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20世紀40年代胡風遷徙的生命體驗

2016-03-11 08:56祝學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廣東深圳518172平岡中學廣東深圳518116
名作欣賞 2016年23期
關鍵詞:胡風抗戰重慶

⊙祝學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 廣東 深圳 518172]⊙黃 文[平岡中學, 廣東 深圳 518116]

20世紀40年代作家遷徙與文學研究(二)

論20世紀40年代胡風遷徙的生命體驗

⊙祝學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 廣東深圳518172]
⊙黃文[平岡中學, 廣東深圳518116]

作家遷徙是20世紀40年代的一個重要文學現象,作家在遷徙過程中產生深刻的生命體驗。40年代胡風經歷迂回曲折的遷徙過程,顛沛流離、蒼茫悲憤是胡風在遷徙中的生命體驗。通過對胡風40年代在遷徙流亡中生命體驗的個案分析,可以對40年代作家遷徙的生命體驗進行全面觀照。

40年代胡風遷徙生命體驗

由于戰爭等因素的影響,40年代作家在中華大地焦土上遷徙奔走,大多經歷了顛沛流離的遷徙流亡過程。作家遷徙是40年代的一個重要文學現象。由于戰爭,40年代作家有的從淪陷區遷徙到國統區,有的從國統區遷徙到解放區,經歷了迂回曲折的遷徙歷程和特殊的生命體驗。40年代作家遷徙是多種多樣的??箲鸨l后,作家廢名從北京遷回故鄉黃梅隱居鄉間。朱自清等清華北大教授作家隨北大清華等高校集體遷徙到昆明。丁玲出獄后從國統區奔赴延安。王實味、高長虹等作家也奔赴延安。作家遷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特現象、一道特別景觀。如果說40年代作家遷徙被人們所熟知,但作家遷徙過程中的生命體驗、內心變化卻很少有人研究。

生命體驗是文藝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創作主體從事文學創作時不可或缺的心理感受,一部偉大作品的產生一般都有作家獨特而深沉的生命體驗,生命體驗在文學創作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家通過現實生活的生命體驗,經過內心的提煉與改造,成為可供觀照的審美對象,然后發諸筆端形成文學作品,這就是文學的創作過程。生命體驗對文學創作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王國維也說過:“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雹偻鯂S的話說出了生命體驗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曹雪芹若不是經歷家破人亡的家庭變故和舉家食粥的底層經歷,就不會對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的不幸生活有極深刻的體驗和描寫。這些例子都說明不同尋常的生命體驗對產生文學作品的巨大震撼力和催生力。這里簡單地分析了生命體驗與文學創作的關系,可見生命體驗與文學創作密不可分,沒有生命體驗就沒有文學創作。

中國現代作家也是如此。40年代因為戰爭,在遷徙前,首先在面對去留的問題上,作家普遍處于前所未有的焦灼矛盾之中??箲鸨l后,老舍在濟南平靜的寫作生活被打破,在去留問題上經過了一番思想斗爭。老舍回憶說:“直到二十六年十一月中旬,我還沒有離開濟南。第一,我不知道上哪里去好:回老家北平吧,道路不通;而且北平已淪陷敵手,我曾函勸諸友逃出來,我自己又怎能去自投羅網呢?到上海去吧,滬上的友人告訴我不要去,我只好按兵不動。第二,從泰安到徐州,火車時常遭受敵機的轟炸,而我的幼女才不滿三個月,大的孩子也不過四歲,實在不便去冒險。第三,我獨自逃亡吧,把家屬留在濟南,于心不忍;全家走吧,麻煩又危險。這是最凄涼的日子。齊魯大學的學生已都走完,教員也走了多一半。那么大的院子,只剩下我們幾家人。只要是晴天,必有警報:上午八點開始,下午四點才解除。院里靜得可怕:賣青菜的、賣果子的都已不再來,而一群群失去了主人的貓狗都跑來乞食吃?!薄皫状挝野岩恢恍∑は浯螯c好,幾次又把它打開??纯窗V兒弱女,我實不忍獨自逃開?!墒?,我終于提起了小皮箱,走出了家門?!钡詈罄仙徇€是決定獨自離開,依依不舍地逃亡到武漢。②當戰爭來臨,面臨去留選擇時,40年代作家普遍的焦灼矛盾感受也是他們真實的生命體驗。

不僅在遷徙前作家處于前所未有的焦灼矛盾狀態中,而且在流亡般的遷徙過程中,顛沛流離,兇險莫測,歷盡艱辛,靈與肉脫胎換骨。這種少有的經歷使40年代作家產生特別的生命體驗。本文主要探討胡風40年代遷徙過程中的生命體驗,深入分析胡風40年代迂回曲折的遷徙流亡經歷和特別生命感受,窺一斑見全豹,從而達到對40年代作家遷徙過程中生命體驗的全面觀照。

先來看看胡風迂回曲折的遷徙經歷??箲鸨l后,胡風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經歷顛沛流離的遷徙過程??箲鹎跋?,胡風在上海從事抗戰文藝工作,創辦了雜志《七月》,共出了三期??箲鸨l后,由于“商業聯系和郵路受到阻礙,上海的刊物很難發到外地去,作者又紛紛離開上?!?,所以胡風“決定把《七月》移到武漢去出版”。③因此,胡風帶著家人遷徙到武漢繼續編輯出版《七月》。由于武漢離前線越來越近,胡風于1938年9月匆匆離開武漢,坐船途徑石首、宜昌等地,輾轉到了重慶。在重慶,胡風經歷了日軍飛機的大轟炸,了解到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這時重慶“能走的文化人都要離開重慶,一批去延安,另一批去香港或轉新四軍”④。胡風被組織安排去香港。胡風一家搭乘商貨車離開重慶,途徑貴陽、柳州、湛江,一路顛簸到香港。在香港繼續從事抗戰文藝工作。沒過多久,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胡風與從香港撤離的上千文化人一起,在東江縱隊的護送下,晝伏夜行,徒走千里,脫險到達桂林。沒多久,后又返回重慶,創刊文學刊物《希望》,繼續從事抗戰文藝工作??箲饎倮?,重返上海。胡風在遷徙過程中不僅寫下大量文章,促進了40年代文學的發展,而且其遷徙行為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40年代“七月派”的形成和消隱。

胡風對迂回曲折的遷徙過程有刻骨銘心的體驗和記憶?!捌咂呤伦儭焙?,戰火危及上海,胡風無法繼續在上海從事文藝工作,此時故鄉蘄春也淪陷,更是有家不能回。胡風在滾滾烽煙中四處遷徙流亡。此時,孩子老大尚幼,老二在流亡途中出生,一家人輾轉于各地,漂泊不定,租房子,跑行李,還要經常躲警報,一日三餐,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最讓胡風不能接受的是老父病死于遷徙途中,客死他鄉。這些不同尋常的遷徙經歷,深深印刻在胡風的內心,成為他一生無法忘記的生命體驗。顛沛流離、蒼茫悲憤是胡風40年代遷徙過程中的真實生命體驗,而胡風更多的是通過舊體詩來表達這種生命體驗。

抗戰爆發,上海淪陷。胡風從上海坐車到南京,又轉坐輪船到武漢,船上遇見淳樸忠厚的傷兵,大家紛紛募捐。又路過家鄉蘄春,過故鄉而不得入,只能在深夜憑欄眺望家鄉,一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山河破碎、滿地傷兵,自己也顛沛流離,胡風深有感觸,吟詩一首:“午夜憑欄望,鄉園一夢橫。欲呼卿小字,云水了無聲?!毙≡姳磉_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和身處異鄉的飄零感。

在武漢,生活并不安穩,胡風這一時期的舊體詩常常抒發蒼茫悲憤之感。敵機經常來空襲,有時一天來兩三次,武漢并沒有防空洞,有時敵機的炸彈甚至把胡風住所圍墻都炸倒了。這種生死叵測的感受是抗戰以來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舊體詩《隨感》頗能傳達出胡風此時的心境:“十載飄零日,歸來似夢回。大空飛敵鳥,寬路走窮黎;故友災余蟻,新人雨后蕾。行囊姑卸下,濯足浣征衣?!薄峨S感》描寫了作家顛沛流離,敵機經常來轟炸,百姓窮途末路,故友新人劫后余生的景象,也抒發了繼續奮戰,抗戰到底的決心。詩歌帶有一種慷慨悲涼的心境與博大情懷,表達了詩人蒼茫悲憤的生命體驗。另外一首無題詩是這樣寫的:“剩有悲懷對夜空,一天冷雨一船風;夾江燈火明于燭,碧血華筵照不同?!痹谖錆h,胡風卻因戰事將妻小丟在老家蘄春,幾年來,從來沒有與妻子孩子分離過,思念親人使胡風回了一趟老家,把妻小接到身邊?!八麄儯ㄖ负L與妻子)結婚四年,可以說是從未離開過一天,這次突然地分開了四個月,又正是兵荒馬亂之時,天上有飛機的威脅,地下有士兵難民的擁擠,怎能讓人不掛心,不想念?”⑤在船抵達漢口時,經歷離別之苦,又目睹國民黨軍隊腐敗,人民困苦不堪,抗戰充滿艱辛,在悲憤之中吟詩一首,表達此刻的感受,詩中的蒼茫悲憤之情油然可見,深刻地傳達了胡風在遷徙途中特有的生命感受。

輾轉到重慶后,胡風的詩文依然表達了遷徙途中顛沛流離、蒼茫悲憤的生命體驗。由于武漢離前線越來越近,胡風匆匆離開武漢,坐船途徑石首、宜昌等地。在輾轉去重慶的途中,老父親客死異鄉。這對胡風的打擊非常大,胡風后來悲慟的回憶道:“不幸的憂慮果然中了,不勝悲慟!勸家人出來逃難,而鑄成此一大錯,這個傷痛是無法彌補的。父親剛強一生,終于客死旅途,這是我的沒有果斷和對國民黨抗日救國的輕信,犧牲了這老人!”⑥籠罩著白霧的山城重慶,總是給人昏倦的感覺。在重慶目睹了日軍飛機的大轟炸,了解到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又加之老父去世的悲慟和失業的痛苦,胡風在風雨之夜,荒涼斗室中,吟成舊體詩:“案頭爛紙蒼生哭,寨里堆金大盜狂。莫向臨安尋往事,黨碑殘跡太凄涼?!毙≡娛惆l了遷徙重慶的凄涼情緒與悲憤之情。同時,在重慶搞文藝工作,編輯出版《七月》并不如想象中的順利,而是充滿了蒼茫無力的感傷,在爆竹聲中的元宵節,胡風的舊體詩就抒發了這樣的無助感:“幾人歡笑幾人悲,莽莽河山半劫灰。酒醋值錢高價賣,文章招罵臭名垂。侏儒眼媚姍姍舞,市儈油多得得肥。知否叢峰平野上,月華如海鐵花飛?!痹姼柚谐錆M無可奈何的悲憤感正是胡風飄零重慶的生命體驗。后又聽到好友“七月派”作家丘東平、彭柏山戰死的謠傳,胡風激動氣憤,久久夜不能寐,在悲憤中吟詩二首緬懷戰友:“劫灰三載憶江南,地凍天荒又歲寒;幸有災黎成勁卒,恨無明鏡照西天。同袍喋血倭奴笑,一榻鼾眠傀儡閑?;厥站┤A尋舊夢,石頭城內血斑斑?!保ā逗箲褨|平、柏山》(一))“書生毛戟非無用,為殺倭奴拾鐵槍;贏得風霜磨壯骨,忍將憤懣對穹蒼。溫情不寫江南夢,宿恨難忘塞上殤,‘耿耿此心’憂折筆,來今古往一沙場?!保ā逗箲褨|平、柏山》(二))詩歌寫出了書生也可以在戰場上殺敵的壯志豪情,抒發書生報國的理想,帶有一種壯懷激烈的蒼茫感。即使是興致濃厚的胡風詩作,也飽含了一種蒼茫感悲憤感。舊歷正月初五,胡風乘木船去重慶,船行江中,忽詩興大發,連做三首。(一)“碧云天外有烽煙,劫里山河又一年。莫向棘源村外立,長空無極夜無邊?!保ǘ皫茁暠褚粻t煙,無米村翁也過年。念念有詞三叩首,只緣有子戍疆邊?!保ㄈ板e將殘雪當祥煙,蜀嶺偏安到四年。剩有頭顱夸大好,災黎遍地恨無邊?!比自娕d濃厚的舊體詩,皆透露出山河破碎,災黎遍地的憂國憂民的感情以及壯志未酬的蒼茫感與悲憤感,這正是胡風重慶時期的真實的生命體驗。

胡風后復輾轉到香港,又從香港脫險奔走桂林等地繼續從事抗戰文藝工作,這時期的舊體詩亦傳達出蒼茫憤懣之情。在從重慶到香港的途中,一家人坐著破車顛簸途中,正值暮春,一簇簇的油桐花開得正旺,梯田里的麥子正在楊花抽穗,農人正在忙著插秧,看到農人的勤勞堅韌,相比之下,自己在抗戰中一事無成,在重慶工作兩年多,很多事情都沒有做完,現在又匆忙離開,心情很復雜。胡風有無限的感慨,吟成《晨渡海棠溪》:“破曉橫江渡,山城霧正濃。不彈游子淚,猶抱逐臣忠。負辱過關塞,吞聲哭蟻蟲。燎原由大地,一志萬人同?!痹娮魇惆l了顛沛流離、奔走顛簸、一事無成的憤恨和感慨,正如胡風所言:“對于自己不能在重慶繼續為抗戰盡力,我有一種被逐的憤恨?!雹邚南愀勖撾U,胡風徒步來到東江游擊區惠陽,在西湖公園看到殷紅的木棉花,又想到國民黨軍隊沒有堅決抵抗就匆匆撤退以及日軍在惠陽的屠殺,吟詩二首:(一)“拾得孩兒骨,殷然見血痕。一夫褫重寄,千命殉孤城。雞豕悲同劫,禽蟲失秦聲。黯云濕欲泣,凄切不成春?!保ǘ敖俸蠛嚼?,蕭然得此游?;谋叱呤?,熱血幾人頭。木落花猶赤,云低霧不收。榮枯緣底事,厲鬼笑封侯?!眱墒自娊詫θ湛芡罋⒚癖?、國民黨軍隊潰敗充滿憤恨,表達了詩人蒼茫悲憤的生命感受。

胡風遷徙途中所作的舊體詩,一方面描寫了山河破碎,人民飽受戰亂之苦,詩人自己顛沛流離的流亡歷程;另一方面,也抒發了詩人在抗戰洪流中壯志未酬的蒼茫悲憤和慷慨悲涼,這些都是胡風遷徙流亡途中真實的生命體驗。

以上深入研究了胡風在戰火紛飛的40年代,顛沛流離的遷徙途中的生命體驗,比較具有代表性,可以管窺中國現代作家這一時期整體的內心變化和生命體驗。通過分析40年代作家經歷的不同尋常的生命體驗,進而管窺40年代作家的思想變化與創作變化,可以為進一步研究作家遷徙與文學關系提供基本參照。這就是分析40年代作家遷徙中生命體驗的意義。

①周錫山編:《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頁。

②老舍:《八方風雨》,《老舍生活創作自述》,香港三聯書店1981年版,轉引自張武軍:《北京、上海文學中心的陷落與重慶文學中心的形成——略論抗戰對中國現代文學格局的影響》,《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5年第2期,第75頁。

③④曉風編:《胡風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頁,第157頁。

⑤梅志:《胡風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頁。

⑥⑦胡風:《胡風回憶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頁,第229頁。

作者:祝學劍,武漢大學文學博士,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文秘教研室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文秘寫作研究;黃文,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深圳市龍崗區平岡中學語文教師。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浴火新生——四十年代作家遷徙與文學研究》(項目批準號:15YJC751067)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胡風抗戰重慶
重慶客APP
重慶人為什么愛吃花
我們家的抗戰
我們家的抗戰
視覺重慶
視覺重慶
抗戰音畫
抗戰,在未被占領的中國
重塑胡風的奇女子
胡風致喬冠華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