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古典詩歌的可譯性

2016-04-26 16:07李舒寧
關鍵詞:原詩限度典故

李舒寧

【摘 要】 古詩英譯是中西方翻譯家一直重視的問題,至今爭論之聲不斷。筆者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可譯性及不可譯性的爭論分析之后,提出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原則及翻譯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古典詩歌;可譯性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01

一、爭論之聲

中國古典詩歌堪稱藝術的精華,為了使西方讀者領略到中華文明的獨特文化魅力, 數百年來眾多中外譯者致力于中國古詩的翻譯。然而,由于中國古詩自身的特點及中西文化的差異,古詩英譯困難重重,這也引發了關于中國古詩乃至詩歌究竟是否可譯的爭論。翻譯家朱光潛也認為“有些文學作品根本不可翻譯,尤其是詩?!?哲學家金岳霖在談到翻譯時,也認為詩歌“差不多不能翻譯”。盡管詩歌不可譯的聲音不絕于耳,仍然有許多翻譯家把一首又一首的詩歌從一種語言譯為另一種語言,并且在新的語境中,這些譯作得到了許多讀者的認可。我國當代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教授就認為詩歌不僅可以翻譯,而且譯文甚至可以超過原文。

二、可譯性論斷

詩的翻譯確實是一個極其復雜而困難的過程。首先是作品風格體現在內容與形式的諸要素中,要涉及處理題材、駕馭體裁、描繪形象、運用語言、注意韻律、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特色。許多翻譯家經過實踐,認為雖然詩的翻譯如同給玫瑰花染色一樣不易,但并非不可譯。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過:“in spite of difference of soil and climate, of language and manners, of law and customs on spite of things silently gone out of mind, and things violently destroyed; the poet binds together by passion and knowledge the vast empire of human society, as it is spread over the whole earth, and over all times.” 正因為詩人的靈感不受國界和時間的限制,可以互相溝通,不同語言的詩歌也是可以互譯的。只要我們對于原詩的思想感情、意境、韻味有深切的感受,引起心靈的共鳴,同時,對于本國語言及詩的韻律能夠很好掌握,運用自如,能夠運用本國語言及其韻律之美, 把原詩的思想、感情、意境、韻味全部表現出來,那么翻譯詩歌并不是不可能的。

三、可譯性限度

由于地理環境、歷史發展、語言結構、文明程度、民族文化等的不同,由此產生了翻譯的可譯性限度問題。劉宓慶在《新編當代翻譯理論》一書中從認知、思維、語言和文化四個維度對語際轉換中的源出語的可譯性限度進行了論證, 繼而提出了可譯性限度的理論依據, 即:“同構的相對性及語言的模糊性”、“語際轉換中的障礙”、表達法障礙和語義表述障礙及文化障礙??ǖ赂L卣J為詩歌具有不可譯性,不可譯性主要表現在 “語言上的不可譯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譯性”。

詩歌難譯,這在翻譯界已是不可爭辯的事實。中國古典詩詞不僅音韻優美、精煉雋永、意境深遠,而且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夸張、比喻等,更加大了翻譯的難度。因此,很多譯者在翻譯中國古典詩歌過程中要么注重內容而忽略了形式,要么僅注重形式致使內容發生改變,因此往往讓人誤認為詩歌不可譯。

四、實例分析及論證

中國古詩英譯由來已久,下面僅以兩首古詩英譯的例子來論證詩的可譯性及可譯性限度的存在?!断娜战^句》:“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回江東?!比谋憩F了詩人李清照對項羽的懷念和對當時趙宋王朝的深刻諷刺。秦末,項羽和劉邦爭天下失敗后有人勸項羽退回江東。他說:“我帶著江東八千人出來,現在他們都死了,我一人回去,拿什么臉面去見江東父老呢?于是,就自刎于烏江。詩人寫此詩時正值趙宋王朝被金兵侵略后,不想抗戰到底,卻隨著逃過江東,依舊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于是引起詩人對趙宋王朝的諷刺和對項羽的懷念如果只注重其形式,對原詩照字直譯,那么諸如“人杰”、“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無法直譯過來,也就不能表達詩文的內在含義。因此,須采用意譯法加以處理。因此,就必須采取意譯法,英譯如下:

Be heroes while you are alive,

Be heroes even though you are dead.

The conqueror would not survive,

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再看一個例子。盧綸《塞下曲》之二:“林暗草驚風,將軍夜行弓。平月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庇玫氖秋w將軍李廣的典故。李廣一次出獵,見草中有石,誤以為虎,一箭射出,連箭尾都射進去了。Bynner的譯文是:

The woods are black and a wind assails the grasses,

Yet the general tries night archery---

And next morning he finds his white-plumed arrow

Pointed deep in the hard rock.

譯者可能不知道這個典故,所以照字面直譯,結果僅僅是傳達了原文的內容。卻沒有表現出原文的美意。而下面的翻譯就比較高明了。

In the dark woods grass shivers at winds howl.

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

He shoots and looks for his arrow next morn

Only to find a rock pierced mid the thorn.

由此可見,古詩的翻譯,既要準確的反映古詩詞的深刻內涵,尊重原著,又要考慮英語語言應用者的理解能力,并賦之以完美的語言形式,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以上古詩英譯實例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詩是可譯的,其可譯性限度也是客觀存在的。但翻譯時會有某些特殊的困難,需要大家注意。

五、古詩英譯應注意的問題

1.詩中專有名詞的翻譯問題。古典詩歌英譯時,對全詩含義并非必要的專有名詞是可以省略不譯的。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And so , dear friend, at Brown Crane” Tower you, Bidding the west adieu, Mid April and blossoms go, Till in the vast blue-green. Your lonely sails far shade no more is seen, Only on the skys verge the Rivers flow.

其中,揚州和長江,兩個專有名詞都故意略去不譯。但是有些能夠喚起讀者感情上聯想的專有名詞,就不能隨便刪除。

2.詩中的典故翻譯的變通問題。中詩英譯時,詩中地名、人名、典故、對仗有時是不能直譯的,需要變通。例如Bynner在翻譯盧綸《塞下曲》之二時,可能不知道這個典故,所以照字面直譯,沒有變通,結果,譯得“意似”,而沒有傳達原詩的“意美”。

總之,語言結構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以及中國古詩自身的特點,給翻譯帶來了諸多困難,但只要我們對古詩有深刻理解并把握其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我們就會找到最貼切、準確的詞語、句式來再現原詩的語言風格和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1]許淵沖,唐詩宋詞一百首選譯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

[2]陳振雄,吳世雄,范疇與模糊語義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原詩限度典故
懸壺濟世典故的由來
峨眉山月歌
七夕節有什么典故呢
論正當防衛制度中的“必要限度”
那些年,我們寫作文用爛的典故
咳停合劑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建立與驗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