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

2016-05-20 19:17杜杰廖彥生張仲凡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14期
關鍵詞:脊髓損傷神經功能

杜杰++廖彥生++張仲凡

【摘要】 目的 對脊柱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方法 回顧性分析62例脊柱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62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165±54)min;平均術中出血量(462±37)ml;術后患者椎體前緣平均高度明顯高于術前(P<0.05)。結論 治療脊柱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患者時, 為保障治療效果, 需要根據患者脊髓損傷程度和骨折類型為其選擇最佳術式。

【關鍵詞】 脊柱創傷;脊髓損傷;神經功能

脊柱損傷為一種常見創傷疾病, 具有病情嚴重、多發的特點。脊柱創傷患者中, 約10%患者伴有脊髓損傷, 治療、預后效果較差, 如患者病情嚴重, 還會提高致殘率與死亡率[1]。脊柱損傷、脊柱創傷常發生部位為胸腰段, 該部位是脊柱活動強度最大的部位。如不及時治療, 會導致患者出現功能性損傷, 并對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產生較大影響。本組研究對本院62例脊柱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3年3月~2014年4月共收治62例脊柱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患者, 其中, 男37例, 女25例, 年齡最小16歲, 最大55歲, 平均年齡(35.9±6.0)歲;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25例, 重物砸傷17例, 交通意外傷14例, 其他原因致傷6例;骨折類型:旋轉骨折脫位25例, 爆裂骨折17例, 屈曲壓縮Ⅱ型13例, Ⅲ7例;骨折部位:L229例, L1110例, T1010例, T117例, T126例;Frankle分級標準:23例A級, 19例B級, 13例C級, 7例D級;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伴有活動受限、疼痛、感覺障礙、肢體麻木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臨床癥狀。經X線、CT以及MIR等檢查, 未合并其他脊柱損傷疾病。

1. 2 方法 術前所有患者均常規應用抗生素, 并靜脈滴注地塞米松、甘露醇等;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 取仰臥位, 使腹部處于懸空狀態, 給予常規消毒鋪斤;根據患者自身損傷情況為其選擇合理術式。如患者為爆裂型骨折, 則經側前方胸腹膜外入路, 前路常規性左側入路, 注意不經腹膜或者胸部之間的間隙進入。

62例患者均采取傷椎次全切除術治療, 切除傷椎上下椎間盤, 保留終板;對患者進行椎管前方減壓操作時, 合理撐開, 進行自體大塊髂骨與肋骨植入操作;固定好固定器, 給予適當減壓;進行后路手術操作時, 首先實施常規椎板減壓處理, 對椎弓根進行固定, 根據患者傷椎實際情況, 適當進行撐開、加壓操作, 并對橫突間在內的后外側進行常規性髂骨條植骨。

前后聯合入路:取患者俯臥位, 經后路椎弓根進行椎體固定操作;然后取患者右側臥位, 對胸膜聯合切開, 在腹膜、胸膜外暴露病灶;對椎體階段血管完全處理后, 將骨折病錐次全部切除, 徹底解除脊髓前方壓迫;取同側髂骨對植骨給予支撐, 實施鋼板內固定處理, 結束治療操作。

術后所有患者均行脫水、抗感染、神經營養支持以及繼續抗結核等療法。頸椎病變患者術后4 d可下床活動或者帶頸托起坐;腰椎或者胸椎患者, 術后4周可下床活動或者戴支具起坐;如患者脊髓損傷較嚴重, 則可根據自身神經功能恢復情況下床活動鍛煉。

1. 3 觀察指標[2] 對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椎體前緣平均高度等指標進行觀察。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手術治療時間最短為130 min, 最長為240 min, 平均手術時間(165±54)min;術中出血量最少400 ml, 最多800 ml, 平均術中出血量(462±97)ml;術前, 患者的椎體前緣平均高度(43.6±14.5)cm;術后, 患者的椎體前緣平均高度(87.9±12.6)cm, 術后患者椎體前緣平均高度明顯高于術前(P<0.05)。

3 討論

脊柱創傷指的是骨結構、神經結構、軟組織等部分或者全部受到損傷。交通事故、高空墜落為導致發生損傷的主要原因。脊柱損傷主要以多發傷、復合傷為主, 易合并多種并發癥[3]。如患者合并脊髓傷, 則治療難度較大, 治療、預后效果較差, 嚴重者使患者殘疾或者死亡。

臨床治療脊柱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患者主要采取手術療法, 治療后, 可增強患者脊柱穩定性, 并解除神經壓迫, 加快脊柱正常序列快速恢復。脊髓損傷功能恢復情況主要由脊髓損傷程度決定, 為促進脊髓功能快速康復, 需要盡早解除脊髓壓迫。本次研究治療脊柱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患者主要采取前路手術方式, 優勢如下[4]:①解剖復位可使椎管良好減壓;②可及時整復骨折, 穩定脊柱, 進而降低繼發性脊髓損傷發生率;③有助于促進神經功能快速康復;④可快速清除毒性代謝產物;⑤可大大降低術后并發癥率;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大大縮短患者康復時間。但行前入路術式治療, 術中出血量較多。與前路手術相比, 后路手術具有操作簡單的特點, 主要應用現代椎弓根螺絲釘技術與內植物系統, 可使大多數患者達到解剖復位, 起到椎管減壓的效果;另外, 其手術入路較簡單, 可直視下進行復位操作, 具備較強的可控性[5]。但該術式減壓為間接性, 術后可能導致發生后凸畸形。因此, 臨床治療時要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為其選擇最合適的術式, 進一步保障手術療效。

綜上所述, 治療脊柱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患者時, 為保障治療效果, 需要根據患者脊髓損傷程度和骨折類型, 選擇最恰當的術式。

參考文獻

[1]何小勇.頸椎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手術治療的預后和影響因素. 浙江創傷外科, 2015, 20(4):644-646.

[2]侯景明, 張陽, 文天林, 等.脊髓損傷后腦萎縮對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中華骨科雜志, 2015, 35(4):374-379.

[3]鄧紅軍.硫酸鈣骨水泥椎體成形聯合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創傷性胸腰椎骨折.中醫正骨, 2015, 14(10):35-37.

[4]趙茹營, 王芳.脊柱損傷的優質護理與整體護理.中國美容醫學, 2012, 21(18):671.

[5]包大禹, 林格生.經傷椎椎弓根置釘內固定治療脊柱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療效評估.浙江創傷外科, 2015, 20(1):71-72.

[收稿日期:2015-12-31]

猜你喜歡
脊髓損傷神經功能
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經功能康復的療效
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利培酮結合銀杏葉膠囊治療對神經功能的改善效果
度洛西汀治療對抑郁癥患者血清神經遞質及神經功能相關因子的影響
集束化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逐瘀祛痰法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腦梗塞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
聽音樂可改善自律神經功能
溴吡斯的明聯合巴氯酚對T6以上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觀察
綜合護理與康復訓練對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的應用觀察
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對脊髓損傷神經源性排尿障礙的影響
行動學習法在脊髓損傷患者實施自助間歇導尿中的應用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