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理解與探究

2016-05-14 03:34陳花蓮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5期
關鍵詞:問題解決應用題思路

陳花蓮

“問題解決”是新修訂的人教版教材中專門設置的一個模塊,它是以問題為起點和媒介,提供了解決問題教學的思路和步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并體會所經歷的全過程。但是,新課標、新教材已經實施許多年了,還有不少教師未能正確地解讀教材的這種變化,許多教學依然沿用傳統的應用題教學思路。因此,我們不僅要區分“問題解決”與“應用題”的不同,還要對落實“問題解決”找到切實可行的教學思路。

一、問題解決與應用題的區別

新課改實施以來,“應用題”這個詞就從大家的視線中慢慢消失。對于應用題教學,它的類型、結構和解題思路、方法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但是,如果再把教學應用題的思路用在問題解決的教學上,那就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

在新教材中,對于問題解決的編排不再像應用題那樣單獨地安排一些單元,而是把問題解決貫穿于四大學習領域中。那么,問題解決與傳統應用題區別在哪里?我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面:

(1)關注教學的過程:傳統應用題更多關注的是答案的正確性;而“問題解決”強調的是尋求解決問題方式、方法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它們關注的重點不一樣,所以導致學生的達成目標也不一樣,那么教學目標要相應改變。

(2)知識點的局限性:應用題往往依附的是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點來進行教學的,比如學習減法,那么結合知識點就是減法應用題,同理,學習除法那就是除法應用題;而“問題解決”往往是在具體的真實情境中學習、探索綜合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局限性,也就是說,如果今天學習乘法后,解決問題的情境可能不局限于乘法,它需要調動學生以往的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不是僅限于某個知識點。

(3)關注問題的情境:應用題教學往往把同一類型的應用題進行歸類,然后集中這類問題進行教學,強調的是解題的速度和技巧;而“問題解決”更注重的是在具體的情境中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或許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情境中,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策略也不盡相同,這就使得學生要會根據具體問題具體情境進行分析,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它更具挑戰性,更富有新意。

(4)開放多元的問題:“問題解決”具有廣泛性,可以從現實的生活、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發達的科學技術、社會的發展過程等多個層面發現和提煉問題。問題本身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也是其與應用題之間重要的區別。

在弄清楚他們之間的區別后,針對目前“問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才能從小學數學教學中找到符合學情的教學思路,從而提升課堂的有效性,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推動“問題解決”的教學思路

1.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情境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不言而喻的。學生的問題意識往往是對某種事物的興趣、好奇而被激發,進而對事理進行探究。興趣和好奇是多數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取舍標準,所以教師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努力創設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在課堂中想方設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進一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生活中的真實事例、精彩的談話引入、自制動畫教學課件、編數學小故事等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學情巧妙運用,在教學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認識百分數》這課后,教師就班上學生戴紅領巾情況進行舉例:老師發現我們班的50個同學上課都很積極,出勤率百分百,而且發現大部分同學有戴紅領巾,但是還有10%的同學沒戴紅領巾,請同學們算算有多少個同學沒戴紅領巾?就是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以設置問題為起點,設疑引發興趣,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探究是積極主動的,從而獲得極佳的教學效果。

2.培養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或疑惑的問題及現象,由此產生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而這種狀態促使人們對問題、現象進行積極地探究,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我們數學教學成功的關鍵。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百分數”教學為例,先設計出這樣的一個情境:我們六年級(1)班要選出一位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投籃比賽,現在我們班上有4名候選選手,他們選拔賽的成績如下:楊強投25個中20個球;陳軍投50個中40個;林力涵投20個中17個;李明投10個中8個。要選誰去呢?經過一番的激烈討論和思考,有的學生提出應該讓陳軍去,因為他投中的球最多;有的說讓李明去,因為他未命中的球最少;有的說用抽簽的方式,抽到誰就誰去。那么到底應該讓誰去呢?得有個衡量成績的標準才行呀。接著讓學生繼續討論,最后一致認為要用命中率來衡量,也就是百分比來衡量。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學生正是從這樣實際的問題情境中經歷了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不但幫助他們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而且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學生心中有問題意識的存在,主動性思維才會真正地激發和啟動。

3.重視方法指導

在“問題解決”教學中,不僅要歸納解決問題的思路,還要篩選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是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問題,會因為問題或內容或性質上的不同,選擇使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同樣的問題,會因為不同學生的各種差異,也會出現各不相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即便是同樣的一個問題,都有正確的解決思路,但是所處的情境不同,我們就必須要對其進行具體、全面地分析。只有理解、把握了具體情境中的問題,才能篩選出優化的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

對于問題的解決,要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找到最容易把握的地方入手,然后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一一列舉,再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找出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一些數學方法,還要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有:演繹與歸納、觀察與實驗、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猜想與聯想、類比與映射等;思想有:符號思想、對應思想、轉換思想、模型思想、化歸思想等。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問題,探索多種的解題方法和策略,并能選出最佳的一種方法進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推動問題解決

成功的課堂教學才能推動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中,我們教師要搭建寬松平等的平臺,提供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敢于提問,主動參與;還要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培養他們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更要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增強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創設敢問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營造寬松活躍的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激發學生主動性思維。 首先,我認為要尊重學生,特別一些學習較差的學生或者有自卑感的學生,即使提出的問題跟課題毫無關聯,或者幼稚可笑,也要用點頭、微笑等方式進行鼓勵,盡可能讓他們增強自信心,這樣就會活躍課題的提問環境。第二,要幫助學生克服依賴心理?,F在的學生很多時候產生依賴心理一般都是由家長造成,家長的一手包辦,形成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心理。教師要加強家校聯系,還要在課堂上多啟發他們,培養他們積極探索的能力,化被動為主動。第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為了鼓勵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可以經常組織小組間的提問比賽,通過提問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各組的成績。學生將會在這種競賽中消除心理障礙,形成大膽質疑和提問的習慣。

(2)培養合作交流 。肖伯納曾經說過:“假如你手中有一只蘋果,我手中有一只蘋果,彼此交換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只有一只蘋果;但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么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焙献鹘涣魇菍W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討論交流,能使師生、生生之間打開思路,舉一反三,互相促進。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產生合作的需要,同時讓學生明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使他們在交流中互相啟發。在交流時,教師要關注的是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參與到小組中去獲取信息,加以適當地引導和調控。

(3)促進能力形成。學生解決問題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數學思維能力的高低。但是兒童的思維跟動作有密切的關系,要發展思維就必須讓學生動起來。所以在課堂中,教師要盡力讓學生動手操作,啟動思維。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體的體積》時,教師出示若干個長、寬各20cm,高10cm的長方體教具和一個棱長為30cm的正方體紙盒,求正方體紙盒最多能裝多少個長方體?這時候學生馬上想到用正方體的體積除以長方體的體積,就求出能裝幾個了,接著讓學生上臺親自動手操作,有的學生翻來覆去都裝不下,通過多個學生的反復嘗試,終于把6個長方體裝下了。學生就是在這樣的動手思考中,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中抓住每一個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問題解決”的教學是新課程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提高和發展,也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因此,關于“問題解決”的教學要從低年級開始抓起,激發愛好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在方法上加強指導,最終讓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成我們教學的目標。

猜你喜歡
問題解決應用題思路
應用題
有限制條件的排列應用題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詞多造
換個思路巧填數
高中化學“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思路一變 輕松賺錢
解應用題要過“三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