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生態系統的平衡

2016-04-20 14:35胡立
大學教育科學 2016年2期
關鍵詞:就業質量平衡生態系統

摘要: 在高等職業教育就業生態系統中,從畢業生入學到就業,畢業生主體—學?!萌藛挝恢g的“營養”關系常常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非線性關系。就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就業價值生態、就業質量生態、就業結構生態和就業制度生態息息相關。只有把握好畢業生這一主體和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畢業生從“輸入—轉換—輸出”這一過程中生態系統的平衡。學校、用人單位、政府通過預測就業生態行為、建立就業生態預警監測機制,共同營建以就業質量為核心的就業生態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促進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動態課程體系建設,營造以就業價值為核心的社會觀念生態圈。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生態系統;平衡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2-0044-08

收稿日期:2015-01-1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社會資本視域下貧困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研究”(CIA140191)。

作者簡介:胡立(1983-),女,湖南寧鄉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高等職業教育就業生態系統是以畢業生、就業、環境三者之間關系為核心的動態、互生的系統。各生態因子之間是彼此聯系、動態發展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斷運動、變化。任何一個要素或環節的破壞或失衡,都會影響到就業生態的良性循環與可持續發展。

一、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高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生態系統

(一)教育生態系統

教育生態學依據生態學的原理,主要研究教育與周圍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1](P2)。教育生態學把教育和生態環境聯系起來,通過對教育現象的生態學分析,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規律,揭示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動態。教育生態的平衡、失調或良性循環等都是其基本規律。

教育生態系統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它不論大小,都有其組成成分和結構。但是其外部環境不僅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因子,還包括社會的、規范的環境因子[1](P97)。教育生態系統屬于人工制控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具有反饋功能,對改變了的輸入與輸出,會產生正反饋或負反饋作用[1](P2)。教育生態系統,是教育生態最高、最復雜的層次,其生態主體與環境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關系,而是更加多維、多因素共同影響的多元關系。教育生態系統可分為宏觀系統(如整個人類)和微觀系統(如一個學校),從其功能來看,它以出成果、出人才為中心,是多因子的復雜系統。

(二)高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生態系統

高職教育就業質量生態系統是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處于教育生態系統中的“輸出”階段,是一個由畢業生主體和周圍就業環境組成的系統。它本身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不僅有用人單位的內部結構,還有它從高職院校、社會環境中獲得能量、物質和信息等組成的外部結構。

高職教育肩負著為社會提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重任,其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高職教育的就業質量。高職教育的就業主體與影響其就業質量的各種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系與影響,構成一個系統,即高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生態系統。它是一個動態的系統,不是對就業質量的靜態描述,而是描述畢業生從入學—就業—就業后的整個過程中與周圍的就業環境中間輸入—轉換—輸出—反饋相互影響或制約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中主體與環境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的非線性關系。從主體和環境的角度看,高職教育就業質量生態系統的組成關系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學校、用人單位、畢業生個體、社會都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群體的環境。高職教育就業質量生態系統是由就業質量生態、就業結構生態、就業觀念生態、就業制度生態組成的綜合體系。這四種生態是相互影響、彼此聯系的,其相互作用通過就業主體與環境之間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來實現,使系統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2]。因此,當系統不平衡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從整體出發,從主體與環境的關系來分析與調控。該系統平衡則表現在:就業數量與需求量基本一致;畢業生就業后續發展適應崗位要求;社會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基本對接;就業制度利于畢業生成長。

就業觀念生態由畢業生個體的就業觀念、社會觀念環境及畢業生就業群體的就業觀念構成,其形成離不開整個職業教育的文化環境與政策對就業價值的引導。它能夠幫助畢業生形成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念,是就業理性行為的思想基礎。就業結構生態受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產業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及畢業生崗位勝任能力等影響,其失衡將導致“招聘難”與畢業生“就業難”,是影響就業質量生態系統最深層次的原因。它為畢業生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就業制度生態由學校的就業制度、政府的就業政策對就業的政策導向與影響構成。它是提高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和專業對口度的關鍵要素。政府不同時期的就業政策對畢業生的就業行為產生影響。就業質量生態由學校的課程提供、用人單位的校企合作程度以及畢業生群體的就業質量構成。若誤解“就業導向”的基本內涵,把“為就業而就業”的思想貫穿于人才培養活動中,將會導致畢業生后續發展能力不足,無法實現這一系統的良性循環。高職教育就業質量的提高能緩解“招聘難”與“就業難”的矛盾,有利于維持就業生態的穩定。

總之,高等職業教育就業生態系統是以畢業生的就業生命成長為主導、以社會就業觀念環境為依托、以就業質量為命脈、以就業結構為平衡點、以就業文化為載體、以社會就業制度為經絡的人工生態系統。

二、高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生態子系統中各要素的平衡

在由就業質量生態、就業結構生態、就業觀念生態、就業制度生態組成的高職就業質量生態系統中,各資源子系統的持續再生能力、環境子系統的自凈消化能力、教學子系統的質量生成能力、服務子系統的生態補償能力及生態主體(教師、學生、管理者)的創造能力,是維系生態系統健康的核心力量[3]。畢業生主體的積極認知以及社會就業文化影響就業觀念子系統的自凈消化能力。就業觀念環境、產業結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則影響就業結構子系統的生態補償能力;學校課程和實習生態環境決定了就業質量子系統的承載能力;學校就業服務以及政府就業政策導向為就業制度生態環境的凈化提供保障;在就業生態系統中,畢業生—學?!萌藛挝弧鐣餐瑸榫蜆I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和能量流。那么,系統中四種生態如何實現平衡呢?endprint

(一)就業觀念生態——社會觀念、畢業生認知、學校就業引導的平衡

平衡理論的焦點始終是對準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個人。在社會環境中生活著的主體,是同他自身以外的各種事件、人、觀念、文化等環境因素緊密相聯的。他的體驗取決于他與其自身之外的各種因素的關系的狀態。正如海德所提出的認知平衡理論,可以通過P-O-X三角關系進行描述。主體本人為P,他以外的其他人為O,事件為X,這三者構成了環狀的封閉系統,被稱為P-O-X三角。每個具體的P-O-X三角都屬于某個特定的個體,隱含在他的心理活動中。

在圖2中,P為畢業生,X為社會就業觀念,O為P所接受的教育。若P本身有正確的就業觀念,家庭或學校教育給予了正確的引導,那么P—O—X模式中三者的關系皆為正號,P的認知體系呈現平衡狀態。若P本身有比較正確的就業觀念,但進入高職階段學習以后,發現其學長都將高薪、沿海地區就業作為自身就業選擇,而不顧個人實際情況,那么P—O—X模式中,三者的關系二正一負,這時P的認知體系呈現不平衡狀態。不平衡狀態會導致認知體系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原有就業觀念。

社會觀念生態的平衡主要表現在個人就業觀念、學校就業價值觀念以及畢業生群體就業觀念的協調。對于社會就業價值觀念而言,應克服“學而優則仕”的偏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與其他群體的就業一樣,都是為社會各行各業服務,并非“低人一等”,畢業生個人就業觀念也應更多注重個人能力與興趣愛好,而不應過多注重外在條件。

(二)就業結構生態——畢業生、企業需求、社會產業結構的平衡

系統,需要達到三個層次的平衡:一是系統與自身所存在的環境保持平衡;二是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平衡;三是系統內部結構保持平衡。系統的三個層次的平衡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統一整體。

就業率高并不代表就業質量生態系統的平衡,系統內部結構同樣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因為系統結構決定系統的性質和功能,系統結構的變化是為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就業系統的平衡還應體現在就業系統內部結構的平衡和諧。就業結構生態包括社會經濟結構、企業產業需求和畢業生能力結構,其平衡表現為三者的相互協調(如圖3所示)。這主要表現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平衡、同一產業內部間的不同崗位的數量之間的平衡、畢業生的數量與企業需求的平衡、畢業生能力與崗位能力之間的平衡。結構生態的平衡不但要使學校的人才培養數量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量”達到基本平衡,更重要的是畢業生的崗位勝任能力能滿足用人單位對高技能人才的“質”的需求,這樣才能實現初級技能人才—中級技能人才—高級技能人才的成長,從而填補產業結構鏈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各行業需要的畢業生數量與實際需求的不對等,會導致某些專業的畢業生過剩;某些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用人單位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可高職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后不能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相匹配,這也是就業結構生態不平衡的表現。

(三)就業質量生態——課程提供、企業參與、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平衡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借助于“食物鏈”和“食物網”組成的金字塔營養級來實現的[4],畢業生的營養既來自于基礎教育,也來自于進入高職院校后其學校和企業的雙向培養。如圖4所示:在就業質量子系統中畢業生、學校、企業也形成一定的三角關系,若企業和學校這一合作的生態鏈條脫節,則會導致畢業生的后續就業能力不足。校企合作的程度影響就業質量生態的平衡性,如畢業生只與學校發生聯系或畢業生與學校發生的聯系較多而與企業發生的聯系較少,都說明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不平衡的。同樣,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聯系過多或過少也會產生不平衡,學生只在企業實習實訓,大學校園文化熏陶的缺失不利于畢業生的成長;若畢業生不去或很少去企業實訓,則其實踐能力會明顯不足。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存在生態位定位不明確的現象,與中職、本科生等群體相比,“技能性”特質并不凸顯,甚至存在生態位重疊。這與學校的課程提供、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實訓等院校行為生態密切相關。學校的課程—企業的頂崗實習—畢業生的崗位勝任力之間形成一條就業質量生態鏈,任何一環節的薄弱或缺失都會直接影響就業質量。院校和企業的行為生態是就業質量生態的生命線。

就業質量生態的平衡主要表現在畢業生群體不但能勝任當前的工作,而且還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主要體現在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高和企業對畢業生的工作滿足度高,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也較高,畢業生群體有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

(四)就業制度生態——政府政策、企業制度、學校就業制度的平衡

就業制度生態是維持就業生態系統平衡的保障。政府政策的落實離不開企業的制度支持和學校的就業指導制度的執行。就業質量提高必須基于體制機制的變革。只有找到企業、學校與政府之間的平衡點才能維持就業制度的平衡。如圖5所示:就業制度生態中只有以“政府政策的制定—企業政策的落實—學校制度的執行”為媒介才能維系就業制度生態之間的平衡;這個平衡點嵌在畢業生的輸入與輸出過程之中。政府的就業制度得到企業的支持和學校的落實,使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得到質的改變,其高職教育的社會吸引力就會增強,“輸入”到職業教育系統中的數量更多;隨著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輸出”到就業系統的質量也隨之提高。就業制度生態是實現畢業生就業—招生—人才培養—高質量就業—更優質的生源—更完善的人才培養之間的良性循環關系的保障。

就業制度生態的平衡主要表現在政府就業制度、企業用人制度與學校就業制度的協調發展。政府要有切實可行的就業政策保障畢業生就業群體依靠自身能力“謀一技之長”;學校在就業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上,應能積極考慮畢業生群體的根本利益,更多關注畢業生的就業跟蹤服務,對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實行動態服務;企業在兼顧經濟效應的同時,也應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做到畢業生的職業成長有政策與機制的保障。

總之,在高等職業教育就業生態系統中,就業數量、就業質量、就業結構以及維持就業結構的就業制度之間只有形成一種持續與和諧的關系,才能實現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出現不協調,系統便會呈現出“非常態”的特征,系統就會面臨失衡的危險。endprint

三、高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生態系統的失衡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湖南省6所高職院校2015屆1 893名高職院校畢業生和2011~2014屆624名往屆畢業生的“就業生態調查”。問卷通過了信度和效度檢驗。從對高職院校學生現有的教育現狀和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來看,高等職業教育就業觀念、就業質量、就業結構以及就業制度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失衡或破壞。

(一)就業觀念不協調

社會對就業價值判斷存在偏差。在“史上最難就業季”,職校畢業生雖然成為企業搶奪的“香餑餑”,然而高職教育卻還是沒有扭轉在考生和家長眼中“下下簽”的尷尬。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仍未能真正形成,從而影響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高職畢業生就業被認為是大學畢業生中最低層次的就業,這必將導致:社會急需高技術技能型人才,而高職畢業生不愿意從事專業領域相關的工作。畢業生就業定位出現偏差:41.37%的畢業生期待“管理”工作崗位,在他們看來,做管理相對更“體面”。而事實上,對于剛畢業的學生來說,這種期待超過了企業的實際需求。

畢業生個人在就業時,多注重薪資待遇等外在條件,存在就業價值的非理性考量。2014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對就業現狀不滿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為66%)[5](P66),其比率比“工作與專業不相關”、“發展空間小”、“不符合自身發展興趣”的比率要高。應屆畢業生擇業所考慮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中,“工資水平及福利”排在首位。根據麥可思研究對13.8萬2014屆高職畢業生問卷調查的結果:高職高專院校中有65%的畢業生就業于“民營企業、個體”,且2014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比率最高的用人單位是300人以及以下的中小型用人單位,(占51%)[5](P14),與畢業生所期待的大企業相差較大。本研究中1 893名應屆畢業生期待民營企業的僅占14.84%,而對某職業院校畢業生一年后的跟蹤調查發現,86.67%的畢業生就職于民營企業。在就業崗位期待、就業單位類型以及薪資期待等方面,畢業生的期待值都大大超過了實際情況。

(二)就業結構不合理

經濟結構的調整,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畢業生“就業難”與企業“用人荒”的窘境是就業結構性失衡的外在表現。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往往快于高校培養專業的人才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6]。畢業生實際就業崗位勝任力與實際崗位需求不匹配,是當前高職畢業生就業結構危機的內在原因。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后很難勝任高技能工作的崗位需求,從而導致了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畢業后因為不能勝任專業崗位而從事了專業不相關的工作甚至失業。比如在高爾夫行業內,畢業生三年后僅有30%的學生進入高爾夫行業,有的院校甚至不到10%,然而現實的需求是絕大多數的球場都緊缺高爾夫專業人才。這種人才市場供需矛盾問題,實質上是人才培養機制和質量與市場崗位需求的不匹配問題。

畢業生對就業地點、薪資待遇的預期與實際工作地點和實際崗位所提供的待遇的差距也是就業結構危機的突出表現。企業需求與畢業生選擇導致了就業結構的錯位。許多用人單位抱怨招不到合適人才,企業處于缺人待補狀態,而求職愿望強烈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缺乏合理的職業期待與職業規劃,雙方需求的差別導致“招聘難、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就業結構的失衡成為了就業系統失衡的深層次矛盾。

(三)就業質量不理想

高職院校的就業率較高,但其就業后的后續能力不強的現象十分普遍。畢業生找不到理想工作或從事與專業毫不相關的工作,這種現實的背后也隨之凸顯另一種尷尬——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7]。高等職業教育肩負有成就“職業人”的特殊品質的使命,“職業人”的內在能量未被激發。

高等職業教育在如何提高就業質量上仍面臨著挑戰,而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是就業質量的生命線。高職教育質量報告,展示了高職院校的投入質量(辦學資源條件)、過程質量(政府引導和校企合作)和結果質量(學生發展和服務貢獻)??墒侨杂幸恍┰盒9芾聿粔蛞幏?,與依法辦學還有較大的差距[8](P57),這直接導致畢業生就業質量不理想。某些行業存在畢業生就業滿意度不高與專業對口度低的現象。就業質量報告顯示:就業滿意度最低的職業為“餐飲服務生”、“半導體加工人員”,均為30%。半年后就業率最低的行業為“基礎化學用品制造業”、“紙產品加工制造業”,均為36%[9]。就業滿意度與專業對口度是就業質量的顯著特征,也是影響下一屆畢業生就業選擇和就業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因素。這些現象折射出的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問題。

本研究從2010~2014年這5年內畢業的624名高職院校往屆畢業生問卷調查中發現,畢業生職業轉換率高、自我期待值偏高、專業滿意度不高、專業對口率較低等現象存在。高職畢業生獲得初職之后的1~5年內,發生過職業流動的為484人,沒有發生過職業流動的是140人,前者占78%,后者占22%。在專業對口度方面,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為56.91%,不對口率為43.09%。在專業不對口的原因調查中發現,個人職業規劃不打算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占21.13%,難以在理想就業地點找到專業對口工作占23.28%。從往屆畢業生調查發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矛盾依然存在,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在就業滿意度等方面仍不理想。

(四)就業制度不健全

就業制度生態是政府就業政策、企業用人制度以及學校就業指導政策的綜合體系。就目前而言,行業指導和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缺乏動力和有效性,已經成為制約現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內涵發展的瓶頸問題[8](P58)。

剛畢業的高職院校畢業生,與企業技術嫻熟的技術工人相比,其實踐技能處于弱勢地位。但不少用人單位不是看重學生的素質和對崗位的適應性,而主要依據畢業院校、性別、學歷層次以及社會關系等來決定是否聘用。調查表明,有幾乎一半的大學畢業生認為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同樣重要[10]。因此,在保障唯“能力”而非唯“學歷”、唯“關系”的用人制度上存在非“常態化”趨勢。endprint

對于政府而言,雖然畢業生就業制度在不斷完善,但在具體的保障制度設計上,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體制下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實際需要,就業激勵機制仍需完善,促進經濟增長與畢業生就業增長的良性互動成為現實的需要。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社會關系缺乏、就業政策限制、不公平競爭影響等成為畢業生就業阻力背后的制度障礙。

對于學校而言,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缺乏長效機制。有的學校在畢業生順利簽約后,其就業服務工作就劃上了句號。而事實上,按照以學生就業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就業指導不僅要關注畢業生是否就業,更要關注畢業生就業后的發展狀況。就業跟蹤與反饋制度成為目前學校就業制度的一塊“短板”。在一項有關“高職院校就業生就業生態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受訪的624名往屆畢業生中,母校經常對其展開就業跟蹤服務的只占7.68%,而表示“幾乎沒有”的占41.34%,“極少”的占22.22%。

四、高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生態系統 回歸平衡的策略

教育行為生態是指在教育生態系統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發揮教育行為整體效應的行為平衡關系,以環境為中介,受思想、觀念、規范、目標、意志等支配和驅使的各類教育行為集合而成的系統狀態[11]。要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應該協調主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就業生態系統中的各要素協調發展,從而發揮系統的整體效應。

(一)建立以就業價值為核心的觀念生態圈

畢業生是就業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就業主體如何在各種環境的影響下做出積極、主動的適應是生態系統條件的關鍵因子。要實現個人認知生態的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應對外來危機是畢業生個人認知生態圈平衡的根本。盡管目前社會對待高職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但隨著“人人出彩”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社會對待職業教育的觀念會逐步轉變,高職教育的就業價值觀念也會逐步實現“合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社會選擇和個人選擇的統一”,也就能體現“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的統一”[1](P149)。

如何讓畢業生有成長的良好生態環境是院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畢業生個人觀念生態圈的平衡,需要生態化的養成教育。一是要以家庭、高校和社會等多方形成對高職學生生態行為養成教育的合力,并且作為畢業生職業品格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二是要從建立和健全就業生態政策和法規、社會輿論導向機制、就業指導保障機制等方面為高職學生生態就業行為養成教育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機制。三是要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生態意識的滲透等方面推動畢業生生態就業觀念與就業行為養成教育的開展。畢業生就業期待值的調整,職業規劃的合理調整以及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的運用,都是緩解畢業生就業理想與企業現實需求矛盾的良方。在合理就業價值引導下,高職畢業生成為企業所需的“有思想、有本事、有品德”的“高技能型”人才便成了可能。

(二)建立就業生態預警監測機制,適應就業結構的變化

就業生態系統對于環境的適應不是消極的,而應是主動的。為了使畢業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及時準確地做好人才需求的預測工作,建立就業生態預警機制十分重要。在學?!瞬攀袌鲞@條就業的供需鏈條上,人才市場的實際需求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之間需要建立敏捷的生態鏈接,也就是需要對這種供需關系進行預測。如果預測不準確導致供需關系失衡,將會導致畢業生不得不從事專業不相關的工作,或者無法勝任專業相關的工作。

就業生態行為的預測主要通過對就業生態主體在院校行為生態圈、實習實訓生態圈中的行為以及往屆畢業生的反饋中來實現。學校通過對畢業生頂崗實習期間的表現和對行業發展需求的預測來調整院校的課程管理、學生管理、就業指導管理,從而使畢業生就業朝生態式方向發展。企業在產業結構改善和產業素質與效率提高的新經濟常態下,需要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提出預測,并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保持校企之間的天然血脈聯系。政府在就業生態系統的預測中,起著政策導向的作用,它對于職業教育以及職業教育的就業起著“催化”的作用,也是促進其生態平衡的主導因子之一。

(三)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動態課程體系建設

高就業率的高職教育吸引力不強、畢業生再就業能力和個人發展受限、職業流動和職業轉換率高,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動態課程體系來加以調控。職業院校通過與企業的深度融合來找尋影響就業生態危機中的致病環境因子,能在預防和應對危機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一是要通過與企業的深入合作,參與課程建設,建立以畢業生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二是要將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納入到課程體系,以畢業生的職業人所需的核心能力為課程模塊,只有使各生態因子恰當配合,才能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三是學校還要通過就業跟蹤服務對就業情況進行質量反饋與控制,通過對畢業生對課程設置中的問題反饋來找出與預期目標的差距,為后續的人才培養以及就業服務提供參考。

在調節控制教育系統的運行時,我們不能忽視教育系統作為一個社會生態子系統本身蘊含的生態性,而要從教育系統與社會大系統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入手[12]。企業與學校之間供需關系供應鏈的建立,不僅僅需要一個優化的就業生態環境,而且還需要學校、企業之間能夠快速響應就業環境的動態性,而課程是學生習得職業能力的主要載體。當畢業生職業能力不能適應崗位需求時,職業院校應從畢業生就業觀念、課程設置等方面找原因,通過職業能力導向的課程改革實現課程的調試自發轉型來維持人才培養質量的平衡。企業在延伸文化與專業的基礎上,應為畢業生實踐能力的完善提供更多的土壤與養分。從企業的用人需求和長遠發展來看,這有利于企業自身文化生態的維系。

(四)建立以就業質量為核心、就業制度為保障的就業生態評價體系

就業質量是就業生態系統的核心。在市場潮流的沖擊下,高等職業教育更需要適當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需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追求,防止就業導向的異化[13]。而就業生態評價體系是防止就業導向異化的“風向標”。endprint

社會對待就業評價應該多元化,不應以就業率作為就業評價的單一指標。就業的數量不能反映出就業的質量,而就業質量是衡量就業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指標。當然,從哲學意義上來分析,任何質都是具有一定量的質,沒有量就沒有質,而職業院校更多地關注了就業率,而沒有對就業質量進行自我監測與評估。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與反饋有利于進一步地完善人才培養。在就業生態評價體系建立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到:在更多關注職業的時候,也關注事業;在更多關注技術的時候,也關注原理;在更多關注社會的時候,也關注人自身;在更多關注外在的時候,也關注內在;在更多關注物性的時候,也關注神性[14]。

要解決政府政策落實—企業配合—學校就業制度配套的完善的就業制度,就必須在政府的制度導向下均衡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的不同利益需求。政府的就業政策指向經濟發展與教育之間的協調,以實現畢業生的公平公正就業,保障社會就業秩序的良性循環。政府的就業政策與評價體系導向是實現政府、高職院校、用人單位不同利益者需求的有力杠桿,這需要協同合作機制才能實現。就業制度必須激勵畢業生、企業和學校發揮各自的優勢,使之在市場機制的運行中能充滿活力,使畢業生的就業有保障、企業的用人有保障、學校的人才培養有保障。

參考文獻

[1] 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97.

[2] 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2.

[3] 黃志勇.基于管理創新的高等教育質量生態系統結構設計[J].大學教育科學,2013(4):119.

[4] 周鴻.人類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1.

[5] 麥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國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6] 陳紅新.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與解決途徑探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4):19-22.

[7] 麥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8] 麥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9] 麥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10] 蘇麗鋒,孟大虎.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大學生就業:基于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2(2):27-33.

[11] 吳林富.教育生態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0.

[12] 賀祖斌.高等教育生態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79.

[13] 李雪梅.高等職業教育就業導向的異化與矯正[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52-56.

[14] 張楚廷.職業教育的意義[J].當代教育論壇,2014(1):115.

Abstract: In the employment eco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raduates colleges - enterprises from admission to employment, are often not a simple linear relation, but a complex network. The stability of the employment ecological system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ecology of employment value, employment quality, employment quality and the employment system. Only by dealing wel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duate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can it realize the balance of the ecosystem. Colleges,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should predict the ecological behavior of employment; build warning surveillance mechanism of employment ecology, so as to co-build the ec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quality. In this way, the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occupation ability 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can be accelerated, thus to build social ecosystem with employment value at its cor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employment quality; ecosystem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employment ecology; balance

(責任編輯 李震聲)endprint

猜你喜歡
就業質量平衡生態系統
大學生就業質量提高對策研究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路徑探析
如何認識新大學生就業中的工作能力問題
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醫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態系統視角下:農村留守幼兒情緒問題的形成
基于價值共創共享的信息服務生態系統協同機制研究
網絡空間的生態化治理研究
斯新政府想“平衡”與中印關系
希拉里釋放“平衡”猜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