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城里人的生態循環農業之路

2016-05-14 11:46程寧寧
農村百事通 2016年9期
關鍵詞:豬糞生態農業養殖

程寧寧

編者按:如今,從城市到農村去創業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有文化、懂科技、跟得上潮流。他們中很多人搞的是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的是綠色有機農產品,銷售的對象是城市里的高端消費者,利用“互聯網+”將產品賣到全國各地。本期的采訪對象——1958生態農業公社的創始人張林樺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大學畢業后在城市有份體面穩定的工作,卻不顧家人反對依然投入到農業創業的大軍中。他讓雞像吉普賽人那樣搬家實現了雞的生態養殖;他養起了黑豬,建起了發酵池群串起了種養業;他發展特色農副漁產品引來了更多的消費者;他用“互聯網+”的思維實現了實體和線上同步銷售。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創業歷程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成功經驗。

記者:您作為一個有著體面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為什么會想到去從事農業生產?

張林樺:是一種骨灰級夢想的驅使讓我和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夢想,希望創辦自己的農場,生產最健康的生態農產品,自給自足,過一種田園般的生活。10年前,我在城市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收入中等以上,過著有房有車的生活。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我承包了青島市膠南的一片山地加林地,合起來有200多畝,其中林地有70畝左右。

記者:作為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業的城里人,開始搞農業的時候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難吧?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想從事土雞養殖的呢?

張林樺:就是想養出小時候吃過的,那種純粹的、原生態的散養土雞。承包土地的第三年,我決定辭去城里的工作,全身心下鄉創業。那時候,市場上土雞難尋,到處都是激素和合成飼料喂養而成的速成雞、肉食雞。我北上參觀學習、南下考察市場,修便道、拉水電、建雞舍、圍擋山林、購種苗。當時是邊學邊干,雞舍一步步建了起來。散養就需要養殖場地越大越好。讓雞白天吃蟲、吃草、喝泉水,晚上睡在樹上,一粒合成飼料都不喂,只喂食玉米、麥麩、青菜。然而,我很快發現,書本上的東西與生產實際差距很大,有些甚至格格不入。雞是散養了,每天都自由的覓食漫步,但根本找不到可吃的蟲子。因為不到3個月,成千只雞就把樹林刨了個精光,地面寸草不生,跟城里的馬路一樣干凈。不但地面是干凈的,沒食可刨的雞們,開始啄樹皮,不長時間,樹根部的皮都被啄光了,露出光滑的樹干,雞還沒長大,樹先死了。

看著狼藉不堪的樹林,我恍然大悟:那些參觀過的散養雞場有貓膩啊,那綠草茵茵的養殖場地,絕對不會是散養雞經?;顒拥牡胤?;換言之,那些雞,不是全過程散養的。

記者:看著滿地散步的雞,您當時是如何解決散養與毀林毀綠的矛盾的?

張林樺:我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雞毀林的速度一般都是3個月左右。如果在3個月之內換一塊場地,就能實現土雞散養與林木共生。從此,我養的雞就走上了吉普賽之路,每3個月搬家一次。為此,我自己設計了可以快速拆裝的雞舍,可以重復使用的圍欄,摸索出了一套白天遷移場地,夜晚遷移雞群的搬家方法。

讓雞搬家,解決了散養與樹林生態之間的矛盾,讓樹林永遠是樹林,讓雞永遠有草可吃,有蟲可啄。生態循環起來了,雞也更加健康了。因為每一次搬家都是一塊全新的養殖場,沒有病毒,沒有細菌,配合自己育種,雞幾乎不得病,每一批出欄率都在96%以上。因為病極少,基本上不需要使用藥物,這樣養出來的雞就更加健康了。

記者:在做生態農業的10年中,讓您最發愁的是什么?

張林樺:糞。(回答這個問題看得出他經過了慎重思考,但是答案卻讓記者很是錯愕)

記者:能給我們講講為什么是糞嗎?

張林樺: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做生態農業,最忌諱的就是用化肥和激素,最缺的就是有機肥料。你知道現在豬糞多少錢一斤(一斤等于500克?!幷咦ⅲ﹩??現在豬糞每斤都要0.4~0.5元。1958生態農業公社開始那幾年賠錢,主要就是賠在沒有糞上。

要種植純綠色農產品,就不能用化肥和激素,全靠有機肥。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養豬場的豬糞肯定多得不得了,估計我去拉就是清理垃圾,不但不會要錢,說不定還得給我錢呢。

結果,十多個養豬場找過去,我傻眼了。原來,現在養豬都喂合成顆粒飼料,而合成飼料消化吸收率特別高,豬長的飛快,但豬糞很少。奇貨可居,豬糞竟然成了搶手貨。好說歹說,才以0.7元/公斤的價格買回來第一批豬糞。

從此以后,找糞,找更便宜的糞就成了頭等大事。第一年下來,找糞找得我精疲力盡;而高昂的有機肥成本,也使得一年的生態種植在經濟上賠的一塌糊涂。我的生態農業公社第一次在錢上亮起了紅燈。

記者:您是如何擺脫“糞制人”,而讓純綠色種植走下去的?

張林樺:這時我做出了兩個決定:一是養殖黑豬;二是建設一個大型的發酵池。

黑豬只喂食糧食、青菜和牧草,產糞多,其自身肉質優良,符合現代人返璞歸真的飲食要求,價格高,利潤有保證;建設一個大型發酵池群,可以把豬糞、雞糞、羊糞和山上的雜草綠葉一起漚制有機肥料。以發酵池為紐帶,把種植和養殖聯系起來,實現循環生產,這樣既降低了綠色生產成本,又確保了生態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2010年的冬天是1958生態農業公社歷史上最忙碌的冬天,大型施工機械轟隆隆的進山了。發酵池越挖越多,生態豬舍也建了起來,黑黝黝的豬仔似奔跑的兄弟,農場生機勃勃。

我養殖的黑豬能吃能產糞,養殖周期長達一年。吃的多攢糞就多,加上收集的雞糞、羊糞、牛糞和除草得到的雜草、灌木葉子,一池一池的有機肥經過發酵、熟化等環節漚制出來了。當年投產,當年見效,有機肥的成本降低了,發酵肥料還起到了滅菌滅蟲的作用。養殖和種植循環起來,到年底,120元/公斤的生態黑豬肉供不應求,當年就實現了種植與養殖雙向盈虧平衡。

記者:您的創業走到了這一步,經濟效益如何呢?

張林樺:實現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循環,1958生態農業公社實現了暫時的盈虧平衡。但農業高投入、低產出、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特點是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的。加上修路、造橋、蓋房子、引水的固定資產投資,公社的經營一直難以真正盈利,表面上紅紅火火,經濟上艱難跋涉。

記者:現在,您是如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的呢?

張林樺:初級農產品價格一直低迷,即使施用有機肥生產的生態雜糧,也沒多少利潤。算來算去,我覺得只有走特色深加工的路子,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吸引更多的城里人來參與中高端消費,才有可能實現盈利。

我利用農場依山傍海的優勢,邀請當地村里幾把好手上山,發掘了石磨面粉、手工面條、手工小米煎餅、大鍋喜餑餑、凍粉皮等幾個當地農家特色面食,又建設了地瓜干晾曬風洞、干海產品曬場。一個以農產品為主,特色干海產品為輔的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投產了。這個項目一開始就堅持原生態的理念,磨面用的是古老的石磨,面食全部是人工制作,無任何添加劑。地瓜干都是無添加劑的,并且全部是室內風洞晾干,干凈衛生,自然純樸。柿子餅全部手工削皮,每一個柿子都有殘存的皮,與市場上火堿去皮的柿子餅大有不同,無化學殘留,還個個甜糯。海產品堅持新鮮為主,以無鹽無添加劑為特色,與市場上高鹽的大眾化產品相區分,無鹽的蝦皮、無鹽的扇貝柱,以小眾個性為賣點,專供關注健康的消費群體,迅速打開了市場。

鄉村的質樸吸引了城市中高端消費者,鄉村的供給與城市的需求循環起來了,返璞歸真的理念吸引了現代城市人。城里來的顧客越來越多,消費能力也明顯提升。農副產品和干海產品加工的銷售收入占了公社銷售收入的半壁江山,公社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盈利了。

記者:養殖和加工的問題解決了,銷售您有哪些途徑?

張林樺:從2006年開始承包山林到2012年的六七年間,1958生態農業公社從墾荒到收獲,一直走的是實體經營的路子。最近幾年,電商平臺對實體的沖擊越來越大,我本來就是學計算機出身,投身生態農業前在IT行業供職十年。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我決定進入電商平臺,在互聯網大潮中分一杯羹。

記者:您生產的這些產品進入電商平臺后遇到了什么障礙嗎?

張林樺:阻礙我們進入電商平臺的唯一原因就是價格。經過幾年的經營,公社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固的價格體系。做電商,就意味著必須到電商平臺拼價格。而電商平臺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價格更是云里霧里。有的冠以生態農產品之名,賣的確比普通農產品價格更低,個中貓膩令人遐想。

在電商平臺上,如何證明我們的產品值這個價,是最困難的問題。然而,互聯網經濟真的是來勢兇猛,回避是回避不了的。越來越多的顧客開始習慣網上購物 。2012年底,1958生態農業公社淘寶店開業了。

記者:現在你們的網店發展得如何?

張林樺:3年時間,在電商平臺的激烈競爭下,我們始終堅持質量第一不動搖,不移位;堅持在質量優先的前提下,適當降低產品價格。高質平價的經營策略終于贏得了網上顧客的認可。短短3年,網店已是雙藍冠,好評率高達99.1%。網店的顧客群,集中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較高的消費能力也帶動了實體產品的升級換代,產品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標準化作業越來越規范。特別是實體與網上顧客群地域不同,對產品的喜好有明顯差異,這種互補性循環,有效地降低了產品滯銷的風險,明顯提高了經濟效益。

目前,網店的銷售收入已經占到公社銷售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們的目標是在3年內實現實體與網上銷售各占半壁江山。

猜你喜歡
豬糞生態農業養殖
長沙市生態農業發展水平評價
對生態農業旅游創新模式的探討
農業農村部:印發通知 加快推進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工作
解析豬糞水熱炭化過程中金屬形態與豬糞結構變化關系(2020.5.19 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
訂單養殖能否促進農民增收
訂單養殖能否促進農民增收
我國生態農業法律保障的現狀及完善
特種養殖需做好市場研判
京郊建成70家生態農業園
養豬場圈舍除臭復合菌劑的研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