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工程特點研究

2016-04-14 19:55劉衛東曹秀娟
現代裝飾·理論 2016年4期
關鍵詞:建筑風格傳統結構

劉衛東 曹秀娟

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工程特點是形成我國傳統建筑風格的一個重要支撐部分,建筑文化的長期積淀成為這種工程特點醞釀和形成的重要機制,工程特點在現實層面來講不僅體現了社會發展對建筑的需求,同時也形成了獨有特色的建筑力學和美學體系。本文對建筑結構工程中呈現的這些特點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中國古代建筑享譽世界,和古埃及、古代西亞、古印度、古愛琴海、古代美洲建筑并列為世界六大風格古建筑。中國古代建筑以其獨特的結構工程特點支撐,同時也構成了傳統建筑獨特的文化特色。這種獨樹一幟的建筑結構特點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河姆渡文化,高超技藝的工匠們在搭建房屋的時候不斷探索創新,找到了材料和結構的結合點,其樺鉚結構已經完全適應了當時人們對建筑的基本需求,在接下來的漫長積累中逐漸從實用性的特點開始向追求美觀和藝術觀賞性過度。

傳統建筑結構工程中的獨特梁架

中國傳統木構建筑類主要包括穿斗式和抬梁式兩種形式。每一個鉤件都在力學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建筑功能問題也在這種美學和力學的完美結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木結構的功能仍然在建筑設計中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這種巧妙的木構工程產生于對力學和木材料的深入的獨特理解。每個部件的形狀、結構和功能都需要從整體布局的思維定位,不斷分解,最后落實到某一個具體的位置和功能部件,因此在這種基礎的分解下也成為影響和提升傳統建筑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木構建筑單體一平面以‘間”為單元,采用這種單位劃分有利于建筑結構中的柱網結構劃分,而且在這種功能布局下也是的我們的建筑結構域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小部件的受力程度,極大的增強了主體的穩固程度。古埃及建筑中也有的采用了這種的建筑結構形式,一平面為單位,不斷的擴大整個建筑的受力范圍,但是從根本上古埃及建筑和中國古代傳統建筑存在巨大差距,因而二者有個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建筑材料的特點。不同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師手里發揮不同的作用,材料不同,必然會導致建筑思維產生巨大差異。

在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工程中比較有特點的還有一梁架,這種建筑形式最早出現在建筑空間寬敞的房屋內,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存在很大關系,極大的拓展了建筑空間,是古代廳堂建筑中比較常見的建筑形式。替力梁架是一種層層遞減的關系,從最下一道梁到最上一道梁,每一層都成遞減趨勢,這樣不僅空間和材料能最大程度的節省出來,而且久而久之也成為一種獨特的建筑風格。

材份制—智慧的模數制

模數制是現代主義建筑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尤其在工業大革命時期的建筑,模數制被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發揮。批量生產住宅和建筑構件,是的一些建筑原件的標準化生產開始盛行,建筑按標準行事。其實這種建筑思維早在中國古代的匠人們就開始探索嘗試,材份制就是和模數制比較接近的一種建筑思維。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按照標準生產一些經常用到的部件和一些基礎材料,這樣工匠們在設計和建筑的過程中就能很好的利用好標準節省單獨施工和設計的步驟,而且在這種形式下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建筑主體的標準化生產需求。這種建筑形式思維在中國傳統建筑的結構工程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梁的長度和重量在建筑行業內都有統一的標準。這種標準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經歷了醞釀到盛行的階段,唐宋時期的材份制度已經相當盛行,而且在這種建筑結構工程特點中也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影響和提升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結構特點的一個重要方面。

材份制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它包括大木作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的內容,并且將這種體系按照簡約化處理,標準化、規格化是確保整個體系能夠按照流程操作的一個重要指標和方面,同時這些方面也在不斷的優化和組織中形成了比較常見的古建筑結構工程特點,這樣才能確保整個木質材料風格體現的淋漓盡致。

開放性與生長性

中國古代建筑結構工程的特點還包括開放性和生長性。無論從建筑的技術、技巧,還是風格、功能等都呈現出一種不斷完善、不斷變化的過程。建筑工程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建筑體系,有一套相當成熟的建筑理論。如果說這種體系和建筑是一顆參天大樹,那么這株大樹是從小樹苗不斷生長起來的,因此在這種背景和過程中也是需要建筑師們不斷的探索和積累最后才能匯聚成整體建筑結構的生長性。傳統建筑結構工程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他是不斷融合各種先進的思想和建筑風格從而發展和完善起來的,這其中也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分割的完善和發展中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建筑整體風格。這樣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才能不斷地滿足人民在建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需求。

施工簡便與實用

傳統建筑結構工程的實用性和施工過程的簡便性是一項比較重要的風格特點,有時候工匠們的智慧閃光點就在于能夠把復雜的工藝簡單化,把耗時耗力的工程簡單化。施工簡便不僅是為了省時省力,更是當時社會生產力和建筑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的一種獨特創新,術構架結構和現代建筑中的框架結構非常相似,單一的結構形式和材料成為影響和提升整個建筑工程特點的完整性和功能性。這樣才能不斷滿足我們在完成這些建筑風格發揚和完善的最大功能特點。相比于西方石材料的建筑藝術和風格來說這種建筑風格體系更加能夠體現他們在建筑風格發展和完善過程中使用過的體系和完善程度。 “真拱”的支撐方法也是中國傳統建筑工程結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建筑形式,同時這些內容和材料也使得他們能夠在最大程度的完善和整體風格中個采用天然混凝土最為重要輔助材料,是的建筑和力學的結合更加符合主體的需求。

(作者單位:大連海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劉衛東(1963-),男,山東省莒縣,碩士研究生,大連海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

猜你喜歡
建筑風格傳統結構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論結構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張銘:向全球傳遞家鄉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風格
淺析云陽彭氏宗祠的建筑風格和文物保護
中式建筑風格設計中傳統窗花的應用研究
論《日出》的結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