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價值觀的重塑

2016-03-25 05:54孫麗芳
關鍵詞:青年群體流行文化流行語

關鍵詞:流行文化;青年價值觀;青年群體;代際隔閡;流行語;文化反哺

摘要:現代流行文化起源于工業社會,廣泛傳播于后工業時代。21世紀以來,自然環保潮流、復古懷舊潮流、大眾娛樂潮流、文化交融潮流等日益成為世界流行文化發展的主流趨勢。在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是流行文化的主要生產者和消費者,其主動性、盲目性、非批判性對流行文化的解構使其在引領前沿流行趨勢的同時也促發了平庸和低俗,在狂熱崇拜和追逐中不自覺的弱化和超越了傳統文化價值規范,致使青年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出現危機。因此,當代流行文化發展須整合青年力量,以青年之力對流行文化進行建構,以健康、積極、向上的流行文化引領青年精神、重塑青年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5)05-0090-07

Reshaping the Value of Youth in Popular Culture

SUN Lifang1,2

(1.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Department,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2.Maxism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Key words: popular culture; values of youth; youth groups; generation gap; popular language; culture feedback

Abstract: Modern popular culture originated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and spread widely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trend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nostalgic tide to restore ancient ways, popular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blend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in the world. Youth is a main producer and consumer of the popular culture. Because of its initiative, blindness, noncritical attitudes towards the popular culture of deconstruction, youth took the lead in the cuttingedge fashion while contributed to the mediocre and vulgar, and their frantic worship and chase weakened and transcend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leading to the crisis in their identity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refore, we must integrate the power of youth and develop popular culture in a healthy and positive way to guide the youth and reshape their values.

“流行文化是一種階層性文化、商業消費性文化、娛樂消遣性文化、媒介符號性文化和價值解構性文化,流行文化的這些時代特征內在地表現著其所要傳播的價值觀念”〔1〕。青年是流行文化生成、創造和消費的主要群體,他們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投入到流行文化體系的建構中,但其非理性、非批判性的盲目追隨和狂熱崇拜阻礙了流行文化質的提升。在流行文化發展中青年比父輩對流行文化更具敏銳性和領悟力,代際之間流行文化的矛盾和沖突在當代社會較為顯著。青年文化反哺行為為緩解代際沖突、縮短代際距離、消解代際隔閡及增強代際間的文化認同提供了可能。但青年群體對流行文化中不良文化有價值趨同傾向,流行文化的批判為厘清其發展趨向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價值觀嬗變軌跡是多取向的,當代流行文化發展須整合青年力量,進行青年價值觀的重塑與流行文化的再造。

一、青年與流行文化現代流行文化起源于工業社會,廣泛傳播于20世紀中后期電視、計算機、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時期,以發達國家現代化大都市為中心,借助媒體向外輻射、擴散呈現全球化趨勢,具有休閑、輕松、娛樂、通俗、時尚和非永久性等商業文化特點,廣泛涉及到大眾的日常生活。21世紀以來,全球性回歸自然的環保潮流、復古懷舊潮流、大眾娛樂潮流、文化交融潮流日益成為世界流行文化發展的主流趨勢。漢密爾頓認為:“流行文化是‘通俗的(為大眾而設計的)、短暫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為年輕人的、詼諧的、性感的、欺騙性的、有魅力的、大企業式的?!薄?〕國外關于流行文化較有影響的理論派別有女性主義、后現代主義、英國的文化主義、法國的結構主義和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這些理論派別把流行文化看作是與精英文化對立的商業、消費文化。國內關于流行文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成果較少?;疽浴傲餍形幕菚r裝、時髦、消費文化、休閑文化、奢侈文化、物質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等概念所組成的一個內容豐富、成分復雜的總概念”〔3〕來為其定位。全球化的發展促使流行文化跨越了地域和國界的限度,網絡技術不斷的更新使流行文化突破了傳統文化傳遞方式單一、傳播速度滯后的局限,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類需求層次上升到文化需求、精神需求領域,這為流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閾。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5期孫麗芳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價值觀的重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經濟發展使得公民閑暇時間增多,公民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推動了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的增長,用于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投入僅次于食品的投入,而且用于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消費性支出的比例和用于食品的消費性支出的比例之間的差距日益縮小,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參與文化活動意識的提升,這些都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流行文化的生成。當代流行文化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呈現出新的趨勢,大眾生活觀念、生活方式、態度和精神需求的變化,尤其是青年對流行、時尚文化產品的崇拜和追逐心態,促使當代流行文化發展呈現出新特點、新現象、新問題。流行文化已成為我國社會文化領域中最活躍的部分,表征著大眾的精神世界也隨著社會的變遷從保守向開放、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型。

當代社會各國文化間的交流比較頻繁,中西文化交融是當代流行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我國在世界各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更是引發了中國文化熱潮,信息時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更進一步的融合促進了我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借助于市場化、技術化、全球化的推動,流行文化建構了一種體現著人類共同審美追求、共同文化趣味、大眾可共享的文化體系,它的生產、消費以及社會參與互動受到廣大青年的熱烈追捧,“流行文化的參與群體是社會大眾,城市中間階層、年齡在18~25歲的年輕人、大學生、中學生、都市白領和時尚女性是接受、傳播、效仿、消費流行文化產品的主體”〔4〕。青年往往處于不同時期流行文化的潮流巔峰,是流行文化的代言者,在流行文化中尋找樂趣、宣泄情感、感受文化沖浪帶來的快感和刺激,在傳統與現代、西方與東方、主流與非主流中尋找自我平衡,期望在獨具個性的文化潮流中得到群體及社會的認同?!斑@些風格并不是從一代人向一代人過渡著的,他們是與生活與文化一道在社會因素、經濟因素與心理因素的影響下發生著變化,并成為時代的表現”〔5〕。流行文化發展有很強的階段性特質,隨著宏觀環境變化即新問題、新現象的出現,不同時期流行文化具有獨特的象征符號。

當代青年在參與流行文化互動、創造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流行文化的商品性、市場性、世俗性和互動性等特性符合當代青年追求開放、自由、個性的主體性特征,他們在參與流行文化生成、創造和消費過程中使流行文化更具有本土化、原創性及個性化特征。青年在流行文化的認同、接受、創造過程中投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期望創造體現自我特色和時代特質的文化。青年參與流行文化創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了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和發展速度,但在創造過程中又存在著盲目的崇拜和跟風現象,致使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主流文化漸行漸遠。因此,在流行文化發展中必須對青年的行為進行規約,對流行文化發展趨勢必須給予適當的引導。

二、社會轉型期流行文化發展態勢當代社會,流行文化發展趨勢從總體上看具有傳統文化的自在性與流行文化的超越性、流行語使用的高頻率與流行語失范性并存的發展態勢,在青年生活世界中這種態勢體現的尤為強烈。因此,尋求傳統文化的自在性與流行文化超越性之間的和諧發展,規范社會話語體系是流行文化發展所要抵達的。

第一,傳統文化的自在性與流行文化的超越性并存。在人類歷史的文化發展潮流中,任何文化模式都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都有一個起源、成長、變化和衰亡的過程?!拔幕鳛闅v史地凝結成的生產方式,體現出了人對自然和本能的超越,意味著創造。但是,他又是歷史地積淀下來的被群體所共同遵循或認可的行為模式,它對于個體的行為具有約束性,時時處處規范著個體,所以文化有自在性特征?!@樣個體創造超越性的活動與文化模式的自在性發生沖突,在這種沖突中,新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質、文化精神通過人的活動而生成,并反抗傳統的模式”〔6〕。文化的自在性與超越性的矛盾,是流行文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這種矛盾通過個體文化超越性與社會主流文化的沖突體現出來,從而導致流行文化在生成、消費運行過程中呈現某些與傳統文化及社會主流文化相悖的狀況。流行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娛樂性、休閑性、大眾性、通俗性、消費性、商業性、產業性、時效性等超越性特性,決定了它與民族的、傳統的、經典的、高雅的、專業的、嚴肅的、鄉土的、公益的主流文化的自在性特性相區別。我國在不斷推進現代化進程,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須首先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即文化的自在性和超越性之間的關系。當代流行文化發展模式是后喻文化的傳遞路徑,即青年按照自己的首創精神自由行動,引領文化潮流,在未知領域為長者引路。當代流行文化發展中的黑色文化、灰色文化和網絡暴力文化充斥著青年的眼界,青年對流行文化符號具有高度的復制性和模仿性,由于青年對流行文化缺乏鑒別能力和批判意識,盲目地接受與追逐崇拜導致使他們不能理性把握流行文化的發展方向,易在流行文化中迷失自我。當代青年在制造前沿流行趨勢的同時也制造了平庸和低俗,在狂熱崇拜和追逐中不自覺的弱化和超越了傳統文化價值規范,導致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危機。

第二,流行語使用的高頻率與流行語失范并存。時代變革孕育了流行文化,反映在語言上是一種力求變化的創新心理,流行語具有比較復雜的心理基礎和社會背景,大多產生于社會變革時代。流行語受地域文化影響,不同地域流行語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同樣流行語也折射出不同階層的文化,如反映青年文化、平民文化、底層文化的流行語在市場經濟和商業大潮涌動下,則更具有商業文化的特性。中國主流媒體流行語評選活動是從2002年開始創辦,由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中國中文信息學會3家單位最先組成,該組織每年1月份發布上年度主流報紙流行語,7月份發布年度春夏主流報紙流行語?!傲餍姓Z詞語提取過程緊密細致,引入了更有效的衡量詞語流通度的權重數值,頻度、使用度、流通度的計算結果使提取的流行語更加靠近公眾語感”〔7〕。主流媒體流行語評選活動的提取來自平面媒體、有聲媒體和網絡媒體,他們采用統一的技術路線自動提取各媒體上的候選流行語。網絡流行語是一定時期內在網絡或現實生活中最廣泛流行的語言符號,如2009年網絡流行語“不差錢、躲貓貓、低碳、被就業、糾結、秒殺、蝸居、蟻族”;2010年網絡流行語“給力、蒜你狠、神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剛、羨慕嫉妒恨、織圍脖”;2011年網絡流行語“傷不起、你懂的、妥妥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2012年“‘HOLD住嗎?有木有、‘元方,你怎么看?”;2013年“土豪、女漢子”;2014年“也是醉了、‘有錢就是任性、現在整個人都不好了”等。此外,網絡還不斷熱傳著各種“體”,如“淘寶體”、“凡客體”、“咆哮體”、“TVB體”等。

青年在使用網絡流行語呈現高頻率的同時,也存在著失范性,比如菇涼(姑娘)、鎂鋁(美女)、人艱不拆、累覺不愛等,網絡流行語的失范體現在語言語音、字詞使用、語言語法、標點符號等方面的失范,這些失范性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常態化??梢?,流行語涉及到當代社會的重大事件、現象與時弊,以及青年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流行語作為一種流變著的符號象征,能敏銳再現當代社會轉型時期凸顯的社會問題和青年社會心理變遷的印記,是青年從對社會主體身份的符號化到對自我生存狀態的一種表達。因此,流行語發展趨向的研究是流行文化重要視域,亦是研究我國社會文化發展軌跡的重要參照系之一。流行語從特定角度表達著大眾尤其是青年的價值觀念和心理訴求,針對青年流行語使用高頻率存在的失范性,需加強青年網絡流行語使用的規范意識。

三、代際隔閡的凸顯與青年文化反哺的回歸改革開放不僅徹底改變了中國社會面貌,也造就了一代既不同于他們父輩、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的青年認知觀。他們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成長,在接受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影響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挑戰這種文化及價值觀,創造著能夠體現他們自身特點的新文化價值觀?!皩儆谕粋€地方、同一種職業或同一代的人,并不因此形成一種文化;只有在他們開始使用共同的語言習慣、民間傳說、行動方式、價值框架和一種集體的自我形象的時候,才會形成一種文化”〔8〕。當代青年是流行文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在不斷涌現的流行文化潮流中追逐流行、時尚的生存狀態,他們的消費觀念由傳統的節儉、適度消費向時尚消費轉變,其生活狀態由父輩的親力親為式向“外包”式轉變,他們的契約觀由父輩的“重人情觀”向“合同觀”轉變等??梢?,當代青年的生活狀態、消費觀念體現著他們對流行文化、時尚生活的需求和迷戀。

當代青年對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和包容度要高于父輩群體,他們對新媒體的高度認同使得他們更易接受流行文化,這在文化傳遞中,容易導致他們傾向于以新媒體信息獲取方式來否定舊媒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當代青年無法實現新媒體和舊媒體的完全融合,這種新舊媒體的沖突易造成傳統與現代價值觀念的對峙,致使社會文化在傳承中出現心理上的斷層。于是以代際沖突和隔閡形式凸顯的文化裂隙,不僅表現在生活態度、行為方式上,更表現在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上。代際之間的隔閡,簡單地說就是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因思想觀念上的差異造成的心理距離。代際隔閡致使代際身份的分化,呈現出以數字“80”、“90”、“00”等為標志的代際歸屬的劃分,代際沖突和代際隔閡更加凸顯。在對流行文化的認同與接受中,當代青年與父輩之間的代際距離越來越遠,表征著代際文化傳遞中傳統與現代文化的“斷裂”。如何跨越代際鴻溝,實現兩代人之間文化的傳承,使青年在享受流行文化帶來的時尚美感之時,挖掘體現傳統文化深厚底蘊和魅力的文化資源,增強父輩們對當代流行文化的認同感。

當代青年要進行文化反哺,“文化反哺”一詞源于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提出的后喻文化理論,從人類文化傳遞的方式來看,米德將整個人類文化劃分為三種基本形態:前喻文化,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后喻文化,則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這種劃分是人類所生活的歷史階段的真實寫照。米德指出:“今天的年輕一代也無法分享父母們對那些令人懷舊的事物所產生的種種體驗。但是,這并不就是造成年輕一代和他們的長輩們隔閡的全部原因。他們同時還目睹了長輩在新世界中吃力地摸索,處世笨拙,往往無法勝任新的環境賦予他們的歷史重任?!贻p一代盡管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但他們感到一定有更好的辦法?!薄?〕?,F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改善、科技的發展為青年文化反哺提供了條件,使他們比父輩更具有對信息的敏感性和接受力,提升了他們文化反哺的能力。當代社會更加尊重青年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社會物質條件的豐裕和社會寬容度的提升使青年更易把握文化反哺的機會,在此大背景下,青年文化反哺的能力從理論到實踐都得到了提升。要緩和代際沖突,縮短代際距離,減少兩代人之間在認識、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上的隔閡,需做到以下兩方面:其一,加強引導青年尊重父輩的歷史、文化和情感。要著力引導青年在理解和認識父輩的歷史、文化和情感的基礎上和父輩進行交流溝通,表達自己對父輩經歷及傳統文化的見解,并以其青年自身的視角解讀父輩的歷史和文化,拓寬其對民族歷史及文化的認同渠道;其二,父輩也要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青年的文化反哺。父輩要以寬容的心態接受青年流行文化中合理的文化元素和內容,并給予青年父輩的鼓勵和支持,給青年信心和力量,為青年積極、主動的進行文化反哺提供可能。父輩要幫助青年在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融合中自覺的進行文化的創造和價值觀的構建,進而跨越代際鴻溝,消解代際沖突縮短代際距離,增強代際間文化的認同度和接受度。

四、青年群體的價值觀趨同與流行文化的批判在當代社會發展中,既存在著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互性中的“過渡性人格”,又存在著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共時性的“邊緣性人格”,加之在流行文化中蘊含的消費觀、生活觀、利益觀等直接與市場經濟掛鉤,使得當代青年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在青年群體中時尚、流行成為當代青年追隨的新理念。而“青年群體又逐漸以流行文化來為自身定位,形成自己獨特而鮮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一場從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到文化范式的全面反叛。青年群體在傳統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之外,開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話語系統和文化空間,使青年文化從政治和道德理念的負載之下解放出來。張揚個性成為青年文化的主旋律,青年群體體現出極強的自我意識,自我價值導向越來越明顯”〔10〕。流行文化中青年最熱衷網絡流行文化,網絡上“惡搞”作品冗雜,可謂“新作不斷”、“超越不斷”,從視頻到文本,從流行歌曲、熱播節目到經典作品,從標志性圖像到主旋律影片、歌曲、英雄人物,都難逃被“惡搞”的命運。青年在文化“惡搞”中享受著刺激和宣泄的快感,在社會理想與現實、應然與實然的差距中,目標價值與利益關系的轉化中,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與非主流價值的斷裂中,部分青年逐漸迷失自我?!叭魏我粋€社會群體,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體成員共同擁有和信奉的價值觀;任何一個社會個體,都是文化的產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會群體的價值觀。任何社會群體的形成,都是由于社會個體的文化認同,由于一種大家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一個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標而走到一起的。價值觀是群體認同的基石,是群體力量或弱點的根源”〔11〕。流行文化既是青年個體所追逐的,亦是青年群體創造和消費的主要文化,其文化理念及價值取向體現了青年生活態度和方式。部分青年的觀念就像“中國式的過馬路”一樣,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在這一過程中青年群體分不清群己權界,集體無意識形成,群體中不良情緒的積聚和宣泄弱化了群體價值觀的正能量。

流行文化映射了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發展的規律,在反映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同時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成為低俗文化的代言,這導致青年價值觀趨同及青年群體文化整合力弱化。青年群體對這一層面流行文化的高度復制和模仿,已遠遠超越了其自身的道德認知力和文化甄別力。青年群體在流行文化的生成和消費過程中,具有批判意識和批判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獲得一種對媒體的批判性的讀解能力是個人和公民在學習如何應對這一具有誘惑力的文化環境時的一種重要資源”〔12〕。因此,針對部分流行文化在青年群體中傳遞而致使不良價值認知趨同的現象,應該對流行文化內容、話語、流行方式等進行批判性的解讀,吸取流行文化中合理的文化因子。對與傳統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社會主流價值對峙的消極流行符號要進行積極的文化批判及澄清,對其進行重新建構。

批判流行文化不是簡單的拋棄或全盤的否定,更不是單純的破壞或毀滅,而是一種辯證的否定,是一種揚棄,是否定與肯定、消解與重新整合的統一。其一,要創造符合我國國情及青年群體特征的流行文化。在具體流行文化的認同、接受和創造中要引導青年將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相統一,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創造真正反映我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流行文化,創造真實反映我國青年群體及社會中其他群體價值訴求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流行文化。對違背社會主流價值及青年思想發展規律的消極文化現象要堅定的予以否定,對有助于青年發展、有助于我國文化大繁榮積極的、健康的流行文化元素要給予肯定并予以發揚光大。其二,要培養青年的自覺性意識,建構自覺性的流行文化。自在性往往表現為無意識,自覺性則表現為有意識性、理性化和創造性,與自在性的文化相比,自覺性的文化是現代社會文化創造的主要形式。通過自覺性意識的培養,提升青年群體對流行文化的鑒別力,以及對流行文化中消極符號進行歸因分析和理性批判的能力。提升青年對流行文化的創造力,不能僅僅停留在復制和模仿簡單的文化移植,要激發青年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體現具有青年精神、青年力量的文化。

五、青年價值觀的重塑與流行文化的再造我國當代市場經濟發展雖然有著其優越性,但市場經濟趨利性所誘發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狹隘價值觀對我國的流行文化有誘導性傾向。當前我國青年價值觀發展在經歷現代化進程中的陣痛:現實生活的變化使青年經濟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青年物欲追求比較強烈;青年的社會參與意愿和能力略有提高,維權意識明顯增強,但認識與行動、應然與實然仍存在差距;青年文化交流頻繁,不同文化間的包容性在提高,他們文化價值觀呈現多元、多層次性,主流與核心價值觀基本一致,但其理想、目標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但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不足,認知與行為存在落差。這些關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價值觀取向蘊含在青年流行文化生成過程中?!拔幕蛢忍N著道德,文化的發展影響著道德,道德的進步也影響著文化;社會的文化程度體現出社會的道德水平,社會的道德水平反映了社會的文化程度”〔13〕。青年價值觀反映著我國社會發展程度,對流行文化具有引領、導向作用,而流行文化對青年價值觀具有塑造功能。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廣大青年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勇于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敢于上下求索、開拓進取,樹立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壯志,‘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薄?4〕因此,流行文化的發展除了具有主流、時尚、前沿等特性外,更應該是體現我國當代青年積極、健康、陽光青春的生活狀態。

我國當前文化產業發展對流行文化商品和產業等資源充分開發。流行文化作為一種生產對象,在生產環節將優秀的流行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再通過交換、消費轉為人們大眾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流行文化生產是一個階段性的積累過程,其中有符合社會主導價值的文化,也有與其相悖的文化,其生成過程揭示了社會發展某一階段的新問題、新現象和新特點。只有將代表社會發展主流趨勢的文化作為流行文化的生產資源,才能為整個社會文化體系夯實基礎?!吧鐣髁x選擇市場經濟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價值追求,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當代建構不應只停留在吻合經濟人的行為特性和市場經濟特性的價值認同和價值建構層次上,而應超越經濟人狹隘的功利眼界和市場經濟價值觀的局限,達到由經濟人到社會人、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的提升,為人們建立價值層面的精神家園?!薄?5〕因此,首先當代流行文化要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導向,引導青年以主動的文化認同進行流行文化的建構,培養青年自信、自尊、自強的文化價值信念;其次,社會各界要積極關注流行文化發展中青年的生存和發展現狀,給予青年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幫助;再次,整合社會、學校、家庭等力量引導青年在流行文化的創造和消費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當代流行文化由浮躁回歸平靜、由現象回歸本質、由感性回歸理性、由快餐式的文化消費回歸體驗式的文化生成。最后,在流行文化再造過程中重視青年力量和青年精神的養成,以青年為主體,創造體現青年價值和青年精神的優秀流行文化產品。參考文獻:

〔1〕楊昕.論流行文化的時代特征及其倫理意蘊〔J〕.天府新論,2008,(2):128-131.

〔2〕鄒躍進.通俗文化與藝術〔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34.

〔3〕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86.

〔4〕倉理新.流行語折射的流行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23.

(下轉114頁)〔5〕符·塔達基雛奇.西方美學概念史〔M〕.褚朔維,譯.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239.

〔6〕李江濤.當代文化發展新趨勢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28-29.

〔7〕倉理新.流行語折射的流行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52.

〔8〕特瑞·伊格爾頓.文化的觀念〔M〕.方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83-84.

〔9〕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M〕.周曉虹,周怡,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31.

〔10〕袁瀟,風笑天.改革開放30年我國青年流行文化與價值觀變遷〔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1):4.

〔11〕袁貴仁.關于價值與文化〔J〕.河北學刊,2005,(1):5.

〔12〕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文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M〕.丁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1.

〔13〕劉世忠.當代青年道德價值觀〔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35.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38.

〔15〕袁貴仁,吳向東.道德建設:對市場經濟的適應于超越〔J〕.哲學研究,1997,(6):23.

(責任編輯:陳艷艷)

猜你喜歡
青年群體流行文化流行語
流行語大盤點
看古人如何玩轉流行語
大學流行語考察
巧借 流行語
當代青年群體文化自信的弱化與重構
“互聯網+”背景下青年群體網絡道德失范現象調查
當下青年群體思想動態的喜與憂
解析數字插畫發展的相關因素
流行文化對高校美學教育的影響
韓國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