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洛麗塔》中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人物形象

2016-04-29 21:35文/桑
北極光 2016年2期
關鍵詞:洛麗塔愛情道德

文/桑 葉

?

淺析《洛麗塔》中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人物形象

文/桑 葉

摘 要:《洛麗塔》是俄裔作家納博科夫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了三十七歲的中年亨伯特與十二歲少女洛麗塔的一段不倫之戀。本文通過三方面,即亨伯特“戀童癖”的原因、亨伯特對洛麗塔的癡心狂愛、亨伯特的另類感情與道德是否有關,集中闡述了納博科夫想要告知讀者的實質——《洛麗塔》超越了道德界限,亨伯特的愛,走在了道德之上,值得我們所有人尊重。

關鍵詞:洛麗塔;納博科夫;亨伯特;不倫之戀;道德;愛情

《洛麗塔》是一部描寫“不倫之戀”的小說,男主人公亨伯特對少女洛麗塔充滿了欲望迷戀和欲望,為了得到她而和她母親結婚并試圖殺死她母親。在洛麗塔的母親意外車禍身亡之后,亨伯特便以繼父兼情人的身份控制著洛麗塔,最后因槍殺麗塔的另一個誘拐者而鋃鐺入獄死于囚中。納博科夫一再聲稱自己對說教小說“既不想讀,也不去寫?!盵1]他在小說中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將道德問題置之度外,并使用紛繁復雜的創作手法使作品在價值觀念方面充滿著不確定的解讀密碼。[2]從社會道德、真實性抑或是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亨伯特和洛麗塔的“父女”畸戀是毫無意義的,納博科夫只是以這個虛構的故事為載體來展示他出神入化的語言、結構、文體等創作手段和表現方式,“使我們一邊憎恨這本書的作者,一邊又為這本書神思恍惚,這有多么神奇![3]

一、悲劇產生:亨伯特“戀童癖”的原因

少年時期的亨伯特,遇到了比他大幾個月的十四歲可愛少女安娜貝爾,像一般詞匯所描繪的:安娜貝爾有著“蜂蜜樣柔膩的肌膚”、“褐色短發”、“長睫毛”。在那年夏天,在別墅后面的一片含羞草叢中,在一面斷墻矮垣上,他們相互親吻,青澀又熱情,他們用身體的本能,夾雜著于對方深刻的愛意,如同受到誘惑的亞當夏娃,只差一點就偷嘗了禁果。四個月后,安娜貝爾因感染傷寒而早夭,對于如此迷戀深愛著少女的亨伯特來說,安娜貝爾的死引起的驚駭更頑固了那個夢魘般夏天的挫折,成為他整個冰冷的青春歲月里任何其它浪漫韻事的永恒障礙。

自此后,失去生命摯愛的痛苦造就了亨伯特戀童癖的產生,他將九歲到十四歲的少女定義為小妖精,“現在我想介紹這樣一種觀點。在九歲和十四歲年齡限內的一些處女,能對一些著了魔的游歷者,盡管比他們小兩倍甚或好幾倍,顯示出她們真實的本性,不是人性的,而是山林女神般的(也就是說,鬼性的);而這些被選中的小生命,我想命名她們為‘性感少女’?!?/p>

顯而易見,這一類被“選中”的少女,全部都是以安娜貝爾為雛形,她是他這輩子最早命定的精靈。他們帶著不成熟的愛彼此相愛,表現粗暴,單刀直入,容不得激情稍退。然后安娜貝爾的早逝,帶給亨伯特的打擊是巨大的,滅頂的。乃至逐漸心理扭曲,對特定年齡段的少女們有著超乎尋常的關注和興趣似乎都是無可厚非的。我們無法說他就是錯的,就是變態的,從道德角度來看,他的這種畸形癖好是不為世俗所接受的,不受常理約束的,但是所謂“因果循環”,納博科夫用艷麗多彩的文字,華麗優雅的筆風,細膩多情的種下了他與安娜貝爾的“因”,又因為如此悲愴突兀的結局結出了他與洛麗塔的“果”。如此,這篇著作完全淡化了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價值與道德是非。

二、癡心狂愛:亨伯特的一廂情愿

在小說開篇,亨伯特用這樣一段簡潔有力的語言訴說了洛麗塔在他心目中無與倫比、無可替代的形象:“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苯酉聛?,是更加美好的句子:“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襪子,身高四尺十英寸。穿上寬松褲時,她是洛拉?!蔽覀兿胂蟮牡?,亨伯特的形象一貫是帶著些憂郁的紳士,然而剝開他優雅的表皮,顯露的是一顆狂野熱切的內心。十三歲那年,不幸早夭的愛人安娜貝爾使他的愛永遠定格在了少年時代,年少的靈魂隱藏進中年的軀殼,使他一生都無法自持,不得解脫。因此,他一直過的是雙重的生活,類似于雙重人格:在人群中,在表面上,他是思想健康,幽默風趣的亨·亨伯特先生,他的生活作風可能亂七八糟,但這并不妨礙他已經結婚的事實;在視線觸不到的地方,在暗地里,對妙齡少女的欲念又把他折磨得憔悴不堪。他與不同的成年女子尋歡作樂,發生關系,但也僅限于只做愛不談情,她們只是他用來解決生理需求的工具,沒有任何其他的價值。他真正渴望的,是那些渾身披著自然光澤的小仙女,幻想她們永遠在他身邊嬉戲,永遠不要長大。這就注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悲劇的源頭,從他遇到洛麗塔的一刻開始,他就認定了,那個天真迷人的少女是他死去的愛人的繼續。在午后燦爛的陽光下,他激動得渾身微微顫栗,那個在他體內潛伏了二十四年的少年蘇醒了,他終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愛人。為了她,他不惜去做任何荒唐、瘋狂的事情:和她的母親結婚,雖然他絲毫不愛她,甚至厭惡她,但只有這樣他才有機會親近他的小仙女;帶著成為孤兒的她穿越美國大陸流亡,遠離人群,遠離道德,遠離這個世界,只要能和她單獨在一起,他愿意這種流亡延續一輩子;最后憤怒地開槍殺死了奎爾蒂,那個搶走他的小仙女,撕碎他的夢境的混蛋。

最后,首先厭倦這一切的竟然是被亨伯特自認為以最熾熱的愛包圍的洛麗塔,她長大了,不再是十二歲那個對一切感到新奇,茫然想要勇敢嘗試的小仙女,她的時代成為過去,她的心智在成長,她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對愛的理解,甚至對性的感受都有了全新的認識。亨伯特對她堪稱瘋狂的愛,使她無法消受,她忍受不了被亨伯特完全占有、失去自由的生活,而遇到她曾經一度熱戀的劇作家奎爾蒂,是促使她毅然決然的從亨伯特身邊逃離的最終原因,她叛逃了,她以這樣的決絕的方式干脆利落的結束這段糾纏不清的畸形之戀。所以亨伯特的絕望,不僅僅是洛麗塔想要逃離的心,而是無法阻擋她成長的無力,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小仙女時代一去不復返。

三、另類情感:愛與道德

雖然亨伯特的愛情只是納博科夫精心編織的謊言,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的確確存在這樣的癡戀。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最心愛的小女兒阿黛爾·雨果,為了追隨一個連她自己都知道不值得的男人,孤身遠赴重洋,從法國跑到當時危機四伏的美洲,一路顛沛流離。她用盡一切辦法想挽回他的心,不惜流落異鄉,乃至貧病交加,但仍然固執地追隨著他的消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直至心如死灰,精神崩潰。最后,她總算回到了一直等待她歸來的父親身邊,可是已經失去了記憶和靈魂。她的余生是在巴黎的一家瘋人院里度過的,那個她曾經用生命相隨的男人摧毀了她的一生。阿黛爾對愛的那種瘋狂、那種激情、那種絕望,與亨伯特如出一轍,似潮水般撲面而來,令人無法抵擋。也許,偉大的愛情往往有著近乎病態的執著,到頭來,明知自己愛上的可能只是自己的想象,卻總是有人為之癡心不改,迷途不返,直至最終毀滅。小說中,納博科夫冷靜舒緩的敘述引導讀者一步步沉迷在那段虛幻而又驚心動魄的戀情故事里,為主人公的遭遇唏噓不已,并逐漸開始包容和同情亨伯特。這位傲慢而羅嗦老頭就像一位神妙的魔術師,隨心所欲地操縱讀者的情感和幻覺,而且醉心于此。但不得不承認,他揭開了我們隱秘的內心世界,使人體會到一種近乎犯罪般的快感。在無法肆無忌憚地表達迷戀和沉醉、無力自拔和自甘墮落的成人世界里,《洛麗塔》的戲夢人生令人悵惘,不僅是悵惘亨伯特的狂熱和激情,亦悵惘我們年少時也曾有過的瘋狂迷亂。任時光荏苒,世事變遷,我們永遠會為那種渾然忘我、矢志不渝的真情所感動,它由于不摻雜一絲一毫的功利性和現實因素而顯得彌足珍貴,喚醒了我們逝去已久的純真記憶。

四、結語

評價一部文學作品,不能以其表面的故事是否合乎當下的道德準則來判定。著名學者江曉原認為:“就表層言之,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出發,我們不可能不珍視優秀的文學作品,哪怕作品對世道人心有消極作用,就好比珍稀動物即使可能會吃人,也還是要盡量保護。而就深層言之,則深刻揭示人性——不管是好的部分還是壞的部分——的作品,本身就有積極意義,就有思想價值。況且,‘世道人心'也是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的?!盵4]由此看來,納博科夫只是冒險地啟用了一個中年鰥夫愛上年幼繼女的題材,并以此為框架設法虛構了一個遠離現實,不受道德羈絆的世界,在其中揭示人性的善惡,展現人性的脆弱,探尋某些人生悲劇的根源?;蛟S,《洛麗塔》并不需要我們從多么嚴肅的視角來看待和評判亨伯特對洛麗塔的不倫之戀,這本曾被《紐約時報》評為“最有趣、最哀傷”的小說,既不想挑戰社會道德規范,也無意普渡欲海眾生,它只是講述了一個比較特殊而又發人深思的故事,無關道德,有關愛情;這不僅為讀者對于小說的理解設置了諸多懸念與疑惑,而且對我們的審美判斷和藝術評價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追問。

參考文獻:

[1](美)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談談一本名叫《洛麗塔》的書[Z].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M].主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納博科夫.固執己見——納博科夫訪談錄(潘小松譯)[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3]納博科夫.洛麗塔引子(主萬譯)[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蘇童.虛構的熱情[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桑葉,女,(1992.2—),黑龍江大興安嶺人,碩士在讀,就讀于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學。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

猜你喜歡
洛麗塔愛情道德
《甜蜜蜜》:觸碰愛情的生存之歌
不談愛情很幸福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洛麗塔》與納博科夫的“文學性”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迷失的美國麗人
——《洛麗塔》的成長小說解讀
解讀愛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