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場所理論的城市文化公園建設的研究

2016-05-14 13:04張永玉
綠色科技 2016年5期
關鍵詞:文化公園生態平衡

張永玉

摘要:指出了城市文化公園建設越來越受到關注,但更多的是將文化作為主題進行規劃,對文化應有的場所缺乏整體的把握,探索了場所理論在文化公園中的意義以及應用,結合實例分析,提出了城市文化公園建設應在生態、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進行融合,打造與時俱進并且不失傳統的文化公園,為今后城市文化公園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場所理論;文化公園;生態平衡

中圖分類號:TU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150-03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民眾對環境的重視,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示越高,對城市的公共空間需求也越大,從而造成城市園林建設大潮。但是,城市的規劃、園林景觀的營造卻出現了同質化現象,而城市原有的形象、特色慢慢失去,讓人們在城市的生活中也逐漸失去認同感,沒有了鄉愁的情懷,在此環境下園林設計逐漸的走入了模式化[1]。鑒于此,筆者從場所理論著手,對建造城市文化公園提出一些見解,以期為城市文化公園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2 場所理論在文化公園建設中的意義

場所理論概念最早是由挪威的建筑理論家克里斯汀·諾伯格·舒爾茨在《場所精神》一書中提出的。從廣義上講場所就是人們所存在的特定空間,是和人造環境組成的有意義的整體。場所理論的本質在于發掘實體空間的文化內涵及人文特征。

克里斯汀·諾伯格·舒爾茨認為,在一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下人造環境構成了場所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體現了該場所所在城市區域的歷史傳統、民族文化特征等內涵。這些場所形成的空間成為當地民眾對城市文化的認同,讓城市成為人們的家園。該場所創造出有一定文化意義的空間,含有傳統歷史文化的空間,讓人們從中獲取獨特的、值得記憶和難忘的體驗和經歷。

張中華(2010)認為場所理論是從空間的角度了解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把場所理論應用于城市設計的研究不僅為環境學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而且還對人居環境理論的應用和實踐產生積極的作用[2]。因此,場所理論的意義不僅僅是為建設者提供一種理念,而是讓文化公園建設者有一種場所意識。它要求城市文化公園在進行建設時要深入發掘場地的場所精神,并將影響場所精神的地域文化納入到建設中,最后,城市文化公園可以準確地表達地方特色,促進地方文化,從而實現當地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公園產生共鳴,最終促進當地經濟與文化共榮且健康生態化的發展[3]。

3 城市文化公園建設的原則

3.1 因地制宜

城市文化公園建設應根據當地人文環境、自然風貌等進行規劃,還要結合建設地的水文、氣象、植物習性和動物種類等,合理進行規劃,建造適合當地風土民情的文化公園,以培養人民對城市文化公園的認同感。

3.2 整體規劃

城市文化公園是現代園林城市建設、美麗縣城建設格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規劃建設時,應結合城市整體規劃,協調城市建設中各項基礎工程項目,通過整體協調規劃使城市文化公園建設內容有利于公園功能的實現。利用場所理論理念使整個公園成為一個有思想、有內涵的文化公園,這樣能夠真正發揮文化公園的改善生態環境、弘揚文化與塑造形象等作用。

3.3 以人為本

城市文化公園應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在規劃建設中務必要堅守這一原則,將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凸顯出來,滿足現代人內在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平衡,使城市文化公園更加有利于服務于城市市民。

3.4 生態多樣

多樣性在公園規劃中主要是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應該更多注重植物的多樣性,在植物配置上首選鄉土樹種,實行喬木、灌木、地被與草坪合理有梯度的搭配,按照植物生態群落原則設置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充分利用濕地的水生植物調節局部生態環境的作用,形成豐富的、具有觀賞價值的觀賞型植物群。

3.5 景觀連通

在城市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只要注意遵守景觀連通性原則。即利用濱水、道路、綠地等把景觀格局有序的銜接,形成空間的連續性,注重各景點間的空間聯系和過渡,維護整體景觀效果,如公園中的廊道等。

4 場所理論在城市文化公園建設中的應用

4.1 場所空間構建

陳代松(2006)認為場所是全部特色有機組合的空間形式,場所不僅要創造一個環境,還要反應場所歸屬感,即創造一個有場所感的地方,也就是利用地方文化創造一個文化情景[4]。從場所理論角度來看,以文化公園場所空間構建為抓手著眼于公園場所精神的塑造。構建一個尊重地域條件、注重文化公園的交流空間、強調人文導向和場所精神塑造的文化公園特色[5]。因此,富有歷史記憶的空間場所融合了過去與現在,把傳統的理念和時代的需要相結合構造富有內涵的場所,場所的變遷不可避免,而回應此變化的方式就是創造性的再詮釋[6]。

4.2 地域特色文化設施建設

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傳統,至今仍發揮著文化傳統的作用,在一定的地理環境范圍內,具有獨特的功能。地域文化作為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態,具有地域環境的自然屬性,也具有歷史傳統的屬性,包括特定的地域機構、民俗風情、傳統民俗、生態環境等[7]。因此在文化公園中把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載體通過各種園林景觀的形式建設在公園內,對市民起到文化導向的作用。

4.3 植物文化景觀建設

通過藝術的形式去展現植物的文化內容,可以使形象思維引導人們自由想想,升華到精神享受的高度。比如各地的具有大眾喜愛同時兼備文化含義的市花市樹,擁有積極向上的花木性情和文化內涵??梢猿浞掷眠@些具有一定意義的花草樹木構建植物組合、園林小品等,對觀賞者起到積極作用也能滿足市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4.4 濱水文化

韓源(2011)認為濱水景觀水文化的表達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塑造水景形態,引用典故,賦予文化內涵,提高人們審美情趣,如瀑布、泉水等;刻畫景觀要素,利用當地文化積淀以一定的載體形式形成獨特的空間,既具有文化氛圍又具有空間歸屬感,圖景墻、地面刻繪等;空間序列,將承載濱水文化故事融入到濱水景觀的設計中去,以不同的時間節點和片段在不同的場所中表達與展現,形成一定的空間序列;構筑標志建筑,利用人們的某種崇拜或信仰構建建筑,如各地的龍王廟等,這些都可以形成標志性建筑都可以用來表達文化[8]。

4.5 體育休閑文化

體育文化設施在公園中起到健身娛樂的作用,而且也是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標志,隨著大眾對健身的熱衷,人民對運動設施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在提供運動健身設施的同時也要利用相應的載體宣傳體育文化,讓全民健身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

5 猴塘城市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實例評析

5.1 設計背景

浙江省委宣傳部曾下發文件對城市文化公園建設明確提出要做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文化公園建設,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味[9]。在美麗縣城建設深入人心的時期,猴塘文化公園建設自然水到渠成,且被列為東陽重點工程之一。

5.2 猴塘城市文化公園主要景觀場所營造形式

猴塘城市文化公園位于原東陽猴塘水庫區域,改造后該文化公園面積為18.4 km2。該公園充分考慮猴塘水庫的豐富人文景觀、優美的自然資源,建成擁有水面、綠地、文化設施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公園。

整個公園按照生態性原則進行開發,公園建成后可達到步移景換,一步一景的效果,將現代城市與自然水體環境融為一體,展現生態城市的魅力,為城市居民的生活賦予生態田園的色彩[10]。

以植物構造場所空間。在猴塘文化公園中利用季相植物塑造空間,打造四季有景。重點突出植物的季相變化,如彩葉植物、色葉植物等,用林帶進行圍合,采用高大的喬木如水杉、香樟和銀杏等形成高低變化的天際線,豐富空間場所的景觀。在廣場中種植早櫻、海棠、紫葉桃與紅楓等,形成春秋絢爛多彩的景象。

以建筑構造場所空間。在公園北部有歷史悠久的猴塘殿建筑等人文資源,形成休閑觀光的以禪為主題的靜區。在休閑茶樓區里,規劃設計各具特色的親水平臺、景觀橋,以及林陰道等,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活動空間,使該區域具有明顯的場所特征。

以水體構造場所空間。在原有的猴塘水庫的基礎上,以猴塘殿和生態濕地為中心,用園林建筑和水景劃分為一個空間層次豐富、景觀效果宜人的區域。將原生態的濕地植物景觀,園路硬質景觀與湖面等景觀空間互相融合,利用各場地與水面的高低變化,形成錯落有致的開闊景觀。

5.3 景觀評價

猴塘文化公園是在原猴塘水庫以及猴塘廟等基礎上改造而來的,該位置自然條件優美,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而且是當地居民閑暇休閑的游憩地,因此,該公園修建后進一步提升了居民的歸屬感、認同感,公園內還保留原有戲臺,既保留和延續了原有文化傳統又增添了以人為本的游憩場所,體現出人們對地域歷史文化挖掘、保護、宣傳的重視,對外增加了城市文化的認同度和吸引力[11]。通過動靜結合的景觀設計將猴塘文化公園展示在市民面前,豐富了文化公園景觀,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享受,突出公園為大眾服務的理念,而且對公園生態環境和休憩空間保護和改善的有效之舉,值得借鑒;公園植被豐富,濕地景觀生態性明顯,在美麗城市建設中綠化、美化環境該公園將起到功不可沒的作用。

6 城市文化公園建設思考

6.1 城市文化公園要有精神寄托的場所

城市文化公園是智慧城市的一角,集中了城市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具有精神符號的產品,能夠昭示一個城市的文明發展,具備文化輻射的能力,也是一個城市的精神文化的象征,建設者應該多考慮文化公園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能吸引民眾的公園才是好公園。

6.2 城市文化公園還應具有生態環境的修復功能

現代城市當中人多、房多、路多而綠化少,熱島效應明顯,在建造城市公園時,要多考慮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多方面融合,意在解決城市生態環境,恢復城市生態。

6.3 文化公園應具有時代性

公園之中傳統文化不可少,但在時代日益發展的今天,高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也給公園建設帶來一些啟示,如新科技手段、互聯網模式等宣傳城市文化,既要回歸自然,又要奔向科技時代,文化公園應該朝順應和時代潮流的方向發展。

城市文化公園的建設,應該摒棄狹隘的政績目標或利益目標,要站在時代的高度,俯視城市文化公園的美好愿景,把握需求與利益的結合點,最終創造多贏的局面。

7 結語

對營造一個具有文化氣息又有空間場所的研究一直在實踐中探索,從現有的文化公園建設來看,都盡顯城市特色,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建設中各盡其能,既“美觀、經濟、實用”,還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在每個城市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都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雷雅萍.基于場所精神的長沙城市廣場景觀調查與分析[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0:1~52.

[2]張中華.場所理論應用于城市空間設計研究探討[J].現代城市研究,2010(4):29~38.

[3]劉功生,李東和,楊治勝,等.山東臨朐文化公園景觀規劃概念設計[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5(6):255~262.

[4]陳代松.基于場所理論的重慶三峽廣場景觀設計分析[J].工業建筑,2016(36):36~39.

[5]李 強.場所精神視角下的特色校園空間構建[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 2011(2):68~71.

[6](挪威)諾伯格·舒爾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臺灣: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7]張志鴻.基于皖西地域文化的環境設施設計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 2013:1~39.

[8]韓 源.基于水文化的揚州城市濱水景觀塑造淺議[J].中國化工貿易,2011(8):121~122.

[9]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辦公室.關于推進城市文化公園建設的意見(試行)[Z].2014.

[10]韓 敏,段淵古.城市文化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2(16):310~316.

猜你喜歡
文化公園生態平衡
積極推動江蘇國家文化公園立法
甘肅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淺析城市文化公園景觀設計
以運河文化公園為核心
以運河文化公園為核心
鄉村文化公園規劃設計研究
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科技風險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
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促進新安江水環境生態平衡
淺析我國供電企業服務營銷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