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格拉底之死對中西哲學差異的闡釋

2016-03-24 19:22尹俊哲
2016年4期
關鍵詞: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邏輯

尹俊哲

摘要:哲學的在人類進化、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精神世界的瑰寶,一直在給予人類深層次的精神動力。由于中西方在地理位置、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方面有著迥然的差異,因此作為上層建筑的哲學也體現著截然不同的特點。

關鍵詞: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邏輯;差異

一、重邏輯推理的西方哲學

哲學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意味著哲學與思維方式有著緊密而復雜的關系。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導致不同類型的哲學思想。這一點,在中西方哲學差異中,顯的尤為突出。以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為中心人物,以《柏拉圖全集》中的《歐緒弗洛篇》為例來探討一下西方哲學是如何重視邏輯推理的。

《歐緒弗洛篇》的內容我們已經很熟悉了,但是,這次辯論中的幾次轉折我覺得可以很好體現西方哲學家的邏輯思維。開始推理之前,我們要明確這個辯論的目標是弄清“什么是虔敬”,蘇格拉底以自己嚴謹的推理和邏輯展開了這場精彩卓倫的辯論。

首先,歐緒弗洛提出了“凡是令諸神喜悅的就是虔敬的,凡是不能令諸神喜悅的就是不虔敬的[1]”,蘇格拉底則認為,神之間也是相互反叛、敵視的,則對于所有神(神的統稱)的喜惡也是無法有統一的回答,進而推斷出:神和人一樣,對同一事物有好壞喜惡之分,因此,事物可以既是虔敬又是不虔敬的。從這我們可以看出,蘇格拉底開始以邏輯思維去推理來推翻他認為錯誤的論斷,邏輯推理產生了至關主要的作用,這與中國哲學截然相反,中國哲學只會展示最后的結果。之后,蘇格拉底提出“由于該事物是虔敬的,所以它被神喜愛,而不是因為它被喜愛,所以才是虔敬。[2]”以及“事物被愛和被神喜歡正是因為神愛它”[3],綜合兩者,從而推出“使諸神喜歡的東西與虔敬不是一回事的[4]”的論斷。關于公正與虔敬的關系,蘇格拉底與歐緒弗洛得出結論:“虔敬顯然就是諸神熱愛的東西[5]”。這個結論恰恰與之前“使諸神喜歡的東西和虔敬不是一回事”這個雙方都同意的論斷相悖,兩個命題不可能同時為真,而且都是按照雙方同意的邏輯原則來推導出的,這就說明這個“什么是虔敬”的問題根本沒有得到解決。從上面的辯論我們可以看出,作為西方哲學開山鼻祖的蘇格拉底從一開始就是以一個嚴謹的、邏輯的、步步為營的推理方法來進行真理討論,哪怕最終問題沒有得到根本地解決,但是獲得真理的方法足以見西方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的閃光點。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西方哲學關于真理的探究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像是理科中的推理題,一步一個腳印,每一個結論都是在前面的基礎之上獲得的,認識到了一定程度不能自圓其說就推倒重來,極為重視思維的邏輯性、推理的嚴謹性,過程的整體性。

二、中直觀和經驗的中國哲學

對于中國哲學家來說,他們的思想和理論,是來自直覺和經驗的,這種思維方式源于人們經濟社會生活背景。與西方相反,東方處于農耕社會,“作為一個以農業為基本生產的形式的民族,他們處在緩慢冗長、周而復始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時間流程與狹小固定、反復循環的耕種土地之上,一代又一代學習、傳授祖先的生產技巧,這使他們缺乏豐富的想象力與大膽的求知欲,卻偏重于直觀經驗—停留在具象階段的感覺積累—的歸納與承襲?!盵6]由于西方的發源在海邊,航海是一種很重要的社會活動,因此,西方熱衷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而未知則無法用具體事物來替代,只能用抽象來代表。相反,中國一直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而知識大都是來自上一代的言傳身教,必定帶有經驗主義色彩。此外,中國哲學關心的領域大都是政治、社會、倫理等方面,講究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統一。而很明顯,這些領域都是需要自己的感受、思想、經驗去駕馭,沒有一個確定的格式去定義。這就道出了中國哲學的一個普遍現象:”哲學家通過自己的學識、感受、經驗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時期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探索?!笨鬃拥闹饕枷胗袃蓚€:“仁”和“禮”,“仁”就是愛人,“禮”則是克己復禮??鬃诱J為,各國君主要愛護自己的子民,不要實施苛政;同時要恢復周禮,實行周朝的等級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做的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為別人做出表率,不能做違背禮法的事情。而以上的所有都是孔子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提出的,并不像西方一步一步推理而來的,中哲不在乎思維的起點,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無論什么起點,當認識達到一定程度常常頓悟。再如,先秦諸子百家的所有思想幾乎都是對當時社會改造的一種構想,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從自身所處的階層出發,或為君主尋求治國之道,例如韓非子的法家思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驗樽约簩で笠环N生活態度,例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莊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天人合一”和“清凈無為”的思想,莊子的“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是結合當時的社會形勢和自身情況而成的,沒有通過推理和論斷。我們再看一下具有神秘色彩的陰陽五行說,天地是有陰陽二氣而成,一陰一陽,互補交替出現但同時又是相互依存的。而就五行來說,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是事物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物質。所有物質都是由這五種物質相互變化生成,五種物質相互制約,相互存在。而這個又似乎與恩培多克勒的“元素說“有著異曲同工之秒,此外,老子認為“道”既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的最高法則。[7]而這與蘇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學科認為世界的本原的很多學說也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印證了中國哲學殊途同歸的特點。

綜上所述,中西哲學二者作為哲學的兩大分支,都在各自的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沒有誰好誰壞,都是先人智慧的結晶,對于我們生活工作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但由于在各方面有一些差異,就要求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靈活運用兩者。其實,作為文化這種軟實力的哲學,我們應該結合我們的經驗生活去結合地運用二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二者合二為一,將中國哲學之美和西方哲學之真相融合,走出一條實用的哲學道路,畢竟,哲學絕對不是束之高閣之物,應是引導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的啟明燈。(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柏拉圖全集》——《歐緒弗洛篇》.239頁

[2]《柏拉圖全集》——《歐緒弗洛篇》.244頁

[3]《柏拉圖全集》——《歐緒弗洛篇》.244頁

[4]《柏拉圖全集》——《歐緒弗洛篇》.244頁

[5]《柏拉圖全集》——《歐緒弗洛篇》.253頁

[6]《道家與中國文化》葛兆光.上海人民出版社.31頁

[7]《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朱貽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63頁

猜你喜歡
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邏輯
刑事印證證明準確達成的邏輯反思
邏輯
創新的邏輯
最有思想的句子
論西方哲學“看”世界的三種方式——兼論西方哲學世界理論的發展邏輯及其意義
從錢穆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談中國歷史研究的整體觀
西方哲學中國化的進程及其經驗教訓
中國哲學對傳統藝術的影響
淺析西方近代哲學的轉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