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企業家與傳統企業家的人格特質差異分析

2016-04-21 17:22李論基萬希李恩
商場現代化 2016年6期
關鍵詞:企業家精神人格特質

李論基+萬希+李恩

摘 要:社會企業家對國家經濟發展和企業成長具有雙重作用。通過回顧和整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從五個維度出發,對社會企業家與傳統企業家的人格特質作出了對比分析,凸顯社會企業家在創造社會價值方面的更大作用,本文結尾為發展中國社會企業家提供了簡單的建議。

關鍵詞:企業家精神;社會企業家;人格特質

眾所周知,21世紀的到來催生了企業改革。而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熱點便是企業家本身,企業家的本質特征就是發覺、評估并利用機會,其使命在于不斷追求利潤,且這些利潤最終變成企業家的個人財富。由此,學者將這類型企業家歸為商業企業家。除此之外,有學者發現一些經營成功的企業家的使命并非是追求利潤,而是將創造社會價值作為其使命。這些既通過經營企業,又不斷創造社會價值的企業家,被稱之為社會企業家。在經濟學家尤努斯(Yunus)于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后,社會企業家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關注。社會企業家和他們創立的社會企業正致力于通過一些創新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一、企業家內涵

1.企業家定義

企業家一詞的起源是法語,其含義是從事者,是指那些充滿冒險精神,能夠通過創新手段解決問題并推動經濟發展的人。早在19世紀法國經濟學家薩伊(Jean Baptiste Say)在給企業家定義過程中就引入了“價值創造”這一元素,突出企業家不斷創造經濟價值。20世紀中期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薩伊主張的基礎上將企業家看作是“創新”的承擔者,認為企業家精神的內涵是變革和創新,如融資創新、探索新的市場機會、企業成長等。20世紀后期,德魯克(Peter Drucker)和史蒂文(Howard Stevenson)認為企業家是推動經濟進步的催化劑和改革者,并各自給出定義,把企業家概念從經濟領域的界定中分離出來。Drucker表示企業家并非要引起變革,而是要利用變革創造出來的機遇。Stevenson在繼承德魯克理論的基礎上,將不受資源限制的應變力這一元素引入企業家概念。他認為追求機遇的企業家足智多謀的,他們不受當前資源的限制并一如既往地尋求新的機遇。

基于上述對于企業家概念的界定,不難發現企業家是在感知到機會時能夠習慣性地進行創新和變革,從而創造出人們認可價值的人。

2.社會企業家定義

“社會企業家”是什么呢?學術界對社會企業家沒有一個統一定義。威廉·德雷頓(William Drayton)是提出社會企業家的概念的先驅,他結合德魯克和霍華德·史蒂文森(Howard Stevenson)所提出的企業家理論,并將這一理論運用到社會學領域,認為企業家的關注點除了是企業利潤或經濟的發展外,更應當關心社會的發展,能夠依托企業家精神推動整個社會發展進步。通過查閱文獻,本文總結了學界對社會企業家定義的幾種代表性描述,如下表所示:

表 社會企業家的定義

以上雖然從不同視角對社會企業家作出了不同定義,但是社會企業家與傳統企業家相比有什么不同之處?這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分析。

二、社會企業家與傳統企業家的人格特質分析

從以上對社會企業家的概念可知,社會企業家以非盈利性為目的,通過社會企業這一實體利用創新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高社會價值。

那么社會企業家是怎么形成的呢?社會企業家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傳統的企業家轉變為社會企業家,另外就是來自社會部門。同樣作為企業家,社會企業家與傳統企業家有什么區別,即企業家精神表現有什么異同?很多研究表明傳統企業家更加注重個人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感,這完全與社會企業家的行為相反。在人格與動機上,社會企業家與傳統企業家是不同的,這導致他們經營企業的價值觀和思維也是不同的。有學者認為成功的社會企業家和傳統企業家擁有相同的人格特質,如主動承擔風險,具有創新精神,充滿對成就的需要,以及有解決社會問題的動機。然社會企業家相比傳統企業家擁有更多的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自從1950年McClelland開創特質理論以來,它在學術界得到了廣泛應用。企業家的人格特質是多種多樣的,如成就的動機、內控力、動機和決心、創新的動力及傾向、承擔風險、獨立自主的需要等等。社會企業家與傳統企業家在人格特質上肯定有差異,這樣才會導致他們解決問題,創造的價值的方式不同。學術界公認的是,對于任何成功企業家來說,其應該具有的被廣泛認可的企業家人格特質應包括五項:成就的需要、獨立自主的需要、創新及革新的傾向、適度的風險承擔水平、動機和決心。

以上五個特質是成為一個理想企業家的最普遍的特質。本文認為,社會企業家與傳統企業家雖然有相同的人格特質,但是它們之間的表現的水平層次是有差異的,社會企業家在上述五項人格特質上均要高于傳統企業家。

1.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被認為是成功企業家必備的人格特質,對于任何企業家來說,不管他們經營的企業類型是什么,這都被認為是一項基本特質。在“成就需要”這一人格特質上,社會企業家比傳統企業家表現出更高的水平。這是因為社會企業家在他們企業中是為多個利益相關者實現目標,相比于傳統企業家他們會擁有更多難以實現的愿望,以此來服務企業中的多個利益相關者。

2.風險承擔

相對于比傳統企業家而言,社會企業家要承擔更多的風險。雖然社會企業家可能不會面臨傳統企業家一樣的經濟風險或不需要投入任何金融資本,但是他們往往承擔很大的人身安全風險來追求自己的愿景。社會企業家不僅僅承擔職業責任險和情緒上的風險,這與建立和培養企業是相聯系的,而且他們這樣做伴隨著的是低工資及虛無縹緲的資本收益。要做到這一點,他們必須經常忍受由離開待遇優厚的工作或將他們目前的企業轉變為非營利性企業所造成的家庭財產安全不確定性。由此可知,社會企業家要想成功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3.獨立自主的需要

Rachael Smith(2014)研究表明社會企業家相比傳統企業家表現出更高的對獨立自主需要的水平。這一研究結果在某種程度上與Ernst(2012)提出的社會企業家的親社會特征有關,即社會企業家通常會幫助別人、感知社會責任、充滿同情心和愛心。擁有親社會特征意味著他們在決策的時候通常會尋求合作并達成一致意見,而不是不顧別人的意見我行我素。既然這樣,為什么社會企業家比傳統企業家還要表現出更高的獨立自主需要的水平呢?這也許與社會企業家承擔風險有關。如果社會企業家本身要承擔很多風險的話,因承擔風險是一種個人特質,跟傳統企業家相比,這種特質表明他們更自信地充滿獨立精神且對他們的行動更負責任,從而他們會對獨立自主需要持更高水平。

4.創新與革新傾向

社會企業家經營企業的終極目的并非盈利或使利潤最大化,而是通過某種創新的方法或途徑整合已有社會資源,獲取社會資本,挖掘并利用機會來實現社會價值,從而促使社會進步或滿足社會的需求。Leadbeater(1997)研究表明相比傳統企業家,社會企業家擁有更高的創新與革新水平。社會企業家要想獲得成功,他們可能在利用資源方面比傳統型企業家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如缺乏資金、法律條款的限制。如教育、環境、殘疾補助等公共部門的問題解決受到嚴格的規定,這樣需要足夠的創意創新方法,而社會企業家的使命就在于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梢哉f是成功的社會企業家往往會意識到環境局限性,并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創新并促進組織各層級間的信息流動,如鼓勵和獎勵員工的創新行為,鼓勵柔性的組織結構。Mort(2003)認為社會企業家在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上需極富創造性,同時Elkington&Hartigan(2008)認為社會企業家習慣性地創造新的市場。以上充分體現了社會企業家要想利用有限資源實現其目標和使命,必須擁有更高的創新水平。

5.動力和決心

社會企業家比傳統企業家更有動力和決心。傳統企業家注重短期利益,尋求財務回報,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社會企業家的意志堅定,在達成目標之前,滿懷信心地從事家人或朋友不理解的事業。社會企業家在能力、知識層面可能并不如傳統企業家,但他們的“動力”絕對高于后者。社會企業家有堅定的決心,擁有長遠目標,而這一目標對他們具有深刻的意義。因此,他們會更有針對性地挖掘機會、排除障礙、評估成果;他們關注質量與效率,能履行自己對員工與業務伙伴的承諾;更重要的是,他們較重視長期的報酬和收益,而不看重眼前的利益。

三、發展我國社會企業家的建議

由于國內對社會企業和社會企業家這些新興概念認識較晚,這導致社會企業在中國發展緩慢。目前,中國的社會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澳門及臺灣等經濟開放地區,且分布不均勻,在很多偏遠地區甚至沒有社會企業。除此之外,國內的社會企業主要在養老、民辦學校、職業教育、社會服務領域,開放性不夠寬廣。雖然社會企業家在中國發展緩慢,但是在中國慈善事業的迅速發展及政府對社會組織的認同的同時,社會企業家及他們創辦的社會企業必將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诖?,有必要為社會企業家創造有利的環境,促使社會企業家形成。

首先,建立社會企業家支持網絡,成立社會企業中心,供社會企業家開展各項活動,培養社會企業家精神。通過打造聲譽激勵系統,為社會企業家建立社會信譽,從精神需求上滿足他們,這必將為社會企業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制定支持性政策,為社會企業提供資金。政府部門應該扶持社會企業的發展,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如稅收優惠政策,給社會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來促進社會企業家的形成,并且鼓勵傳統企業家向社會企業家轉變,為他們提供有利的條件。

最后,創建有利的文化氛圍及提供理論指導。通過宣傳、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以及基礎教育,促進社會企業家產生,他們將成為建設中國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社會企業家是解決社會問題,利用創新手段引領社會進步的推動者。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改變社會,造福人類。本文分析了社會企業家與傳統企業家在人格特質差異,這也導致了他們處理問題,經營企業的方式不同,進而導致結果也不同。對傳統企業家和社會企業家之間內在個性差異的深入比較基礎上,可以為社會企業家創建一套專門的方法來實施培訓和教育計劃。但本文僅從五個維度分析了兩類企業家的不同,未來可進一步對文化差異、社會企業家和道德企業家的差異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杜晶晶. 社會企業家概念探析[J]. 理論與實踐, 2009, 11: 39-41.

[2]Mort, G., Weerawardena, J., Carnegie, K.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conceptualis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2003, 8(1): 76-88.

[3]Shane, S., Venkataran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1): 217-226.

[4]Shaw, E., Carter, 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oretical antecedent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processes and outcom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7,14(3): 418-434.

[5]Zhao, H., Seibert, S.E. The big fi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status, a meta-analy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6, 91(2): 259-271.

猜你喜歡
企業家精神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對企業員工時間侵占行為的影響
廣州大學學生人格特質對鍛煉動機的影響
時代賦予企業家應有慈善情懷
基于企業家精神視角的農民創業教育問題研究
企業家精神和創始人關系文獻綜述
技術哲學語境下德魯克制度創新思想及啟示
論企業家精神與經濟增長關系
人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