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預科生自我認同感研究

2016-03-16 20:00
改革與開放 2016年24期
關鍵詞:境遇劣勢認同感

鄭 月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預科生自我認同感研究

鄭 月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指對參加普通高校統一招生,經降分錄取對少數民族學生實施的適應性教育,是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合格大學生而在高等學校設立的本科過渡性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民族教育中,民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民族學生的培養模式就成為了重中之重。本文一方面分層闡釋了民族學生的文化境遇,揭示了民族學生作為本民族文化的載體,作為多元文化的承載者在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交流、碰撞、摩擦、融合中所背負的焦慮、迷惑、彷徨以及尷尬。同時,本文通過對民族學生學習狀態的分析,揭示了造成民族學生自我認同感缺失的另一個因素。

民族學生;自我認同感;心理資本;教育質量

一、民族學生尷尬的文化境遇

由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及民族學生本身地域與文化來源的特殊性,導致了民族學生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文化境遇之中,本文將分層進行詳細的闡釋。

1.民族文化的載體

每一個少數民族學生都是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的載體存在的,在他們身上體現著一個民族的道德、知識、心理、民俗等文化因素,在他們的知識體系、道德體系、行為體系中無處不存在本民族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潛移默化的,民族學生在舉手投足之間都會盡顯民族文化的風采,只是他自身可能并未察覺。

2.文化交流中的碰撞

由于主流文化這一大的文化環境的存在,民族學生在不斷學習中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新的文化體系,即主流文化體系,這使他們既與少數民族血脈相通,同時卻又恰恰成為了主流文化的接受者,一方面他們滿懷新奇和向往地揣測著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新的環境、文化又感到從所未有的手足無措。這種碰撞給民族學生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

3.文化碰撞的力度

由于受地域、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面對主流文化,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經常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這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突出),在新的文化環境中顯得很膽怯,因為對民族學生而言,其所接觸的文化是相對陌生的,陌生的程度與生源地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生源地的經濟文化發展程度越低,該地區對外封閉性就越強,與主流文化的接觸就越少,少數民族學生對主流文化的了解也會越少,失語的程度就會越高。

4.對文化尷尬的處理

不管這種尷尬的程度有多高,不管文化失語的現象多么嚴重,民族學生都必須面對這種融合和交流,接受這種磨合和碰撞。但是,民族學生在面對這一系列蜂擁而至的問題時,往往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自覺意識較高的民族學生面對多彩紛紜的文化,他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對各種文化或取或舍,在文化的碰撞中,在文化的融合中,在文化的交流中游刃有余,行走自若,完成自己作為多元文化承載者所擔負的使命。

二、民族學生學習狀態

民族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指狹義的對專業課知識的學習,而且還包括對各種文化知識、生活知識、社會知識的學習以及各種能力的培養?!毒V要》中明確提到“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币虼?,民族學生在學習中所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也呈多樣化交織。

1.文化課學習先天不足,基礎較差

由于民族地區教學質量的影響,很多民族地區的學生,尤其是生源地在偏遠山區、農村的學生文化課基礎很差,當然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還與雙語教學的推進相關,在雙語教學進行較早、推進程度較大的地區,學生的文化課程度相對較好,反之,雙語教學起步晚的地區,學生的文化課程度就會相對低一些。這些學生一旦進入內地高?;蝾A科基地,其自身的劣勢就會很明顯地表現出來。

2.語言因素導致社會學習能力滯后

社會學習能力往往受多種因素制約,而針對民族學生的特殊性,除了共性的因素外,其社會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文化境遇和語言因素的影響。文化境遇對社會學習能力的影響上文已有詳述,此處不再贅述。而語言它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首要要素,由于地域原因或民族、宗教影響,很多民族地區的學生普通話說得不夠流利,個別地區甚至無法用漢語表達,鑒于此,《綱要》也多次強調“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全面加強學前雙語教育。國家對雙語教學的師資培養培訓、教學研究、教材開發和出版給予支持”。但是,政策的推進是有一定階段性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對于已經處于雙語劣勢的學生而言,僅僅推進雙語教學,并不見得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那么就必須從學生的心理上著手,從學生自身進行改變,否則將是治標不治本,成效仍會不佳。

三、民族學生的自我認同感缺失

上文從民族學生尷尬的文化境遇和學習現有狀態兩個方面闡釋了民族學生作為一個多元文化載體、作為一個關注自身的學習者,在多元文化境遇中取舍茫然、不知所措,而在各種知識的學習和各種能力的培養中同樣劣勢彰顯,困難重重。各種各樣的矛盾、碰撞、摩擦、沖突不約而同地發生在了民族學生的身上,他們身心均體驗著上述種種矛盾困難,他們所能做的除了抗爭、接受就是迷茫。顯然抗爭是正確的,但似乎不夠得法,迷茫和接受又顯得那么被動,于是民族學生的自尊心變得十分脆弱,民族學生開始對自己的一切進行無休止的懷疑,民族學生的自我認同感逐漸消失。

四、發掘民族學生心理資本

對民族學生的教育也許并不同于人力資源管理,但是面對競爭、面對困擾、面對學生潛力的發掘,心理資本的四個要素同樣十分重要。從工作程序上來說,我們只有緩解學生的焦慮和緊張,引導學生樹立信心,看見希望,才能讓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正視困難、樂觀地對待困難,才能在與困難的摩擦、碰撞的抗爭中表現出義無反顧的韌性和耐力。這就需要我們引導民族學生重新定位,彰顯優勢。

1.“你知道什么”的“無知”暗示

長期以來,不管是民族學生還是老師強調的都是學生的知識積淀,都在問“你知道什么”或“我知道什么”(自問、自我反思),這種提問關注的是學生(或自己)的知識儲備,無形中也是對學生(或自己)的一種提醒和鞭策,在警示學生或自己,無知的領域如此廣袤,需要我們探索、求知、求知、再探索。這種彰顯劣勢的提問方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天才和學者的同時,其也暗示著被提問者的渺小和無知。

當民族學生面對這一問題時,當他思考“我究竟知道什么”的時候,鑒于上文所提到的各種劣勢,民族學生得到的答案就是“我太差了”,這一問題的“無知”暗示毫無疑問會在民族學生的身上放大,隨之而產生的也將是自卑、失望、放棄、迷茫,進而導致學生的自我定位失誤、自我認同缺失、自我否定,這樣一來,我們所謂的“提高民族教育質量”就成為了一句空談,因而在教學中要避免對這一問題的強化,引導學生從正確的角度進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2.“我是誰”,重新定位

為了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必須引導民族學生進行重新定位,重新思索“我是誰”這一問題。在這一問題的思索中,一定要引導民族學生發現自己的積極方面,彰顯優勢。因而,要讓學生認識到,作為一名民族學生、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承載者,其作用多么重要,進而讓學生進行正確的社會角色定位,同時要讓民族學生看見自己本身在各個方面的優勢,在彰顯其優勢的同時,引導民族學生看到自身的不足,用優勢鼓勵他們、肯定他們、讓他們自己相信自己是優秀的,進而讓他們自己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自身的劣勢,而劣勢也是可以克服的。這就在避免劣勢放大的同時彰顯了民族學生的優勢,讓他們有信心。

綜上,鑒于民族學生在文化境遇和學習狀態等方面的特殊性,現階段民族學生在面對各種碰撞、摩擦、沖突、矛盾時,自我認同感嚴重缺失,因而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挖掘民族學生的心理資本,引導民族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樹立信心、對自己和未來充滿希望,并不斷地強化民族學生的韌性和自我認同感,真正有效地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精髓,以學生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尤其是民族教育質量,進而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

[1]夏鑄,譚志松.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美]路桑斯.心理資本[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3]滕星,蘇紅.多元文化社會和多元一體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作者單位:黃河科技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4.057

猜你喜歡
境遇劣勢認同感
劣勢或許會成為優勢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請
新時代加強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境遇與對策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請
在大數據時代下政府治理面臨的境遇與挑戰
近親繁殖:并非全部是劣勢
淺析大學實習英語教師的身份認同感
職業認同感對新入職護士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
公立醫院優勢變劣勢
基于實證的高職教師組織認同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