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教育活動行動研究

2016-05-14 12:12晉桂雙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9期
關鍵詞:臟亂幼兒園情境

晉桂雙

幼兒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反思、研究、探索的過程,稱之為教育活動行動研究,是為解決真實工作情境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所做的研究,它對于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推動幼兒園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幼兒教育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或管理者即為研究主體,幼兒園或班級即為研究基地,改善工作實踐效果即為研究目的,觀察反思即為研究手段。

幼兒教育活動行動研究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幼兒教育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是一種不斷發展變化的復雜的勞動,是一種需要邊反思、邊研究、邊探索、邊成熟的勞動。沒有基于反思、研究、探索的教育活動,很容易成為一種生硬的、機械的、重復的勞動。而這種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反思、研究、探索的過程便是一種幼兒教育活動研究中最行之有效的、最適合的、最便捷的、最具有針對性的研究——教育活動行動研究,它對于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推動幼兒園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幼兒教育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使原本豐富多彩的幼兒教育活動更加別開生面、富有生機和活力,也可以憑借對教育行為、狀態、習慣的改善,不斷提升教育活動品質、水平和境界。

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論是園長還是教師,總要面對大量的實際問題,也要隨時隨地地解決這些問題,這些日常實際問題,就是行動研究的內容;在教育活動中研究、研究教育活動中的實際問題、研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展教育活動,這種研究方法,就是行動研究;有一部分管理者和教師,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會把問題從實踐中抽出來,納入理性的思考,再把思考的結果應用到實踐中去驗證,去完善,從而改進自己的教育活動質量,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于20世紀40年代出現在美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中,50年代始被應用于教育研究,70年代始為教育工作者所認識并逐漸受到歡迎,目前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行動研究的定義做了界定。我國學者孫俊三認為,行動研究是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由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共同合作,根據實踐活動的需求和發展狀況,針對具體的問題提出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通過在實踐活動中的操作、驗證、修正來促進行動的改進和完善的研究。從這個界定中我們不難看出,行動研究是為解決實踐工作者真實的工作情境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所做的研究;行動研究的研究過程,即是實踐工作者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一種行動的表現,也是實踐工作者形成反省、問題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換句話說,行動研究就是由與問題有關的所有人員共同參與研究和實踐,對問題情景進行全程干預,并在此實踐活動中找到有關理論依據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解決問題,改善實踐工作的一種教育研究。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行動研究的案例。

關于XX美術作品臟亂問題的研究:

問題提出:布置展示欄了。XX的作品太臟太亂了,這已經是第四次不能上展示欄了。作品總是上不了展示欄,肯定會對幼兒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怎么辦?

解決方案一:讓XX觀察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并和自己的4幅作品比較,認識不足,改掉臟亂毛病。

后續觀察結果:作品依舊臟、亂。

反思一:沒找到作品臟亂原因,方案失敗。

解決方案二: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現:在家里“稱王稱霸”,習慣特別不好,常常是邊吃零食邊看書、看電視、寫寫畫畫,誰說也不聽。我生氣責令他必須改正。

觀察結果:接下來的一周里,XX的作品更臟更亂了。

反思二:教育方法不得當,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對于孩子的不良習慣,應該正面引導。

解決方案三:仔細查看作品,比較,尋找異同,發現第五份、第六份作品雖然臟亂,但下筆明顯有加重的力道。說明孩子曾經有過努力,至少在態度上是努力了,只是因為沒有得到及時肯定,后來的作品才沒有改善。于是我在每一份作品上尋找干凈的部分用剪刀剪下來,粘貼到一張張干凈的白紙上,寫上XX的名字,和其一起把作品貼到展示欄里。告訴XX,只要努力,也能畫出干凈的作品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我堅持和他一起做“剪貼畫”,他作品中干凈的部分越來越多了。在活動中,注意培養XX做事專心的習慣,并請家長配合,杜絕孩子邊吃東西邊做其它事情。

觀察:最近一段時間,XX的作品越來越干凈了,已經有好幾次完整地登上了展示欄。XX也比以前聽話了,有禮貌了。

反思三:不能依靠語言或訓誡糾正幼兒不良習慣。面對父母、老師的一味責備和批評,他們的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他們也要面子,更會使小性子,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他們渴望表揚,喜歡聽到贊美鼓勵的詞句,更喜歡得到認可。在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中,鼓勵與認可比責備和批評更有效。做為老師,我們應該注重幼兒心理發展特點,適時給與孩子鼓勵、贊許,并且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年齡特點給與正確的引導,讓孩子體驗到成功、滿足,主動要求進步,這才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做法,這樣的教師才是負責任的好教師。(此案例由遼寧省葫蘆島市智慧之林幼兒園教師時俊波提供,有刪改)

上述案例是教師為解決一幼兒美術作品臟亂問題而開展的行動研究。研究針對一個問題,采取三個解決方案,三次行動,三次反思,最終圓滿解決問題,并做出理性思考:“在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中,鼓勵與認可比責備和批評更有效”。這種針對工作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并付諸實施、逐步解決問題、直到問題最終解決的過程,就是行動研究。

老師或管理者即為研究主體。在行動研究中,研究主體主動關注教育活動的內在價值和規律,關注教育實踐活動對幼兒身心發展所產生的實際影響,通過不斷反思教育行為,對所從事的教育活動實踐進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改善教育活動,提高教育活動質量,完善教育行動策略,進而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提高改造教育實踐的能力。

幼兒園或班級即為研究基地。行動研究不是在實驗室里進行,而是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幼兒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幼兒園及活動室,幼兒園和活動室也就是行動研究的基地。研究過程是從實踐需要出發,在教育活動情境中去發現、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研究情境是研究者(真實的工作情境,解決的問題是研究者所處工作情境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案例中,研究基地就是幼兒園內(活動室和展示欄前),不管是方案實施、觀察、反思,還是最終的問題解決,都是在幼兒園內進行的。

改善工作實踐效果即為研究目的。行動研究關注的是教育工作者日常遇到的和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正如案例中研究者所關心的不是影響幼兒作品質量的身心發展特點,而是解決作品臟亂的實際問題,興奮點在如何改善幼兒作品質量、如何克服幼兒臟亂習慣上;行動研究為改善工作實踐效果而展開研究。研究者對自己的實踐工作隨時作批判式反思,通過不斷反思和實際行動解決工作情境中的問題,伴隨著問題圓滿解決,研究亦即完成。行動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踐本身的改進,因此,它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強調問題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解決。通過實踐者的研究和對自己實踐工作的反思,不斷提高行動質量。

觀察反思即為研究手段。案例中,研究者在每次方案實施之后都有一個觀察、反思過程。行動研究正是運用這一基本手段,對研究者自身所從事的實踐工作和為解決問題而設計和實施的方案進行持續觀察、反思,并不斷修改和完善,直到最終解決問題,改善行動,發現新問題。行動研究正是在這種不斷觀察、行動、反思、修正和完善中螺旋上升;研究者也正是通過反思,從第一周期的研究中獲得經驗、知識,產生修正以后行動的動機,最后圓滿解決問題。

猜你喜歡
臟亂幼兒園情境
Too Many Puppies好多小狗
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
愛“上”幼兒園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