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之道研究

2016-05-30 23:28夏海
孔學堂 2016年2期
關鍵詞:人道天道老子

摘要:老子之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是天道、治道和人道的有機統一體。天道探究宇宙萬物的本原和起源,涵蓋本體論、宇宙論、辯證法和認識論;治道探究政治統治術,理想要求是小國寡民、“不知有之”和圣人之治;人道探究人的德性問題,主要路徑是復歸嬰兒、向水學習和超越自我。研究老子之道,有利于紓解人的心靈無限性與肉體有限性的矛盾。

關鍵詞:老子之道 天道 治道 人道

作者夏海,國家稅務總局干部、法學博士(北京 100038)。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大哲學家》一書中將老子列為“原創性形而上學家”。為什么稱老子為形而上學家呢?這需要弄清楚哲學與形而上學兩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哲學一詞源于古希臘,意為“熱愛智慧、追求真理”,19世紀由日本學者翻譯進入中國;哲在漢字中有“善于思辨、學問精深”的含義,因而哲學一詞既符合古希臘的原意,又有中國文化基礎,從而被廣泛接受和運用。但是,中國哲學傳統與西方哲學傳統有著明顯差異,中國哲學側重于探究“人與人”的關系,以“有知探索未知”方式歸納提煉政治道理和倫理準則;西方哲學側重于探究“人與物”的關系,以“有知驗證未知”方式提煉升華為科學道理和自然法則。對于哲學的定義,古今中外一直存有爭議。英國哲學家羅素從哲學、科學與神學的相互關系中定義哲學,還是非常睿智的。他說:“一切確切的知識——我是這樣主張的——都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但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p>

盡管人們對于哲學的內涵與外延有著不同認識,卻普遍認為哲學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通規律;哲學研究的基本范圍還是由古希臘學者奠定的,主要是形而上學、知識論和倫理學。由此可見,哲學與形而上學的關系是主從關系,形而上學屬于哲學范疇,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形而上學,是指哲學中探究宇宙萬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內容。在西方,形而上學又形成了本體論、宇宙論和生命科學。本體論,研究宇宙萬物之上、一切現象之外的終極實在;宇宙論,研究宇宙的生成、變化和時空結構;生命科學,研究生命的起源、進化和本質及其與宇宙、終極實在的關系。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在先秦思想家中,是唯一一個比較自覺地探索研究宇宙萬物的本原和起源問題。老子提煉升華道這一概念,把道作為宇宙的根源和終極真理,建立起以道為最高范疇的哲學體系,較好地解釋了宇宙萬物的共同本質和基本規律。因此,雅斯貝爾斯把老子列為“原創性形而上學家”,是名之所歸、名實相符。就理論體系建構而言,任何一門學說都需有自己的預設,即“關于表達或話語的含意的一種不言自明的設定”。老子之道就是一個預設,作為道家哲學的邏輯前提、思想起點和論證中心,進而構筑起理論大廈,以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紛繁復雜的各種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子之道是天道、治道和人道的有機統一體。

一、天道 [見英文版第70頁,下同]

研究老子之道,必須先從哲學尤其是形而上學的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體悟和把握道的真諦。老子之道首先是天道,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于中國思想史的發展而言,老子之道具有里程碑意義。首先,老子之道否定了天命和神的存在。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從宗教開始,都有天命和鬼神的觀念。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就是統治者都是以天命神權來詮釋皇朝、皇權的合法性;思想家都把天命作為解釋一切社會、政治和歷史現象的重要依據。先秦時期雖然是天命鬼神逐步衰落的時期,但當時的思想家大都保留著天命鬼神的觀念,即使像孔子這樣比較理性的思想家,仍然強調要“畏天命”;仍然認為“祭神,如神在?!蔽ㄓ欣献訌氐讙仐壛颂烀砩裼^念,老子之道是“象帝之先”,老子之道是“道法自然”。同時,老子之道奠定了中國古代一元本體論哲學的理論基礎。先秦思想家在論及世界本原時,大都還是多元本體論者,他們認為世界的本質和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八卦”說、“五行”說以及“陰陽”說就是多元本體論的理論形式。唯有老子創造出以“道”為天地萬物本原和起源的本體論哲學,取代以往的多元本體論。此外,老子之道決定了中國古代兩種互相對立的哲學路線的發展方向。老子之后,一些哲學家把道解釋為無或無有,建構起精神本體論的哲學路線,宋明理學就是精神本體論的代表;另一些哲學家則把道解釋為精氣、元氣,建構起物質本體論的哲學路線,稷下道家的精氣說和黃老學者的元氣說就是物質本體論的代表。當然,老子之道的貢獻不僅在于思想發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耀眼的智慧結晶。

(一)老子之道是本體論 [71]

老子是中國以抽象思維方式探究回答世界本原問題的第一人。作為世界本原,老子之道超越了天地萬物的現象和表征,具有永恒性和普適性。所謂永恒性,是從時間維度思考的,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道都是對世界本原和起源的一種解釋;普適性則是從空間維度思考的,只要是人類能夠感覺感知的事物,大至宇宙深空,小至基本粒子,道都能夠給予說明和論證。老子之道不可能被感覺感知,只能通過理性直覺來把握。這是因為道無形無物,第十四章用了經驗世界的許多概念來描繪道,然后又否定這些概念的適當性。道的無形表現在“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钡赖臒o物表現在“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币馑际?,道的上面不顯得光亮,下面也不顯得陰暗。道綿綿不絕而不可名狀,一切的運動都會回到不見物體的狀態。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稱之謂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隨著它卻看不見它的后面。

這是因為道不可名狀,《老子》開篇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本體論的表述,思想非常深刻,意指那些可說可名的東西都不是永恒的,因而也不可能成為世界的本原。管子也說:“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泵S形而定,既然道為無形,那就不可名了。有趣的是,老子還是命名了自己理解的世界本原叫做道。老子似乎感到了自我矛盾,他在二十五章無奈地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是因為道并非絕對和靜止的虛無。老子之道是實存而不是實有,實存就是空無所有。第二十一章指出:“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币馑际?,道是恍恍惚惚的。那樣的惚惚恍恍,其中卻有跡象,那樣的恍恍惚惚,其中卻有實物;那樣的深遠暗昧,其中卻有物質;那樣的暗昧深遠,其中卻是可信驗的。有的學者根據這段話,將老子之道理解為似無實有、似有實無,這是不符合原意的。比較合理的解釋,老子之道應是似無非無、似有非有。

(二)老子之道是宇宙論 [72]

哲學不僅要探究世界的本原,而且要探究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發展變化作為宇宙論,老子之道是超越宇宙萬物的具體存在而又內在于萬物的形而上本體,具有無窮的創造力,蘊涵著無限的可能性,“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沖為盅,比喻道的空虛。意思是,道有著無窮無盡的空間,因而能夠無窮無盡地使用。宇宙萬物的蓬勃生長,都是道的創造力的具體表現。從萬物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過程中,可以體悟到道的勃勃生機和無窮活力。老子之道與宇宙萬物的關系,在時序上是先后關系。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會因宇宙萬物的生滅變化而有所影響,“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四章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蓖醢彩⒃疲骸啊笳?,有形之始也;‘帝者,生物之祖也。故《系辭》曰:‘見乃謂之象,‘帝出乎震。其道乃在天地之先?!痹诒举|上是母與子關系。道創生宇宙萬物類似于母親孕育生命。老子經常用母親來比喻道,既形象又傳神。第二十五章強調道如同母親,循環運行創生萬物,“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蓖蹂鲎⒃疲骸凹帕?,無形體也?!?/p>

第五十二章更是明確用母與子的關系比喻道與萬物的關系,“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币馑际?,天下萬物有其本始,這個本始是天下萬物之母。得到了母親,就知道孩子;知道了孩子又能守住母親,那就終身無憂了。在演化上是有與無的關系。道創生宇宙萬物是個運動變化過程,而有與無就是道的運動方式,就是道由形而上轉入形而下、無形質落向有形質的活動過程?!独献印烽_篇就說:“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币馑际?,無,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無與有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說是很幽深的。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奧妙的門徑。在老子看來,正是有與無的運動,從而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老子之道是辯證法 [72]

這是老子哲學最顯著的特點,也是老子給中外思想史留下最鮮明的印記。老子是辯證法大師,《老子》有著無比豐富而深刻的辯證法思想。老子之道根本的生命力在于“反者道之動”,道運動的根源在于對立面的存在,在于矛盾。老子認為,相反相成是道運動的基本內容。天地萬物都有它的對立面,由于有對立面,才能形成天地萬物。第二章首先指出,人類社會關于美丑、善惡的價值是在對立面統一中形成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边M而指出天地萬物也是相反相成的,“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崩献诱J為,物極必反是道運動的內在規定。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否定性因素,事物的發展總是由肯定向否定方向運行;當否定性成為主導性因素,事物也就走向了自己反面。這就好比月盈則缺、花盛則衰。

第五十八章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逼鏋樾?,妖為不善。意思是,禍啊,是福所依憑的東西;福啊,是禍所隱藏的地方。誰知道它們變化的究竟?是沒有個定準嗎?正又變為邪,吉又變為兇。老子認為,正像若反是道運動的重要標志。任何事物的本質與現象既可能是統一的,也可能是矛盾的,第二十二章從六個方面闡明事物正像若反的道理,提醒人們要從反面關系中觀看正面,這比只看到正面更有積極意義,“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钡谒氖逭绿嵝讶藗冎匾曄喾磳α⒚娴淖饔?,說明反面作用比正面作用更大,“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币馑际?,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欠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好像是歪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一樣,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口訥一樣。老子認為,循環運行是道運動的必然現象。任何事物運動都會復歸,回到原初狀態和原出發點。

《老子》充滿了返本思想,認為道與歷史的運行,都是依照循環的方式。第二十五章指出:“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蓖蹂鲎⒃疲骸笆?,行也?!睆堘纺晗壬J為:“大即道,是所以逝之理,由大而有逝,由逝而愈遠,宇宙乃是逝逝不已的無窮的歷程?!钡谑旅鞔_指出復歸返本是永恒規律,“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币馑际?,萬物紛紛蕓蕓,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靜,靜叫做回歸本原?;貧w本原是永恒的規律。認識永恒的規律,叫做明智;不認識永恒的規律,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

(四)老子之道是認識論 [74]

所謂認識論,是指研究人類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過程的哲學理論。老子沒有更多地探究人的認識問題;《老子》一書涉及認識論的篇章也不多,這并不表明老子哲學中沒有認識論因素。從老子談論常道與非常道、常名與非常名分析,老子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思維與存在的差異性,認為道是不能言說的,能夠言說的就不是常道。這實質是說明人的認識不可能與客體完全同一,人們不能完全認識道,只能不斷地趨近于道。在老子看來,道不能靠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去認識,而要靠理性直覺去體悟。老子認識論的最大特點是強調人的抽象思維和直覺思維,更加重視主體自我的心靈作用。由于重視心靈的體悟,老子特別強調理性直觀自省,第四十七章指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币馑际?,不出門外,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能夠了解自然的法則。越向外奔逐,對道的認識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卻能感知,不察看卻能明曉,無為而能成功。由于重視心靈的體悟,老子對學習知識和學道悟道作了區分,第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睘閷W指的是一般的求知活動,而知識要通過學習逐漸積累,才能不斷增加和豐富,所以是“日益”。為道指的是認識道、體悟道,這是一種反求諸己的精神修煉,與為學相反,要減少知識,拋棄成見,祛除心靈的遮蔽,以達到清靜無為的悟道之境。由于重視心靈的體悟,老子要求達到空明清靜的最佳心態,第十六章介紹了老子認識世界的方法,“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瘪T友蘭先生認為,老子所講的認識方法,主要是“觀”,“觀,要照事物的本來面貌,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響,所以說‘致虛極,守靜篤,這就是說,必須保持內心的安靜,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p>

二、治道 [74]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講解《老子》之前,作過一個意味深長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食糧;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比顺晕骞入s糧,那有不得病的道理,在社會生活中,藥店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當然,南懷瑾先生所說的“生病”,主要不是指人的身體生病,而是指人的心靈生??;主要不是指個體生病,而是指社會生病,指統治者治理國家出了問題,造成了社會動亂。因此,老子開的藥店是政治藥店;老子之道的本質是治道。所謂治道,就是政治,就是闡述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老子的政治思考既有天道的理論構想,又有治道的實踐模式?!独献印肥且槐镜湫偷恼螘?,從頭到尾講的都是統治術。無怪乎,品讀《老子》,就會感到有一種指點帝王、激揚文字的氣勢。

作為治道,老子之道具有強烈的批判性。老子經常站在老百姓和弱勢群體的立場,揭露社會制度的弊端,抨擊統治階級的腐朽。面對統治者的剝削和厚斂重稅,老子批判:“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币馑际?,人民所以饑餓,就是由于統治者吞吃稅賦太多,因此陷于饑餓。人民所以難治,就是由于統治者強作妄為,因此難以管治。人民所以輕死,就是由于統治者奉養奢厚,因此輕于犯死。只有清靜恬淡的人,勝于奉養奢厚的人。面對統治者的嚴刑峻法,第七十四章開篇就對濫刑殺人提出抗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語出反詰,振聾發聵。接著指出:“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王弼注云:“詭異亂群,謂之奇也?!弊詈笾赋觯骸俺S兴練⒄邭?,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彼練⒄?、大匠,意指天道,即警告統治者不要代替天道去殺人,不要越權殺人,這就如同代替木匠去砍木頭一樣。那些代替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面對統治者的不公和貧富差距,第七十七章將自然規律與社會運行規則進行對比說明,開篇就強調天道的公平,“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比缓蠹ち遗腥说赖牟还?,“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崩献优猩鐣F實最精彩的部分是強烈地反對戰爭,這在先秦思想家是不多見的。老子反對戰爭實質是尊重生命,防止濫殺民眾,充滿著人性光輝和人道主義溫情。第三十章開篇就指出統治者不能靠軍力和戰爭逞強天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币馑际?,用道輔助君主的人,不靠軍事逞強于天下。用兵這件事會遭到報應。接著指出戰爭的殘酷,“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边M而指出明智的統治者是如何用兵的,“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币馑际?,善用兵者達到目的就行,不敢用兵力來逞強。戰勝了不要自滿,戰勝了不要自夸,戰勝了不要驕傲,戰勝了也是出于不得已,戰勝了千萬不能逞強。

老子在批判春秋亂世和統治無道的過程中,建構起道家的政治學說,后人一般稱之為“君人南面之術”。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老子之治道主要說給統治者聽的,是對統治者提出要求,概言之就是統治術。但是,老子之治道是政治原理而不是具體的官僚技術;老子之治道的理論基礎是天道,天道是形而上的,闡述道與天地萬物的關系,形而下入政治共同體后,就是治道,重點是君王與百姓的關系。天道效法自然,治道效法天道,就是奉行無為之治,“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睙o為是對統治者的基本要求,是治道的根本原則。圍繞無為,老子提出了系統完整的政治構想。

(一)“小國寡民”,是老子之道對統治者治國圖景的理想要求 [76]

任何思想家都要設計理想的政治圖景和治理目的,這既為統治者提供奮斗目標,又為統治者注入行動動力。第八十章集中描述了老子的政治理想圖景,這就是“小國寡民”。在這樣的社會生活中,先進的器械以及交通工具,甚至連文字都可以棄而不用,更沒有戰爭和殺戮,“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笔膊?,意指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械。在這樣的社會生活中,自給自足,人民過著純樸自然的古代村社生活,“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在這樣的社會生活中,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如果說,小國寡民帶有桃花源的虛幻和小農經濟的濃厚色彩,那么,這四句話、十二字則是老子理想社會的價值所在,具有時空超越性。古今中外,只要是正常的統治者,都會追求“四句話、十二字”的政治圖景。

對于小國寡民社會,老子還強調絕圣棄智和絕仁棄義。我們知道,老子思維注重正言若反。一般人觀察分析事物,往往注意正面形象而忽視反面作用,而老子用心和關注更多的是事物的反面作用和負面影響。老子認為,智慧和仁義都有著反面作用,即“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痹谥腔鄯矫?,老子并不是指知識,而是指心智,指虛偽狡詐。老子既看到了智慧與大偽的區別,又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系。智慧的出現和不斷發展,一方面增加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隨之也出現了陰謀詭計和狡詐虛偽,這正是智慧的反面作用,是智慧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第六十五章明確反對以智治國,一開篇就贊頌古代優秀治國者,“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焙由瞎⒃疲骸懊?,知巧詐也”;愚為“使樸質不詐偽也”。接著猛烈抨擊以智治國的禍害,“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弊詈笾赋?,“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被鼮榉▌t。意思是,認識以智治國和不以智治國的差別,這就是治國的法則。常守住這個法則,就是玄德。玄德深啊遠啊,與萬物復歸于大道,然后就達到太平之治。

在仁義方面,老子不僅看到了大道之廢與仁義興起之間的聯系,提倡仁義往往是因為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的不仁不義行為,兩者總是相反相成、互相依存的,而且看到了仁義的負面作用。仁義既可用來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維持社會秩序,也可以成為野心家和陰謀家文飾自己、沽名釣譽的手段以及攻擊他人的武器。第三十八章明確指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币虼?,老子憧憬的小國寡民社會是“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币馑际?,拋棄聰明與智巧,民眾才能獲利百倍;拋棄仁與義的法則,民眾才能回歸孝慈;拋棄機巧與貨利的誘惑,盜賊才能消失。以上三種巧飾之物,不足以治理天下,因此要讓民心有所歸屬,這就是外表單純而內心淳樸,少有私心降低欲望。摒棄所謂的學問,就能無憂無慮。

(二)“不知有之”,是老子之道對統治者治國水平的理想要求 [77]

《老子》一書實質是帝王之學,主要是教導帝王治國安邦。按照自然無為原則,老子將統治者的治國水平分為四個等次,核心是要誠實、誠信地對待民眾百姓。第十七章指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币馑际?,最好的國君,百姓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國君,有百姓親近他贊揚他。再次一等的國君,百姓都畏懼他。最下等的國君,百姓敢于蔑視侮辱他。所以,缺乏誠信的統治者,也就得不到百姓的信任。王弼對太上注云:“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p>

林語堂先生對最下等的國君作出解釋:“最末一等的國君,以權術愚弄人民,以詭詐欺騙人民,法令不行,人民輕侮他。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這種國君本身誠信不足,人民當然不相信他?!睂τ凇疤?,不知有之”,有的版本作“下知有之”,意義大體相同,即指老百姓僅僅知道國君的存在。由此可知,在老子看來,統治者治國的最高境界是“不知有之”或“下知有之”。那么,統治者如何做到“不知有之”呢?這涉及君王與臣屬的關系。

君王治理天下一般是通過臣屬的行為間接實現的。君王要達到“不知有之”的目的,首先要效法天道的“不自生”,真正做到“無私”,即“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边@是君王駕馭臣屬的前提和贏得臣屬信任的基礎。關鍵是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恃。具體來說,君無為而臣有為,莊子在《天道篇》作了全面闡述,即上有為與下無為,不是君臣的正常關系,“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本薅家?,“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如果從君王與臣屬的關系理解,意思是,君王真是愚人的心胸啊,終日混混沌沌。臣屬都自我炫耀,君王卻糊里糊涂。臣屬都工于算計,君王獨茫然無知。心是那樣遼闊,就像大海無邊無緣;思緒像疾風勁吹,飄揚萬里沒有盡頭。臣屬都各有所用,君王獨顯得鄙劣無能。君王是這樣的與臣屬不同,君王尋求道的滋養。君要靜而臣要動,“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崩献诱J為,君王治理國家要做到虛靜,在處理事情時,自己不動聲色,讓臣屬紛紛議論;自己不直接動手,讓臣屬去動手處置。即使君王要有所作為,也要盡量減少動作,“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國家就像煎小魚,不能老是翻動,否則,小魚就煎爛了。法家吸取了老子這一思想,認為君王不動聲色,可以使群臣不知道君王喜好,從而更有利于駕馭臣屬。老子的政治學說容易被誤解為陰謀權術,這大概是重要原因,卻不符合老子治道無為的本意。

(三)“圣人之治”,是老子之道對統治者治國品格的理想要求 [79]

圣人是老子為世俗統治者樹立的執政和治國安邦榜樣,也是實現老子政治理想的組織保證。任何事都是人做的,沒有人什么事也做不成;沒有合適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好,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就政治而言,好的政治需要好的統治者。在老子看來,他的小國寡民圖景和無為而治原則,只有具備圣人品格的統治者才能擔當和組織實施。這是因為圣人能夠忍辱負重,“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鄙琊⑹枪糯弁跫漓氲耐辽窈凸壬?,后指稱國家。意思是,所以圣人說,能夠承受一國的恥辱,就可以成為國家的君王;能夠承受一國的災禍,就可以成為天下的君王。這正話聽起來好像是反話。這是因為圣人能夠守道不爭。世人都喜歡追逐事物的顯相和正面現象,喜歡求全求盈求多,這就容易引起紛爭。

第二十二章運用辯證思維,開篇就強調不爭的意義,“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鼻?、枉、洼、敝、少等概念都具有不爭的內涵。接著以圣人為例闡述不爭之道理,“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币馑际?,因此圣人守道,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揚,所以是非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聲名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勛;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領導眾人。最后指明不爭的效果,“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p>

這是因為圣人能夠尊重百姓,第四十九章闡明圣人之治,能夠摒棄主觀意志和欲望,不以自我成見作為判斷是非好惡的標準,寬容待人、和光同塵,以百姓意愿為意愿,“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蓖瑫r指出圣人之治是渾厚真樸,“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币馑际?,圣人治理天下,顯得安祥和合,讓天下人的心歸于渾樸。百姓都運用自己的聰明,耳目各有所關注,圣人卻孩童般地看待他們。這是因為圣人能夠無為而無不為,第五十七章指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統治者減少強制性的作為,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權利和能力,達到治理好老百姓的目的,“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苯y治者的無為、好靜、無事、無欲,歸根結底是無為,無為而治的目的是有作為,即讓老百姓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樸。這是多么美好的治理圖景以及統治者與老百姓的良好關系。

三、人道 [80]

希臘德爾斐神廟的門楣上刻著一句名言,叫做“認識你自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將這一名言作為哲學的基本原則,與青年尤蘇戴莫斯就道德與非道德話題進行了機智的談話。尤蘇戴莫斯把欺騙、虛偽、奴役、偷竊等列入非道德范疇,蘇格拉底則用相反的事例加以誘導,作戰時,潛入敵方軍營,偷竊其作戰地圖,是非道德行為嗎?為防絕望中的朋友自殺,把他藏在枕頭下的刀偷走,難道不應該嗎?生病時兒子不肯吃藥,父親欺騙他,把藥當作飯給他吃,很快就治好了病,這種行為是非道德的嗎?

蘇格拉底認為,趨善避惡是人的本性,關鍵取決于他的知識。每個人在他有知識的事情上是善的,沒有知識的事情上則是惡的。道德也是如此,即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當尤蘇戴莫斯接受這些看法時,蘇格拉底進而指出,對于人而言,什么樣的知識最為重要呢?這就是“認識你自己”。在蘇格拉底看來,善是萬物的內在原因和目的,具體到人身上則表現為德性,是指人的本性?!罢J識你自己”,就是認識德性,認識人的本性。偉大智者的心靈總是相通的。作為“軸心時代”同等重要的思想家,老子與蘇格拉底遠隔千山萬水,卻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提出了同樣的哲學命題,這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趣的是,老子和蘇格拉底雖然用了道和善兩個不同概念論述世界的本原,但對于道和善在人身上的具體表現,卻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德這一概念。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不同,一向不為知識而求知識,而是為人生而求做人,道德色彩比較濃厚,倫理思想比較豐富。先秦思想家們雖然都以拯救亂世、匡正時弊為宗旨,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仍在于人生。他們都在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等終極問題,都在著力建立與其基本理論相符合的理想人格理論。馮友蘭先生正確地指出:“由于哲學探究的主題是內圣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p>

先秦思想家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但其哲學底蘊和思想內涵卻有著很大差異??鬃淤F仁,“仁者愛人”,依據于仁建立了君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主要是一個倫理范疇,寄托著孔子太多的人生理想,核心是智、仁、勇的統一,目的是品德和功業,即不僅要品德高尚,而且要建功立業,不僅要自己的道德高尚,而且要推己及人、惠及百姓?!墩撜Z》中記載了一段孔子與其弟子子路的對話,較好反映了孔子關于君子品格的思想?!白勇穯柧?。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墨家貴賢,倡導“兼相愛,交相利”,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賢人的理想人格。先秦時期,賢人是輔佐君主統一天下的有才能和有德行的人。墨家最推崇賢人,認為賢人是政治的根本,“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狈屹F法,力主法治,其理想人格是尊主卑臣;“信賞必罰,以輔禮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崩献淤F柔,主張無為,建構起圣人的理想人格。圍繞圣人,提出了柔、愚、嗇、樸、慈、儉、靜、弱等人格規范,形成了理想人格的思想體系。

老子的理想人格,迥異于孔子、墨家、法家的理想人格,最大的差異是理論基礎不同。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疇是道,道與其說是一個倫理范疇,倒不如說是一個哲學范疇。老子依據于道建構的理想人格,具有本體論意義,因而思想更深刻,邏輯更徹底。其他先秦思想家的理想人格只有倫理學意義。研究先秦思想家的理論人格,不能不涉及道德范疇,先秦思想家一般是在倫理學意義上使用道德范疇的,而且道與德是合并使用的。在老子哲學中,道與德是分開使用的,道更多地表達本體論的內容,德更多地表達價值論的內容?!独献印芬粫譃樯舷缕?,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為“道經”,主要闡述道的本旨;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為“德經”,主要說明道的作用,全書渾然一體,貫穿著尊道貴德的思想。所謂德,王弼注云:“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钡琅c德的關系是道為體、德為用,德是道與天地萬物的聯系和轉化機制,道通過德落實于天地萬物,內化到每一個個體的事物中,成為每一個個體事物的本質和特性?!暗郎?,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币馑际?,道化生萬物,德蓄養萬物,物賦予形體,勢促使完成。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珍視德的。沒有給道和德加封,道和德的尊貴在于自然。對于人生而言,德既是道的實現,也是道的主體化。道實際上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一種潛能或潛在性存在,德則是主體實現的原則,是一個價值范疇,由修德而復道,這說明道也是一個價值本體。

老子之道形而下到人生層面,其所顯現的特性而為人類所體驗所效法者都是屬于德的活動范圍,這就是人道。人道思考的是人與自身的關系,研究人的德性問題。老子之人道既是道德哲學,又是德性之學。在人道那里,德雖然源自于道,但不再是本體論范疇,而是一個主體的實現原則,變成了人生修養或修身的問題。修身的本質是處理人與道的關系。修身的水平不同,導致了人與道的不同關系。有的人修身好,與道就接近,甚至能夠合一,有的人修身不夠,則與道不合一,甚至遠離。老子把他們區分上德與下德、有德與無德之人?!独献印废缕_篇就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崩献铀^的上德,是無為之德,不自知有德,不自居有德,卻成就德的最高境界;下德是有為之德,以德自居,孜孜以求,最后終歸于無德。老子推崇的是上德,上德之人就是圣人,就是有道之士,就是具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如何通過修身,達到上德境界,老子之人道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復歸嬰兒,保持精神上的純真,這是老子之人道的內修本領 [83]

嬰兒是生命的象征,無知無欲、自然天真、純潔樸實,但是,嬰兒有著無限發展的潛力和可能。老子從嬰兒身上看到了人生心靈修養的本質和途徑,運用嬰兒的比喻,具體闡述了主體內在的道德和性情修養。老子認為,上德之人必然如嬰兒般的純潔天真,“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在老子看來,嬰兒的心靈與肉體是統一的,具有旺盛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不僅表現在人生都是從嬰兒開始的,逐步走向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更表現在嬰兒尚處在本能狀態,沒有是非心,沒有苦樂感,無所畏懼,十分強壯,“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币馑际?,蜂蝎毒蛇不會螫他,鷙鳥猛獸不會搏擊他。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緊緊的。還不知男女之事,男性性征卻很有力量,這是精氣充足的緣故。整日號哭,喉嚨卻不會沙啞,這是元氣淳和的緣故。當然,嬰兒強壯不是身體的強壯,而是精神的強壯。嬰兒在天真無邪中充滿著生機和活力,整個身體都處在積極的正面狀態。在老子看來,人生離開嬰兒之后,心靈與肉體逐步分化,就難以在精神上保持嬰兒狀態和心靈上保持本真品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逐步遠離嬰兒狀態,不可避免地產生欲望和知性。有了欲望,必然出現各種技巧,以滿足欲望;有了知性,必然發生對象認識,以求獲得知識。人的欲望和知性過份膨脹,就會失掉人的本真,導致人的異化,即人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不為人所駕馭,反過來奴役和支配人的身心和言行。

老子認為,保持本真就是明白道理,貪圖欲望就會加速衰老和死亡,“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币馑际?,認識元氣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認識常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有災殃,心機主使和氣就是逞強。過份的強壯就趨于衰老,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很快就會死亡。在老子看來,人的一生如要保持心靈與肉體的統一,實現人與道的合一,就要不斷地修身,具體路徑是復歸于嬰兒。修身不是為學而是為道,為學是增進知識,主要通過求知活動逐漸積累和不斷增多。老子并不反對知識,而是反對功利性的求知活動。為道是提升道德品質,主要通過內省,減少心計、拋棄成見。為學屬于知識論,為道屬于修身范疇,兩者有著不同功能,不能互相代替。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睆蜌w于嬰兒,并不是人的肉體回歸到嬰兒時期。時間的單向性決定了人離開嬰兒之后,只能走向老年和死亡,不可能回到生機勃勃的嬰兒狀態。肉體不能回歸,心靈卻能回歸,精神卻能永遠保持嬰兒般的純樸和本真。老子正是從心靈和精神角度,闡述人生復歸于嬰兒的道理,“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薄皬蜌w”都是一個意思,指人的德性復歸,如嬰兒般地純真,摒棄一切雜念,遵從道的運行和規律。

(二)向水學習,堅守行為上的柔弱,這是老子之人道的處世方法 [84]

如果說復歸嬰兒是人生修養對內的心靈指導,那么,向水學習則是人生修養對外的行為指導。人的對內修養是主體內在的道德與性情修養,對外修養則是應對社會和人際關系的方法總和,二者圓融自洽地形成了老子之人道的全部實踐內容?!秴问洗呵铩吩疲骸袄像踬F柔”,這在一種程度上較為正確地反映老子思想的特性。老子是從形而上的角度認識柔弱的,柔弱是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反一起促成了道的運動,“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崩献诱J為,天地萬物中最能體現柔弱品格的就是水,世上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比欢?,老子感嘆:“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币馑际?,天下都知道水的好處和柔弱的作用,卻沒有人能實行。老子之人道希望人們向水學習,以柔弱的態度和方法為人處世。

在老子看來,水的柔弱表現在不爭。我們知道,無論動物還是植物,一切生命形式都離不開水,但是,水流向低處,安居低洼,不爭高于天下,不爭寵于自然。老子對水這一看似簡單而平常的自然現象,作出了全新的人文解釋,這是一種與世無爭的高貴品質,不僅反映了精神上的謙卑,而且體現了為人處世的低調態度。老子不禁贊嘆,水就是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焙由瞎⒃疲骸吧仙浦?,如水之性”;王弼注云:“道無水有,故曰‘幾也?!崩献诱J為,不爭就是水滋養萬物而不居功自傲,不占有和主宰它們,這是最高的道德,“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p>

在老子看來,水的柔弱表現在處下。處下實際上也是不爭的一種表現,更是謙卑精神的具體展示。謙卑處下的本質是包容寬容,胸懷博大,能夠隨物賦形。水沒有固定的形狀,也不刻意塑造某種形狀,而是自然給予什么形狀,水就成為什么形狀。謙卑處下能夠隨遇而安,水遇到高山,就繞道而行;遇到低洼,就安居積蓄,不計較、不逞強,不自傲、不邀寵。更重要的是,無論在高處還是在低洼,水都不擇細流,不計清濁,不避污泥臟水,有容乃大、無私奉獻。老子贊美水的謙卑處下,“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p>

在老子看來,水的柔弱還表現在以柔克剛。水看似柔弱卻有著異乎尋常的力量。水滴石穿,既可以潤物無聲、滋潤心靈,又可以毀滅利劍、穿透頑石。老子從中會意到了一種人文力量,那就是頑強的韌性和堅定的意志;辯證地看到了柔弱與剛強的關系,那就是柔弱勝剛強?!疤煜轮寥?,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币馑际?,天下最柔弱的水,縱橫出入于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知道無為是有益的。不過,老子緊接著就感嘆:“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边@說明人生向水學習,修身養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圣人標準,超越自我完善人生,這是老子之人道的理想目標 [85]

無論內修心靈,還是外修立身,都需要有一個目標指引,這不僅可以明確修身的努力方向,而且可以為修身提供前進的動力。老子之人道設定的修身目標就是圣人,圣人是老子理想人格的具體化形象。有趣的是,老子作為“周守藏室之史”,應該熟悉先秦及以前的歷史和歷史人物,而翻遍《老子》全書,卻沒有提到一個歷史上的人物,更沒有拿任何一個歷史人物來比附圣人。好在《老子》一書多處議論圣人,使得圣人形象呼之欲出,臻于完美。在老子看來,圣人是與道合一的人。圣人是道的完美化身,不僅在本體論上得到道的全部內容,而且通過致虛靜的內省方法,在認識論的意義上也把握了蘊含在他們自身中的道的全部內容。

老子之人道,某種意義上可說是圣人之道。這是因為普通人常常為貪欲所誘惑,失去了道的本性,唯有圣人,才能尊天道、法自然和明人事?!独献印芬粫洺⑻熘琅c圣人之道對應起來加以闡述,譬如,第八十一章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庇秩?,第七十三章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第六十六章則說:圣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再如,第七十三章說:天之道“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第二章則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老子看來,圣人在政治上是自然無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币馑际?,有所作為就會失敗,有所把持就會失去。所以圣人無所作為就不會有失敗,無所把持就不會失去。人們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慎重對待事情的終結,就像對待開始一樣,就不會有失敗之事。所以圣人以不欲為欲,不看重難得的奇物;以不學為學,拋棄眾人的過失而復歸于根本,輔助萬物自然成長而不敢作為。在老子看來,圣人在立身上是無知無欲。老子認為,貪婪、驕奢淫逸、縱情聲色犬馬,必然導致人的心靈與肉體的矛盾,使得精神發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鳖鲍C指打獵;難得之貨為稀世珍品。圣人守住內心的平靜,不貪圖物質享樂和感官享受,“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蓖蹂鲎⒃疲骸盀楦拐咭晕镳B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為目也?!痹诶献涌磥?,圣人在處世上是樂于助人,“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币馑际?,圣人不私自積藏財貨,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盡量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人是心靈與肉體共存的統一體,肉體的有限性與心靈的無限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人們對肉體必將消失所引發心靈上的焦慮和恐懼,是人類必須解決的重大精神問題。從根本上說,解決人的心靈與肉體的矛盾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宗教,天堂是宗教解決人的心靈與肉體矛盾的一種方法。天堂這一概念源自于人類的想象,既是人類對歷史發端的一種迷蒙的記憶,又是對遙遠盼望的一個許諾。人類想象出來的天堂可以激發人的興趣,撫慰那些在憂愁和痛苦重壓下的心靈,滿足人們超越今生的渴望。另一個途徑是哲學,主要靠智慧和理性思辨來解決人的心靈與肉體的矛盾。哲學通過對世界本原的追問和人生終極目標的探尋,試圖為解決人的心靈與肉體的矛盾提供答案。面對春秋亂世和人們心靈的困惑,老子提供了道的概念和藥方。這個道從“自然”出發,在天地萬物與人類社會之間架設了“無為”的橋梁,希望人們不要失掉自我,消弭爭斗,回歸嬰兒狀態,從容平靜地生活。從這個意義分析,宗教和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就是我們的人生。不管我們個人離人生的終點還有多遠,只要一想到有天堂在等著我們,有終極目標在激勵我們,我們就會感到極大的安慰,就會使自己的心靈永遠安寧平靜。與宗教的遙遠虛幻相比,哲學解決人的心靈與肉體的矛盾更具理性和實踐性,這就是研究哲學和老子之道的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張發賢 責任校對:陳 真)

猜你喜歡
人道天道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論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義思想與人道情懷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師道觀的二重性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人道神藥車前子
人道之光蔣兆和
天道體系 專業成就卓越
權健天道體系戰略委員
權健天道體系精英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