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學區制改革語境下高校師生情感共同體及其建構

2016-05-11 11:40葉琦琪
高教探索 2016年4期

葉琦琪

摘要:從本質上看,教育是一種解構人、建構人、發展人的活動,這種活動必須從對人的情感認識開始。近年來,溫州大學推進學區制改革,高校教師尤其是高校輔導員必須結合特定時空條件,讓學生生活區與教學區一道,共同成為一個集學生學習、思想教育和情感交流的新空間,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一個師生情感共同體,彼此相互交流思想、學習及生活體驗,促進師生情感升華及師生思想共同發展,最終促使高校教育工作朝著網格化、立體化的方向延伸。

關鍵詞:學區制改革;高校教育新空間;師生情感共同體

一、學區制改革與師生情感共同體

為了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趨勢,自2012年6月開始,溫州大學積極探索和推進學區制改革,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圍從學院班級前移到學生生活區。其所謂的學區制就是學?;趥鹘y專業學院、學生居住現狀和專業特點,將學生生活區按照便于生活、便于管理服務的原則,設置A、C、E三個學區。強化學區的行政概念,它是獨立的與學院平行的實體行政機構。根據在學區的全日制本科生人數,學區按1∶200的規定配備輔導員。各學區設立黨總支,負責本學區的學生黨建、黨校、黨員發展及日常思政工作。在校團委的指導下,學區設立學區團工委和學區學生分會,原學院團委和學院學生分會分別為歸口學區團工委和學區學生分會,按照“整體平移、歸口學區、學院指導、強化自治”的原則組建學生自我管理體系;在職責分工上,按“學科為本”和“學生為本”的原則,把與專業學習、教學和科研等相關的工作歸屬學院;學生思政工作、素質培養、文化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等內容歸屬學區。二者形成互補,共同承擔起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職責,著力把學生生活區建設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文化活動、道德實踐”等功能于一體的思想教育陣地。隨著改革而改變的是,學區實施寢室導師制,全校1300多名在職在編的教職員工均和1-2個學生寢室結對聯系,對所聯系的學生進行包括思想道德引導、心理健康指導、學業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成長成才等在內的全方位教育指導。同時對寢室導師下寢室和談心次數作了嚴格的規定;學區輔導員實行“樓棟包干負責制”,立足于樓棟,將工作深耕細化,輔導員辦公室成為約談學生、接待來訪、教育服務的“基層站所”。除學區科室工作之外,輔導員晚上入住樓棟。各學區在公寓樓棟設立了系列服務學生的活動場所、學習場所,如樓棟學習室、朋輩輔導室、樓層長值班室等配套設施,這使得輔導員和學生朝夕相處。與此同時,以樓棟為單位積極探索建立以黨員服務站、團總支、自委會為中心的“黨團學”三位一體學生自治組織。各樓棟實行樓長負責制,樓長兼任團總支書記、黨員服務站站長,每層樓設層長兼任團支部書記,依托班級在樓棟中的分布,3-5個寢室組成樓棟團小組??梢哉f,這種改變使得樓棟成為一個聯系更為緊密的共同體空間的建立成為可能。

而另一方面,從大學生自身看,之前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忽視,大學生的情感發展遠落后于認知能力的發展。過分看重純智力教育、關注考試競爭,學生情感教育被忽視。進入大學,大學教學刻板,注重專業技能培養和高端知識學習的認知;再加上許多大學教師科研和教學的自身壓力,對大學生情感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學生的潛在力、幸福感和創造力關注較低,造成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不足,學生的情感價值取向處于弱化狀態。為此,認識到學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這過程中,在發揮寢室導師和輔導員主動性的同時,也要發揮大學生同伴的作用。作為群居的閱歷相仿、年齡相近的一個年輕人群體,彼此間的影響無時不在,正因如此,在學區樓棟構建一種情感共同體成為必要和可能。

正如著名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在《共同體》一書,對共同體進行了詳細與形象的描述:“共同體是一個溫心而又舒適的地方,一個溫馨的場所,在改善我們共同生活心愿的引導下,我們可能友善地爭吵,以便使生活變得更為美好”,“在共同體中,我們互相依靠對方。如果我們跌倒了,其他人會幫助我們重新站立起來……我們的責任只不過是互相幫助,而且我們的權利,也只不過是希望我們的幫助即將到來”。[1]可以說,共同體必是以成員共同生活、理想及信念為一體,以共同思想、追求和信念為紐帶的社會存在,對重建公共空間、促進團結有著促進意義。共同體的成員間相互幫助和責任擔當的追求和使其成為一個溫馨“家園”。在此過程中,共同體內的成員離不開必要的情感交流?!耙粋€共同體必須要有一群個體之間充滿感情的關系網絡,而且是彼此交織相互強化的關系(而非僅僅是一對一的關系或者鏈條式的個體關系)?!盵2]因此,“共同體”是一個有著共同意識的群體,是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和以情感為紐帶緊密聯系的基礎上的。這種“共同體意識包括:成員身份、影響力、需要的接納與實現以及共享的情感紐帶”[3]。而本文強調的 “情感共同體”,指建立在共同價值觀和社會內聚性基礎上的師生群體,是以情感互動和體驗為核心的共同體。情感作為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對客觀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它具有一種動機力量,作為人類精神生命中的主體力量,不僅使人們的主觀體驗有序,而且賦予人們以力量,指導行動的方向。是以,師生情感共同體具有情感的能動性和教育屬性。其實,情感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謂精神共同體,是指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價值追求的人們為了滿足主體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方面的需要所結合起來的共同體。精神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最高形式,其普遍特性主要表現為志趣性、意識性、排他性、超越性等,某種意義上,情感共同體也可以說是精神共同體的一種。但它和一般精神共同體的區別在于它處于一種動態中,并不一定一開始就需要共同信仰、共同價值追求、共同志趣或利益,特別是情感共同體本身帶有教育屬性,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義務性。事實上,在大學師生共同體中的學生與老師在行為、認知以及生活等方面都可能離不開情感的驅動,情感成為人際關系的重要潛在能量,情感也是決定師生互動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情感共同體的特性及教育作用

作為高等教育,從教育的屬性來說,大學就是要培養學生建立起獨立自主的思想和個性,但與此同時,大學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也是個縮小的社會,人作為一種社會化的動物,勢必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共同體之中。一方面大學生逐漸步入社會生活,卻與成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人格特點和行為特征,表現出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另一方面他們處于青春期中期的階段,在閱歷、知識等方面都存在著不足,使得他們在活躍的內心世界和豐富的情感世界里有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又表現出矛盾、淺顯化的特征,在這一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種自我與共同體的緊張關系,而在情感體驗上則需要尊重、認同和正面肯定。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簡單的板著臉說教,老師和學生的交流顯然存在著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句話可以鼓勵人,拉近彼此距離,成為一個共同體;一句話同樣可以傷害人,使彼此關系僵化破裂。事實上,情感共同體中學生與老師的感情反應發展相互影響。

第一,平等的對話。共同體是通過“有意義的他者”對話的形式存在,蘊含著成員之間平等對話的關系。在共同體中,老師和學生首先是平等的,這種平等來自雙方的彼此認可。所以當老師和學生交談時,首先要學會傾聽,注意學生的情感變化,適時地作出同步的回應和互動?!爱敳荒苄纬晒餐趫?,保持共同的注意有困難,不能獲得共同的心境時,情感興奮的水平將下降,或者轉向消極。情感興奮下降后,節奏同步和情感愉悅也同樣出現困難?!盵4]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見的傾聽、言談和行為舉止,但正因為存在這樣一種平等的對話,才有可能使學生能夠信賴老師,真正地對老師敞開心懷。而一旦這種平等對話的意識建立起來之后,不僅僅是學生學會自由表達的第一步,也是人格獨立的重要開始。也正是基于這樣的互動,才有可能讓老師的話深入學生心中,獲得新的感悟,以新的姿態面對生活。

第二,共同的愿景。作為一種群體生活,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親密程度自然取決于與群體中他人之間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包括態度、情感、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相似性高,就容易被群體接納,得到其他人的認同”[5]。某種意義上說,共同體是一個協作系統,是在人們追求共同目標中產生的,因此,共同體成員之間要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具有共同的理想愿望的師生,通過在團體中有效互動而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與發展。在此過程中,基于共同體情感的溝通具有強大的感染性,增強社會聯結關系?!叭祟悓ψ晕业恼J知總是具有情感色調的,并且因為這些認知是由情感控制的,因此,在互動過程中,這些認知將更加顯著,并且更有可能誘發新的情緒反應?!盵6]如此,在共同體成員之間彼此尊重、坦誠、民主、理解、關愛、平等的氛圍中,就存在生活、學業、思想、心理、行為等各方面問題,彼此進行交流與探索,探討解決辦法,制定實施目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也促進老師的專業進步。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也伴隨著對團隊的情感,“個體在情感共同體生活中,個人本位與集體本位,自主性與團結性、主體個性化與情感共同體非個性化、自我同一性與眾人同一性的矛盾,要求人們確立一種責任性的倫理觀,把團體的利益放在首位,強調個體對團體的責任、奉獻和犧牲精神。個人通過情感共同體展現個人抱負,實現人生理想,發揮主體道德能動性,并在情感共同體生活中獲得自身存在的真正意義和與他人相互理解、相互感通的愉快體驗”[7]。所以說,共同的愿景有利于老師和學生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同時,有著共同的目標,才能克服暫時的困難,不斷激發大家發揮主動性,成為促進彼此發展的力量和途徑。

第三,參與和互助。在情感共同體中,為了方便學習、討論和活動,大家會經常聚在一起?;又?,每個成員都是主體、主角,大家相互幫助、彼此鼓勵。事實上,共同體的存在意味著付出,付出一部分的精力去幫助共同體中的其他成員。如果只是追求個人自己的思維假定或自己的抱負,而不考慮對方,這是一種自私,不利于共同體的存在和發展。放棄自私也意味著,彼此都對共同體存在著一份維護的責任??梢哉f,共同體利于培育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形成集體與自身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意識?;诠餐募w觀念形成的共同體,利于學生養成與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相適應的道德價值規范,也利于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和無私的胸懷。在實踐中,如果一方遇到了問題,那么共同體的成員就需要尋找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責任在于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進行必要的引導和支持。事實上,大學生作為一個逐漸成熟的個體,大家共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他們遇到事情不慌張,積極尋找問題的責任感;尊重各項規則,不易走極端;同時形成合作意識,使得學生擺脫原子化存在和虛無感,從而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復次,這也有利于培育個體積極參與的主體意識?!叭后w在整合成一個共同體之前,缺乏共同的目標、意志和理念,正是在個體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成員之間觀念通過相互接觸、轉移、感通及遠距離作用等,用列維·布留爾的話說,最后互滲為占統治地位的共同體意識。在精神共同體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也正是在成員的主動參與中,共同體才能創造出新的共同體意識?!盵8]所以,通過彼此的探索、對話及交流活動,逐漸將個人面臨的問題,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以便形成良性互動和循環的師生關系。

三、學區制下情感共同體的構建方式

情感共同體形成是通過對團體中成員的影響來發揮作用的集體文化。美國著名學者彼得·圣吉認為:“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團體整體產生出色的成果,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快?!盵9]所以,構建情感共同體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它通過情感的交流,相互影響,從而引發師生之間相互促進,改變或修正彼此的一些行為方式,達成良好互動循環。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學區情感大空間建設。第一,主導核心層,舉辦多形式活動。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笨芍^是對情感共同體精髓的形象表達。精神共同體作為特殊的組織,“其生成動力主要來自于滿足主體的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方面的需要。與此同時,精神共同體也具備一般群體的基本生成特征,即總有一個處于主導地位的個體作為該群體的發起者或組織者,他是整體精神場域中的領袖和核心成員,起著引領和主導該群體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群體的走向和發展。換句話講,該領袖發揮的作用效能越大,參與該群體的個體就越多,這個精神空間也就會越大?!窆餐w是以一定的活動形式聯結起來的”[10]。因此,在學區定期舉辦“導師有約”、“成長大講壇”等活動,充分發揮已經開辟的如樓棟學習室、朋輩輔導室等服務學生的活動場所、學習場所,發揮自身“大魚”的作用,主動介入學生日常生活。如通過“導師有約”,從學業、情感和生涯規劃等不同主題板塊,師生平等交流,在對話中引領成長。其次,以黨團活動為載體,將文化建設融入到公寓情感共同體建設中來。開展寢室、樓棟美化活動和鄰里文化節、樓棟文化節,倡導鄰里一家親,和諧一家人。舉辦如“中秋大PARTY”、“步步青新狂歡節”、“學在溫大?情滿步青”師生攝影賽、師生趣味運動會、冬至送湯圓、樓棟辯論賽等活動;各樓棟結合自身的特色,打造各自樓棟文化品牌,開展如樓棟羽毛球賽、樓棟籃球賽、樓棟電競賽、樓棟才藝大賽、樓棟集體生日會、樓棟文化作品展等文化活動。80余項公寓活動,形成了格調高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樂于參與的學區文化活動,不斷凝聚學區情感共同體的認同感。第二,尊重學生主體,積極發揮學區學生自管作用。積極構建學生聯合會、黨員服務中心和以樓棟為單位全覆蓋的樓棟自管3大組織體系。各樓棟實行樓長負責制,每層樓設立層長,各樓棟代表聯系3-5個寢室,以寢室長為核心,逐步形成“樓長——層長——樓棟代表——寢室長”四級自管網格體系。一方面,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在學區的引導下,立足樓棟,服務同學,提供快捷、便捷的應急便民服務;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區事務的積極性,推選樓棟代表,對學生在學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解決進行跟蹤監督和反饋。每年召開樓棟代表大會,樓棟代表們聽取和審議學區工作報告和各學生組織的工作報告,審議、討論和表決學區管理制度和方案。在增強了學區工作的透明化和民主化的同時,強化大家對學區情感的認同。此外,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也讓同學們在朋輩的對話中展現自我,吸納和接受不同意見,共同學習和共同進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微觀師生情感交流。第一,與時俱進,尋找共同話語和結合點。高校這個青年人最集中、思想最活躍的地方,對社會的變革有著天然的呼應性。這也使得時代氣息濃厚的大學生對寢室導師和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從情感共同體的視角出發,歸屬感是個體對群體組織的認知、認同、需求、滿意和依賴程度的情感體驗。所以,建立學生對導師和輔導員的認同,第一,需要尋找到彼此的共同目標和話語的區間。導師和輔導員需要重視學生的需求,同時保持與時俱進,吸收當下社會的最新動態,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然后,主動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喜好興趣,主動關心和愛護學生,尋找到彼此共同的興趣點,真正讓自己和學生有話題溝通。簡單舉例,隨著手機和網絡的普及,導師和輔導員應該創新工作思路,利用學區廚房,營造家的溫馨,讓師生在共同烹飪中增進交流;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構建快捷現代的交流平臺,如EMAIL、組建QQ和微信聊天群,隨時和學生互動;再如,要及時了解網絡語言,了解當下最新的網絡熱點等等,從而達到與學生同步對話的可能。第二,以情感語言及時反饋共同體的期望。作為群體凝聚力的核心的情感,是人性中最活躍、最真實的存在。在情感作用下,個體很容易改變之前的態度和理念,認同共同體的規范和價值,與群體保持一致。從某種程度說,感情溝通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的主要工作,大量的思想問題最終歸納為感情問題。情感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構成的交流系統,構成心理共鳴?!熬推浔砬樾曰虮硪庑远?,語言不僅構成了情感存在的證據,而且在情感的生成和傳播領域扮演了一種創造性的和教育性的角色。語言對于情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既是表達特定情感的媒介,又包含了人類心理的印記;它既是解釋情感體驗的要素,又是情感得以存在的方式。語言不僅是情感及其表現的一面鏡子,而且有助于理解和創造情感及其表現,這可以稱為言語的魔力?!盵11]當然,情感語言也包括身體語言、微表情、拍肩膀以示鼓勵等等。所以導師和輔導員,在平時要特別注意情感語言的使用,在這中間很重要的是老師本身要主動和富有情感,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懷,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此外,根據羅森塔爾效應的理論,特別重要的是輔導員需要對學生有期望,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提出自己的期望并督促他。人畢竟是情感動物,當老師肯定、關心、愛護、尊重學生的自身價值,信任學生的自律能力、拼搏力、上進心以及協調能力,努力激發學生生活、學習的激情和熱情時,情感上真心的交流也必將帶來美好的果實?!跋M?,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抱負、想象、靈感或動力?!盵12]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努力自己目標的同時,于輔導員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因為期望是情感動力機制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大學生作為個體,尤其在成長的道路上,在與自己關系良好的他人期待面前會影響行動的實施和進程。期望可以極大地激發潛能和活力,同時,這對導師和輔導員也是一種動力和責任,激發他們作為指導者的自覺意識和使命。

參考文獻:

[1][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M].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33.

[2]成伯清.情感、敘事與修辭:社會理論的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5.

[3]入江昭.全球共同體——國際組織在當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M].劉青,顏子龍,李靜閣,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0.

[4][美]喬納斯H.特納,簡·斯戴茲.情感社會學[M].孫俊才,文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1.

[6][美]喬納森H.特納.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M].孫俊才,文軍,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92.

[7][8]劉善仕.精神共同體的建構及其倫理意義[J].廣東社會科學,1998(2):52,56.

[9][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事務[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8:75.

[10]肖紅軍,秦在東.精神共同體及其形成路徑探析[J].學術論壇,2001(6):82.

[11][意]史羅華.中國歷史中的情感文化:對明清文獻的跨學科文本研究[M].林舒俐,謝琰,孟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

[12][美]愛丁頓,陳彼得.休閑:一種轉變的力量[M].李一,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2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