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進國家綠色生態農業給我們的啟示

2016-03-25 09:56寶龍阿都沁
考試周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

寶龍 阿都沁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先進國家綠色生態農業的成功案例,探索了適合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及技術,以借鑒與吸取國外綠色生態農業經驗及先進技術為目標,介紹了日本綠色生態農業技——EM技術,做小型試驗,驗證了綠色生態農業對于生態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及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可能性。

關鍵詞: 綠色生物農業 農業可持續發展 EM技術

一、我國農業當前面臨的幾個問題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飲食的需求及意識日益提高,食品安全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話題。我國農業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提高產量,大量采用化學肥料及農藥,雖然大大提高了農業產量,解決了我國的溫飽問題,但是極大地影響了農副產品的安全保障,近年來,接二連三地引發農副產品的污染事件,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化學農業的未來發展。

我國歷來是農業資源緊缺的國家之一,人口較多,因此人均農業資源的百分比低于世界的人均水平。2005年的統計調查顯示,耕地面積18.31億畝,人均達不到世界人均40%的水平。因此,有效利用農業資源是我國農業面臨的重要課題。隨著化肥及農藥的使用面積日益擴大,嚴重污染了我國的耕地,嚴重破壞了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給我國農業的發展帶來很大阻礙。與此同時,很多研究者把目光轉向先進國家的農業發展經歷及研究,仔細地分析了國外的農業發展及研究情況。

二、國內外綠色生態農業發展

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的一些學者先后針對西方的常規農業的弊端提出有機農業的理念與實施方案,到40年代,有機農業在瑞士、英國及日本等國家得到發展,60年代很多歐洲農場開始有機耕作。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綠色生態農業,各國設立了自己的認證機構,為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環境,給他們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指向了新途徑。日本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綠色生態農業的概念,提倡環保型農業,促進農副產品的質量的提升。日本對于綠色生態農業的支持力度很大,在綠色生態農業技術研發等方面投入十分顯著。本文所介紹的EM技術(有用微生物群)是1982年日本琉球大學教授,農業博士比嘉照夫先生發明的一種生物工程技術。當時能夠實現無農藥,無化肥的生態農業是日本很多研究者們的研究目標。比嘉照夫教授找到了利用微生物作用能夠實現生態農業的途徑。筆者2007年至2008年,在指導教授的推薦之下,有幸參與了在日本東京的一個用EM技術凈化日本川河水的活動,體驗了EM技術的使用整體過程。EM技術只是日本的綠色生態農業技術之一,除此之外,很多研究機構及大學研發了很多技術及綠色生態農業體系及模式等。在世界綠色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領域,日本的成績十分突出。

我國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中國生態學家馬世駿教授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提出了“中國生態農業”概念。如今,我國生態農業的研究及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模型等試驗很多。但是,目前我國農業結構的復雜等原因生態農業的規模仍較小,技術等方面沒有成熟。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研究日益提倡,綠色生態農業體系及模式的研究得到很大支持。政府頒布《中國21世紀議程》,提倡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在黨的十八大及全國兩會的影響之下,很多地方政府提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措施,實施大力推進綠色生態農業行動。很多高?;蜓芯繖C構開始了綠色生態農業的研究,為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探索了新途徑。

三、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對先行研究及相關資料分析,從先進國家的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點可以借鑒及吸取之處。第一,綠色生態農業是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新型農業模式,提倡綠色生態農業是為了保護農業資源及自然生態環境。傳統農業是資源消耗性農業,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的傳統農業,在農業經營的同時破壞生態環境,耕地沙漠化的現象較常見,化肥農藥的作用下耕地鹽堿化,等等,都是給農業資源帶來很大污染及損害,給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阻礙。對于農業資源緊缺的我國來說,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對農業資源的可持續有效利用及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綠色生態農業是農產品安全保障的新型農業模式。綠色生態農業生產的農副產品通過綠色有機認證機構的認證后進入市場,因此,殘留農藥及各種污染等可能性大大降低,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了很大保障。綠色農副產品的不斷普及,對于普通的農副產品的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提升有很大促進作用。

第三,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隨著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很多農副產品走向品牌化道路,通過認證機構的認證,走向市場為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走向世界市場是農業經濟發展新的趨勢。因此,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是發展農業經濟的新農業模式,對于我國農業的發展有深遠意義。

四、從化學農業到生物農業的挑戰

生物農業是最近出現的概念,是指自然生物作用下保持農業的生產及促進牲畜的健康成長的農業體系。EM技術是多種微生物結合而產生的有益微生物群,是1982年日本農業博士比嘉照夫教授研究發明的綠色生物農業技術,使種植業能夠遠離化學肥料及農藥而發明的技術。這次我們的“循環型綠色蔬菜試驗項目”采用EM技術體現了蔬菜的無農藥、無化肥的理念,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及回復等方面做了驗證。根據當地氣候及自然條件結合,搭了一座蔬菜大棚,以噴灌及管灌等兩種方式進行灌溉,發酵有益菌原液一周,然后灌溉到蔬菜大棚里,觀察蔬菜的生長情況及發病等狀況,跟普通的沒有采用有益菌的蔬菜比較。驗證了有益菌的實際效果,同時對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的變化進行了視察,最終對蔬菜的口感及品質等做了比較。

試驗的初步結果可以總結以下幾點:第一,對土壤的肥沃度變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有益菌的發酵作用下,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樣化帶來很大促進作用,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元素形成被植物易吸收形態,對于蔬菜的生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噴灌作用下,有益菌噴到蔬菜的葉面部分,抑制有害菌的生成,抗病方面提高蔬菜免疫力,不易發生病害。第二,無化肥、無農藥的情況下生產蔬菜,提供了綠色健康的前提,在蔬菜的口感及品質上達到了綠色標準,不會產生污染,包括環境污染和農副產品的污染。

以上兩點的實現,為我們提供了微生物對于種植業的有效作用,同時,初步驗證了EM技術適合通遼地區的土壤,是對于種植蔬菜上有很好作用的有力依據。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進行土壤肥沃度變化數據和蔬菜產量變化數據等方面試驗,更進一步驗證了EM技術綠色生態農業上的效應??傊?,農業的未來發展的方向中,怎樣彌補化學農業的不足之處,怎樣有效發展生物農業是農業領域值得研究及探索的未來課題。

參考文獻:

[1]新能源與低碳行動課題組,主編.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1.1.

[2]比嘉照夫.地球を救う大変革.株式會社サンマーク出版,2008.08.

[3]周小平.中國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7.

[4]樊網.中國未完の経済改革.関志雄訳巖波書店,2004.4.

猜你喜歡
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財政政策研究
淺談植物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研究
淺談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土壤肥料問題與對策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壤肥料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途徑之研究
誰來種地?
推廣秸稈還田 增加農民收入
綠色植保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建議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