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集大成,方得成功”

2016-05-14 12:12張瑩瑩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9期
關鍵詞:微課數學課堂教學

張瑩瑩

伴隨著校園整體網絡建設、應用和探究向縱深發展,給現代教學“吹來”了一股“互聯網+”的東風,其中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和先導性。以更加形象生動的“圖、文、聲、像”滲透到前期備課、課堂教學、評價互動等諸多方面,通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開展自主討論交流,給小學數學課堂帶來“忽如一夜春風來”之感。

互聯網+革新傳統教學“網”狀思維一、“互聯網+“技術體現科技教學擴張力

傳統課堂主動擁抱“互聯網”對于課堂教學轉型升級有著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它代表一種新的教育教學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教育教學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學之中。通過“互聯網+”中的跨界融合、創新驅動傳統課堂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讓課堂衍生出更有生命力、更開放、更靈活的“觸角”。打造出可復制、會擴散的課堂,實現數學教學“走出”教室,“走進”家庭,實現“無邊界”教育。

1、微課“走進”課堂,“留足”思考時間

以下兩種不同教學領域、不同類型的課堂教學都是借助“互聯網+”衍生出的高效教學模式,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帶給學生身臨其境、打動人心的“視覺體驗”,刺激學生興奮點的同時讓學生在微課教學和課堂教學來回“穿梭”,加深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最終在互聯網基礎上,“+”出整堂課的堅實基礎,“+”出學生超出預期極致體驗,非同以往的體驗讓學生回味綿長,感受到數學的課堂也可以精彩紛呈、美輪美奐,流連忘返中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喜愛程度。

如三上復習“萬以內加減法”,教師通過前期充分準備,利用IPAD軟件中演示播放功能,精心制作微課視頻,詳實梳理算理,一一羅列方法:擺小棒、計數器、口算、筆算等。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上課伊始,借助幾分鐘微課視頻直觀演示,同時教師有意識的給學生留足聯想回憶時間。喚醒學生似曾相識的經驗,既避免了計算課枯燥乏味又讓學生高潮迭起的萬千想法肆意流淌在數學課堂、撬動數學思考大門觸發思考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為一堂數學計算練習課夯實基礎。

又如,“四邊形的認識”驗證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環節過程中,借助IPAD在線傳輸——教師適時實時利用手中IPAD,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將具體過程以視頻形式錄下來,當堂即時生成微課,再配以學生解說,既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又節約教學時間、加快教學節奏,同時以詳細、真實的“敘事”方式,第一視角呈現給學生,留足留夠時間來讓學生討論、驗證,自己動手嘗試,把“個體經驗”推向班級,形成共識,深化共識,掌握共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帶著新奇在“忙碌”、在探索、在交流、在求證,而不是被動等待老師告知結論、機械記憶結論。

2.連“點”成線,集“點”成網

“互聯網+”下的一節課堂教學是一個“線狀”的,一堂課的價值是由“連接點”(生與生、師與生、人與機器)之間的廣度和厚度決定的。連接越廣、連接越厚,教學價值越大。雖然不同的點(師、生)權重不同,但沒有一個點是有絕對的權威,所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決定了現代課堂內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去權威化,是分布式,是師生之間平等、學生之間平等。

如在三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內容中,部分不能直接寫出分數,但可以通過合并、拆分、轉換等“轉化”思想,巧妙變化為可以直接寫出,利用“互聯網+”將這兩個不同點通過“轉化”牢牢地連接在一起?!邦}目方寸之間,思維可集大成”——集合學生一點一滴的思維碰撞,合成思維的集中爆發,得以深化、升華成學生自己方法遷移。

一石激起千層浪,通過互聯網+的點與點串聯帶給學生前所未有的體驗,明顯感覺到學生欲罷不能,學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被迅速點燃,于是教師適時設問:判斷下列圖形是否可以表示三分之二?學生自然開始更積極的思考過程。圖1學生很快得到答案,教師予以充分肯定并追問:圖2能不能也表示三分之二?學生通過觀察認為并不能表示,但前面鋪墊而有所躊躇,在此情況下,教師及時讓部分孩子“站”出來表達想法。

(1)你的想法是?——引導學生清楚表達自己的答案。

(2)為什么呢?——引導學生開始深入思考并進一步表達思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只看白色它有2份,而紅色則有3份,白色占紅色的三分之二。

(3)其他同學聽明白他的意思了嗎?——引導更多學生進入思考空間,在教師板書下,學生可零距離接觸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在教室窮追不舍的追問下,適時延展出第三問:圖3能不能表示三分之二?學生表現的比前兩題更加慎重,這一系列“又麻又鮮”的“問題串串”不僅讓學生品味到思維敏捷性和嚴密性是缺一不可的更體味到數學是靈動和理性的結合體。適當延時讓同桌充分討論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將關注點從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跳躍出來,凝聚在紅色部分與白色部分“相差數”是2份上,不斷以“問題”為誘餌,讓學生“碰一碰、跳一跳,夠一夠”自己摘得關鍵分。

通過一再利用相近示意圖同時借助互聯網,引導學生從“點”狀思考中跳躍出來走向“線”狀思考,又從“線”的思考集成纏繞出“網”狀思考。當中不僅體現了數學的多元化、多樣化以及多變化,更是顯現出現代“互聯網+”思考方式,不在乎一章一節教學內容落實的得失,看的是更長遠、更持久的收獲。

3.運用互聯網技術,注重教學整體延展

互聯網教學模式既傳遞了大容量的教學信息,又生動形象、音形兼備、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中預設性太強的不足。實踐也證明,“預設”誠可貴,“生成”價更高,精彩的課堂離不開有效但瞬間即逝的即時生成資源。在通讀教材中,教師理解重構知識的結構框架,理清模塊知識之間的聯系,加深對各知識內容、各知識點的研究,但學生在每個學期學習過程難免感覺到混亂茫然,“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時有發現?,F在老師借助互聯網帶來的IPAD教學手段,使整個呈現方式、敘述風格都極大程度上的貼合學生知識、年齡特點,學生可以清晰理解掌握每個階段、每個單元、每個課時的學習要求,游刃有余的行走在課堂里,使學生的學習“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讓學生看到知識的源頭,又瞭望到知識的延伸。

如在教學四下“三角形內角和事多少度”這一節中,學生通過量、剪、拼、折等活動,經歷了“仔細觀察——提出猜想——驗證猜想”一系列探究過程,自主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這一結論。教師借助電子白板成功動態演示三角形內角和確實等于180度,讓本節課枯燥抽象結論生動有趣、直觀易懂,降低知識理解的難度,更加便于學生接受。

但教師并沒有停止延伸觸角,而是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手段,大膽將問題適度延展:“三角形外角和是多少?”這一追問馬上又激發起學生開始思辨,小組討論,發現只要和剛剛探索內角和方法一樣,三角形外角和也可以轉化成一個周角等于360度。層層深入剖析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三、合理利用“互聯網+”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恰當適時適量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合理結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活”起來,不僅能優化教學過程突破教學重點難點,還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減輕學生學業負擔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黃玉香.還原數學教學靈動的特質——小學“靈動數學”教學策略例談[J].小學數學教育,2015,(05):14-15.

[2]陳國勇,葉偉敏.“問題”哪得清如許,唯有“暴露”活水來[J].小學數學教育,2015,(11):16-17.

猜你喜歡
微課數學課堂教學
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與“微課”的首次親密接觸
把“三個倡導”融入課堂教學
錯在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