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馬街書會

2016-04-16 10:30張潔茹
戲劇之家 2016年6期

【摘 要】馬街書會,民間又稱“十三馬街書會”,是數百年來一直流傳的民間曲藝行當會。本文通過介紹馬街書會地理位置、起源和習俗,論述了馬街書會中主要流傳的曲種和藝人現狀,探討了馬街書會對于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意義。

【關鍵詞】馬街書會;說唱音樂;河南梆子

中圖分類號:J61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008-03

馬街書會,民間又稱“十三馬街書會”,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數百年來一直流傳的民間曲藝行當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至十三,全國數以千計的曲藝藝人便來此拜師學藝、展示技藝、切磋交流。正月十三正會當天更是熱鬧非凡。發展至今,馬街書會已成為各地曲藝藝人特別是說唱藝人的盛會。作為民族音樂理論的研究人員,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什么馬街能夠形成如此規模的民間音樂聚集現象?哪些因素促成了這一現象的形成?書會中涵蓋了哪些曲種和音樂形態?藝人的現狀如何?筆者對于以上這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旨在發掘馬街書會對于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意義。

一、地理環境

馬街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境內。寶豐縣位于平頂山市區西部,南依沙河與魯山,北濱汝水,西倚伏牛山,層巒疊嶂。寶豐縣于1995年被中國曲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曲藝之鄉”,同時還是“魔術之鄉”以及“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寶豐歷史悠久,物產豐富。隋、唐時曾先后稱為汝南縣、滍陽縣、武興縣、龍興縣。寶豐其名乃是北宋皇帝徽宗所賜。宣和二年(1120年),因當時縣境內礦藏豐富,且有白酒釀造,汝官瓷燒制,冶鐵工場等資源工藝,寶貨興發,物寶源豐,因此奉敕賜名寶豐縣。[1]

二、馬街書會的起源與習俗

馬街古時即為中州名鎮,原名馬渡店,后又稱過馬渡街,歷史上也是一個“商賈云集,物產集散”的繁盛之地。據馬街村火神廟及廣嚴寺碑刻記載:書會最早起源于元延祐年間(公元1316年前后),至今已680余年。馬街書會歷史久遠,關于其起源也是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悼師說”。元延祐年間,馬街一位名叫馬德平的老藝人,卒于正月十三。他桃李滿天下,弟子們為紀念他,每年正月十三便前來馬街獻藝,年復一年,相傳成習。除此之外,還有“頌德說”“還愿說”“會藝說”“祭祖說”等十余種主要版本。

馬街書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這些習俗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遷。有歷經數百年傳下來的傳統風俗,也有建國以來形成的新特色,充分體現了馬街書會作為一種民俗現象具有民族性、集體性、變異性、傳承性以及神秘性的特點。[2]

“趕會”是指每年正月十三,數千藝人和十幾萬觀眾從全國各地趕來馬街參加書會。馬街書會的場面之大,人數之眾,壯闊非常,曾有詩云曰:“一日能看千臺戲,三天可聽萬卷書”。書會也曾被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民間曲藝大會”。

馬街書會不僅是一項說唱藝人交流表演、群眾欣賞的盛事,更是藝人們展示技藝以吸引觀眾前來邀請的傳統藝術市場性活動。這種藝人賣書,群眾買書(又稱“請書”),商定書價的整個過程被稱為“寫書”。人們“請書”的目的也多種多樣,有的為老人祝壽,也有的為娶妻、生子及喬遷之喜助興等等?!皩憰背晒?,寫書人把藝人的道具取走一件并留下定金,會后藝人便按約定地點前去表演。

近代以來,歷屆馬街書會都會評出“書狀元”,指的是通過相關部門調查認定、在當次書會上演唱最好且寫價最高的藝人?!皶鵂钤眰儾粌H能夠獲頒發榮譽證書、“狀元綬帶”,寶豐縣還在書場為歷屆狀元們設立群雕。這一舉措每年都激勵著大批藝人前來獻藝,對傳承和振興書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傳統音樂文化保護的角度來說,這些獨特的書會習俗為我們對民族音樂的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有感于馬街書會對于傳統藝術的保護作用,認識到只有將民族音樂深深根植于民間土壤之中,方能使民族音樂生生不息且能夠更加完整地傳承和發展。

三、主要曲種和音樂形態

馬街書會音樂類的表演形式以說唱音樂為主。每年都會聚集來自全國各地十幾個省市、一百多個縣市的曲藝藝人到會。歷年書會上表演的主要曲種包括河南墜子、河南曲劇、三弦書、大曲調子、山東琴書、道情、評詞、南陽鼓詞、京韻大鼓、河洛大鼓等,多達三十余種。受地理因素影響,河南墜子在書會的聲勢尤為浩大。

河南墜子,俗稱“墜子書”、“墜子”,是一種由道情、民間音樂品種三弦書以及鶯歌柳合流而產生的曲種。[3]它的唱腔體式采用主曲體體式。在演唱時,單人演員需手持檀木或棗木簡板;兩人合作時,一人打簡板演唱,一人彈奏墜琴同時擊打腳梆。由于河南墜子流傳甚廣,多年來受地域語言和母體影響,墜子書的型態按流行地區逐漸形成了中路、東路和北路三大風格。[4]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后,隨著喬清秀和喬利元、董桂枝、程玉蘭先后入津,形成了有“墜子三老”之稱的喬派、董派和程派三大流派。河南墜子的流傳范圍很廣,在其他地區也出現了許多墜子名家和流派,這其中既有以天津曹元株為首,融合喬、董、程三派唱腔特點的曹派唱腔;也有山東名家徐玉蘭結合越劇、黃梅戲、京劇、豫劇、民歌等藝術形式的音調特點創立的徐派墜子。[5]

作為河南墜子的發祥地,河南本土的名家更是不勝枚舉。這其中以趙錚為領軍人物。作為河南墜子趙派創始人,“趙錚的表演因人而異,又因情而轉,不但注意聲音造型和身段造型,還注意情緒轉折和語氣變化。在表演風格上,她既有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的豪放,也有十七八女子,執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她的舞臺作風統一基調是大方,準確,雅而不板,俗而不媚?!盵6]

墜子藝人魏建云在書會現場表演了一曲《俞伯牙摔琴》,這是一首在河南地區廣為流傳的墜子曲目,屬于北路墜子的代表作之一。后由墜子名家董桂枝入津演唱,風靡一時。其內容源自《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著名話本故事。

平腔是河南墜子最基本、最持續核心的板式。在平腔的基礎上,墜子的演唱中又演化出了巧十字、拙十字、寒韻等多種曲式??傮w上,《俞伯牙摔琴》遵循平腔演唱時樂句高起低落的特點,見譜例:

上例中樂句起音為“2”,演唱下行至“5”,正符合平腔句尾處多落在中低音區這一特點。這種由高至低的旋律走向在唱段中循環往復地出現,形成不斷起伏變化的旋律線,使得河南墜子在表演時旋律流暢,情深意切且引人入勝。

河南墜子以五聲調式為基本調式,間或使用偏音“4”、“7”,其中徵調式為基本調式,曲調音樂流暢婉轉且旋律性強?!队岵浪で佟芬訡為主音,通過譜例我們可以看出,《俞伯牙摔琴》的終止音落于“5”,因此可判斷為徵調式。唱段首段使用偏音“4”,由此判斷為六聲清角徽調式。

河南墜子的唱腔體式屬于板腔體,其中北路墜子的節奏多為簡單的節奏型,一板一眼頗為規整且氣勢宏大。句式為上下句對偶工整的齊言句。唱詞也多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同時兼有“混合句”“加‘襯句”等?!队岵浪で佟啡捎?/4拍節奏,其中既包含規整的“十字句”唱詞,又融入了自由的“混合句”,并通過“襯字”來加強感情表達。例如第二段起句“俞老爺/跪墳前/越哭越慘,老忠賢/在一旁/淚珠不干”,這種“三三四”式的句式,就是典型的“十字句”的斷句方式之一。而唱句“想當初彈起知音(結呀)結故友(至?。┲寥缃瘛眲t是在混合句“十三字句”的基礎上輔以“襯字”(即括號內語氣詞),使得演唱流暢順口。

另外,魏建云在演唱的過程中運用了許多下滑音、倚音、顫音等裝飾音,對比譜例,筆者發現:這些裝飾音有些是譜例中原有的,有些則是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根據情緒需要自行處理的。筆者在欣賞演唱時注意到,正是這些裝飾音進一步加強了魏建云在表演時的情感感染力,顫音的運用深化了演唱時俞伯牙痛失知音的傷痛悲苦之感。而下滑音及倚音的使用則使得她的演唱更具張力且韻味綿長。

四、藝人現狀

現年五十二歲的方文杰從事曲劇表演已經三十多年了,在此次馬街書會上,他跟隨新鄉市曲劇團到會表演。劇團在正月初十一就已登臺獻唱,因是書會開始的第一天,到場表演的藝人和團體并不多,前來書會的人員數量也遠不如正會當日,但劇團精彩的表演還是吸引了大量觀眾。方文杰在曲劇《金殿封官》選段中飾海瑞一角,其扎實的唱腔博得了人們的陣陣喝彩。在后臺休息時他告訴筆者,他的曲劇表演是家傳的,而在他的家鄉在江城縣麥嶺鄉東方坡村,在那里老一輩的人幾乎“人人都能唱”。談到這些時,方文杰的語調中充滿了自豪感。但隨即他又尷尬地笑笑,說道:“現在不中了,村里二三十歲的小年輕都不愿意學,沒人會唱了”,他頓了頓又說:“也不怨他們,都出去打工了,賺錢養家去了”。但是面對這種情況,方文杰還是表示,自己“只要在農閑的時候就出來唱,有場就跟著唱”。筆者還注意到,雖然臺下聚集了大量的觀眾,但是大多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這其中還包含許多來“看熱鬧”的所謂“外行”觀眾。而前排搬著板凳坐在臺下認真長時間聽曲“看門道”的“內行”卻幾乎都是滿頭白發,年過花甲甚至是古稀老人。對此,方書杰表示對曲劇雖然臺下的觀眾“有懂有不懂”,但只要有觀眾,他就會一直唱下去,“也不為啥,圖個高興”。

現年68歲的丁勝舉和翟留聚是河南墜子的表演者,同時也兼顧表演三弦書,是書會現場少有的不使用話筒和音響輔助的藝人。兩位老人分別來自南陽唐河縣大河屯鎮和少拜寺鎮,他們告訴筆者,他們的師傅姓趙,已經88歲了,可仍然在他們來書會之前對他們進行了悉心指導,翟留聚老人甚至拿出手機播放了一段師傅給他錄的范唱,畫面中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鑠,一板一眼都非常自如地道。翟留聚告訴筆者,他們老哥倆已經從事這個行業四十多年了,常唱的曲目有《英烈傳》《楊家將》選段等,“這些段子墜子、三弦都能唱”,丁勝舉老人說道。年輕時就常來書會“亮書”,以前都能賣出去,現如今卻很難找到買家了?!斑@兩年不好賣,大家都聽盤了”,老人說。但是老人也表示,錄音錄像都是記錄一次性的表演,但是他們在實際演出的過程中常常隨機變調加詞,自由發揮,“場場不一樣”。負責拉琴的翟留聚老人得意地說:“他(丁勝舉)咋唱俺都能搭上”。臨行前,二位老人表示要為筆者演唱一段墜子《西廂記》作為話別,二人的精彩的表演也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聆聽。

五、對于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意義

綜上所述,馬街書會的在音樂研究特別是民族音樂學領域的學科研究價值不言而喻。首先,馬街書會是民族音樂學研究原始資料收集的重要基地。馬街書會作為一個以說唱音樂表演為主的集會,在短短數天就能聚集數以十萬計的參與者,這是說唱音樂研究領域一個不可忽視的民俗現象。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馬街書會的參與人次達到二十萬人。這其中,專業的藝人、半從事其他勞動半專業表演的藝人和完全來自民間的藝人各占相當的比例。不僅如此,藝人構成的地域范圍之廣、跨度之大,使得馬街書會能夠涵蓋數十種各地不同種類的說唱音樂。作為一個藝人包含性如此之廣、曲種如此之多、參與人數如此之眾的現象級盛會,馬街書會為學者們全面地了解說唱音樂提供了最佳視窗。通過書會,研究人員能夠深入調查和了解我國的說唱音樂,特別是中原地區說唱音樂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型態特征。同時,也能夠為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素材、數據和研究案例。

其次,作為說唱音樂的綜合性集會,馬街書會能夠為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提供許多極具價值的研究方向。例如:在說唱曲目選擇方面,以河南墜子為例,選擇演唱現代新劇目的藝人比例有所增長。而在傳統劇目中,又以《英烈傳》《七俠五義》《呼延慶打擂》等俠義類作品更加受到觀眾的歡迎。這些現象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深入了解說唱音樂與社會發展歷史變遷之間的關系,這其中包括演唱曲目、伴奏器樂及演奏方式等說唱形式的變遷。[7]另一方面能夠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基層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觀眾的音樂審美,從而探索說唱音樂本身的發展與觀眾音樂審美之間的共生關系。另外,通過與藝人的交流和對書會習俗的了解,也能夠使我們對于民間音樂藝術傳承的原生形式(如師徒傳承等)產生更清晰合理的認識,從而在中國民間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出進一步的努力。

六、結語

寶豐縣馬街書會作為傳承了近700年的曲藝盛會,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文化風俗傳承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對于音樂研究者來說,馬街書會更是說唱音樂文化的集中體現,值得我們從中進一步去探索與發掘民族音樂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楊裕.寶豐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2]嚴寄音,王宏景.寶豐文化現象叢書——馬街書會.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

[3]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4]江明惇.中國民族音樂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張雪蓮.中原民間說唱音樂文化——馬街書會[J].藝術教育,2011(5):158-158.

[6]趙錚,趙抱衡.趙錚河南墜子藝術[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

[7]陳荃有.正月十三聽“說書”——馬街書會的初步考察[J].人民音樂,1999(12).

作者簡介:

張潔茹,2015年獲英國利茲大學媒體產業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音樂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