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語文知識,培養學生能力

2016-05-07 13:15陳曼莉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16年5期
關鍵詞:語文知識實踐能力

陳曼莉

[摘 要]語文知識和能力這兩者相輔相成,都是教師教學的基本任務。要完成這一基本任務,就要辯證地認識兩者的關系,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同時關注它們,并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在課堂上,要通過觀察—總結—用理論指導實踐這“三部曲”,實現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語文知識 實踐 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3-03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蓖瑫r,指出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相關的字、詞、句和篇章的知識,讓學生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形成語文能力。

一、辯證認識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知識與能力,在教學中是相互聯系的。離開掌握知識去發展能力,能力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教師要認識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是統一的,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把兩者聯系起來,不要顧此失彼。

知識與能力之間也有區別。實踐證明,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不一定同步。有的學生分數雖然高,但只是靠死記硬背得來。這些學生理解能力差,思路狹窄遲鈍,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就是所謂的“高分低能”的現象。

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否促進其能力發展,與教師的教學內容有著最直接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知識,更要重視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之間的轉化,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二、 強化語文實踐,促進知識和能力的轉化

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用知識指導學生的語文實踐,讓學生學會觀察—總結—用理論指導實踐這“三部曲”,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之間的轉化。 在寫字教學中,怎樣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呢?在教授一年級生字“走”的寫法時,我是這樣做的:

師:注意觀察“走”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誰來給大家提個醒,怎樣才能寫好“走”字?(多媒體出示“走”)

生:我來給大家提個醒,“走”字上半部分“土”字那一豎要壓在豎中線上。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還要注意下半部分的豎也是壓在豎中線上。還有誰來說?

……

師:你們都是會觀察的孩子,現在我們就伸出小手跟著老師一起在田字格里寫一個“走”字?!白摺弊址譃閮蓚€部分,我們要先寫上面的“土”字,注意……看老師寫完了,記住“走”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們在田字格里寫兩個。(教師邊說邊范寫)

這是一年級對“走”字的教學。教師第一步讓學生先觀察“走”字,有個學生說出關鍵筆畫在田字格里的位置,這符合一年級的課標要求;接著,帶著學生把零碎的知識總結并書寫;最后“用理論指導實踐”,讓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兩個。每節寫字課都這樣重復觀察—總結—用理論指導實踐三個步驟,把訓練做到位,學生就會逐漸學到如何觀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并知道怎樣把字寫好。這樣,學生就能把寫字的知識轉化為寫字的能力,寫得一手好字。

同時,在文本的閱讀教學中,也要重視知識和能力之間的轉化。在教授六年級的《老人與海鷗》時,為了讓學生把掌握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即“抓住重點的語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對海鷗的情感寫具體的,并學習這種方法”,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一)精讀課文

師:這節課我們就先來學習課文中的1—13自然段老人喂海鷗這個部分。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的這些段落,畫出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注。

預設一:“他背已經駝了……跟海鷗相伴?!?/p>

1.悟讀。理解“二十余里”“十余年”。

2.體會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

(二)學習寫法

師:以前我們已經學習過描寫小動物的文章,今天我們就在此基礎上,用我們本節課的寫法將人對動物的愛寫得更具體、生動。請同學們拿出你的習作片段進行修改。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同樣分為三步走:一是觀察,學生找句子,談感受;二是“總結”,學生情感體驗后,教師對學習的知識進行理性的總結;三是用理論指導實踐,直接修改寫過的片段。這樣,讓學生感受知識所帶來的效果,并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總之,學生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知識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會更好地促進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而科學的語文實踐則是兩者相互轉化的橋梁。

(責編 韋 雄)

猜你喜歡
語文知識實踐能力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淺論語文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