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投入產出效率研究綜述

2016-03-28 11:36周艷
2016年5期
關鍵詞:生產率城市化要素

周艷

摘要:近年來,城市化效率問題得到了廣大學者的重視,本文從范圍選取、效率影響因素和方法三個方面總結了前人的研究,為以后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效率;空間計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其經濟發展狀況強烈地影響著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的擴張不僅包括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更是社會經濟、城市用地和城市數量變化過程以及經濟、技術、投資等對城市影響的過程。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4.77%,相當于前30年增加數的2倍多,城市化率更是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10年的47.5%,中國進入快速城市化時期,近年來,城市化效率問題也得到了廣大學者的重視,城市效率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城市要素資源的有效總產出與總投入的比值,是城市投入要素資源的有效配置、運行狀態和經營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的空間范圍、時間維度、研究方法、行業領域而有所側重,現有的城市效率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選取不同的空間范圍研究經濟效率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第二是研究城市效率的影響因素,第三個是對方法的選取。

一、對不同時空范圍的經濟效率與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

2000年王小魯估算了中國1953-1999年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并指出中國經濟正面臨增長方式轉換的挑戰,今后20年經濟可能保持平均64%的中高速度增長[1]。2005年郭慶旺、賈俊雪利用中國1979-2004年間的數據進行研究,表明1993年以前,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漲跌波動明顯,技術效率偏低,生產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2]。隨著城市效率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很多學者以省份、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如張軍濤等對東北34個地級以上城市的效率進行了分析,以土地投入量、資本投入量、勞動投入量、技術投入量和信息投入量為輸入指標,以城市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為輸出指標,計算得到東北三省各個城市效率參差不齊,有待進一步提高[3]。劉兆德、徐振興對中國2009年271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城市效率進行了定量計算,得到城市效率與城市行政登記的關系并不密切的結論[4]。高春亮估算了我國1998-2003年間216個城市的生產力指數和規模報酬狀態,得到我國城市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改善,部分大城市缺乏規模效率,投入產出比例失衡,提出對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是我國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4]。潘竟虎等采用DEA-ESDA方法,利用2000年-2010年全國28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對城市發展效率差異進行了度量,發現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效率水平較低,只有少數幾個城市達到了效率最優,且城市效率呈現出三大地帶經濟發展格局,出現了較強的空間關聯[5]。

二、對城市經濟增長或經濟效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

國外的學者,比如貝利(Bryan Berry,1962)選取95個國家43個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解釋了城市化水平與經濟、技術、教育和人口之間的關系,同時證明了城市化和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國內的研究者毛豐付、潘加順基于中國1995-2010年地級以上城市市轄區數據,考察快速城市化時期的資本存量、勞動投入、產業結構和城市規模等關鍵經濟變量對城市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勞均資本存量、產業結構和城市規模等因素對中國城市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有顯著作用[6]。在涉及地理因素的實證研究中忽略空間相關性必然會導致分析結果的偏差,甚至導致錯誤的結論[7],因此將空間計量加入到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的研究中至關重要。王家庭、賈晨蕊,從城市化角度出發,選取2006年中國30個省份的數據,利用空間滯后回歸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城市化過程中的城市人口規模和產業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出現明顯的空間聚集現象[8]。呂健采用空間誤差模型,考察了中國內地31個省域城市化、城市消費、城市投資和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驅動作用的大小并得出了相關結論[9]。蔣偉運用空間計量方法對2005年中國31個省級單位城市化水平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證實了中國地區城市化發展存在空間依賴性。產業結構的變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對地區城市化水平提高有積極的作用,而教育水平滯后和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則有負面效應。戴永安利用2001-2007年中國266個地級城市的投入產出數據,重點分析了各種城市條件因素對城市效率的影響特征,結果表示各種條件因素通過影響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進一步地綜合作用于城市效率,并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征[10]。劉建國等利用中國1990-2009年的數據研究了中國省域的經濟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從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上看,經濟集聚、人力資本、信息化、基礎設施、經濟開放度及制度因素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為正;產業結構、政府干預和土地投入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為負;但基礎設施水平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在統計學上并不顯著[11]。

三、對效率研究方法的選取

研究方法一般運用隨機前沿、數據包絡等方法,數據包絡分析在近年來的城市效率實證研究中運用最為廣泛。從國外研究來看,Charnes等人應用DEA模型分析了1983年和1984年中國28個“關鍵”城市的經濟效率,證實了DEA方法是一種可行的城市效率研究方法,之后FRIED等人構造了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及其分解方法分析經濟產出單位效率的動態變化;Aihanassopoulos等人對希臘北部20個縣的經濟社會效率進行了評價。從國內研究來看,對靜態的城市效率,一般采用數據包絡分析的C2R,BCC模型:如傅利平等人基于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對我國34個典型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朱艷科等人用C2R模型對廣東各城市的經濟發展相對效率進行了評價。超效率DEA方法運用也較廣泛,如超效率DEA模型。戴永安使用2001-2007年中國26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投入產出數據,將傳統的DEA方法與超效率DEA方法相結合,分析了中國城市效率的變化趨勢和空間差異。

總之由于不同的研究側重點,導致學者們研究結果不盡相同,甚至會得到相反的結論。目前中國處于快速城市化的進程,在這個階段,城市的空間擴張具體表現為建成區的擴張,土地要素對城市發展有重要作用。經典的城市經濟學實證通常采用人口規模衡量城市的發展集聚程度,城市勞動力越多,城市越集聚,城市發展就越迅速。以地為本的城市化和以人為本的城市化何去何從?什么樣的城市化水平才是最適合經濟發展的?城市扮演著經濟和商業中心的角色,追求效率是城市的首要目標,城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繁榮與否,目前我國的城市投入產出效率是否合理?我國的城市化究竟對城市效率的影響如何?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J].經濟研究,2000,(7):3-14.

[2]郭慶旺,賈俊雪.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1979—2004[J].經濟研究.2005(06).

[3]劉兆德、徐振興.中國地級以上城市效率評價研究.

[4]蔣偉.中國省域城市化水平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

[5]王家庭、賈晨蕊.我國城市化與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空間計量研究[J].2009.

猜你喜歡
生產率城市化要素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國外技術授權、研發創新與企業生產率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失衡的城市化:現狀與出路
“城市化”諸概念辨析
固定成本與中國制造業生產率分布
軌道交通推動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