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大類培養認知調查研究

2016-05-26 09:02田寶龍陳紅梅喻曉玲
考試周刊 2016年26期

田寶龍+陳紅梅+喻曉玲

摘 要: 大類培養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2015年9月,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正式推廣大類培養改革。本文針對采用大類培養模式下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新生進行調研,以此摸清新生對大類培養改革措施的了解和認可情況,分析和篩選影響專業選擇的客觀因素,為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和通識型人才服務。

關鍵詞: 大類培養 專業選擇 專業認知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精英式人才教育逐漸向大眾化人才教育轉變,特別是高校規模大發展之后,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在諸多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嘗試中,高等院?!按箢愓猩比瞬排囵B模式日益受到關注并踐行,如何在少數民族地區推進“大類培養”人才模式改革,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社會培養“復合型、通識型”人才便成為偏遠落后地區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1]。

一、大類培養改革前沿

(一)大類培養的起源

大類培養是將相同或相近的學科門類合并,大學新生入校先進行1-2年的基礎培養,再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朝自己喜歡的專業培養,進行自主專業選擇的培養模式。20世紀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學率先提出“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16字教學改革方針,希望在大學低年級實施通識教育,高年級實施寬口徑的專業教育。2001年,北京大學正式推行“元培計劃”對大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實踐,吹響了大類培養改革號角,隨后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南大學、汕頭大學等眾多知名高校相繼實施大類招生改革。

(二)大類培養的現狀

至2014年,全國112所“211工程”院校中50%以上的高校不同程度實施了“大類培養”模式的改革,其中開設學科大類最多,涉及專業最廣的院校諸如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等。新疆作為民族構成極為復雜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結合地區自身生源特色,積極推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等綜合性大學相繼實施了“大類培養”模式改革的嘗試,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2013年12月,塔里木大學作為南疆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在經濟與管理學院對“大類培養”進行了試點改革。

二、經管院大類培養調研

(一)問卷發放范圍及內容

2015年9月,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正式推廣“大類培養”人才培養模式,調研入學新生經過兩個月親身實踐,對學院改革措施與方向的認可情況,有利于后續改革工作的開展與修繕。本次問卷調查選取的對象為2015級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生100名,調研班級涉及工管類6個班、物流管理1個班及旅館管理1個班。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89份,有效率為89%。

本次調查問卷分為基本資料、專業認知、專業選擇三部分,根據第一部分的基本資料及調查問卷所體現的數據可以基本了解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新生對專業認知的態度與了解程度。根據第二部分的專業認知我們可以認識到新生對志愿的選取情況,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影響學生填報志愿的客觀因素。第三部分是專業選擇,從所得數據分析,可以獲悉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情度,反映出新生對2年后重新專業選擇的態度及對未來的規劃情況。

(二)問卷基本信息組成

問卷結果統計顯示,新生民族組成包括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多個民族,其中漢族占66.5%,維吾爾族占20.2%,哈薩克族占2.2%,回族占2.2%,其他民族占3.4%,調查學生類型包括漢考漢、民考漢、民考民等多種類型。被調查者來自中國34個省份,其中南疆占21.3%,北疆占36%,其余省份占42.7%。家庭背景為城市的占23.6%,鄉鎮占31.5%,農村或牧區占44.9%。通過100份問卷基本信息調查的分析,本次調研涵蓋面較廣,基本覆蓋經濟與管理學院大類培養模式新生各個班,調研結果符合新生具體情況。

三、大類培養調研結果統計與分析

(一)專業認知分析

1.選擇專業的意愿

新生選擇專業的意愿能夠反映出現階段高校專業設置的熱點與認可度,在被調查的新生中,選擇經管類專業為第一志愿的有51.7%,第二志愿有13.5%,第三志愿有15.7%,其他志愿有15.7%,另外調劑志愿到經管類專業占3.4%。針對經管類專業了解程度,結果顯示存在7.9%的新生處于一無所知狀態,專業選擇存在盲目性。更多新生對專業認識分布在有所了解和一般了解兩項,分別占48.3%和40.4%,較多了解占2.2%,非常了解只占了1.1%??傮w結果顯示新生對專業認識不全面,認識均值只有2.40,整體認識情況偏向于“有所了解”,并且方差只有0.719,整體認識情況離散較小。對于外部因素影響專業選擇的分析,選擇經管類專業符合自己意愿的學生占64%,父母意愿占11.2%,老師意愿占2.2%,其他占22.5%,可見學生選擇經管類專業基本因為學生對這類專業有相應好感,在選擇過程中立足自身意愿。

通過交叉分析可知,各民族新生對專業認識表現出了明顯不同,被調查的大部分漢、回族新生對專業認識普遍低于維吾爾、哈薩克族新生,這樣的結果能體現出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學生預科教育的影響,民考民、民考漢學生通過一年的預科教育對學校情況和人才培養方式進行初步了解,提高了他們的專業認識。

2.信息來源渠道

調研結果顯示,大學新生入學前后專業信息來源發生了明顯變化,入學前信息獲取主要來自于書刊報紙網絡收集和家長教師的傳授,入學后信息獲取主要通過與家長教師的交流及高校專題介紹。這類轉變明顯的表明,入學后高校自身的宣傳和引導能夠直接影響新生對專業的認識與選擇,所以開學之初,高校有必要進行專門的交流活動,對新生進行專業認識教育。鑒于學生入學前對學校和專業信息的獲取主要依靠網絡、書刊、報紙、高考指南等途徑,教育體系構建過程中應注意加強中學在學生選擇學校和專業過程中作用,而且教育部門編制綜合性書籍彌補大學招生與考生志愿填報的脫節問題。中學單位需要強化考生志愿填報的指導,組織相關專題教育,保證考生充分了解全國高校招生情況及專業培養情況的前提下,理性填報志愿,提高入學新生對專業的滿意度。同時,調研結果顯示新生對新施行大類培養方案了解情況普遍偏低,均值僅為2.33,總體水平趨向于一般了解,缺乏對高校學科發展方向的認識與思考,但對現在進行的通識基礎課程教育認可較高。

(二)專業選擇分析

專業選擇部分的分析主要通過對新生自身對專業選擇的原因、學習喜好、學習興趣、學習感覺、學習價值、學習前景進行對比分析,了解新生專業選擇的影響因素及各因素的影響機制。

1.專業選擇的原因

專業選擇眾多的影響因素中,學生最為看重的兩項因素分別為就業前景和學習興趣,選擇比重相對集中達到了77.5%。并且針對入學后新生對專業的喜愛程度結果顯示,69.7%的學生依然保持著對經管專業的喜愛,12.4%對現在學習的專業不喜愛,13.5%入學前喜愛,4.5%的學生入學后通過對相關專業信息了解后,逐漸對專業產生了喜愛。這些數據說明,新生選擇專業逐漸趨向于理性化,能夠正視自身發展和高校教育的發展需求,以自身興趣為基礎,構建人生發展的框架,并且注重就業問題,也為高校專業調整指明方向。

2.入學后對大類培養體驗

針對新生入學后對學校大類培養方式的體驗,了解新生對大類培養的興趣度,結果顯示有16.9%感覺有趣,67.4%感覺一般,13.5%感覺無趣,2.2%感覺無所謂,總體權重均值為2.01,方差0.631,數據說明在進行大類培養改革過程中,學生對培養方式、教育理念的變化并不敏感,很難從總體上對創新點識別。并且,三類生源學生中,民考漢、民考民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趣明顯高于漢考漢學生,這種結果可以解釋為從預科學習轉升的民族學生,自身對預科學習方式認可的延續。

高校新生對未來有美好期望,希望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正式推廣大類培養模式的專業,新生與其他未實施大類培養學生交往過程中,他們的心理對比能夠顯示出對專業的歸屬情況,數據顯示對自身大類培養專業感到自豪的占37.1%,感到一般的占48.5%,感覺無所謂的占14.6%,并無學生為專業感到自卑的。并且,96.6%的新生認為現在學習的大類培養經管類專業能夠實現自身人生價值,整體歸屬感高,學生對未來就業前景的困惑較少。但同時表現出,新生專業認可度存在提高空間,后期教學培養過程需要逐步轉變學生觀點,正確認識專業特色。

3.專業未來前景與專業分流

通過調研數據,新生專業選擇影響因素主要受就業前景與自身興趣左右,針對經管類專業大類培養前景的數據分析,50.6%新生認為發展前景良好,46.1%新生認為前景一般,3.4%新生對此并不關心,感到無所謂,沒有新生認為前景差,被調研新生總體對大類培養方式前景看好,對本次改革充滿信心。通過入學后的接觸,大部分新生對學校各專業產生了新認知,專業的熱門度再次引起了學生思考,問及重新選擇專業會不會選擇經管類專業時,42.7%的人堅決選擇,43.8%的學生會慎重選擇,4.5%的學生對此感到無所謂,7.9%的學生不會再選擇經管類專業,說明大部分新生對實行大類培養改革的經管類專業有較高的評價,沒有產生明顯的排斥反應。

最后問卷對大類培養實施的各具體專業進行摸底,29.2%的新生會選擇工商管理,9%選擇人力資源管理,15.7%選擇物流管理,41.6%選擇財務管理,只有4.5%的同學選擇旅游管理,這些數據能夠直觀反映出目前各專業的就業熱度,反映出新生選擇專業偏重于就業因素的趨勢。影響這種選擇因素中,41.6%新生出于自身興趣,46.1%新生是因為容易擇業,有發展空間,為經濟與管理學院專業設置、專業人數的設定提供參考。

四、結論與建議

大學新生入學前2個月正處在大學生活探索階段和適應階段,對經管類專S業和大類培養方式的認知程度低,了解范圍窄,主動性差。為讓新生盡快了解高校各專業特點及自身專業興趣,擺脫入學前信息獲取主要依靠圖書、網絡的迷茫,高校各專業信息宣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開展專題教育,提高專業認知。

大類培養方式賦予了新生更換專業二次機會,學生所在班級不固定,學生管理工作會趨向差異化和個性化,如何提高學生對各專業認識程度便成為高校的重要問題。在新生入學之初,學校、學院兩級單位會對入學新生進行入學教育,這類教育主要集中進行學校、學院發展過程、發展定位的介紹,信息相對寬泛,難以針對各專業解決學生的疑問。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高校需要多次組織專業教育和專題講解的活動,邀請校內外知名相關專家進行答疑,甚至可以針對“大類培養方式”進行課程目錄式講解,使新生對專業進行系統化、權威性解讀,轉變新生對所讀專業初步認知,增強他們對專業的歸屬感。

(二)立足就業熱點,調整專業設置。

隨著新生專業選擇逐漸理性化,越來越多的學生立足自身興趣選擇專業,但是不可否認在諸多能夠影響專業選擇的因素中,就業熱度依然起到重要作用。就業因素直接影響高校專業之間的“冷熱”,由于各專業差異太大,按學生志愿分流會導致學科結構失衡,因此高校在設置專業方向和專業人數時,需要立足學科建設實際,在確保各專業協調共建的基礎上,實時調整各專業人數控制,適當參照學生選擇意向,為地區人才需要保駕護航。以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各專業熱點為例,財務管理專業和工商管理專業是目前新生認可度最高的兩個專業,分流選擇意愿超過70%,經過兩年通識教育后,通過成績優先選擇的方式,這兩專業的人數可以在現有的培養規模上進行增加,以滿足新生選擇的滿意度和地區人才需要。

(三)正視民漢新生認知區別。

由于塔里木大學地處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面向全國招生,生源結構復雜,少數民族新生比例超過30%,學生組成極大區別內地高校,這為大類培養方式的開展增加了難度。另外,由于民族地區雙語教育過渡的需要,民族新生入學統一進行預科教育,這有利于民族新生對大類培養方式的認識,但是同樣為大類培養方式的開展帶來困難。民漢新生對專業認知出現明顯不同,建議高校開學初加大對漢族學生,特別是內地新生的宣傳,提升整體認知度水平。

參考文獻:

[1]萬俊毅.大類培養學生專業分流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高等農業教育,2014(10):47-50.

[2]胡昱東.大類培養模式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指導策略[J].教育論壇,2014(10):1-4.

通信作者:喻曉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