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大學生就業研究

2016-05-26 21:46唐雯方心如
企業導報 2016年9期
關鍵詞:逆向選擇信息不對稱大學生就業

唐雯++方心如

摘 要: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危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且變成了一個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本文從信息經濟學視角入手,探討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我國勞動力市場上人力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問題。在闡述信息不對稱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表現的基礎上,從政府、高校和企業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原因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檸檬效應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精英教育已經有了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趨勢,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也逐漸由國家統包分配向畢業生自主擇業轉變,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具體可以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由于我國人口的基數較大,勞動力供給長期處于絕對過剩的狀態,這種情況決定了,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中面臨的供求關系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尤其是在在經濟下行波動時,大學生就業壓力將會更大。另一方面,在招聘大學生時,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責任意識、奉獻精神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人格品質,其次才是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應變能力等個人職業能力。然而,在校大學生則更重視專業基礎知識、外語水平、領導能力等。他們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熱衷于各種證書的考取或忙于各類社團活動,卻沒有認識到當代社會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以及企業需要具備什么樣素質的員工。于是,在實際就業供需矛盾面前大學生顯得束手無策,再加上一些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的發布存在時效性不強等問題。最終使得應屆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四處碰壁。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基本觀點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例如,買者對所購商品的信息的了解總是不如賣商品的人,因此,賣方總是可以憑信息優勢獲得商品價值以外的報酬。交易關系因為信息不對稱變成了委托——代理關系,交易中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為代理人,不具信息優勢的一方是委托人,交易雙方實際上是在進行無休止的信息博弈。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如果掌握信息比較充分,則那一方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有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騙的動機,市場經濟活動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而信息貧乏的一方,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他們只有被動接受現有信息,至于其真實性卻無從考證。綜上所述,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是由于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畢業生三者直接缺少信息溝通所引起的,本文在具體分析三者相互影響的基礎上,提出相對應的改善措施及建議。

三、信息不對稱在大學生就業中的表現?

由于就業信息不對稱、對大學生的職業指導體系、專業的職業顧問缺乏等,大學生就業絕大多數屬于初次就業,他們對勞動力市場的運行并不十分了解;如果沒有適當的職業服務體系來提供就業信息與職業指導,大學生就業的市場過程顯然面臨著市場效率的損失。同時,高校畢業生本身具備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他們對自身的缺陷和能力了如指掌,而用人單位卻無法完全掌握畢業生的詳細信息。由于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雙方在協議書簽訂前后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一)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信息不對稱。一方面,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不能有效的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不注重與市場信息的及時對接。比如一些學校不做專業需求預測,而是按照招生當年的市場需要大規模的擴招某些專業的學生。然而四年以后,市場需求發生變動,原來的熱門專業需求已經很少了。還有些學校有什么老師和資源就開什么專業,而不管市場需求與否,嚴重與社會需求脫節。另一方面,在當前就業壓力下,精英教育轉為大眾化教育了。但是許多高校一直以來沿承下來的教育方式,知識結構體系,卻沒有完全做到與時俱進,大部分的學校還是以枯燥的理論教學為主,在一種完美的假設前提下,給學生描述一個完美環境下的精確結論。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社會需要哪方面的人才,而是一直沿用過去的思維模式,采用一成不變的教育理念。

(二)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信息不對稱。企業人才需求過于功利化,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畢業生出于自己利益考慮,都希望能過通過“雙向選擇”來謀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企業選人用人基本上沒有采用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很多數企業招聘時沒有制定相關方案,基本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業快速發展階段,如果長期處于救火式選人用人方式,而不進行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對企業來說是十分不利的。除此之外,用人單位招聘人員的信息如崗位、人數等,由于公布渠道不同,畢業生未能及時獲得信息。部分用人單位習慣于政府舉辦的供需見面會或人才市場的招聘會,對學生的分布情況和專業水平等沒有較充分的認識,造成雙方見面互不了解。在企業埋怨大學生缺乏技能的同時,又拒絕學生實習,認為大學生的實習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工作。因此,常常把大學生的“實習”變成“參觀”,大學生在企業員工帶領下“瀏覽”一番工廠便敷衍了事,殊不知這種先期的信息溝通工作的缺失,最終導致了企業在今后人才需求時候的空白。

(三)高校與大學生之間信息不對稱。高考結束后,學生在報考學校時,對所要選擇的學校及其專業情況不是很了解,相當一部分學生從一開始對所選擇的專業并不感興趣,使其個人在大學四年未能得到較充分的發展。另外,高校在招生時,學校只能通過學生過去的個人檔案和高考成績來確定是否錄取,對于學生其他素質、能力方面知之甚少。隨后,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時的信息存在于各個相關部門,零散、不完整,到畢業時,在就業管理部門形成的學生信息也是不完整的。它的內容單一無個性化,未能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能力與實力。

四、關于大學生就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應為企業與高校搭建信息溝通的平臺。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要有戰略眼光,要考慮長遠利益,同時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更要發揮監控的職能,隨時加強與市場的溝通,建立市場與高校雙方的反饋機制,隨時調整政策的具體實施手段對不恰當的內容作修改。 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信息構建平臺,是解決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中最為迫切、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只有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信息暢通,也就是人才的供需信息暢通,才能使人才的輸送與接收順利的進行。政府可以充分發揮它的資源優勢和權威性,使這個信息平臺達到預期效果。具體建議如下:(1)由政府和高校、企業合作,搜集全方位的人才供需信息渠道。(2)通過政府對高校和企業建立信用評級制度,保證雙方提供信息的真實性來解決人才供需雙方不信任的問題。這是政府信息平臺區別于一般社會人才中介網站最重要的一點。(3)建立人才供需的信息數據庫,把經過鑒定的雙方信息輸入數據庫,同時建立信息匹配功能和查詢功能。(4)為信息數據庫與成員提供公義的數據庫查詢服務。

(二)高校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才需求也不斷發生變化,高校要想使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真的成為人才,就需要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斷加強與企業的溝通,隨時了解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通過與企業的溝通,了解企業人才需求結構和人才需求規劃,把這些信息與自己的招生工作相結合;通過與企業的溝通,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需求水平,把這些信息與自己的教學工作相結合,不斷調整課程設置和各課程知識內容和結構。?

同時,學校需要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F實的就業指導工作應該不只是針對畢業生的,現實的就業工作應該從現實入學就開始,在現實入學之初,學校就應該建立專門的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心,聘請專門的職業規劃化師負責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為學生四年的學習指明方向;在大二、大三階段,通過建立就業實習基地,使學生真正的走進企業,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重點,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動手能力;在大四階段,學習應該積極地搜集各種人才需求信息,為學生提供信息服務,同時為學生拓寬就業渠道。比如,推出考研優惠政策、西部優惠政策、自主創業優惠政策等有力措施,推動學生的就業工作。

(三)企業轉變用人觀念,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培養模式。企業要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建立人才需求規劃方案和人才培養計劃,同時建立人才儲備制度。這樣,一方面有利于自己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是應聘者意識到在以后的發展中有接受培訓的機會,才不至于使廣大的畢業生對企業沒有信心,而只是把企業當作跳板,企業才能留住人才。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把自己的人才需求規劃和人才培養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完善的合作機制,明確合作關系。

(四)大學生提高自身能力,調整就業心態。大學生要走進就業市場。就必須要調整好自己的就業觀,要改變陳舊思維習慣,在知識、能力、素質、觀念等各方面努力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創新的思路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對于大學生就業來說,大學生自己在思想上要有這樣的認知:首先要打破區域限制;其次要打破專業限制;最后還要打破計劃體制觀念,努力做到業務素質扎實,具有創新意識,有很好的組織協調能力的人自主創業精神。擺正心態,消除盲目性,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將擇業觀與人生目標聯系在一起。在提升自我能力方面,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樹立就業危機意識,通過參加學生社團、比賽等多種途徑鍛煉自己,注重綜合技能的培訓。同時還需要及時關注社會新聞,了解最新就業信息,不斷與時俱進。最后,在應聘時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相信自己大學四年的努力會有回報,理性面對職場中的成功與失敗。

五、結束語

總之,就業難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多種原因。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首先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對就業扶持的投入,并且制定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其次,企業也要樹立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不要輕易裁員。在招聘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經驗,給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一個機會;最后,學校要做好全方位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工作。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大學生自己,這也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陸乃麟.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思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2] 吳宏志.大學擴招與就業問題[J].當代青年研究,2005.

[3] 張婷.淺析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大學生就業難問[J].思想戰線,2013.

[4] 田華偉.信息非對稱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與對策[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報,2007.

[5] 楊艷紅.政府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6] 張小詩.信息不對稱對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教

猜你喜歡
逆向選擇信息不對稱大學生就業
生命倫理視域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臨床管理問題探析
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高校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細化”職業指導大學生就業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