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期民辦高校辦學風險分析與對策

2016-04-05 00:14
中文信息 2016年3期
關鍵詞:公辦生源民辦高校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東 廣州 511325)

我國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開辦于199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成績斐然,成為高等教育事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加快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進入大眾化時代的進程。截至2015年5月23日,我國有正規民辦高校722所,分布在全國30省市[1],占全國普通高校2553所中的28.3%。2010年以來國務院、教育部分別頒發了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2]以及各省市陸續發布的一些政策,對民辦高校辦學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2012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意見》文件中,提出“加強民辦高校內涵建設,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黨的十八大提出“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3],這一切表明了民辦高校隨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了新的轉型期。

很多民辦學校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在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主線的轉型期,面臨著各種風險,高校之間競爭加劇和更加分化,進入新一輪的“洗牌”,風險與機會并存。如何應對當前的民辦高校辦學風險,關系到轉型結束后該學校的地位和生存質量。

一、轉型期民辦高校主要辦學風險與原因分析

1.管理風險

首先體現在辦學理念上。一些民辦高校辦學是基于“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的指導思想來經營學校,以企業經營理念來辦學,把經濟效益作為追求的目標,因而在人力資源配置、教學設施設備、教科研等方面投入上采取能省則省的原則,過度降低經營成本,削弱了教學質量提高的保障條件,進而影響學校的信譽,不利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法人治理體制不完善。盡管多數民辦高校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4]。但實際上不少學校只是形式上的法人治理,決策權基本集中在董事長或其他個別的人手中,家族式、家長式管理還是大行其道,大權獨攬,失去了制衡和監督機制,不利于學校長遠健康地發展。

2.生源風險

其一,適齡人口比重下降。我國實施了三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今后上大學的適齡人口減少,在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頗具規模的情況下,導致一些處于較低層次的民辦高校的生源不足,從這幾年一些民辦高校的招生可見一斑,盡管有些院校采取降分錄取的方式來填補生源的不足,但生源質量顯著下降。其二,民辦高校的公信力和信譽度不高,收費高。老百姓“官尊民卑”的傳統心態和民辦高校高收費政策的方式,以及很多單位招聘畢業生時對民辦高校學生存在著就業歧視,導致其就業層次低,這些都影響學生報考民辦高校的意愿。在同一層次的學校選擇中,多數家長把選擇民辦高校視為無奈的選擇[5],所以,能夠讀公辦就選擇公辦院校;有些即使是上了民辦高校的本科錄取線,也退而低選公辦的大專院校;一些學生甚至已經被民辦高校的選擇復讀再參加來年的高考,使得很多民辦高校的報到率在80-90%之間,有些甚至更低。其三,多元文化拓展視野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吸引。隨著生活和經濟水平的提高,觀念的更新,更多有經濟實力的學生家長愿意送子女出國留學,以增強今后就業的競爭實力。外國的高校、港澳臺的高校也看中中國的高等教育市場,大舉進入中國招生。以上種種,使得民辦高校的正面臨生源的嚴峻挑戰,而民辦高校的生存與發展,有賴于生源的數量與質量。

3.競爭風險

一是來自公辦高校的競爭。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深化,無論是公立的本科院校還是大專職業學院,在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師資隊伍和雄厚的辦學物質基礎,在社會信譽度和教育資源上占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事民辦高校無可比擬的。二是從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學院帶來的競爭。這類學院進一步得到政府更大的資金支持,招生的數量也大,沖擊的民辦高校。三是來自國際高等教育機構的競爭。目前除了生源的“教育輸出”外,外國教育機構教育投資的各種各樣的學校,形成競爭更加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場,也威脅著民辦高校。四是來自民辦高校之間的自身競爭。民辦高校的起步時間雖不長,但目前已經分出了層次。以廣東的民辦本科院校為例,原來的招生錄取都放在本科的第三批進行,但近年來,像“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UIC”已經上升到第一批次錄取,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上升到第二批次錄取。這表明,民辦高校的分化已經顯現,隨著以強化教學質量為主旋律的高校轉型深化,今后民辦高校的競爭和分化會進一步加劇,若不謀求思變,在同類院校中處于較低層次的學校,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4.質量風險

第一,民辦高校定位目標不精準。一些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不是從市場的需求出發,而是模仿公辦大學的專業設置,盲目追求“高、大、全”,辦學特色不鮮明,對考生缺乏吸引力。第二,急功近利,盲目擴招。受規模效益的驅動,一些高校不顧自身的辦學條件,只要有生源需求就盲目擴大招生數量,學校的配套設施、師資不匹配,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給后續發展帶來危機。第三,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流動性大。由于體制、待遇所限,目前民辦高校師是“兩頭大、中間小”的年齡結構,離退休老教師多,年輕教師多,中年教師短缺。老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知識老化,開拓創新精神不足,年輕老師則學術和教學水平有待提高。另外,民辦高校在高級職稱晉升、養老保險待遇、教科研條件、社會地位等方面不如公辦院校,所以很多年輕老師在取得講師職稱后都想方設法跳槽到公辦職業院?;騻€別口碑、待遇較好的民辦本科高校,造成教師的流動性大,教師隊伍欠缺高水平和穩定,這一重要因素成為現階段民辦高校教學質量之殤。第四,教學管理不規范。一些民辦高校缺乏有效的教學質量監督和評估機制,教學過程有章不循,教學行為隨意性大,教學重新地位不突出。

5.財務風險

目前民辦高校的辦學資金來源大多以來學生學費,國家的投入基本沒有,而像西方的私立學校一樣廣泛募集社會資金的支持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大可能,面臨物價上漲、辦學要求不斷提高,辦學的成本也在攀升。一些高校為節省成本,只能以犧牲教學質量來彌補經費上的不足。

二、應對辦學風險對策

1.端正辦學思想,明確高校的社會責任

端正辦學的指導思想,擯棄把盈利作為最終目的。即使是美國的私立大學,大部分都是非營利性的,少數的盈利性高校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能滿足那些渴求大學程度技術專場群體的需求[6],即把那些以求職或獲得提升作為上學目標的學生當作客戶來對待。因此,民辦高校不應把逐利放在首位,忽略社會效益,而應遵循教育事業的公益性原則,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2.合理定位,辦出自己的特色

作為民辦高校,應清楚自身的優劣勢,確定辦學定位,結合自身優勢,揚長避短,不與創辦多年的公辦高校角逐。利用民辦高校學生思維活躍、且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創新培養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的人才,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特色。

3.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健全法人治理機制,真正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合理分工董事會與校長職責,把內部管理體制完善,學校董事會、校務委員會、黨委會、學校各級機構,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監督、建言獻策機制,民主治校,科學決策,保障學校健康穩步發展。

4.以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支撐教學質量提高

民辦高校要加強內涵建設,才能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民辦高校的內涵,最核心的就是教育教學質量,而支撐教學質量的最關鍵的要素就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7]。對民辦高校來說,首先要建立現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從工資制度、考評制度、獎懲制度、保障制度入手,吸引高素質、年富力強的優秀人才,穩定教師骨干隊伍。其次,有計劃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師培訓,加強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升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同時,加大教科研資金的投入,促進中青年老師教科研能力的提升,為教師上水平上職稱提供便利條件。

5.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樹立質量強校意識,采取各種措施確保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強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加大執行力,完善教學質量,健全監控和評價體系。同時,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將市場需求作為導向,結合學校的發展地位和原有學科優勢和辦學條件,揚長避短,進一步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制改革,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激發學生的個性發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6.拓展多元的融資渠道,降低財務風險

單一的資金來源加大了民辦高校的辦學風險,給持續發展帶來壓力。因此,民辦高校應拓展多元的融資渠道,充分借鑒國外高校的籌資途徑,多渠道籌集資金,如引進實例雄厚的企業或財團參股,社會捐贈,校友回饋,政府政策性支助,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在適當時機通過校辦產業和服務進行創收等。

猜你喜歡
公辦生源民辦高校
長洲怡生源記貨單考論
農村生源不是“搖錢樹”
亞運城再添一所公辦學校! 廣鐵一中天峰中學落成啟用
關于公辦養老機構深化改革的思考
關于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研究
長沙嚴禁公辦中小學接收擇校生
淺談民辦高校中的人才培養模式
蕪湖:社區衛生機構公辦民營
教育與職業(2014年4期)2014-04-17
高校生源危機:“狼真來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