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地表塌陷分析及控制對策

2016-05-05 08:04劉洋
企業技術開發·下旬刊 2016年4期
關鍵詞:段位塌方臺階

劉洋

摘 要:隧道施工建設應用的技術與工藝不斷進步,防控地表坍塌是海床塌陷淺埋暗挖海底隧道施工的重點內容,如果出現海床塌陷海水將大面積管涌到隧道中,引發非常嚴重的后果。由此,需對地表塌陷發生機制以及原因進行明確,并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研究表明,嚴格按照基本原理與技術進行隧道施工能達到預期控制效果,對地表塌陷預防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地表塌陷;控制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2-0172-02

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將對巖石或者土體結構造成擾動,極易引發底層變形或者壓力增大,變形超出限度時將對周圍建筑物或者地下管線使用造成不便,地表坍塌一旦發生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更會影響到施工企業收益,對隧道結構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威脅到社會生產與建設。

1 工程概述與地表塌陷

1.1 工程概況

某地鐵區間隧道位于某市國貿大廈西部位置,隧道之上交通量大,兩側建筑物密集排列,地下管線分布廣、布設密集。隧道常使用雙線單孔洞重疊法,隧道斷面寬與高分別為5.8 m、 12 m,是高邊墻體的一種。預支護注漿使用小導管,初期支護使用網噴混凝土與格柵法,使用混凝土型號為C20,鋼筋主筋為20 mm、錨桿L=2.5 m,間距控制在650 mm×700 mm聯合支護法,旋噴與注漿聯合法對地層加固?;炷林ёo使用二次襯砌,各個臺階使用臨時橫撐鋼架,對混凝土進行網噴處理,挖掘建造3個臺階,保持臺階長度在12~25 m范圍。

隧道從上至下的地層依次為:全新人工堆積層、海沖積層以及第四系殘積層等,地層深度層面還有下伏侏羅系凝灰層、震旦系花崗片麻層。隧道洞由全風化層、中風化層以及黏土層構成,拱部位置1.2 m以上為砂土層,圍巖具有上層軟、下層硬的特征,軟圍巖中除了粉質黏土以及全風化層以外還有其他土層,具有較強的透水性,地下水深埋長度為1.30~4.00 m,變化幅度在2.00~1.60 m以內。隧道施工前需開挖25 m,但此次工程連接時發生了幾次坍塌事故[1]。

1.2 地表塌陷事故描述

在距洞口8 m距離的位置處砂層部分侵入到了隧道拱頂處,使用地表旋噴法進行加固止水處理。旋噴加固法的應用需開挖一個臺階,使用小導管超前加固,小導管直徑控制在 38 mm,長度設定為3.5 m,縱向間距保持2.0 m,并留出0.5 mm的環向間距,需結合具體施工要求使用小導管預先灌注漿。在開挖過程中,比較穩定的是掌子,地層變化幅度也不是非常大,在拱頂位置會積存少量滲水[2]。

一旦臺階累計開挖了8.5 m,掌子面將出現涌砂或者涌泥引發非常嚴重的地層變形現象,甚至造成地表坍塌,坍塌段位長度在SK1+32.5~SK1+366.7,坍塌范圍長、寬為8.7 m、3.5 m,深度為3.0 m。

2 地表塌陷的原因

在素填土下部存在淤泥層,并且分布較廣,厚度在1~5.8 m,其中夾雜著粗礫砂與粉細砂礫,靈敏度適中,工程性質一般;淤泥土層粉質黏土層存在不均勻的粉砂與中性砂、這些砂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地下埋放表淺,松散性較大,如果處理不好將出現管涌或者流砂等問題;洞中有壓縮性殘積層,還有局部中等風化基巖,風化巖一旦遇水將失去穩定性,砂層將沿著滲流方向移動[3]。工程勘察研究表明,該工程出現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地層松散、含水量高、空洞較多。隧道上覆蓋層中砂層厚度達5.6~8.5 m,流動淤泥質粉土厚度為3~5 m,具有較差穩定性;粉質黏土則在下層,當與水混合時將變得異常松軟,在某段黏土層中厚度僅為1~3 m,隧道開挖造成涌水也是坍塌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現浸水軟化的情況會降低巖體穩定性與強度,坍塌就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兩次地表坍塌都表明,涌水涌砂以及壓力是造成坍塌的關鍵要素。

按照上文所述,在地層具體條件下施工需保持開挖高度低于3.25 m,此時,上覆地層將形成一個壓力拱,在這種條件下,壓力拱穩定性非常差,非常容易遭到外力破壞;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對隧道上方路面沉降的監測,不能針對沉降做出有效評估,路面本身就是一個結構體,路面大面積變形或者脫開時路面依然可以保持穩定,但使用監測法不能對下方地層運動狀態做出準確判斷[4]。

3 地表塌陷控制對策與應用

3.1 地表塌陷控制對策

部分土體松軟或者移動性較強,地層壓力失穩,由此,隧道施工中需及時監測是否存在塌方,如果監測到塌方需及時處理,防止壓力拱失穩,使事態惡化,防止塌方面積進一步增大;施工會接觸到不同地層,地層中涌水或者涌砂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造成塌方的關鍵要素,由此,施工需加強對其的重視度,可以使用旋噴法封堵水流,防止出現涌砂造成的隧道塌方;因為地層壓力拱結構失穩時拱腳會最先遭到破壞,由此,拱腳變形的預防是重點監測的內容,還要加強對已經塌方段位的加固與預防,初期支護需及時補充漿液;突發性是地表塌陷的一個主要特征,地表在發生塌陷前不會出現明顯的沉降,由此,需對地表塌陷段位位移情況進行監測,還要做好洞內的監測,確保在沉降發生時及時預報,只要有塌陷征兆就要迅速做出處理,防止發生更為嚴重的坍塌[5]。

3.2 地表塌陷控制方法的應用

首先,使用鉆孔探測法對前方地層情況進行探測,結合探測結果,在SK1+366~SK1+402段位使用垂直加固方法,而在SK1+482~SK1+500段位的首個臺階全面注漿處理,加強對地下水的封堵,對地層也要加固處理;初期格柵間距控制在 400 mm,目的是將開挖步距減少,使隧道工作面無支護空間減少,還能夠使循環時間縮短,將支護強度與剛度提高;設置 40 mm鎖腳注漿錨管,長度設定在2.8 m,在第一個臺階設置3根,而在二、三臺階分別設置1根,向其中灌注水玻璃漿液,對拱腳加固處理;對隧道超前支護進行調整,距離調整為3.5 m為宜,灌注時使用小導管,長度控制在3.0 m,將長短結合起來以超前加固處理;將初期支護格柵間距調整為400 mm以內,能夠將開挖步距縮短,使隧道工作面無支護空間得以降低[6]。通過采取以上方法,不同里程段均在旋噴加固后強度增強,減少了拱頂滲水,注漿小短管加固掌子面穩定性增強,鎖腳注漿錨的作用也更加顯著,后期開挖也沒有出現塌陷[7]。

4 結 語

本文主要對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坍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地表坍塌對整個隧道工程開展造成的不利影響,結合這些不利條件以及坍塌原因提出了幾點預防坍塌事故的對策。在隧道施工中,防止坍塌的方法不僅要做好地面監測工作,還要做好地下水、巖土層監測與處理,確保隧道工程獲得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建設.某城市地鐵暗挖隧道地表塌陷原因分析及處理技術[J].隧道建設,2010,(4).

[2] 蘇小敏,蘭天仕.打括隧道淺埋暗挖及穿越民房段預防地表塌陷施工技術[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2,(2).

[3] 楊長庚.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控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3).

[4] 方仁應.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其控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35).

[5] 方應仁.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其控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30).

[6] 王劍晨,張頂立,張成平,等.淺埋暗挖隧道近距施工引起的上覆地鐵結構變形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1).

[7] 袁云輝,楊平,江天塹,等.復雜環境下淺埋暗挖隧道穿越薄富含水層凍結溫度場研究[J].巖土力學,2010,(Z1).

猜你喜歡
段位塌方臺階
聯覺段位:中國新詩的有機性敘事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塌方治理技術應用
“復興號”美食“新段位”
測測你是哪個段位的吃貨
走在除法的臺階上
高埋深隧洞斷層破碎帶塌方處理及開挖支護方案設計
77級臺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