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析薩特

2016-03-28 10:49謝友誼
2016年5期
關鍵詞:薩特存在主義自由

謝友誼

摘要:存在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中影響較大并且廣為流傳的人本主義思潮之一。讓·保羅·薩特“存在先于本質”是最典型的“存在主義”思想。關于“人”的探討有史以來從未停止過,薩特的人學思想,學術界一直以來都對其褒貶不一,對于我們思考本世紀面臨的錯綜復雜的“人”和社會問題有著深刻的啟發意義。本文從薩特的基本思想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實事求是的客觀闡述并從中指出當代大學生應當如何辯證的看待“存在先于本質”。

關鍵詞:薩特;存在主義;自由;存在先于本質

一、存在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存在主義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德國,20世紀30年代之后流傳到了法國,二戰后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流傳。由于德國作為戰敗國,德國人民受盡了屈辱,在大戰期間資產階級推崇的理性、人道、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瞬間被人們否定,當時的死亡、煩惱、痛苦成為了人的基本生活狀態。人們開始思考,那么人的本質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又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現代化加深了人的異化,這也是存在主義產生的一個重要條件。大戰使資本主義順速發展,但人們反而覺得自已隨時都在被支配著,失去了自由,他們渴望得到解放。因此,強調人性,追求人的自由,具有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誕生了。

再者,尼彩的唯意志主義、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克爾凱郭爾的人本學激進經驗主義和胡塞爾的現象學等都強調人本主義,重視人的價值與自由,成為了“存在主義”的理論基礎。

“存在主義”哲學家們都把人的存在作為其哲學的出發點,認為只能從人的實際生存狀態體驗人的存在,強調人的生存就是人的自由的選擇。

二、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理論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國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和政治評論家,無神論存在主義的忠實信仰者。薩特的觀點是基于存在主義的創始人海德格爾(德國)的思想之上的進一步的發展。

薩特指出,他所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質”專指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而不是指物的存在先于物的本質。這個理論也被公認為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也是存在主義者的共同出發點。此處存在主義者認為的“存在”是指“人的實在”或“自我”,也就是人的主觀性,并非哲學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中的那個存在。薩特說:“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場,后來才說明自身”,[1]因此,人首先是“自我”的存在,即“自我感覺到的存在”,在薩特看來人如果要存在,必須由自己來創造自己,在實際行動中讓自己存在。只有人在計劃做什么的時候他才算獲得了生存,而人的本質正是在自己把自己創造成為某種人的時候才顯現出來。由此可見薩特的“存在”是建立在自我主觀能動創造性上的,也可以理解為人的生存。

“本質”是指人和物所具有的那些特質和規定性,是一物之所以為該物而不是他物的穩定的東西。這個觀點跟一般哲學的觀點相同。

具體闡述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可分為以下兩個內容:

第一,人的實際存在是先于人的本質。人要有什么樣的本質首先其自身要存在,否則談其本質是不具有意義的。人在誕生下來之初,是一無所有的,只有在他接觸到社會,隨著生理的變化逐漸具有意識,開始造就自我的時候,人的本質才具有。薩特認為,人是主觀存在的,是由自己決定自己將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人是通過自己的創造性來形成人的本質的。并不是普通觀點所認為的“人”這種東西產生了,他就存在了。

“存在先于本質”,在理解“先于”時,就需要深入的分析。人的本質是人生來就有的,還是后天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呢?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指出人的屬性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所具有的先天性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質只能在后天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薩特在這方面的主張無疑是合理的。由此可知道,人的本質便不是單一不變的,人處于不斷發展的社會之中,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本質。例如:一個小孩生下來,可理解為他確實是存在的,可是當我們分兩種環境討論時,就有不同的結論:第一種情境,孩子從小不在人類社會長大,而是由動物哺育長大,并沒有融入人類社會之中;第二種情境則是,這個孩子是由人類撫養長大,在人類社會中成長。由此可見,第一種情境中的孩子,不可能具有人的本質,即人的社會性,而第二種情境中的孩子,他是具備人的意識,以及他能決定他成長為何種人,這說明他具備人的本質。人的社會本質只能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對此,我們可以說,薩特強調的是人在不同社會歷史背景下,人的社會性的形成。

第二,事物的本質是人所賦予的,是主觀的。在薩特看來,外界的事物——除人之外的事物,本身是不具備自我存在的資格,他們不能選擇和造就自己的本質,它們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或規律性。只有當外界事物作為人認識的對象時,也就是當人去認識它時,這些事物才具備了人所賦予它們的本質與意義。由于人的存在,這個社會才會存在,由于人的需要,國家機器、政黨等才會存在。

三、用辯證觀點理解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理論

如何正確認識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這命題,筆者根據眾多學者的觀點歸納以下幾點方法:

一是理論指導方面: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全面的看待“存在先于本質”的觀點,防止片面性;二是概念分析方面:要具體的分析“存在先于本質”的概念所討論的對象范圍,“存在”“先于”“本質”等詞的實際意義。真正了解這一命題的邏輯,不望文生義,生搬硬套;三是歷史背景了解:要了解薩特理論觀點提出來的背景和歷史階段,在不同的階段由于實際的變化,其理論觀點也會有所變化,薩特的觀點在一戰與二戰后有明顯的變化。因此要區分開此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四是在理解的態度方面:在分析這種存在廣泛爭議的理論時,要嚴肅,實事求是,結合實際去分析,多加聽取和了解其他學者的研究和辯論。[2]作為當代大學生,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歷史唯物主義觀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全面的對待薩特的理論。

首先,薩特強調人的主動創造性,并不能與絕對的唯心主義相提并論。他說:生存主義的第一原理就是自我創造,除了這個別無其他。[3]所要表達的就是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全看你自己的選擇和創造,并不是唯心主義的表達,他強調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并不否定客觀實際。其次,薩特主張自由但并不逃避自由選擇所帶來的責任,薩特在強調人的社會性時指出:人在做出決定或選擇時,不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其他人負責。[4]在《薩特自述》一書中,有這樣寫到:我們的生存創造了我們的形象,這是對于社會上所有人、整個時代都有影響,所以我們的責任關涉全人類。[5]

參考文獻:

[1][3][5]薩特.薩特自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馮國楨,張建民.試析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類版).1988-09-30.期刊,1988年第三期

[4]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一頁

猜你喜歡
薩特存在主義自由
自因還是自為?*——薩特自因理論探究
《歸來》中的存在主義敘事
薩特的電影劇本創作與改編述評
存在主義思想下《蠅王》與《鼠疫》的比較
荒誕世界的生存之道——《他們》的存在主義解讀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義解讀
美國壟斷不了“自由”“民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