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光公園設計探討

2016-03-10 12:28楊旭
科技視界 2016年25期
關鍵詞:景區公園垃圾

楊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市綠化養護管理處,陜西 西安710008)

紅光公園設計探討

楊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市綠化養護管理處,陜西 西安710008)

紅光公園位于西安市西郊,是一座以秦文化為背景的綜合型開放式公園。紅光公園最初定名阿房宮公園,是西安市政府投資建設的市級重點工程,也是西安市十大惠民實事之一。公園規劃用地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區秦漢文化帶上,西側是西三環,南邊是紅光路,北鄰阿房一路,西邊不遠即為阿旁宮遺址,東南側是西郊熱電廠,東側是張萬村和石家村,皂河和西戶鐵路從公園內穿過。公園建設計劃投資1.7億元。紅光公園一期于2015年建成開放,是西安市城西第一座大型綜合性公園。

本文重點對公園的設計進行探討,從設計的基本構思出發,分析其文化特色、關鍵技術和對環境的改造,以期拓展景觀規劃和公園建設的思路,為今后綜合性公園的建設提供案例支持和有價值的資料參考。

1 紅光公園用地分析

該規劃用地的地形較為復雜。大部分為農田,地塊較為規整,地下水位高,用地內野生植被叢生,有大體量的建筑垃圾堆砌,有城市污水河皂河及西戶鐵路穿過。具體情況如下:

(1)建筑現狀:皂河西側主要以小型工業建筑及臨建為主,皂河東側為大量廢棄建筑、大體量建筑垃圾及部分生活垃圾。

(2)植物現狀:規劃區內雜草叢生,無植被植物覆蓋。

(3)水體現狀:皂河(目前仍是城市排污渠)自南向北從公園用地內穿過,兩岸無植被綠化,皂河排污渠嚴重影響了周邊空氣質量。

(4)交通現狀:用地內現狀道路不成體系,道路主要為東側張家村、石家村村民出入的崎嶇小路。西戶鐵路自西向東從用地內穿過。周邊道路西側為西三環,北側為阿房一路、南側為紅光路,通行狀況良好。

(5)駁岸現狀:皂河兩側駁岸的工程處理部分完全是人工化的,兩岸是由混凝土、磚石等建筑材料形成的硬質岸線。與水體形成不協調的對比,與水面的高差比較大,親水性不強。且皂河兩岸的排洪、抗洪道路已被嚴重破壞,完全喪失了其原有的使用功能。

(6)鐵路狀況:西戶鐵路也叫做西余鐵路。從隴海鐵路線的三民村站引出,經戶縣至余下站,全線隸屬西安西站管轄,總長41公里。服務項目無客運,主要負責西戶鐵路及沿線單位物資運輸。該線路1955年12月建成通車至今,始終處于使用狀態中,鐵路兩側有護欄,安全狀況較差。

上述現狀,導致該區域成為城市衛生死角和城鄉結合部臟亂差的典型區域,與西安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灃東新城整體規劃及西咸一體化的要求格格不入,周邊居民生活品質降低,附近乃至三環區域PM2.5和PM10遠超于市平均值,將該區域改造為城市綠島刻不容緩。

2 規劃設計基本要求

鑒于公園用地狀況,考慮到周邊的人居環境,本著人性化、景觀化、功能化的原則,規劃設計基本要求如下:

(1)用地北側207.9畝作為備用地,規劃為老年公寓。

(2)用地范圍內的皂河需要進行污水治理,兩側栽植綠化保證景觀需要,河上架設橋梁保證通行和安全功能要求。

(3)考慮到鐵路運行和游人的安全問題,穿越的鐵路采用護網隔離,兩側種植防護林帶,保證運輸的同時把鐵路與園區隔離,降低噪音污染,保證游客游園安全,設置人行天橋以利游人通行。

(4)其余用地作為城市綜合公園進行規劃,以改善環境、增加綠化為基礎,滿足觀賞、休閑、娛樂功能需要。

3 公園設計

3.1 區域劃分

公園北部是主要的休閑空間,重點突出“秦”的文化特色,能夠滿足游客在文化和休閑方面的需求,該區域分為多個主題和類型,并建立不同的觀賞空間。

公園中部是特有的生態防護空間,在鐵路兩側種植茂密的防護林帶,林帶外側則是以自然式種植法布置的植物群落。

公園南部是游客主要的活動空間,開展多種活動,滿足游人娛樂、運動的需求,同時兼顧公園管理處及服務設施的設置。

3.2 公園設計的基本構思

(1)行歌如煙景區

公園西入口廣場,采用幾何式階梯平面構圖,形成林蔭廣場,四周配以密林草地,由廣場結合踏步形成跌落式的親水平臺,成為整個公園“水文化”的序幕,擬設置中心雕塑群,表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度量衡等大一統的歷史史實。

(2)花之物語景區

位于公園北部,以展示植物四季變化的特色為構思主題,通過圓形的場地構圖,結合園林小品,以表現不同植物的特色區域,如香花園、花鏡、槐樹園等。主體建筑為秦韻樓、花語軒。

(3)天水一色景區

位于公園中部,水體面積較大,表現湖光山色,波光瀲滟的山水景色,水邊設置觀景平臺,提供游人近賞水景,品茗茶點,亦可水中垂釣。

(4)藝韻留痕景區

位于公園中部,將景觀建筑作為主體,疏林草地作為配景,集中設置民間手工藝作坊并布局整齊,游客可以近距離的領略民間手工藝作品的魅力。

(5)叢林細語景區

位于公園北部山地,地處公園地形最高處,是公園四季皆宜的植物季相賞景驛站。結合山地地形,選取秋色葉、彩色葉樹種,體現植物秋季季相景觀。

(6)心闌水藍景區

位于公園南部,可作為游人及附近居民賞景、晨練、跑步或進行有氧運動的場所,多樣的活動項目增加了景區的動態情趣。

(7)斜陽榭影景區

位于公園東南部,為游客提供展覽場所和餐飲服務。古建筑群圍合成可以開展小型藝術展覽的四合院,同時售賣仿古膳食,趣味十足。

(8)眾樂樂園景區

位于公園的西南部,設置游樂設施,集新奇、有趣的游樂項目于其中,為游人提供新奇有趣的游園體驗。

3.3 建筑垃圾山的改造

公園的“叢林細語”景區用地被堆砌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地塊位于皂河東側,鐵路北側,占地約6.1萬平方米(約90畝)。如圖1所示:皂河的道路高程是395米,建筑垃圾頂部最大高程達到了414米,平均高差超過了14米。

經過粗略的計算,垃圾占地面積已經超過了4.9萬平方米(約73畝),占該景區規劃用地的80%。垃圾量約70萬立方米,對公園的建設影響很大。為了節約資金,公園選擇不清運垃圾,因地制宜的規劃該地塊的景觀。既要滿足園林景觀效果需要,又要節約建設資金,還要簡單快捷,所以設計利用了現場的建筑垃圾進行堆土造山。

在施工方面根據現狀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隨坡就勢進行地形改造,不做整體倒運和重新堆積,而是簡單壓實處理。然后,根據地形組織各類園林景觀和服務設施,道路、廣場、給排水系統和供電系統等服務設施在安裝時盡量做到結構簡易化。待以后山體自然沉降相對穩定后,進行進一步的壓實處理并進行景觀提升改造。

3.3.1 造山具體方法

(1)地形處理的基本原則為:鐵路北側 30m安全區域基本保持原高程平整,以保證鐵路安全;皂河以東、園區北部及東部,紅線以內20m范圍為緩坡,以保證皂河及老年公寓等周邊區域安全;其余區域按照豎向設計規范要求,結合現狀山體形態就近改造并形成山林景觀,道路、廣場等設施在滿足規范的前提下盡量簡易化,便于后期維護。

(2)地形整理時,根據現場情況適當調整設計標高,注意與周圍高程的銜接過渡,并滿足雨水排放要求。

(3)本工程坐落在新堆積的建筑垃圾山上,且垃圾堆積較高,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為了節約成本采取自然沉降的方法,不進行地基處理。山體上部沒有建筑物且不通車,僅進行綠化工程及步行道路鋪設。

(4)在初步設計主題定位不變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改造山體布局,提高山體層次的變化,減少合并山峰數量,突出主峰(位于東北方向),更確保了皂河與鐵路的安全。

3.3.2 土方處理

紅光公園山體部分均由建筑垃圾堆積而成,且范圍大、高度高,影響安全和使用,土方處理步驟及技術標準如下:

(1)填方場地在施工前,用水灌入垃圾山,灌透,待山體表面干燥可以過車后,用不小于 20噸的載重車或壓路機反復碾壓,消除大空隙引起的沉降。挖方場地,待達到設計標高后,采用上述手段處理地基。

(2)挖方取土時,將分揀出的大塊建筑垃圾(如樓板,大型混凝土塊)進行粉碎或清理出場地,保證往填方倒運的土和垃圾粒徑不大于200mm。

(3)填方填土時采用不小于20噸的載重車或壓路機反復碾壓,隨填隨碾壓。每填500-600mm厚垃圾進行沖擊碾壓,經碾壓后為400mm厚。經處理后的垃圾密實度大于0.8,承載力大于120Kpa。道路部分承載力不小于160Kpa。

(4)挖方取土完成后,應在表面2m范圍進行處理,處理方法同第三條。處理后壓實系數大于0.8。

(5)山體建成后,保證山體流暢,雨后無大面積積水。上邊覆蓋種植土(1.5m)達到設計標高。上部以綠化為主,不進行建筑物及構筑物的建設。

(6)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檢查,道路和局部地形如發生沉降較大或塌陷等現象,影響使用時應及時進行回填、修補、夯實。

(7)山體堆積完成后,共設五個觀測點,在每個山峰頂端設立沉降觀測點,每月固定時間進行觀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處理,觀測持續時間兩年。

3.3.3 種植設計

(1)景觀意向:結合山地地形,用常綠樹木做背景,種植成以彩色葉、秋色葉樹種為主的樹林,營造植物秋季季相景觀為主的山林景區。

(2)配置形式:考慮現場垃圾山現狀,在盡量保持喬灌草結合的景觀效果下,多選用疏林草地的形式。

(3)骨干樹種:油松、獨桿大葉女貞、毛白楊、五角楓、柿樹、洋白蠟。

(4)主要樹種:雪松、油松、白皮松、大葉女貞、枇杷、十大功勞、火棘、平枝栒子、石楠、大葉黃楊球、金絲桃、毛白楊、垂柳、楓楊、紅葉李、櫻花、山楂、刺槐、五角楓、復葉槭、火炬樹、柿樹、洋白蠟、臘梅、粉花繡線菊、珍珠梅、棣棠、黃刺玫、紫荊、黃櫨、木槿、叢生紫薇、石榴、丁香、金銀木、小葉女貞、金銀花、闊葉麥冬、玉簪、蔥蘭、馬藺、草坪等。(圖2)

4 水體設計

4.1 天水一色景區

該景區是公園內的大型水景區域,不僅為游人提供休閑觀景的場所,還可以開展小型水上活動,同時具備儲水、排水功能,保證山體安全。

(1)根據現場地形地貌情況,挖掘人工湖,滿足休息、觀景、水上活動等功能要求。

(2)突出水體景觀,體現天水一色、富于野趣的夏季季相景觀效果。

(3)水體駁岸采用自然石壓頂與條石壓頂結合的作法。為滿足游船需要,水體深度為1.2-1.5m;環湖2.0-3.0m寬度范圍內水深0.7m左右,滿足安全規范要求。

(4)設置景觀島、觀景平臺、碼頭、園橋等,水面層次變化更為豐富,可開展游船等水上活動。

水面面積為14000平方米;水云間建筑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觀景平臺面積2100平方米;木鋪裝面積250平方米。

4.2 皂河的處理

皂河是西安市排洪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自然水源,現狀河水水質污染嚴重,經與有關部門協商,將加快皂河治理。但是污水治理是一項長期而巨大的工程,為了滿足公園的開放,放棄從皂河引水入湖的構想,不改變原有的皂河河堤,公園的造景用水全部來源于外部水源注水,以保證湖水清潔,滿足游人觀賞和親水的需要。為了節約用水,公園使用中水系統負責整個園區的綠化及景觀補給水供給,中水由紅光路上兩個中水接入口接入,水源由市政中水供給。

5 設計的關鍵技術與難點

紅光公園的建設歷時四年,在設計過程中有一些關鍵技術與難點需要注意。(1)公園的中北部有大體量的建筑垃圾,因地制宜的將其改造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建設方法。該景區的設計既要考慮安全性又要考慮景觀化。(2)公園內有鐵路穿過,將鐵路用鐵絲網封閉再用密林圍合,以確保鐵路的封閉和游客的安全。(3)皂河河道景觀性差安全性差,水質污染嚴重。提升河道兩側的綠化景觀,結合污水治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為游人提供優美的公園環境。(4)在規劃設計和景觀建造過程中用植物、雕塑、硬質鋪裝、休閑項目、互動娛樂等多方面多角度體現文化內涵,寓教于樂,生動形象。(5)全面細致的考慮游客的需要,從人性化角度設計服務設施。

6 結論

(1)紅光公園以發掘展示古城文化內涵為主題,注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協調,突出了“秦”文化的深遠內涵;

(2)以綠化美化為基礎,體現了植物景觀的藝術美和植物生態的科學性;

(3)以項目潛在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為目標,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

(4)公園集休閑、娛樂、觀賞為一體,以文化休息功能為主,結合皂河公園段的改造,以及沿鐵路兩側安全防護林帶的建設,形成了西安市又一個具備良好生態景觀的環境治理典范。

[1]汪瓊.南京綜合公園綠地系統分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3(9):141-142.

[2]董曉璞.淺析咸陽西渭苑公園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特色[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0):4760-4762.

[3]徐歡,樸永吉.城市綜合性公園地域特色構成要素研究[J].中國園林,2010(12):81-84.

[4]高巍.北京學——從城市文化生態學到城市社會學[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35-36.

[責任編輯:李書培]

楊旭(1983—),女,漢族,河北容城人,學士,陜西省西安市綠化養護管理處,工程師,主要從事綠化養護管理工作。

猜你喜歡
景區公園垃圾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垃圾去哪了
云南發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區擬確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在公園里玩
那一雙“分揀垃圾”的手
“摘牌”
倒垃圾
倒垃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