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方法之收獲

2016-04-26 11:03王燕芳
關鍵詞:目的

王燕芳

【摘 要】 初中學生對語文和數學兩個科目十分熟悉,已經基本掌握了這兩個科目的學習方法,對于物理這樣一門新學科,學生會有一定陌生感。物理有其不同于語文和數學的特點,因此教學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這三門學科間存在著諸多相通之處,在特殊的教學環節中,物理教學是可以參考學生學習語文和數學的方法而進行設計的,而任何科目的教學,都要在師生交流的模式中完成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提問則是教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不同的提問方法將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成敗,物理這門課也不例外。

【關鍵詞】 物理教學設計;目的;設計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1

分析物理這門學科的特點,筆者發現,在教學方法及課堂提問的環節上,結合語文和數學的學科特點來設計能較好的效果:

一、參考學生學習語文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和提問

初中物理課程中,會涉及到許多物理量,對于這些物理量,課本往往會給出一個定義,這些定義實際上是多年來人們認為最能簡潔地描述一個事物或一個量而約定俗成的描述方法。在一堂課的開始,這些物理量對于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陌生的,必須理解“它們”以后,才對“它們的規律進行探究,最后得出結論并將結論運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教學內容,有的物理量是可以直接根據教材定義而引入和理解的,這就可以借鑒語文教學中理解詞匯和段落大意的方式來讓學生進行分析理解。

例如:在八年級第六章第一節的教學中,涉及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識,關于“相互”的理解十分重要,此時可以設計對學生的提問為“你知道相互一詞是什么意思嗎?”,若是學生一時形容不出來,可以進一步將問題轉化為“在生活中的哪些情景你用過相互一詞?”此時學生一定能回答出很多涉及“相互”一詞的例子,進一步舉例“相互幫助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幫助了你,你沒有幫助我,這是相互嗎?”學生回答以后,再遞進到提問“怎么來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呢?我用手掌施加了一個力作用在墻面上,墻面會對我的手掌有一個相互作用的力嗎?”。通過這一系列的提問,學生思考并回答后,能對重點詞“相互”深刻理解,再加以其他方式的引導,但凡今后提到“力”,學生都能聯想到力的產生一定是兩個,這兩個力是一對“相互作用的力”。

再例如:在第九章第六節關于“能量”這一概念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能”這個字進行聯想:生活中什么是“能”?生活中聽說過哪些“能”?最后再由學生對“能”這個文字的理解入手,進一步提出物理學中關于“能量”的定義,從而推進教學。

二、參考學生學習數學解題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和提問(主要適用于習題課典型例題的分析)

初中物理學會涉及到許多公式,一個公式常由幾個已知物理量組成。已知幾個物理量求出式子中一個物理量就是公式的運用,公式的運用都會有一個生活背景,一次求解,實際上就是一次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這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部分。而學生在面對題目情景中出現的問題時,可能會出現不知從何入手的解決的狀況,原因往往在于沒有建立解決計算問題的物理邏輯模式,有的同學甚至是對公式的理解及相關單位和換算的記憶不夠深刻,所以往往看到計算題就放棄。

以下面例題為例,筆者認為學生剖析典型例題時可以從以下步驟進行設計和提問:

例題:大象的質量是5000kg,每只腳底的面積是600cm2。大象四只腳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教師提問:

(1)我們要求的是什么物理量?物理學中該物理量用什么字母表示?其單位是什么?

學生回答:求壓強,用大寫字母P表示,單位是帕斯卡,即Pa

(該設問目的:這樣的提問既使得對知識掌握比較牢固的學生復習鞏固一遍,又讓掌握得不夠牢固的學生重新加深熟悉程度)

(2)壓強的計算公式是什么?(板書:P=?)

學生寫出:P=

(3)要計算壓強,必須要有哪兩個物理量?

學生回答:大象對地面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

(4)題目給出壓力大小了嗎?追問:怎么求?

學生回答:可以先求出重力,由于大象站在地面上,通常地面是水平的,所以大象對地面的壓力大小等于大象自身重力。

(5)題目告訴受力面積了嗎?

學生回答:一只腳底的面積乘以四就是受力面積

(6)求壓強時,受力面積的單位有要求嗎?是什么?

(該設問目的:此環節是學生易出現疏忽的環節,強調公式中已知物理量的單位和所求物理量單位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所以該題中通過提問從而提醒學生進行單位換算)

學生回答:有,是平方米

(7)現在知道了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壓強怎么計算?書寫過程有沒有什么要求需要規范?

學生回答用:壓強公式P=計算,并回憶計算題規范的書寫方式。

此過程類似于學生數學中,運用已知公式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步驟,通過這樣的引導,相信學生會很快把握這種看似“陌生”而又“熟悉”分析問題的方法。

初二的學生,學習數學至少七年,已經形成了運用數學公式解決數學運算的邏輯思維,而物理作為一門新學科,他們的第一感覺是陌生,于是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提問方式,讓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學會把握規律和方法,從而發現原來學習物理和學習數學有許多相通之處,盡快的和物理這門學科“親近”起來,消除對物理原有的“陌生感”。

需要補充的是,筆者認為,運用已知公式,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難事,然而有的學生會出現看到問題,有了解決思路卻不記得公式了。每個學生的記憶能力有所差異,很多時候,學生刻意記住的公式,只要一段時間不用就忘記了,這應該還是在于新課教學中,對于引入公式之前所做的鋪墊,以及引導學生加深對公式本身的意義的理解時的方法不夠到位,以至學生未深入理解就開始對公式進行死記硬背,最終出現容易忘記的情況。因此,新課教學中要更多的從公式本身的意義出發,結合實際生活經驗,最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每個公式的意義所在,這樣才能牢牢把握公式的內涵,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及意義所在,真正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

總之,筆者認為,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尤其是學習能力的長短,善于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能力來學習物理,從而在段時間內消除對物理學科的陌生感,最終使他們真正熱愛物理,帶著濃厚的興趣踏上物理學科的探索之路,才是我們教學的真正目的。

猜你喜歡
目的
普通高校舞蹈學基礎鋼琴教學現狀與目的研究
小學階段乙肝防治教育的目的、內容和途徑
探析建筑巖土工程的勘察及其施工處理
明辨動機和效果,解構當政者的權力博弈及政策取向
談高校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
淺談外語測試的作用和目的
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指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