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醫學院校英語教學改革

2016-03-28 17:46姚蓓郭書法
池州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學術英語跨文化交流

姚蓓,郭書法

(蚌埠醫學院公共課程部,安徽蚌埠233030)

?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醫學院校英語教學改革

姚蓓,郭書法

(蚌埠醫學院公共課程部,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醫學院校英語學面臨諸多新的挑戰,文章從增加醫學專業英語課時量、注重醫學學術英語能力培養以及提高醫學生中華文化輸出能力等方面進行探討,對培養出具有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創新型醫學專門人才具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醫學院校;學術英語;跨文化交流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核心內容主要包括師資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和學生國際化三個方面[1]。師資的國際化包括二個內容:一是本土教師具有國際視野,較強的英語溝通能力,能夠熟練地用英語教授本專業課程,并有機會到國外高校及科研機構任教或從事科學研究;二是引進境外高水平專家學者來本校任教及從事科研,可以學習其先進的教學科研理念及方法,并互通有無。課程國際化是指用英語開設學位課程,目標定位是留住本國知識精英,吸引優秀外國留學生。學生的國際化,也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本校學生走出去,以攻讀學位、交流交換等形式,開拓視野,提升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是招收國際留學生,充分利用本校的軟硬件資源,提高學校綜合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培養知華友華國際人才。根據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內容不難看出,無論是哪一方面的國際化,英語水平與能力的提高都是最基本的條件,否則其他無從談起。

1 國際化背景下英語學習面臨的挑戰

1.1專業特點帶來的挑戰

從專業發展角度而言,醫學院校大學生對提高英語水平與能力的需求相比其他專業要高很多。同時,隨著高校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海外知名學者、校友受邀到高校講學,多以英語作為講座或授課的語言。許多學生在聽課時面臨醫學專業詞匯匱乏、聽力跟不上、口語表達能力欠缺的難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到中國的醫學高等學府學習西醫。根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的統計數據,我國來華留學生中學習西醫的學生人數,僅次于學習漢語言的學生人數,在所有留學生在華學習專業(類)中排第二位。留學生在中國校園里學習生活,他們的出現對于我國在校大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2基礎教育水平提高帶來的挑戰

隨著基礎英語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學剛入學的新生甚至不需要進行大學階段的公共英語學習就可以通過四級甚至六級考試[2]。面對后續的英語學習,存在諸多迷茫和困惑,不知下一步該學什么?怎么學?公共英語階段之后的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許多學校缺乏足夠重視,有的學校開設成選修課,有的學校專業英語考試甚至以開卷形式進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專業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實際上,如果說在語言能力處于基礎階段時,外語學習的主要目標是掌握基本的交流技能,那么在高級階段語言的工具性則會突顯,尤其是對那些需要直接利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或進行文化交流的學生而言[1]?;A階段英語水平的提高,無疑為高級階段結合本專業學習英語打好了能力基礎,騰出了更多的學習時間。

1.3新興課程形式帶來的挑戰

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一些新興的知識傳播形式在世界范圍內如火如荼展開,如慕課、翻轉課堂、網絡公開課等。以慕課為例。全球比較成熟規模的慕課三大平臺是Coursera,Udacity和EdX,語言都以英語為主,正在增加其他語種[3]。學生在慕課的平臺上學習、分享觀點、做作業、評估學習進度、參加考試、得到分數,直至最后拿到證書。這樣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全部要以英語來完成。勿庸置疑,這樣的學習形式對學生的專業詞匯量、用英語進行專業領域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否則將寸步難行。

2 高等教育國際化對醫學院校英語教學的啟示

2.1調整課程結構,增加醫學專業英語課時量

通用英語階段開展分級教學之后,會有相當數量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有能力通過四、六級考試,之后可以將更多的學習時間放在醫學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上。以蚌埠醫學院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為例。該專業通用英語課程開設在大一、大二兩學年共4學期,專業英語學習只在大三上學期開設,從學期比例來看為4:1。

在總共5學期的英語學習不變的情況下,建議根據分級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英語水平,將這個比例更改為1:4或2:3,用1~2學期完成通用英語學習并通過四、六級考試,更多的課時留給專業英語學習。當然,由于各專業學生之間本身英語基礎相差很大,勢必也會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順利通過四、六級考試,在這種情況下,通用英語與專業英語學習的比例或許只能是3:2甚至仍然保持4:1不變了。這種調整會給學校教務及承擔英語教學的部門增加許多工作量,但對學生的專業與職業發展非常有益。

2.2調整課程內容,重視學術英語能力的培養

2007年,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規定,較高要求的英語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術聽力和學術閱讀能力,要求學生“能基本聽懂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能閱讀所學專業的綜述性文獻”;更高要求的英語教學,要求學生“能在國際會議和專業交流中宣讀論文并參加討論”,“能用英語撰寫所學專業的簡短的報告和論文”[4]。對照這個8年前就提出的要求,醫學院校在校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與能力并不容樂觀。

在這個階段,教學重點可放在培養學生用英語專業學習、交流和研究的技能方面,如聽學術講座和記筆記的能力,搜索和引用資料的能力,開展學術討論的能力,做演示和陳述的能力,規范的學術寫作的能力等等[5]。據此,建議在醫學專業英語學習階段,重點開設醫學學術英語聽說、醫學學術英語讀寫兩門課程。聽說能力的培訓可包含以下幾種基本技能:語音語調訓練、口頭展示能力、做筆記能力、學術討論、辯論等。讀寫則包含:醫學專業詞匯擴展、醫學英語閱讀、醫學英語文體特點、醫學文獻翻譯、用英語進行學術論文寫作等。

2.3開展跨文化交流課程,提高中華文化輸出能力

提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注重對目的語文化的導入,而母語文化的輸出一直未受重視。國內有些學者已開展了對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研究[6]。在高等院校大量開展各類國際交流項目的今天,這種能力的缺乏無疑是很大的遺憾。在醫學院校英語教學中,增加對中華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以增加獨立課程或課內兼容的形式開展。另外,中華傳統醫學博大精深,在世界醫學領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專業英語課程中,還可以增加中醫常見名稱、現象的英文詞匯與表達方式的學習,也有助于醫學專業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由于醫學院校學生專業課學習與實踐負擔非常沉重,因此也可以考慮利用網絡平臺,將這部分內容通過網絡課程的形式傳授。

2013年12月起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內容上做了微調,增加了翻譯的比重,將原先的句子翻譯改為段落翻譯,翻譯內容上增加了中國傳統文化部分,由此也可見國家從政策層面對培養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能力的引導。

3  結語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醫學院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需求,交流的渠道、類型和層次越來越豐富與寬泛。在這種形式下,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應及時加以調整,將教學重心從通用英語轉變至學術英語,重視醫學生學術英語能力的培養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培養出醫學專業水平過硬同時又具備國際交流能力的創新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培養國際化人才——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學刊,2013(6):90-96.

[2]張為民.通用英語教學轉向學術英語教學的探索[J].外語研究,2011(5):11-14.

[3]李志民.“慕課”的興起應引起中國大學的覺醒[J].中國高等教育,2014(7):30-3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5]蔡基剛.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研究[J].外國語,2012(1):69-76.

[6]樸玉,鄒麗丹.高等教育國際化新進展及其對外語教育的啟示[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2):66-71.

[責任編輯:束仁龍]

作者簡介:姚蓓(1972-),女,安徽蚌埠人,蚌埠醫學院公共課程部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和研究。

基金項目:安徽省省級重點教學研究項目(2014jyxm206);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SK2016A0605);蚌埠醫學院教學研究課題(jyxm1585)。

收稿日期:2015-12-28

DOI:10.13420/j.cnki.jczu.2016.01.03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02(2016)01-0146-02

猜你喜歡
高等教育國際化學術英語跨文化交流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
EAP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專業化轉型芻議
學術英語寫作教學方法探究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風箏》的跨文化傳播
研究生英語基礎與EAP能力培養之關系探討
文化差異對初入國際市場的法國中小企業影響分析
《中國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論學術界的全球公民與高等教育國際化
中國高鐵“走出去”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