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伯家的苔絲》原型人物分析

2016-03-15 15:02馬昊丹
關鍵詞:德伯家的苔絲苔絲原型

馬昊丹

(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

《德伯家的苔絲》原型人物分析

馬昊丹

(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摘要:《圣經》對托馬斯·哈代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中有多個與《圣經》和神話故事相關的原型人物。運用原型批評理論解讀這一作品,不僅能全面地理解小說,更能準確地揣測哈代的創作意圖和主要思想,給讀者提供一種了解當時社會的可能性。

關鍵詞:原型;苔絲;安琪爾;阿歷克

作為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托馬斯·哈代(1840—1928)可謂是家喻戶曉。哈代一生著作頗豐,在英國乃至歐洲文學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被譽為“英國小說中的莎士比亞”。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出版伊始褒貶不一,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作品經受住了時代的考驗,成為了經典之作。

一、原型批評及文獻綜述

原型一詞有著心理學和文學理論雙重含義。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通過自身的工作經歷和專業研究,考證得出“原型”(archetype)一詞在古希臘哲人的著作中已經多次出現。原型即第一次出現的模型,代表著同一類的人物或者觀念,在文學和心理學中非常重要,往往被后來的作者模仿和重塑。近代原型概念出現在19世紀下半葉,“一般指作品中自古以來反復出現的比較經典的文學現象,如主題、意象、敘事方式等”[1]189。

原型的概念首先被英國文化人類學家弗雷澤(James G. Frazer)所采用,通過分析多種文化中所存在的神話傳說和宗教典儀,讀出其代表的深刻含義,從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規律。原型具有共通性,可以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文學作品,來解讀人物或者事物所蘊含的原型含義。20世紀50年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神學家、文學批評家諾斯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將原型研究的發展推入成熟階段,他受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和弗雷澤社會人類學研究的影響,是原型理論的集大成者?!案トR和弗雷澤、弗洛伊德、榮格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討論文化時緊緊地貼住文學,而不像后者那樣集中于人類學或心理學”[1]198。弗萊在其著作《批評的解剖》一書中說,原型結構可以存在四種基本敘述程式(mythoi),其中包含五種意象世界,“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題、情節、人物,也可以是結構單位,只要他們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復出現”[2]。弗萊還認為,文學創作來源于原型,原型不再是遺傳所賦予的無意識內容,“而是文學的普遍存在狀態,是種接近于意識的淺層次形式”[1]199。在弗萊看來,《圣經》是文學作品里象征的源泉,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應該脫離《圣經》,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段落篇章或者人物刻畫,而應該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重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應該透過零碎、不完整的表象,去深挖本質。因此原型批評“被美國文論界權威韋勒克譽為與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精神分析批評鼎足而三的‘僅有的真正的具有國際性的文學批評’”[3]。

在哈代的作品中,處處體現了成長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哈代成長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宗教氛圍極其濃厚,他從小便熟讀《圣經》深諳教義。年輕時的哈代對宗教滿腔熱血,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后來,他的宗教思想發生了變化,寫下了曠世之作《德伯家的苔絲》。國內外對這一小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命運的悲劇性、宿命論、生態女性主義、中譯本對比賞析等方面。哈代將大量的原型意象運用到小說中,流露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悲劇色彩,所以也有一些學者用原型批評來解讀這一著作。例如,胡笑瑛在《論<苔絲>中的原型象征》中把視角放在了景物描寫上,提到了水和光,認為小說中“河流、牛奶、霧、雨、雪、眼淚等,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意義”[4],而“陽光、月光、火光和燭光”[4]也有著不同的含義。李瑾、李靜合著的《<德伯家的苔絲>一文中的原型意象》也中提到了太陽所代表的原型,并且剖析了色彩原型:苔絲身著白色長裙,手中拿著白色的嫩枝和白色的鮮花,“白色一方面象征著光明、純潔、天真以及永恒,但從負面來說,它象征著死亡、恐懼和超自然的東西”[5];苔絲的頭上的發帶是紅色的,老馬王子死于一場意外時鮮血直噴,而紅色“象征著流血、犧牲、狂熱的激情以及雜亂無章”[5]。

本文運用原型批評理論,把主人公與神話原型結合起來,探析苔絲、安琪爾、阿歷克背后所隱含的原型,挖掘其蘊含的深厚含義。

二、苔絲

苔絲出身卑微,迫于生計只得前去認親,不料卻被堂哥阿歷克·德貝維爾誆騙以致失身。后來,苔絲離開阿歷克,在奶牛場與安琪爾·克萊爾相識相愛,經過內心多次苦痛掙扎后,最終答應了安琪爾的求婚。單純的苔絲無法隱藏自己的秘密,在新婚之夜告訴了安琪爾自己的過去,祈求得到理解和寬恕,然而事與愿違,得知真相的安琪爾因無法接受事實而選擇拋棄苔絲一走了之。苔絲絕望了,為了生存只得與阿歷克茍且同居。當安琪爾找到苔絲想要得到原諒、重新開始時,苔絲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在復仇念頭的驅使下,親手把阿歷克殺死,以生命為代價換取了與安琪爾的短暫幸福和片刻安寧。

1.夏娃

《圣經·創世紀》記載,耶和華神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亞當,又取亞當的肋骨造了夏娃,要求他們生養眾多,管理一切,但是不可以吃善惡樹上的果實。魔鬼撒旦化作蛇來到伊甸園,唆使夏娃吃善惡樹上的果子,夏娃偷食禁果被上帝發現后,與亞當一起被逐出了伊甸園。

哈代借用了《圣經》里的這一故事映射了苔絲悲慘的一生。天真無邪的苔絲遇見堂哥,然而阿歷克絕非善類,紳士的臉上帶有粗野的神氣,“在他那雙滴溜直轉的眼睛里,卻有一種奇怪的力量”[6]40,這種力量是邪惡的。他見到苔絲后為她采摘各種各樣的草莓,并把草莓送到苔絲的嘴邊,苔絲半推半就中只好張開嘴巴把草莓吃了。這一幕讓人聯想到撒旦引誘夏娃去食禁果。苔絲沒有意識到,這背后“正潛藏著她人生戲劇中的‘悲劇性災難’”[6]43。苔絲工作的養雞場就像伊甸園般美好,而這一切卻因為魔鬼阿歷克而結束。后來,阿歷克打著是苔絲親戚的幌子騙走了苔絲的貞操,使原本純潔無瑕的苔絲走向了墮落。阿歷克如同蛇,生性狡詐,用心險惡,善于偽裝,為了得到苔絲,更是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一步一步地給苔絲帶來痛苦。阿歷克的出現結束了苔絲原本平靜的生活,揭開了她多舛命運的序幕。

夏娃和苔絲因沒能抵擋住誘惑,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紈绔子弟阿歷克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她利用苔絲的貧窮操縱她的命運,致使苔絲陷入命運的無形大網,無法自拔。

2.耶穌

耶穌是《圣經》中所預言的救世主,是神的兒子。耶穌為了能拯救世人東奔西走,最后遵從父神的旨意被釘上十字架受難。

苔絲短暫的人生軌跡和耶穌如出一轍,受盡苦難卻不得善終。小說中多次提到十字架,如安琪爾真摯地向苔絲求婚,苔絲因為有著難以啟齒的過去而屢屢拒絕他,對苔絲而言,她覺得自己配不上安琪爾,坦白過去是“她背負的最沉重的十字架”[6]224。小說的最后,苔絲和安琪爾逃到了風神廟,這是祭祀的地方,躺在石板上的苔絲仿佛獻祭太陽的祭品一般,靜靜地睡著,內心平靜地等待警察的到來,已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小說的副標題是“a Pure Woman Faithfully Portrayed”,譯為“一個純潔的女人”,縱然苔絲的身體被玷污了,但她的心靈卻依然純潔?!安煌幵谟?上帝為了拯救人類,獻出自己寶貴的孩子。而哈代奉獻的則是苔絲這只可憐的羔羊”[7],耶穌的死受人敬仰,而苔絲的死在法律看來卻是公正的。

苔絲和耶穌在某些方面不謀而合,哈代通過兩者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對苔絲深深的同情和對命運的無奈。

3.約伯

約伯是上帝忠實的仆人,以虔誠和忍耐著稱,一生遭遇魔鬼攻擊,窮困潦倒疾病纏身。約伯以愛待人,拯救孤兒和寡婦以及窮苦之人。同時,他尊重神,專心仰賴神,上帝稱贊約伯完全正直,遠離惡事。

從苔絲的身上可以看到約伯的影子。生活困窘,不幸失身,幼子去世,而后又被無情拋棄,其中苦澀溢于言表。心中氤氳著新仇舊恨的苔絲,最終選擇殺死阿歷克。苔絲對安琪爾的愛情是純潔的,專注的,幾乎沒有一絲世俗的痕跡,“在她崇高的信任里,他身上能有的就是美德——他懂得一個導師、哲學家和朋友懂得的一切”[6]238。苔絲對安琪爾就像約伯對上帝一樣虔誠,很是敬畏,處處流露出對安琪爾的信任。苔絲之前對男性的反應是憎恨,現在卻變成了嫉妒尊敬。安琪爾有時候也注意到她眼睛里的虔誠,深不可測,“正在從最深處看著他,仿佛她看見了自己面前不朽的神一樣”[6]239。

苔絲的境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約伯的經歷是相像的,他們歷經苦難,卻從未放棄自己的那份虔誠。約伯的悲劇,就是苔絲的悲劇。

4.拉結

拉結是拉班的女兒,利亞的妹妹。在《圣經·創世紀》中,雅各的母親勸雅各逃到拉結家,以免被哥哥殺害,同時也有機會物色一位妻子。雅各對拉結一見鐘情,希望娶她為妻。拉班要求雅各為他牧羊七年,但卻在婚禮的夜晚讓利亞冒充新娘嫁給雅各。而雅各為了得到自己的愛情,又為拉班工作了七年,最終如愿以償得抱得美人歸。

小說第二十三章,苔絲和另外幾個擠奶的女工商量好要去梅爾斯托克教堂做禮拜。前一天,雷雨傾倒,低洼地方的路面被淹沒了。就在她們手足無措之時,安琪爾出現了,他自愿把姑娘們一個一個地抱過去。前三個姑娘順利過去,輪到苔絲的時候苔絲推脫了起來。安琪爾說,“娶三個利亞只是為了得到一個拉結呀”[6]179。這里的“三個利亞”指的是前三個姑娘,而苔絲就是安琪爾口中的“拉結”。安琪爾愛慕苔絲,借機向苔絲表達了自己的情意。哈代通過這一典故,寫出了苔絲和其他三位姑娘不同的反應:苔絲心跳得厲害,而姑娘們則看出了安琪爾對苔絲的愛,一塊兒出門時的快樂情緒也消失了,因為她們知道,無人可以取代苔絲在安琪爾心中的地位。

三、安琪爾

安琪爾是一個敢于沖破束縛、追求自由的人,代表當時英國進步的資產階級。但事實上,安琪爾并沒有跳出舊的道德觀念的窠臼和階級偏見的局限,不能諒解苔絲的過去,選擇了拋棄,這充分暴露他的資產階級兩面性。

1.天使

Angel既是“天使”的意思,又是安琪爾的名字?!妒ソ洝分?,天使是上帝的使者,是圣潔、善良的化身,它受上帝差遣保護信徒不被惡魔侵擾,為人類排憂解難,傳送福音。小說中,安琪爾具備天使的美德,所以苔絲認為他是導師,是哲人。苔絲工作的奶牛場景色優美,如同《圣經》里描繪的伊甸園,苔絲看著安琪爾像天使一樣彈奏著豎琴,“和諧的琴音像微風一樣,吹進了她的心中,感動得她的眼睛里充滿了淚水”[6]152,苔絲被安琪爾深深地吸引住了。安琪爾放棄了神學博士的女兒,選擇了苔絲作為自己的妻子。他對苔絲的愛是熱烈而又真誠的,舉行完婚禮后,苔絲感覺無比榮耀,“好像圣約翰看見太陽中的天使一樣”[6]262,安琪爾的出現給苔絲的生活帶來了勃勃生機。

然而安琪爾并非天使一般純潔無瑕。他在倫敦漂泊的時候,“跟一個陌生女人過了四十八小時的放蕩生活”[6]276。當苔絲坦白過去之后,安琪爾并沒有像天使一樣包容她寬恕她,而是無情地將其拋棄。苔絲懇求安琪爾寬恕,但安琪爾卻無情地說:“我的上帝——寬恕怎能同這種荒唐的事用在一起”[6]280。苔絲坦言,“自從我愛上你以來,我就會永遠愛你——不管你發生了什么變化,受到什么羞辱,因為你還是你自己”[6]281。相比之下,安琪爾的愛就遜色了幾分,他愛的只是他心目中的苔絲,一個和苔絲外表一模一樣的女人,由此可見安琪爾的虛偽,哈代給他取名“天使”是具有諷刺意味的。

2.阿波羅

阿波羅是古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十二神之一,是光明之神、文藝之神以及羅馬神話中的太陽之神。阿波羅從不說謊,光明磊落,同時也是所有男神之中最英俊的一個,擁有陽光般的氣質,象征男性之美。

在奶牛場,安琪爾迷倒了一群姑娘,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在她們看來安琪爾都是完美的,仿佛阿波羅一樣。在苔絲和安琪爾的相處中,哈代多次提到太陽來渲染氣氛,暗示著感情的發展和變化。太陽在空中的移動代表著時間的流逝,代表著人的一生由盛轉衰,隨著時間的推移苔絲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

在苔絲的眼中,安琪爾就是她的太陽。他不僅擁有俊朗外表,也把陽光照射進了她原本黑暗的生活,給她帶來溫暖。為了得到苔絲,安琪爾多次求婚表達愛意,他的愛如太陽般無處不在、炙熱而又強烈。所謂物極必反,過于強烈的太陽也是有破壞性的,安琪爾強烈的愛在給苔絲帶來幸福的同時,也帶來了痛苦。安琪爾在治愈了苔絲被奸污之痛的同時,卻因無法包容苔絲的過去而將其拋棄,給苔絲帶來了新的疼痛。安琪爾是苔絲的太陽,可這太陽“依舊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它內在地包含著對女性的壓抑與束縛”[8],最終苔絲被太陽灼傷,成為太陽的祭品。

阿歷克

阿歷克是富家子弟,沉溺于暴發戶生活。他在玷污了苔絲的身體后并沒就此罷休,而后偽裝皈依宗教,滿口仁義道德,哈代生動地勾勒出了紈绔子弟的卑鄙與無恥。

阿歷克所對應的原型人物是撒旦。撒旦是反叛上帝的墮落天使,因驕傲自大妄想與神同等,而墮落成魔鬼,其形象是一條蛇。上帝默許撒旦誘惑人類犯罪,把這當做是人類信仰的考驗。但撒旦卻引誘夏娃偷吃善惡樹上的果實,以致亞當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從此開始在人間受難。阿歷克的出現,結束了苔絲平靜的生活,開始了苦難的征程。阿歷克對苔絲說,“我們兩個人的情景就像在伊甸樂園里一樣了。你是夏娃,我就是另外那個人,裝扮成一個下等動物來誘惑你”[6]424。的確,阿歷克一直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即使他偽裝成教徒的樣子,也難掩其邪惡本質?!吧呤怯幕?,宗教歷來對人欲采取壓制、仇視的態度,所以蛇也是魔鬼撒旦的異名”[9]。阿歷克經受不住欲望,玷污了苔絲,給她帶了身體上的痛苦。之后再見苔絲,內心的欲望之火重新燃起,告訴苔絲安琪爾不會回來了,可最后安琪爾前來修好,這又給苔絲的心理帶來了傷害。所以,阿歷克是撒旦的化身,他的出現終結了苔絲的幸福。

然而,阿歷克并非一無是處,他和安琪爾一樣具有兩面性。阿歷克經常在苔絲身處窘境之時出現:苔絲前去認親,阿歷克給了苔絲工作機會;苔絲被“紅桃皇后”刁難,阿歷克及時出現,解救苔絲于水深火熱之中;安琪爾拋棄苔絲遠走巴西,苔絲父親去世母親生病,這時也是阿歷克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苔絲一家走出困境。所以阿歷克并不是一個完全反面的人物。

結語

通過對苔絲、安琪爾和阿歷克原型意象的分析,不難發現哈代不僅批判了維多利亞時期虛偽的道德觀,更為讀者展現了一個真實的社會。一方面,哈代認為苔絲是社會的犧牲品,她原本是一個純潔的女人,卻要為阿歷克所犯下的罪行承擔后果,背負罪名;另一方面,小說的結尾處寫到,“‘死刑’執行了,用埃斯庫羅斯的話說,那個眾神之王對苔絲的戲弄也就結束了”[6]487,所以哈代相信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沉重感。

毋庸置疑,用原型理論分析解讀《德伯家的苔絲》,不僅能使讀者身臨其境感受情節的引人入勝,更能接近作者本身的創作意圖成為目標讀者,加深對這一著作的理解和感悟。

參考文獻:

[1]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2]周景行.命運與社會的祭品——苔絲悲劇形象的圣經原型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2):167-168.

[3]池曉文.《德伯家的苔絲》的原型初探[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1:6.

[4]胡笑瑛.論《苔絲》中的原型象征[J].固原師專學報, 2001 (4):37-38,49.

[5]李瑾,李靜.《德伯家的苔絲》一文中的原型意象[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7(2):61-63.

[6]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王忠祥,聶珍釗,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4.

[7]李升煒.《德伯家的苔絲》的“圣經”原型闡釋[J].文學界(理論版), 2011(6):205-206.

[8]吳佳潞,王芳.《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太陽意象[J].名作欣賞, 2015(8):83-85.

[9]肖麗,許文艷.《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原型分析[J].電影文學, 2009(20):94-95.

責任編校邊之

作者簡介:馬昊丹(1992-),女,安徽宿州人,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2-02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83(2016)-0048-04

猜你喜歡
德伯家的苔絲苔絲原型
包裹的一切
蜂鳥——致苔絲
《哈姆雷特》的《圣經》敘事原型考證
《德伯家的苔絲》中情與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絲》中希臘神話原型理論分析
從《德伯家的苔絲》看哈代的宿命論思想
《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悲劇命運成因分析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
《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悲劇成因
原型理論分析“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