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小學語文有效課堂之我見

2016-04-26 17:06楊光楊艷麗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楊光 楊艷麗

【摘 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就告訴我們:只有"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語文課才是有效的語文課。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1

1.吃透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笔裁词俏谋灸??語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在現代化技術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課件等教學輔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書看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意韻深遠,作為一名語文新教師,首當以學生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認真對話,虔誠地加以研讀,廣博地請教,并吃透課本內容,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祖國的語言文字,以備為完成教學目標,打下基礎。

我們聽過不少優秀教師的課,特別是有經驗的老教師,他們的課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的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試想,如果教者自己對文本沒有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聽者走進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這需要用心和文本對話,傾心挖掘教材的潛質,才能體現“文本”的魅力。

2.因材施教

時下,備課與上課“兩張皮”的現象,屢屢出現,平時不備課,熟悉學生,吃透教材,到了常規檢查時興師動眾,勞民傷財,閉門選計劃突擊抄備課,這種費時耗力的活,對課堂教學幾乎沒有什么幫助。試想,那些名家的教學思路,你即便拿過來真能全用的上嗎?你面對的學生能與城里的學生程度同步嗎?這種“拿來”式的抄備課,應付檢查害你不淺,誤生頗深,應當休矣!

所以我認為,面對受教育者,施教者應該是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前提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這就要任課教師平時和學生打成一片,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備”好每一個學生,摸透他們的知識結構以及個性特長等,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3.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有著不同的特征和稟賦。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們,相信和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把他們當作學習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3.1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其實,低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完全可以通過眼、手、口、腦并用,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一文中,讓學生根據課文閱讀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閱讀課文,然后給每個小段落加上合適的小標題,并找出自己最欣賞的一段來講講自己對文章的理解。

3.2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于補充修正別人的意見,從而養成一種與他人合作讀書的習慣。更重要的是,開展討論進行合作學習,使學生的主體性在交流共享中形成,優化了他們的學習品質。

4.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之一。我們常常發現,一些同學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思維活躍,正是因為他們具有較好的閱讀條件和閱讀習慣,充實了課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4.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還不具備挑選圖書的能力,老師應幫助孩子們挑選適宜的圖書防止學生讀書的盲目性,保證讀書的質量。由于這些書都是經過老師精心挑選的,內容豐富,充滿童趣,每次都能使孩子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從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

4.2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4.3給孩子專門的閱讀時間。所謂專門的閱讀時間,是指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進行自由閱讀的時間。筆者認為每周排一節閱讀課。而這節閱讀課,就是學生自由閱讀的天堂。同時要切實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讓學生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課余時間,從而有功夫去閱讀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籍。

5.利用美讀激發自主學習的樂趣

美讀是學生進入文本的橋梁,也是一種美好的學習氛圍。它是語文教學中得天獨厚的一朵奇葩。美讀可以把教材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文中靜止的感情變為真情實感,既能“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葉圣陶語),又能把課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現出來,躍出紙面,把自己帶進課文的情境中去,毫無障礙地接受課文內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讀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獲得情感體驗的主要途徑。比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全力描寫了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綱目》住破廟,吃干糧。以及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這樣的美文,教師講得再多也無事無補,只有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學生自讀、小組讀、齊讀、反反復復。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學生通過形象思維,運用聯想和想象。再現逼真的情境,真切地感受到李時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能在心目中樹立起李時珍的高大形象。同時也體驗到自主探究的樂趣。像這樣美讀,能帶領學生走進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從中發現與自己人生息息相關的地方,也能饒有興趣地讀出自己的感悟。

6.鼓勵學生質疑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創造性一般與個體的智力、個性以及知識有關。有個性才有創新,因此,課堂上經常鼓勵學生發問、爭辯,可凸現學生個性,喚醒個體創造的潛在意識。如教學《鹿和狼的故事》一文,在學生讀懂課文之后,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殺狼護鹿,你怎樣看待這個做法?過了幾分鐘,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認為是可以的,有的則認為這樣做是錯的,兩種意見針鋒相對,誰也說服不了誰。為了把討論引向深入,我又“火上澆油”,持第一種意見的學生認為他做的對,能有效地保護鹿,持第二種意見的學生也不甘示弱,指出他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他殺鹿護狼,最終將導致鹿過量繁殖,面臨饑餓與疾病。僵局中,我及時作了說明:羅斯??偨y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保護鹿,殊不知,正因為他不懂自然界中的生物鏈,以致于人為地破壞了生態平衡,好心卻辦了錯事。由此可見,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是必要的。這樣一來,兩種意見趨向了統一。

猜你喜歡
小學語文教學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絕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學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