朗誦時裝置擴音器,也未嘗不可?!盵24]在聲音運用上探討得最多的是洪深。他專門討論了發音與聲音,研究了“宜用與不宜用的肌筋”、“放松的意義”、“共鳴”、“吐字清楚的條件”、“音色與情感”、“響度與氣流”、“音底‘遠行力’”、“必要的變聲”等用氣發聲的技巧問題,對于語音問題特別是聲調與語調也有探究。[25]從總體上看,大家談聲音的重要性多,對發聲方法的具體研究并不充分,因而對朗誦實踐的指導有限。從操作層面上看,有的人向西方聲樂與民族戲劇的演唱方法學習,有一定成效。高蘭曾向紅豆館主學習過京劇演唱,有一定發聲功力。

詩人們爭論了詩歌朗誦中的表演問題。詩歌朗誦運動展開之初,出現了呆板拘謹和夸張過火兩種朗誦傾向。這是人們對詩歌朗誦者的身份和朗誦中的表演問題認識不足的反映。鑒于延安“戰歌社”詩歌朗誦會上有人太強調朗誦中的動作姿態而忽略了清晰生動的朗誦本身,沙可夫提出:“朗誦是不需要什么動作和姿態的”[26]。王冰洋、常任俠、陳紀瀅、徐遲、錫金、高蘭等多數人卻有不同意見。徐遲強調詩朗誦的造型藝術特征。錫金提出“不過火也不必不足”[19]的觀點。高蘭認為,詩歌朗誦的表情和動作不能喧賓奪主。詩人們爭論的實質在于對詩歌朗誦戲劇性認識的不同。這種差異也跟對朗誦者身份認識的把握不同相關。高蘭認為,如果是朗誦自己的詩,“我不是詩中人物”,假如是朗誦別人的作品,則“是在代替詩人說話,不是詩中人物在講話”。他還說:“必定要保持詩作者與詩中人物的相當距離,你還要保有你自己的人格、感情、語言、聲音、笑貌?!盵24]這些認識對于厘清當今所謂朗誦和演誦的爭論實質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最后,燈光等輔助設施對詩歌朗誦也有幫助。徐遲認為“燈光幫助詩朗誦的可以比布景的幫助更多”[23]51,高蘭指出,“詩朗誦的布景,只是在制造氛圍,加深印象?!彼J為,燈光很重要,音樂的適當配置“將更為加強詩的力量和聽眾的感情”,服裝“不可怪誕、刺目”,“總以樸素為佳”。[24]70年前就能有這樣的理念,實屬難得,即使是今天,它仍未過時。

四、培養了首批詩歌朗誦隊伍

在長達8年的時間里,在各種各樣的集會中,詩歌朗誦運動的組織者、愛好者們調動了文藝界廣大同仁的積極性,在無數次的朗誦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抗日戰爭時期的詩歌朗誦隊伍,這支隊伍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人士構成:

第一,詩人、作家。朗誦詩運動的倡導者中有許多人是詩人、作家。他們不僅創作了大量可供朗誦的詩歌,還常常在不同場合朗誦自己的或者他人的作品。那時柯仲平、光未然、高蘭、聞一多、徐遲、郭沫若、王亞平、方殷、安娥、常任俠、錫金、蒲風、艾青、柳倩、臧克家、臧云遠、曹葆華、胡風、肖三、何其芳、高長虹、公木、程錚、胡危舟、曾克、李輝英、柳倩、李嘉、任鈞、韓北屏、高敏夫、丘琴等人都是活躍分子。他們很多時候面對觀眾朗誦,有的人還在電臺朗誦詩歌。老舍是詩歌朗誦的踐行者,有時會朗誦自己創作的《劍北篇》以及魯迅的《阿Q正傳》、高爾基的《鷹之歌》等作品。蘇聯文學專家戈寶權有時會朗誦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在不斷的朗誦實踐中,一些詩人的朗誦得到了觀眾的肯定甚至高度評價。除高蘭、光未然、柯仲平等被大家普遍認可的詩人外,聞一多的朗誦倍受稱贊,他以真情實感和高明的語言節奏感動觀眾,很受人們的歡迎。

方殷的回憶,說明了有的詩人的朗誦已顯示出不同的風格來:“詩壇上的二藏——藏克家,藏云遠,用他們的山東腔,朗誦起來有一種特殊韻味;高蘭以其渾圓的喉音朗誦感情深沉的詩句,特別感人;光未然能高能低或急或緩、披了黑色斗篷,有時輔以手勢,則能把聽眾帶入詩境;而徐遲的小橋流水、柯仲平的高山暴洪則又是一種風格了?!盵27]381

第二,話劇、電影演員。演員在舞臺上朗誦詩歌,因其具有較多的舞臺、鏡頭前表演經驗和良好的語言駕馭能力,加上一些人又是形象氣質出眾的明星,有他們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他們經常被請去朗誦。著名演員張瑞芳的朗誦很有感染力,她朗誦的《哭亡女蘇菲》很能打動人心。1937年10月19日,王瑩朗誦高蘭創作的《我們的祭禮》,把聽眾帶入了一個激越而悲憤的世界,這是詩歌朗誦史上第一次在千百群眾面前的朗誦。對于王瑩的朗誦,羅衣寒的評價是:“聲調是柔和然而悲壯的,特別是最后—段,那聲音掀動著每一個參加者?!盵28]不過,穆木天似乎對王瑩的此次朗誦并不滿意。此外,趙丹、白楊、舒繡文、朱琳、陳天國、李實中、王天棟、邱勛烈、李揚、鄭挹英等人都是大家喜愛的演員朗誦者。

第三,廣播播音員??箲饡r期國統區的廣播電臺,比如武漢、廣州、重慶、昆明等地的廣播電臺都有過詩歌朗誦。其中,被人們提起最多的是武漢的播音員梁韜。他是一個既具音樂修養,又有詩人素質的著名播音員,他的朗誦很受歡迎。高蘭在武漢出版的《高蘭朗誦詩集》中的大部分詩作都由他朗誦過。

第四,音樂人。詩歌與音樂是近鄰。詩人與音樂人多合作,如光未然跟冼星海??箲饡r期,音樂人對詩歌朗誦藝術也作出了貢獻。歌唱家趙沨的朗誦,因其歌唱功底好,朗誦時聲音、情感的駕馭水平很高,被稱為“柔和派”。臧云遠說,“趙氵風以男高音獨唱的歌喉,時高時低,很有情韻,小橋流水,山泉淙淙,有如松濤陣陣,有如月色皎潔,有如春雷從山林來,有如竊竊私語。他這一來,才算藝術的再創造,扣人心弦,那時我總以自己的抒情之作,請他來朗誦。他們都走了,有時只得請名演員來幫忙?!盵12]70

五、結語

綜上所述,抗日戰爭時期的詩歌朗誦運動對現代詩歌朗誦藝術的貢獻是巨大的。盡管在這場文藝運動中,并未真正把詩歌朗誦普及到群眾中去,但是,它仍然帶給我們很多思考:首先,詩歌朗誦藝術發展的關鍵在于對其群眾性的堅持,它是高雅的藝術,但它不能脫離群眾,不能沒有群眾的參與,就像音樂和影視藝術的繁榮一樣。否則,它只能成為小眾化的玩意兒。也許市場化是一條可探索的道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幾臺經典誦讀晚會商業化運作的成功,說明朗誦藝術并非沒有市場,關鍵是看作品的質量。其次,朗誦詩的創作應大力倡導,這是詩歌朗誦藝術發展的重要基礎。應該鼓勵詩人創作朗誦詩。當然,保證朗誦詩的藝術水準是前提。第三,培養、壯大詩歌朗誦藝術的隊伍迫在眉睫,包括理論隊伍和實踐隊伍兩個方面。在這方面,各級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文化藝術管理部門可以起到組織、引領作用。近年來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對朗誦藝術實踐隊伍的培養產生了積極作用,應該繼續弘揚。舉辦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等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及各地相關藝術團體、誦讀藝術學會有義務組織人員開展理論研究,推動詩歌朗誦藝術的健康發展。

[1] 姚喜雙,孫國玉.良好的開端——首屆CCTV 朗誦藝術大賽評委姚喜雙教授點評紀實[J].現代語文,2005(1):49-52.

[2] 屠岸.常州吟誦 千秋文脈(代序)[M]//秦德祥.“絕學”探微 吟誦文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3] 沈從文.談朗誦詩(一點歷史回溯)[N].星島日報·星座,1938-10-1-5.

[4] 晨楓.盜天火的詩人——柯仲平評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5] 徐克.詩人柯仲平[J].新文學史料.1983(01):140-145.

[6] 蔣白岡.說朗誦:從成都市中國新詩歌社的成立談到四川國語教學方法的改進[J].新教育旬刊,1939(05-06):52-56.

[7] 比國朗誦家Liten在本校朗誦[J].音樂,1931(14):1-2.

[8] 朱自清.論朗誦詩[M]//朱自清選集(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9] 蒲風.關于前線上的詩歌寫作[M]//黃安榕,陳松溪.蒲風選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

[10] 中國詩歌會同人,等.關于寫作新詩歌的一點意見[J].新詩歌,1933(01):7.

[11] 陳紀瑩.序<高蘭朗誦詩集>[M]//高蘭.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31.

[12] 臧云遠.霧茫茫山城詩話[M]//臧云遠.文苑拾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8.

[13] 臧云遠.霧重慶詩朗誦小記[J].詩刊,1979(11):75-77.

[14] 光未然.光未然脫險記[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15] 穆木天.詩歌朗讀和高蘭先生的兩首嘗試[M]//高蘭.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

[16] 樓適夷.永遠生活在詩歌里——追懷詩人柯仲平同志[J].詩刊,1980(10):60-63.

[17] 陳紀瀅.本刊作者聯歡雜記[J].大公報·戰線,1939(251).

[18] 臧云遠.記朗誦詩人高蘭[M]//臧云遠.文苑拾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8.

[19] 錫金.朗誦的詩和詩的朗誦[J].戰地,1938(01):96-97.

[20] 梁宗岱.談“朗誦詩”[M]//高蘭.朗誦的詩和詩的朗誦.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

[21] 呂驥.從朗誦談起[J].戰地,1938(01):6.

[22] 李雷.論詩歌朗誦的技巧[J].抗戰文藝,1938(04—05):143.

[23] 徐遲.詩歌朗誦手冊[M].桂林:桂林集美書店,1942.

[24] 高蘭.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J].時與潮文藝,1945(6):102-114.

[25] 洪深.戲的念詞和詩的朗誦[M].重慶:重慶美學出版社,1943.

[26] 沙可夫.關于詩歌民歌演唱晚會·意見與感想[J]. 戰地,1938(1):89.

[27] 方殷.朗誦詩碎語[M]//方殷詩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

[28] 羅衣寒.記魯迅先生周年祭[J].七月,1937(02).

(責任編輯 楊 飛)

2016-09-22

楊小鋒(1967—),男,四川榮縣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應用語言學。

I206.6

A

1000-5099(2016)06-0156-07

10.15958/j.cnki.gdxbshb.2016.06.025

猜你喜歡
詩歌朗誦詩歌藝術
詩歌不除外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紙的藝術
詩歌島·八面來風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詩歌朗誦會舉行
因藝術而生
Migrant Worker Poets Recite Works in Hangzhou
藝術之手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
——中韓詩人詩歌朗誦會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