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化改寫中建構第三空間

2016-05-09 14:40邵存蓮
青年文學家 2015年29期
關鍵詞:第三空間女勇士文化身份

摘 要:華裔女作家湯亭亭的《女勇士》一經面世,便在美國社會引起巨大反響,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改寫引發了學術界和批評界的激烈討論。湯亭亭在第二章“白虎山學道”中對中國民間故事“花木蘭”進行了大膽的移植和改寫。本文通過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間”理論對“白虎山學道”中的文化改寫現象進行文本分析,從而揭示湯亭亭如何通過文化改寫策略建立第三空間進而形成華裔美國人獨特的文化身份。

關鍵詞:女勇士;第三空間;花木蘭;文化身份

作者簡介:邵存蓮,中國海洋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02

一、引言

華裔美國文學作為美國文學的一個分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隨著美國民權運動、第三世界民族主義運動等反主流文化運動的興起而蓬勃發展起來。華裔女作家湯亭亭的小說《女勇士》將華裔美國文學創作推向了一個高峰,使華裔美國文學成功進入主流美國文學。該書從女性獨有的敘述視角出發,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移植和改寫,展現了一個華裔小女孩的童年和周圍華人女性的現實生活,探討了作為華裔美國女性所要面臨的文化身份和性別問題。本文將從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間”理論出發,對《女勇士》中的文化改寫現象進行文本分析,剖析作者如何通過文化改寫這一策略建立自己獨特的華裔美國人身份并最終揭示這一策略的意義和啟示。

《女勇士》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改寫是該書出版以來最具爭議性的話題之一。在美國,華裔作家、評論家趙健秀在論文《真偽華裔作家一起來吧》中抨擊了湯亭亭肆意捏造華裔美國人文化,把華裔文化表現為最丑惡、最歧視甚至是最憎惡女人的文化[1]。亞裔美國文學批評家King-Kok Cheung對此持不同意見,她認為“湯亭亭的中國敘事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本真性的缺失才獲得了巨大的解放力量”[2],正是在這種文化創新中,湯亭亭再造了屬于華裔美國女性自己的文化。在中國,華裔文學研究者也對這一課題有著濃厚的興趣。衛景宜提出湯亭亭對中國文化中的傳說和故事的改寫是策略性的“對位式”閱讀,是對美國主流文化的無聲抵抗[3]。蒲若茜用解構的視角來解讀《女勇士》中的中國故事,進而發掘湯亭亭作為美籍華裔在這部作品中對性別、種族和文化的思考和質疑[4]。本文將在前任研究的基礎上從新的理論角度出發,對小說中的文化改寫策略作出新的解釋。

二、第三空間理論

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針對多種文化并存狀態下的文化認同和定位等問題提出了“第三空間”這個新概念。巴巴認為當代文化的確立不再出自傳統固定的中心,而是在不同文化接觸的邊緣處和交界處有一種具有創新意義的、居間的、雜糅的身份正處于不斷完成的狀態;所有流散的族裔(包括處于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只能處于一個“文化之間”的世界,即第三空間,在矛盾的沖突和融合中構建自己新的身份。第三空間理論提倡文化的多空間性和多位性,倡導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尋找一個可協商的空間,將故國文化和宿主國文化進行雜糅,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主體文化;在多種文化共存的狀態中探求文化差異,重新審視個人認同、社群歸屬和國家建構的傳統觀念,建構出一種跨越種族之爭的全球身份。湯亭亭作為華裔的一員,從小就處于一種被排斥的邊緣地位。游離在兩種文化之間的少數族裔總是很難在兩種文化中找到認同,具有邊際認同性,而第三空間理論對平衡兩種文化,重構少數族裔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三、對“花木蘭”的文化改寫

《女勇士》的第二章“白虎山學道”對中國民間故事“花木蘭”進行了改寫,將遙遠的東方故事移植到現代的美國,創造了一個與中國傳統花木蘭形象截然不同的一個全新的華裔女勇士形象?;咎m的故事最早出自一首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它是我國古代民間文學中的一篇優秀敘事詩,寫的是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外征戰十年立下汗馬功勞后衣錦還鄉的傳奇故事。湯亭亭在作品中對花木蘭的故事進行了大膽的改寫,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花木蘭形象。

(一)中國民間故事與西方女權主義的雜糅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女權運動興起,這一運動不僅影響了政治領域,促進了相關立法的通過,也深入到了文學領域,促進了一批女性主義文學的誕生?!杜率俊穭撟饔诙兰o七十年代,被認為是湯亭亭宣揚女權主義的一部力作。在“白虎山學道”一章中,作者湯亭亭巧妙地對中國民間傳說“花木蘭”進行了改寫,從華裔女性的獨特視角出發對中國文化和西方價值觀進行雜糅,進而創建了屬于自己的華裔女性文化身份。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木蘭從軍是出于孝道,是遵循中國傳統的三綱五常,是對父權、男權制度的維護。而移植到現代美國的花木蘭故事則被作者添加了些許的西方價值觀,在《女勇士》中,作者構思的木蘭是一位嫉惡如仇,為了維護正義,給鄉鄰家人報仇的女勇士,體現的是女性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和實現。故事中的女勇士在七歲時受鳥兒召喚進入深山遇到一對武藝高強的老夫妻,小女孩為了“學習怎么與壞人和土匪搏斗”以便“為村上的人報仇”和“討回被盜賊偷走的糧食”,使自己的“忠義行為永遠被漢人牢記在心”而留在山中學藝[5]。學成后回家實現自己的抱負,剛好遇到父親被征兵,于是女勇士替父從軍,在這里,作者弱化了原版花木蘭出于孝道替父出征這一情節,只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我應征了。父親說?!?,父親,我說,‘我代你出征?!盵6]原版花木蘭故事的精髓在這里成了一個無關緊要的話題,即便父親沒有被征兵,女勇士也會按照原來的計劃進行一番大作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西方女權觀念在文中可見一斑?!杜率俊分械幕咎m“是作者精神理念的投射和內在觀念的外化”[7]。文中現實社會里的“我”從小便聽到父母或鎮上的華僑鄰居宣揚“養女好比養牛鸝鳥”“養女等于白填。寧養呆鵝,不養女仔?!盵8]的說法,女孩子在家族中受盡白眼。作者為擺脫這種狀態,奮發圖強試圖以優異的成績證明自己,結果卻是徒然。作者對這種男女不公正待遇的憤恨在對木蘭故事的重寫中得到了釋放,女勇士去找派自己弟弟當兵的財主報仇時,面對財主的質疑回應道“我是個來報仇的女人?!倍斨骶埂白龀鲆桓泵膽B,想用男人之間的話來打動我:‘噢,別動肝火嘛。只要可能,誰都會玩女人嘛。她們的家人也并不想要她們?!藓帽蕊埨锴?,‘寧養呆鵝不養女仔嘛。他竟說出了我最痛恨的民諺?!盵9]最后,女勇士將財主的頭砍了下來。在這里,作者把自身經歷融進了女勇士的故事,從而把一個看似飄渺的故事的現實意義體現了出來。另外,文中的女勇士經歷了初潮,戀愛,懷孕,生子一系列具有女性特質的事,但結婚生子不僅沒有使她變弱反而使她更加強壯。故事最后,作者指出“我和女勇士的相同之處就在于都把要說的話藏在背后”[10]女勇士將仇恨刻在后背上,而“我”,一位處于邊緣地位的華裔女作家,將想說的話付諸筆下,寫于紙上,以一己之力為華裔女性發出自己的聲音,通過對兩種文化的融合,構建起第三空間,從而建立了屬于華裔女性自己的文化身份。

(二) 中西方故事的混合

在中美雙文化背景中長大的華裔美國作家對兩種文化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往往異于單文化背景中成長的作家,這種文化上的獨特性往往會反映在文學創作中。湯亭亭模糊的中國經驗大多來自母親所講的中國故事,而這種文化的傳承摻雜了過多的個人主觀因素,因而缺乏嚴謹性和準確性。這種有限的中國文化認知在湯亭亭筆下再一次被異化、改寫,增添了其成長過程中所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元素。處于文化居間地位的湯亭亭在面臨文化選擇時并沒有選擇文化的二元對立,而是通過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將兩種文化融合起來,創建文化的第三空間。

湯亭亭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在“白虎山學道”中混合運用了東西方神話。當花木蘭在深山中接收磨練,飽受饑餓折磨時,遇到了一只兔子,“兔子看起來非常警覺,它敏銳地看著我,一步步跳向火堆……它把臉轉向我,然后跳進了火堆……我看到兔子變成了兔肉,黃橙橙的正好吃。我吃著兔肉,心里明白兔子是為我作出自我犧牲的”[11]作者添加兔子這一形象的靈感來源于劉易斯·卡羅爾的作品《艾麗絲奇遇記》中的情節,“她奔跑時發現一只白兔跳躍過來,紅色公主使她跑得很快,白兔必須跟上,它遲了?!盵12]湯亭亭在采訪中表示“在《艾麗絲奇遇記》里,兔子沒有被吃掉,我把東西方故事混淆了,因為我感到這種混淆現象常發生在小孩的頭腦里,發生在美籍華裔小孩的頭腦里?!盵13]兔子意象來自西方神話,但其犧牲自我跳入火堆這一情節卻來自東方傳說。在佛教故事中,彌勒菩薩出家時,曾遇到連日豪雨,無法出外托缽,林中白兔見仙人七天沒有吃飯,自愿投入火中,燒身供養。顯然文中兔子犧牲自己,奉獻他人的舉動取自東方佛教教義。中西方文化的交叉為作者提供了創作上的靈感,創建出一個嶄新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作者創造的故事借用了故土的素材輪廓,但填充了西方的元素,既與兩種文化相互聯系,又異于兩種文化,帶有美籍華人獨特的文化烙印。

四、結語

雖然《女勇士》對中國民間故事的改寫引起了很大爭議,受到了來自華裔評論家的批評和質疑,但其獨特的文化改寫策略為沉默已久的華裔尤其是華裔女性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對處于文化夾縫中面臨文化困惑、遭遇身份丟失困境的華裔美國人提供了新的啟示。文化的二元對立只會使華裔美國人在定位自身時更加困惑,只有在兩種文化中尋找融合點,建立第三空間,才能重建華裔美國人獨有的文化身份。

參考文獻:

[1]Chin, Frank. Come All Ye Asian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Real the Fake[C]// Jeffrey Paul Chan, et al. The Big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Meridian, 1991: 3-29.

[2]Cheng, King-Kok. Articulate Silences: Hisaya Yamamoto, Maxine Hong Kingston and Joy Kogawa[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3]衛景宜.西方語境里的中國故事[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4]蒲若茜.對性別、種族、文化對立的消解[J].國外文學, 2001(3):99-105.

[5][6][8][9][10][11][12][13]湯亭亭.女勇士[M].李劍波, 陸乘毅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7]程愛民主編.美國華裔文學研究[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第三空間女勇士文化身份
探究第三空間視域下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英語水平的關系
《女勇士》中女性人物的阿尼姆斯原型分析
《女勇士》中的華裔女性身份建構問題研究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義研究
隱性知識、知識情境與圖書館空間建設
從空間批評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