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理論課相融合的探索與研究

2016-04-20 22:21余亮開
世紀之星·交流版 2016年1期
關鍵詞:思政教學中國傳統文化高校教育

余亮開

[摘 要]在當代的高校教育中,中國傳統文化成為高校綜合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確引導大學生主動接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有價值的部分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產生積極影響,養成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青年學生健全人生的重要基礎。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合方法措施進行探討,希望對高職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高校教育;大學生;思政教學;中國傳統文化;融合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長發展過程中累積了相當豐厚的傳統文化,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更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凝聚了無數先賢的智慧結晶和寶貴的探索實踐經驗的大成之作。高等院校不僅要將這些優秀文化傳授給學生,更要擔起促進優秀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責任,通過融合這些優秀文化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達到更好的道德教學效果。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彼此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種融合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1.有利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順利開展和進行。文化是歷史的本質反映,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政課教學資源,如果按照思政領域的雙主體理論來講,融合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無論是對教育主體還是教育客體都意義重大。一方面,從受教育者來講,有助于大學生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不僅僅包括人們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完善,更包括個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素質的改善以及對個人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另一方面,從教育內容來講,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和素材。高校思政課課堂是否生動、有趣,是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直接關系著教學的效果。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和生動、形象的特點,為廣大學生所接受和喜愛,所以能夠很好的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相融合。

2.有利于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結合起來,可以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繼承和弘揚。一方面,擴寬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受眾面。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他們是新時代有理想有抱負的新青年,也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因此,以學生為載體,去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明智之舉。另一方面,增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性。高校的思政課是一門培養政治素養過硬、道德品德高尚、理論知識扎實的優秀人才的必修課程,如果將高校思政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就會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可靠的載體和依據,同時,通過實踐的參與,循序漸進的養成踐行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理念和思想的習慣模式。這樣一來,就可以很好地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性。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想融合的途徑與方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的結合,是弘揚和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現階段高職思政教學質量及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可謂是一舉兩得。筆者將從高職思政教育的特點出發,圍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有效的結合辦法提出具體建議。

1.充分利用故事教學法,培養學生愛國信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精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引導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精神潮流和支柱,將愛國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相結合,不僅能夠極大地豐富高職思政課程,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對社會多元化思潮的免疫力,在洪流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故事教學法在高職思政教學中的應用,首先需要對預習環節進行有效利用,做好準備,避免讓學生接受起來感覺唐突。在利用預習環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將要開展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而且最好是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說起來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要想更為立體地呈現和展示出來,故事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目標在于讓學生明白一些優秀品質或是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及價值。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因感覺新穎而興致勃勃,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滲透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比如,在講高教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八章文化這一節時,可以結合本校的所繼承的外貿文化來滲透,通過介紹近代對新中國外貿文化做出巨大貢獻的先輩諸如,周恩來、雷任民、盧緒章、陳家康等人在當時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西方國家對華“封鎖禁運”的嚴峻形勢下,為開創和發展新中國的對外貿易事業,突破“封鎖禁運”,打開新中國的外交關系的先進事跡,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信仰。以故事為基礎來凸顯一些品質的價值,能夠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一些優良品質的重要性并接受,付諸實踐,這樣的思想教育才有效。

2.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增強教學的針對性。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根據不同地域、不同類型高校大學生的不同特點,以及學制和專業特色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如三年制的高職教育與四年制的普通本科教育就存在著培養目標、學制、教學模式等不同,兩種不同類型的學制要求教育者結合各自的情況展開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有各自的特色。其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地域特色相結合,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地域特色認同感,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強家鄉的宏愿,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3.注重授課效果,提升課程質量。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項持之以恒的工程,決不能寄希望于一兩節課或一兩個學期的課堂講授就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只能通過長期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增強青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大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設計少而精的課程內容,打破不同文化和領域的壁壘,融入英語、中文、哲學、歷史等課程,與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等課程融合,條件具備的學校還課與國內外友好學校進行深度交流、互動游學,相互學習,滿足學生的現代發展需求,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4.提高高校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高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教師的講授,而且現在許多高校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都滲透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成效,所以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思政教師隊伍,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師的職前培訓、準入、職后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建立健全的教育、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工作機制,完善高校教師的培養質量,建立思政教師的學習培訓制度,完善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機制,完善教師的表彰獎勵制度;同時還要健全教師的社會保障制度,著力提高思政教師的地位待遇,免除教師的后顧之憂。

三、結語

我國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寶貴經驗,更是挖掘學習資源的豐富寶藏。將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傳承和進一步發揚是每個華夏子孫義不容辭的偉大使命責任,高校和學生都應為此而努力。將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政課相結合,開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想和新途徑,是德育工作領域一次成功有效的創新實踐。結合優秀文化展開教育不僅能增強教學效果,更是全面培養人才的一個途徑,值得贊揚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崔麗娜.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平臺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傳承探究[D].天津大學,2013.

[2]那曉丹、于春梅.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J].經濟研究導刊,2013(26).

[3]張運萍.傳統文化傳承與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創新研究[J].傳承,2014(10).

猜你喜歡
思政教學中國傳統文化高校教育
大學思政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與應用
時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探討
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現狀及其對思政教學促進作用分析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高校設計教育網絡平臺的服務系統設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