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多元化探析

2016-04-29 22:06紀懿煒
北極光 2016年2期
關鍵詞:傳播方式多元化媒介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廣泛運用,科學技術的革新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愈發顯著,甚至因此產生了很多全新的生活方式。如今生活中的一切都逐步變得個性化、多元化、快捷化,新聞傳播活動也相應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互聯網的技術支持下,新媒體的崛起悄然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格局,重新構建了傳播主體和受眾間可相互轉換的復雜關系,也為整個新聞傳播活動帶來了更多的傳播途徑。

關鍵詞:媒介融合;媒介素養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我們固有的生活方式,將一切之前看似關系不大的任何事物似乎能夠有機結合起來,為人類的一切活動提供了一個開放、包容的大平臺,全方位地滿足了我們的日常需求,線上線下共存的模式極大的拓寬了我們的選擇范圍,形成一個多元立體化的生態環境。而貫穿著人類發展歷史的新聞傳播活動,同樣在互聯網的環境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過渡到了一個多元化的新聞傳播時代。

一、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方式多元化的影響分析

互聯網時代下,多元化的新聞傳播方式無疑是整個新媒體環境的主流趨勢,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包容性的特征,多種形式并存且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網絡新聞擁有多種傳播狀態,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長期以來互相獨立、互不干擾的競爭局面。運用網絡媒體的傳播功能,網絡新聞把視頻、文本、圖像等多種媒介集中到一起,極大地擴展了新聞報道的信息范圍。

多元化的新聞傳播方式對讀者傳統閱讀方式的挑戰。傳統印刷媒介要求讀者自上而下循序漸進地閱讀,對讀者的閱讀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互聯網時代下的新聞傳播模式則對讀者的閱讀方式要求較為隨意,網絡閱讀是快速的、跳躍的,可以一目十行,其組成信息的元素非常多,包括圖像、色彩、文字等內容繁多的多媒體形式。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選擇瀏覽新聞的方式,在線文字閱讀、在線視頻觀看、甚至可以鏈到任何與之相關的報道去更加深入地關注并掌握某一新聞事件的動向。

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潮流的發展與進步,個性化更加凸顯,大眾時代過渡為分眾時代,媒介受眾已經由以往的單向閱聽人的角色轉變為需要為其量身訂制娛樂、資訊服務的用戶,這促使各媒體之間更加激烈的相互競爭,而最終受益的還是享受到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信息服務的廣大受眾。

新的傳播方式也帶來了新的反饋機制,新聞在刊載或播出后,能及時收到來自全社會的反應,包括對新聞事件的評論、對新聞媒介的建議,或是跟蹤報道途中為媒體提供線索。這種強大的交互性更能增強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和產生社會效益,讓新聞活動能夠真正服務于大眾生活,覆蓋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良好的媒體生態環境。

二、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多元化良性發展對策

盡管新聞傳播方式呈現多元化的勢態,但從其具體發展趨勢來看,異軍突起的新媒體憑借其強大的技術支持和精準的受眾定位,已經在與傳統媒體的角逐中脫穎而出,而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實際上也都是在互聯網的技術支持下得以實現,才將從前相互獨立的傳播方式無縫銜接起來,形成今天這樣一個閉環式的信息空間。然而這種多元化的新聞傳播方式仍處在發展階段,各種媒介之間的還未實現完美交互,信息交換和傳輸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偏差和漏洞,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努力去實現傳播方式多元化下的良性發展。

(一)媒介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

面對新聞傳播多元化帶來的種種問題,作為主流新聞產品的生產者,新聞媒介必須做好正確的輿論引導,并加強輿論的主導權,推動社會良性發展。大眾傳播學認為: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并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這就是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論。

(二)強化對信息的管理和優化機制

全媒體時代面對大量魚龍混雜的信息,僅靠媒體的輿論引導還不夠,還需信息發布平臺的相關管理部門對發布的新聞進行集中管理和優化,履行好作為“把關人”應盡的責任。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由于用戶數量巨大,發布內容龐雜,真假難辨,這就更需要提高平臺的信息監管力度。如規范信息發布機制,在事發后的第一時間進行權威信息公開,及時搶占信息發布制高點,以確保更多的受眾最先了解到的是真實可靠的新聞;增強議題設置能力,通過更有權威性的官方賬號向公眾關注的事件設置議程,使其更快成為公眾議題,促進網絡輿情的理l生化,形成健康、強勢的主流輿論,減少新聞失真的可能性。

各大新聞發布平臺必須實行嚴格的版權審查制度,對于來源不明、有侵權行為的新聞信息發布不予通過,如需轉載,可將轉載頁面默認設置為自動附帶轉載來源、日期等信息且不能手動刪除,以強制的形式確保原作者的版權利益。此外,通過平臺公告的形告知用戶必須遵守的相關條例并普及版權相關知識,營造一個和諧的信息發布環境。

(三)對抗碎片化,提升公民媒介素養

所謂“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判斷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應用的能力。在當今社會,媒介素養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國民整體的文化修養水平,因此,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當代的教育體系中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最基本的,需要讓公眾了解和參與新聞從素材開始生產加工到制作成“成品”被共享的全過程。而除了一般的采編流程之外,公眾每天接觸的媒體,其實盲點還很多。要提升新聞傳播的總體質量,設法對抗“碎片化”相當有必要。對于“碎片化”環境下發布的新聞作品而言,提升其內容的整體性和報道的深度是最基本的要求,為達到這一基本要求的決定性因素就是媒介素養。不僅是新聞從業者,公眾整體的媒介素養都應當達到與傳播技術相適應的水平。因此,培養和提高公眾媒介素養在當今全媒體時代下顯得尤為重要。

多元化是互聯網技術不斷成熟背景下媒介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始終應當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這一發展趨勢,發揮互聯網傳播技術的優勢,不斷修正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讓多元化模式下的新聞傳播活動更好的為社會生活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作者簡介:

紀懿煒(1992.10~),女,籍貫:陜西寶雞,學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

(作者單位:北華大學)

猜你喜歡
傳播方式多元化媒介
德國:加快推進能源多元化
左維澤:肝炎的分類、傳播方式及預防
節日宣傳,讓傳統傳播方式換“新顏”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自媒體”與“把關人”——微博作為一種傳播方式的法律問題
滿足多元化、高品質出行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論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方式
柔性制造系統多元化實踐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