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統一*

2016-03-09 11:25丘光明
關鍵詞:量值統一制度

丘光明

(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北京 100088)

?

中國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統一*

丘光明

(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北京 100088)

研究度量衡史,統一是重要問題之一.在中國度量衡歷史上,有過三次大統一:第一次是秦始皇結束了戰國時的混戰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秦國以后;第二次是隋文帝統一了南北朝,建立了隋朝以后;第三次是在推翻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以后.這三次統一度量衡,其目的都是相同的,但三次統一前的時代背景不同;政治形式不同;度量衡混亂情況也不相同.這三次統一過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極其巧妙方法,卻都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能不讓人嘆服和欽佩,也成為世界度量衡史上的典范.通過這三次度量衡的統一,對中國度量衡演變與發展,也會有進一步的認識.

度量衡; 度量衡史; 統一

0 引言

中國度量衡歷史上有三次大統一,第一次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這次統一在中國幾乎是盡人皆知的重大歷史事件.然而另外兩次對度量衡的大統一,即隋文帝統一度量衡、“中華民國”時期統一度量衡,雖然在對促進國家政權的穩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的便利等方面,也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歷史意義,可是比起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認知度,就明顯小了許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我們不作全面的討論,僅把重點放在這三次大統一,是在怎樣不同的前提下,采用哪些不同方法、不同形式,而最后都能達到統一目的的.

1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公元前221年,秦國以勢如破竹的軍事力量,最終結束了分裂數百年、諸侯割據稱雄一方的時代,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個空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秦.秦統一了全國后,面對著由于諸侯割據而造成各方面的混亂,如田疇異畝、車途異軌、文字異形……統一度量衡雖然只是在統一的國家中需要統一的一項,但無論是統一田畝、統一車軌,都必須建立在統一的度量衡基礎之上,因此統一度量衡便成為統一各項制度的重中之重.那么秦始皇是如何在短時間內達到統一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又必須具備哪些條件?秦王朝又是如何去貫徹實施的呢?

1.1 早期度量衡概況

先周時期,度量衡的使用范圍并不普遍,主要是用來保證國家賦稅的征收;大型工程設施的建設;官營手工業中復雜的檢測等方面.而民間,甚至商品交換往往都涉及不到度量衡,這種情況幾乎一直延續到西周末年.

到了春秋戰國,各諸侯國逐步建立了獨立的制度,不再受周王室的管制,度量衡也不例外.在生產力得到大力發展的形勢下,度量衡使用范圍得到了擴展,官營手工業、民間手工業,甚至商品交換中也都開始用到了度量衡.從文獻和出土的度量衡文物中,首先看到了它混亂的一面:單位名稱不統一、進位制不統一、器物的形制也很不規整等.同時又看到,專用的度量衡器開始出現,不少諸侯國也都先后、初步地建立了自己的度量衡制度.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和改進,那些落后的、繁雜的度量衡制度,又向相對先進的進位制、單位制轉換.

1.2 商鞅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國原處頗為偏遠的西北地區,自商鞅輔助秦孝公變法,就把統一度量衡作為國家大事來抓.商鞅統一秦國度量衡,首先采用了當時先進的制度以及科學的方法,規范、統一了器型,使度量衡器具使用更簡便實用.這些都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創造了的先決條件.

1.3 秦始皇以法制的手段,向全國發放大量標準器,保證了度量衡的統一

秦以它絕對的強權勢力,一舉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后,為了保證中央集權國家政權的鞏固,一切的律令、制度都必須做到與中央保持一致.統一度量衡就是為達到最終目的而實施的各項政令之一.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首先是以秦國舊有的、先進的制度為基礎,以不可抗拒的政令,強行將商鞅時期所創立的度量衡制度推廣到全國.僅從近現代傳世和出土的、確定為秦國和秦始皇時期的度量衡器物上,幾乎每一件上都以不同的形式附有統一度量衡詔書,而這些器物數量之大,應該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歷代度量衡器物中,最多、最珍貴的文物之一.度量衡器出土的范圍之廣,幾乎囊括了秦統一前每一個諸侯國的領地.這些都說明秦統一度量衡,一方面以強制性的手段,另一方面又制造大批器物分發到全國各地,成為各地區有法可依的標準.此外還采用把詔書刻成大詔版,鑲嵌在重要的城池最顯眼的城墻等地,引起廣大官民的高度重視.可見秦統一度量衡是將制度的先進性、政策的強制性和方法的可行性結合起來,這些都是保證了秦王朝能在短短的十幾年內,迅速完成統一度量衡強有力的措施和特點.

2 隋文帝統一度量衡

自漢獻帝初平元年(190)以后,統一的國家再次瓦解,直到隋文帝開皇九年(581),隋朝重新統一中國.在這漫長的近四百年中,中華大地處于分裂割據、軍閥混戰及周邊各部族侵擾中原的局面中.公元420至589年是南北朝時期,4世紀中葉以后,北朝勢力漸強,至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朝政治實力已取得絕對優勢,為隋文帝統一中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2.1 隋朝統一前的概況

隋文帝再次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它結束了近四百年的混戰、分裂、割據的紛亂局面,使社會發展重新步入正軌.

南北朝時期,國家處于兩個不同民族、不同政權的對峙狀況.古籍對南朝度量衡制度,有如下記載:“梁陳依古”、“宋、齊、梁、陳皆因而不改”.度量衡單位量值雖略有變化,但大體也皆如秦漢制度.與南朝相對的,是北朝度量衡的混亂和量值的大幅增長,即尺度最長竟達30厘米,約相當于南方的一尺二寸;容量和權衡也不斷增長,單位量值比南方大了二至三倍.

秦、隋這兩個朝代,在統一全國前,社會都處于動亂分裂的狀況下,但是統一前的社會背景、歷史條件卻有很大的不同.凡國家完成統一大業后,對度量衡必然都要求達到統一,但卻不可能采取同一種策略和方法.秦統一度量衡是以先進的制度,強權的手段,迅速的達到了統一目的.而隋文帝統一度量衡所面對的是,南北朝兩種不同的制度即:傳統的古制和急速增長的大制相對立.沿襲古制,是屬于意識形態觀念性的問題,而北方的大制,卻是隨俗而變.大小制之間并不存在先進和落后之分,只是在于使用是否便利,群眾是否習慣上.在距離秦統一度量衡800年之后,社會生產力已在不斷地提高,度量衡的基本單位如果仍停留在小量值范圍內,在使用上畢竟會存在某些不便.而且在統一前,北方已在政治、經濟、土地面積、人口各方面都取得了優勢,這時如果將北方早已習用的制度改為南方的小制,既很難讓北方官民接受,同時也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那么,北方的大制與南方的小制之間,怎樣才能達到最后統一的目的呢?

2.2 大小制同時并用的提出

北方政權雖然一直掌握在少數民族手中,一旦進入中原,也大量使用漢族士大夫為他們服務,同時皇室上層對漢族的禮樂制度也非常尊重.南方沿用秦漢以來度量衡的小制,與禮樂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即使在北方,凡禮樂制度涉及度量衡時,也同樣使用南方的小制.因此簡單地以強制的手段廢除小制,必然會遭到士族階層的反對.在隋文帝的主持下,經過反復的討論、協商,終于制定出讓南北雙方都能欣然接受的、睿智的方案:即大小制度同時并用;小制用于皇室宮廷禮樂制度等,大制為官民之間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間還制訂出簡便的換算關系即:小制的一尺二寸,等于大尺的一尺;小制的三升,等于大制的一升:小制的三斤,等于大制的一斤.

我們可以設想,當時的南北雙方,度量衡單位量值之間的倍比關系,不可能都正好如此規整.如果在大小制之間換算過程中,出現許多小數位,使用中必然會造成很多不便.故在制定統一方案時,一定幾經周折,反復討論,才能得到如此的最佳方案.正因為在最后統一的方案中,兩種制度之間,有著十分簡便的換算關系,才會得到官民的一致擁護,從而很快就能推廣至全國.

在后人研究這一段歷史時,無論是南朝、北朝,或統一后的隋朝,迄今都極少能見到可以精確換算出當時度量衡單位量值的器物,盡管如此,從僅有的文獻中,還是反映出隋朝統一度量衡,并非只是簡單地采取強權的手段,而是巧妙的制定出一系列讓南北雙方官民都樂于接受的可行方案,最后順利的達到統一的目的.更值得提出的是,隋統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施,幾乎完全被其后繼的唐朝承襲,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盡管朝代變遷,量值也略有變化,但總屬于大制范圍).這也充分說明隋朝統一度量衡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3 “中華民國”時期統一度量衡

在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提出統一度量衡,并且達到最后走向國際化,其過程較為復雜,時間也比較漫長,即肇始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基本完成于“民國”十七年(1928),歷時21年.

3.1 統一前的概況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期間,度量衡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從康乾盛世多次整飭度量衡制度,力求建立科學的標準,到清末度量衡制度的極度混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清朝政權的興衰.

道光以后的清朝,已如日薄西山.從道光末至光緒三四十年中,東西方列強逐步入侵,最終使中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由于通商口岸被迫打開,經濟侵略日益猖狂,各國度量衡也紛紛輸入,有英制、德制、法制、俄制、日制等.日趨衰亡的清朝政權,不僅無力抵制各國度量衡在我國的使用、也無力統一國內的度量衡,必然造成這期間度量衡從制度到器具,各個方面極度的混亂.

3.2 劃一度量衡方案的提出與推行的過程

光緒三十三年,針對國內度量衡混亂的情況,朝廷擬定出《劃一度量衡圖說總表及推行章程》.其主旨是仍沿用清朝舊制(即營造庫平制),依照商請國際權度局代為制造的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合金副原器(即一營造尺長32 厘米;一庫平斤重37.305克),以作為長度和重量校準的最高標準.雖然當時并未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卻成為我國近代采用嚴密、科學計量制度的發端.

“中華民國”統一度量衡,最主要是兩次以米制為方向的劃一過程.第一次是在北洋政府時期(1915)公布了《權度法》.其主要內容是:

1)權度以萬國權度公會所制訂的鉑銥公尺、公斤原器為標準.

2)權度分為下列兩種.

甲:營造庫平制.長度以營造尺一尺為單位,重量以庫平一兩為單位.營造尺一公尺等于32 厘米;庫平一兩等于37.305克.

乙:萬國權度通制.長度以一公尺為單位,重量以一公斤為單位.(注:所引《權度法》與下文的《度量衡法》皆非原文)

《權度法》中所規定的,兩種制度的同時并用,必然會出現許多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即甲乙兩制換算比率奇零不整(甲制,一營造尺為32 厘米,如果用三營造尺換算成公尺,當為96厘米,無法與公尺1000等長,重量也如是)使用起來非常不便.如若直接用公制,則又因公尺過長、公斤過重,一時無法被群眾接受.從全國范圍看《權度法》未能推行,除戰亂等客觀條件外,使用中兩種制度在換算過程的不便,應該是難以推行的更重要的因素.最后,這次的統一方案只能是不了了之,以失敗而告終.但《權度法》制訂的甲乙兩制并行,以《米制》為方向,以甲制為過渡的輔制,其大方向卻是正確的,也為民國時期《度量衡法》的制訂打開了一條思路.

南京政府建立,當時的中央政府深感,統一度量衡已成為迫切需要,于是又召集各有關政府機構以及相關的專家、學界人士,更廣泛收集歷代有關統一度量衡的文獻,推敲其利弊,再次擬出新的統一方案.經過多次反復的討論,大家提出了累計達十多種意見和主張,大致可歸納為以下3種:

1)完全采用萬國公制為我國的度量衡制;

2)完全拋開萬國公制,尊重中國傳統習慣,以科學的原理,重新建立中國特色的度量衡制;

3)以萬國公制為我國度量衡之標準制.但是由于公尺過長、公斤過重,廣大群眾使用起來既不習慣,也不方便.為適應我國國情,在過渡時期另設輔制(即以營造庫平制為基礎的市用制),輔制與公制之間有著簡單的換算關系,即將營造庫平制的單位量值稍加調整,總的目的是:使它既便于與公制換算,又接近原來的營造庫平制(即一二三制).這一方案的提出,得到大多數與會者的贊同.1928年國民政府公布了《中華民國權度和標準方案》,其主要內容是:

第一,標準制.

定萬國公制為中華民國權度之標準制.長度以一公尺為標準尺;容量以一公升為標準升;重量以一公斤為標準斤.

第二,市用制.

與標準制有最簡單之比率而與民間習慣相近似者為市用制.長度以標準尺三分之一為市尺;容量即以一標準升為一升;重量以標準斤二分之一為一市斤,一斤為十六兩.

我們注意到:

1市尺等于三分之一 公尺,等于33.333公分(一營造尺折合公制當32公分,營造尺三尺小于一公尺).

1市升等于1 公升,等于1000毫升(實際上一庫平升折合公制當1035毫升,略大于一公升).

1市斤等于二分之一公斤,等于500公分(實際上一庫平斤折合公制當596.69公分,二庫平斤又明顯超過1 公斤).

如按實際數值來換算,其換算率零齊不準,這也正是北洋政府《權度法》推行不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反復研究統一方案時,在制訂市用制時,提出以與標準制有最簡單之比率,又與民間習慣相近似者為市用制.即一市升等于一公升、一市斤等于二分之一公斤、一市尺等于三分之一公尺,形成了一二三的比例.雖然輔制已不完全符合營造庫平制,但二者量值相差不太大,易被百姓接受.另一方面,輔制又是由公制演繹而來,二者之間有“一二三”最簡單的比例關系,便于換算,也容易被各方面人士接受.最后一致通過以公制為標準制、市用制為輔制過渡的方案.

《度量衡法》與1915年提出的,甲乙制并用的《權度法》相比較,《度量衡法》改進處在于:米制與市用制之間確定了一種合理、簡便的換算比方法,既便于記憶又便于折合使用.如果與隋文帝統一度量衡采用的大小制作一比較,可以看到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之間的承傳關系一目了然.

“民國”十九年(1930年)二月十六日,國民政府頒發了《度量衡法》.法令的公布,對統一全國度量衡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為我國度量衡制與國際接軌、最終走向公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這三次統一度量,雖然都必須以政府法令形式強制執行,卻又都是根據當時不同的社會背景、政治形勢,分別制定出不同的可行方案,尤其是后兩次,一方面采用了先進的制度,另一方面又制定出百姓易于接受的措施;既順乎民意、又方便使用.

從隋朝的大小制同時并用,到民國最后推行的一二三制,都是集中各方人士的智慧,在集體討論、選出最佳方案后,一致通過的條件下產生的.中國度量衡的三次大統一,在世界度量衡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責任編輯 黃祖賓]

[責任校對 蘇 琴]

The Three Unifications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China

QIU Guang-ming

(GeneralAdministrationofQualitySupervision,InspectionandQuarantine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Beijing100088,China)

There have been three unifactions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China,that is ,Qin Shihuang,the Sui Dynasty,and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The purpose of the three unifactions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are the same.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orms of background,politics and confusion use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se three unifications used different methods to achieve good results,and became a model in the history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worldwide.

Weights and Measures; history of Weights and Measures;unification

2016-02-11.

丘光明(1936-),女,安徽全椒人,中國國家技術監督局(現更名為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研究員,著名計量史研究專家,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理事、國際計量史學會常務理事.

TB91-64

A

1673-8462(2016)03-0012-04

猜你喜歡
量值統一制度
多元向量值區域和加權風險值
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統一的著力點
基于QAR數據的碳當量值適航符合性驗證方法
碑和帖的統一,心和形的統一,人和藝的統一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統一數量再比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堅持“四納入” 實施“四統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