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生態建設的啟示

2016-03-16 20:00姜萍萍
改革與開放 2016年24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綠色生態

姜萍萍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生態建設的啟示

姜萍萍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獨特的方式分析了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對資本主義進行了生態批判,并勾勒出生態社會主義的美好設想。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文化和科技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與高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生態危機的根源及解決途徑的探索必然會為我國生態問題的解決帶來一些啟示,因此將其理論與中國的具體生態問題結合,能夠為我國的生態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建設;啟示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生態問題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關注,科學家、思想家們為了尋求解決生態問題的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形成了一系列“綠色思潮”理論。其中“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其獨特方式揭示了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將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是探索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已不容小覷,不能讓資本主義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重演,因此要探尋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為我國的生態建設提供理論參考與借鑒意義。

一、以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推動我國的生態建設

1.提倡適度增長,發展循環經濟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速度過快的經濟增長必然會破壞社會原有的生態平衡,從而造成生態危機,因此其主張要控制經濟增長,提倡一種適度的經濟增長。經濟的適度增長就是將滿足人的需要與避免造成生態危機結合起來,經濟增長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它受到資源供給、環境質量、生態承載的約束,因此不斷擴大生產,不斷增長財富終會導致過度發展、過度生產的生態危機。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毫無疑問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但同時也要兼顧生態環境,處理好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的關系,避免因過度發展對我們的生存造成影響。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進行資源的再回收利用和綜合利用的生態經濟。它將生態承載能力作為首要考慮因素,通過節約資源并循環利用,達到一種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生態經濟,能夠緩解經濟發展和資源短缺的矛盾,是一種比較好地解決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問題的發展模式。

2.發展綠色經濟,構建生態農業和工業體系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我國也在探索一條綠色的經濟發展之路。發展綠色經濟,要求我們要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增長從以第二產業為主逐步向以第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的經濟結構轉變??沙掷m發展要求我們要發展新型的現代化農業,調整農業發展模式,構建生態農業體系,不斷提高科技化機械化水平,通過對農業生產廢棄物的再利用構建綠色的農業循環系統,農業生產也要保證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同時還要構建生態工業化體系,改變原有的粗放型的、能耗量大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向集約型增長模式轉變,開發和利用高新技術以實現發展污染小、能耗低的工業產業,推動工業發展模式轉型。生態農業與生態工業體系要互相聯合以促進綠色經濟發展。

二、發展民主政治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1.擴大基層民主,提高民眾參與性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主張首先強調在基層民主上,他們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反生態性進行批判的過程中,指出了資本主義的民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其認為社會主義的民主是民眾直接參與的基層民主。在這樣一種基層民主制度下,公民都有權利去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也有權利去選擇一種對生態環境有利的生活模式。這對于我國民主政治的構建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構建基層民主,有利于人民的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監督政府公共部門的行為,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從而為維護生態環境,維護自身權益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另外還應鼓勵公民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并適當加以引導,提高公眾參與性。只有人人都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才能更好地開展環保工作,解決我國面臨的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

2.政府要科學執政,轉變政府職能

科學執政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科學發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黨和政府要科學執政,維護生態環境,制訂相關政策法規,處理解決好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人與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合理開發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以達到可持續的長久發展??茖W執政要求執政的民主化與透明化,為民眾參與提供條件,環保工作要嚴格依法依規進行,并且要有突出的執法效果,比如節能減排、新農村建設、生物能源、廢水廢氣治理等。

政府的角色定位對于我國的生態建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要在生態建設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努力向構建生態型政府轉變,充分重視和強化生態建設,以生態優先為基本考慮。積極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另外還要加強地方政府之間在生態建設上的區域合作,組織協調好各地方在基礎設施建設、戰略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合作互助。

三、建設生態文化

1.人們自身要樹立生態價值觀念

人類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因此要從人們自身做起,樹立生態價值觀念,將生態理念內化為自己的心理意識,并且體現在日常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中。傳統的發展觀只強調人對自然的利用和占有,沒有看到自然對人類的制約,這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必然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威脅人類的生存。因此我們要樹立一種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念,使人與自然保持一種和諧平衡的狀態,既看到人類的價值,又不忽視自然的價值,使人與自然能夠共同發展,和諧共處。

2.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提倡適度消費

現代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倡導一種綠色生活方式,不同于傳統工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在傳統工業社會下,資本主義迅猛發展,人們把追求物質利益當成唯一目標,認為只有無止境地追求物質財富才會得到幸福和快樂,人成了物質的奴仆,這種異化的生活方式導致社會中出現很多問題,也威脅到人們的生存環境。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金錢至上、功利主義、浮躁等社會現象,這更提醒我們要重視問題,倡導一種綠色生活方式,共筑和諧的社會環境。

此外,消費觀念對于人們生活也有很大影響。提倡適度消費,就是消費要有節制。傳統的“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將消費異化,他們把對物質消費的無限滿足看作幸福的標準,人變成了消費的機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萊斯就對現代工業社會中無止盡的物質消費的消費主義文化和生活方式進行了批判。因此,我們要建設生態社會,就要樹立適度消費的理念,適度消費就是在維持和延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有節制的消費。

3.加強民眾生態文明教育

近年來,雖然隨著公眾對生態問題的關注,一些公民已經具備了明確的環保意識,但是對環保的參與意識仍舊薄弱,因此要培養人們的生態意識,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對民眾的生態文明教育。只有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才能從根本上為我國生態建設奠定群眾基礎。為此,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生態教育機制,通過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廣泛宣傳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生態農業等有關生態建設的科普知識,利用好學校教育的途徑,通過學校教育加強對青少年生態意識的培育,指導和幫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觀念。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教育工作,喚起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加強生態法治教育??傊?,要在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加強對全民的生態文明教育,提高生態文化素質。

四、合理駕馭與利用科學技術

1.合理使用與發展技術

生態中心主義認為技術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強調控制技術的大規模使用并限制經濟的發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此是堅決反對的,它認為生態危機主要是由于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而產生的??萍嫉陌l展和應用無疑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但由此就將一切后果歸因于科學技術,這是不恰當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技術得到合理的運用與發展才有利于解決人與自然、社會的矛盾,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這對于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意義,科學技術從本質上看不是造成生態危機的原因,而是治理已經被污染的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我們要治理保護生態環境,就必須要依靠科技進步。所以我們并不是要限制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是要積極地利用科學技術,發展節能技術,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大對一些高污染、低產出的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降低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破壞程度。合理使用與開發科學技術,促進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推動相關產業的轉型,為我國的生態建設創造良好的科技條件,提供技術上的有力支持。

2.發展綠色科技,構建生態化的科技體系

綠色科技也就是在從事科技發展與創新時,著眼于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利于人的健康,盡量減少或消除科技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積極開發綠色科技比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資源開發技術等,發展循環經濟,使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同時這也為我國探索一種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實現技術的生態化才能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平衡。馬爾庫塞主張技術朝著生態化方向發展,將過去那種規模宏大、資源消耗大的生產模式轉變為規模較小、資源需求量小的生產模式??萍嫉陌l展與創新對于我們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至關重要,依靠新的技術可以減少廢物產生以及對廢物進行治理與回收再利用??萍嫉纳鷳B化是建設生態經濟的必由之路,開發利于資源長久利用的新型技術,發展零排放技術、處理廢水廢物的新型技術,加強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對于開發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要給予支持與鼓勵,逐步構建生態化的科技體系,從而為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為我國的生態建設提供技術上的支持與保障。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通過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思想的結合,豐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雖然其發展過程中也難免具有局限性,但它對生態危機的根源及解決途徑的探索仍能給我國的生態建設帶來啟示與借鑒,將其相關理論與我國生態環境的具體問題相結合,找到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的契合點,能夠為我國的生態建設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借鑒。也讓我們更加關注生態建設,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幫助。我們相信,在團結一致、攻堅克難、不斷進行生態建設的實踐下,我們終會到達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明天。

[1]曾文婷.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2]威廉.萊斯.李建華,譯,滿足的極限[M].北京:中央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

[3]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余維祥.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J].前沿,2011(15).

[5]初丹.生態批判與綠色解放之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

[6]王雨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生態文明的三點啟示[J].理論參考,2012(5).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4.020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綠色生態
綠色低碳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