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促進教育公平

2016-03-15 06:15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16年18期
關鍵詞:鴻溝信息網絡教育資源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趙 科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進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等現實因素,以及我國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政策和體制不健全等制度因素,導致我國在教育公平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的不公平、區域教育之間的不公平、學校教育之間的不公平、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不公平等方面。

要想在短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這在發展中國家是不現實的。教育信息化在新時代的運用,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信息技術下的數字化資源有著低成本、高效率的傳播優勢,將優質教育資源數字化,并依托互聯網、衛星、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等公共信息基礎設施,向農村和邊遠地區輻射優質教育,從而實現教育的公平化。

一、教育公平的基本內涵

一般可以將教育公平分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公平是指國家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相同的教育機會,不論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條件等,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地位。起點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礎,需要由國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過程公平是指通過相應的制度、政策保證為受教育者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包括教育資源和經費的投放、教學課程的設置等。結果公平是指最終體現在學生學業成就上的相對均等,即教育效果平等,每個學生都能取得符合其個性、智力、能力的學業成就。結果公平是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的歸宿,社會公眾對教育的訴求最終會落到教育質量上。因此,就我國目前所處的教育發展階段而言,不僅要解決好“有學上”,更要解決好“上好學”的問題。

二、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促進教育公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边@標志著我國利用信息技術來推動教育公平已經提高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信息網絡技術對促進教育公平的作用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在教育政策和法規的宣傳上,能增加透明度,提高辦事效率,方便社會監督,并做好信息化管理服務。二是利用教育資源網絡化能使優質的教育資源得到更廣泛的共享,從而降低地區差別和資源差異,實現教育的跨越發展、均衡發展。三是借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和自主學習,改變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角色,推進公平教育。教育資源包括一切支持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條件,包括人、財、物等各種資源。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教育教學資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除了傳統的文字資源和音像資源以外,出現了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為載體的教學課件、專題學習網站和網絡課程,以及最近幾年出現的“微課”和“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構成了立體化的教育資源。再加上印刷品、模型等傳統媒體資源,以及試卷試題與測評工具、文獻資料、目錄索引和一般網絡資源等,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資源體系。這些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承載形式,靈活、方便的交互特點,將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信息技術環境下多元“教與學”方式之中。四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概念逐步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數據時期促進教育公平的新關注點從早期的“數字化”轉變為“數據化”,即要從最初圍繞設備展開向逐漸側重于運用大數據管理各種信息數據、提供更多的方法支持個性化學習轉變。發展或革新任一種教育手段,最終目標是要通過教育公平最大程度地發掘每個人的學習潛能,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五是利用信息技術的數字化,實行網絡管理服務,比如網上閱卷、網絡招生,電腦派位、均衡分班,有效地提高教育公信度,促進教育的公平。

發展信息網絡技術以實現教育公平存在很多現實困難與問題,需要國家給予相應的制度保障與政策支持,在“互聯網+”時代,政府該如何來推動教育公平,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問題。

1.政府應加大對信息網絡技術基礎設施的投資,尤其是對貧困地區和邊遠山區的投資

政府應在互聯網、電腦、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等公共信息基礎設施的普及上起主導作用,不斷加大對這些基礎設施的投資。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然而,在一些農村和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還不健全,而這些地方在師資水平、辦學條件上本來就存在明顯差距,是最需要通過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互聯網教育來推動教育公平的地方。

政府在財政資金分配上,應堅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即充分考慮各區縣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能力和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對財力充足、教育發展水平高的區縣應少補助或不補助;財力薄弱、教育發展水平較低的區縣農村應給予更大數額的補助。

2.政府應加強信息和網絡教育的宏觀引導,制定相關的教育政策,保障公民和弱勢群體的利益,有針對性地推進教育公平

從教育公平角度出發,考慮我國信息和網絡發展對推動教育公平的戰略問題,盡快編制我國信息網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規劃與政策,加強信息網絡教育與教育公平的研究,從國家層面確定信息網絡教育對促進教育公平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預期目標。政府在政策方面,可以提供信息網絡發展的領域層次目標,推進教育公平的項目層次、區域層次(稅收方面、放權方面)、企業層次的優惠政策,實行讓民間企業參與的政策。

三、避免“新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這個詞是用來描述在信息技術領域“信息窮人”與“信息富人”之間在信息技術使用機會上存在的差異。進入新世紀,這一差距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電子產品的普及而漸漸彌合,搭載最新技術的電子設備幾乎同步進入千家萬戶,特別是那些低收入家庭。

然而,在現實中,農村和邊遠地區學校的師生使用信息網絡設備和獲取、整合信息資源的能力遠遠落后于城鎮師生。此外,調查還發現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多地將時間耗費在看視頻、打游戲、瀏覽社交網站上了。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得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被共享。在此基礎上,基于物理接入層面的傳統數字鴻溝逐漸淡出,因計算機或上網技能差異以及因網絡使用帶寬、時長及使用方式差異等造成的“新數字鴻溝”已日漸成為阻礙教育數字資源有效運用及整合的主要原因。它們比“物理鴻溝”更難彌合,甚至會越來越深,是已有的社會不公平在數字化生存時代的反映,并同時可能會使已有的社會不公平進一步加劇。

毫無疑問,使弱勢群體首先能夠接觸到信息技術、實現“物理接入”是縮小“數字鴻溝”、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但它僅僅是第一步?!靶聰底著櫆稀爆F象提醒我們在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時,除了關注“物理接入”,還需要關注“技能接入”和“使用接入”。師生在有了計算機、網絡和優質教育資源后,會不會用、有沒有用、怎么用,更值得深入研究。

因此,為減小“新數字鴻溝”,應進一步加強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加強“數字弱勢”教師對信息技術技能特別是較高層次的信息技術技能的學習。

除了進一步發展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校還需要對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新數字鴻溝”現象予以關注,例如不同性別學生或來自不同家庭學生在信息技術使用技能、時間、頻率、方式、應用類型等方面的差異,在可能的條件下對來自“數字弱勢”家庭的學生進行補償性的信息技術應用指導。

學校有必要考慮對家長或監護人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更好地引導未成年人認識信息技術對學習和發展的真正價值,通過家校的合力促進學生從關注“娛樂類應用”轉向關注“嚴肅類應用”。這一點對于農村未成年人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別重要。

猜你喜歡
鴻溝信息網絡教育資源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婚姻不是用來填補鴻溝的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教義學展開
鴻溝為界
河南省交通運輸廳信息網絡監測預警系統
網絡共享背景下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若干問題探究
面向數字化教育資源的Flash到HTML5轉換研究
自主學習視角下的開放教育資源文獻綜述(上)
真實:作文難以逾越的鴻溝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