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

2016-06-17 14:42肖美長李治國
2016年15期
關鍵詞:生產管理改進措施

肖美長+李治國

摘要:機械生產制造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如果能夠對生產管理對其改進,不僅能夠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而且還能夠為國民經濟的增長繼續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經濟與科技發展,機械生產制造業取得了可喜可賀的高速發展。但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生產管理方面的問題,制約企業的發展,必須想方設法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生產管理能力。

關鍵詞:機械生產制造;生產管理;改進措施

前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支柱型產業,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不可小覷的重要作用。機械制造企業適應新時期的市場現狀,開展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加快了技術革新。產品數量與質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國外的一些企業涌入到我國市場當中,涌入了先進生產技術與管理模式,對我國的機械生產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在相比之下,我國的相關企業存在著明顯的后勁不足,生產管理水平低,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優勢,生產管理落后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問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機械制造企業生產與發展環境的變化

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機械制造企業生產與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狀態,經濟等因素制約著企業的生產與發展,隨著這些因素的不斷變化而變化。以產品角度來看,科學技術與生產效率的提高,縮短了產品生命周期,品種越來越豐富,交貨期大大縮短,成本結構也發生了一定變化,這些都是現代社會中機械制造企業的生產發展環境的特點[1]?;谏a的需求,科學技術的發展,機械設備在不斷改進,自動化的特點越趨明顯,降低了勞動成本,增加了間接勞動的成本原料比重。企業在這種環境下是否能夠正確把握市場發展的風向標,立足于市場需求,開發新產品,是企業生產經營是否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所在。

二、機械制造企業在生產管理中面臨的新問題

近些年來市場環境受到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越來越明顯,這也促使企業生產管理理念在不斷發生變化,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對生產管理來說加大了管理難度。

(一)生產范疇擴大加大了管理難度

傳統意義上的生產管理只是針對內部管理而言,是對內部生產制造的管理,如今生產系統的延伸擴大了管理范圍。企業將生產場所不僅當做是產品制造改進的場所,還當做是生產系統的空間延伸?,F代企業不僅看重的是生產產品的質量,產品能夠大量銷售出去,而且還注重售后服務,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緊密聯系。企業所需要考慮的項目就會相應增加,對生產管理所需要做的工作增加,這就增加了生產管理的難度。

(二)組織機構不斷動態化

企業生產的產品最終是要面向市場,面向廣大消費者,而市場的發展變化是對消費者需求的反饋,二者決定了企業生產與發展環境的變化。為適應市場的需求,生產管理組織機構發生著變化,越發靈活,才能適應市場的千變萬化,柔性多變動態與虛擬的組織結構在其中得以出現。動態組織結構體現在不同部門都是開發項目組的成員,待新產品成功開發之后各自解散,這樣的組織具有靈活性,適應性較強,各部門之間的工作人員共同合作,使開發周期大為縮短。虛擬組織主要依靠的是外力,整合和發揮外部資源優勢,并非是實體資源與功能,但企業能夠獲取到各個環節的具體功能。這種組織結構更具靈活性,企業能夠針對市場情況快速做出反應,能夠與用戶進行有效溝通,滿足用戶需求,通過快速的信息傳遞,協調了各部門之間的工作職責與各自權利義務。在生產管理中當新的組織結構出現時,對一些問題沒有處理好,則會使不均衡的生產流程能力配備問題出現,使得工序出現瓶頸問題,對于市場的反應能力緩慢。

(三)產品設計日漸智能化

新時期以來,產品研發越來越受到計算機技術的影響,計算機越來越成為新產品研發的重要技術支持,使產品開發的時間大為降低,整個生產過程的周期也就隨之大為縮短,實現了設計與加工的協調性,使設計與生產同步。產品設計的能力得以提高,容易出現設計與實際脫離,生產條件與生產技術不相適應,產品也就會達不到質量要求,在市場中沒有銷路,客戶急需的產品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生產出來,因此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對生產計劃做出合理的安排,產品產量與進度保持一致,通過對生產作業計劃的控制增強對整個生產過程的控制能力[2]。

三、機械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改機措施

當今時代形勢不斷變化,技術更新換代,機械制造企業面對新形勢不能坐立不動,對生產管理理念加以更新,結合生產方式的先進性,創造符合實際生產現狀的生產管理模式。

(一)對各個組成系統關系加以明確

準備、操作、過程控制是生產管理系統的三大部分。各生產管理系統之間是相互協調服從的關系,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才能促進生產過程的流暢,以此系統能夠做出快速的反應,降低生產管理的難度。

(二)對產品結構加以調整

產品結構受到市場與用戶的需求,市場與用戶的需求決定了要求對產品結構進行優化,從而使產品品種越來越豐富,質量越來越高,越來越滿足于消費者的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大批量的生產方式并不是說不可取,歸根結底產品要符合市場的需求,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大批量生產將會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受損。品種多、小批量與個性化的生產方式更符合市場的需求,日常的生產管理中重點放在這三點的管理上。

(三)轉變生產組織形式

轉變生產組織形式主要是指將生產組織形式由以“產品中心”為主向以“零件中心”為主方向過渡?!傲慵行摹笔菍⒁粤慵鳛閱挝桓鞣N信息流之間進行流動傳遞,各種信息流擁有統一的單位,不致于因為單位孔徑不同出現割裂脫節的現象,信息傳遞過程中沒有障礙,信息流在同一個控制中心接受控制[3]。

(四)實行制度化的生產管理

生產管理是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容易忽視的薄弱環節,對生產管理問題的處理不當,導致生產現場秩序混亂,生產效率降低,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濟效益。過去的生產管理并不是標準制度化,標準制度化的生產管理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方式。在實際的生產管理中各項工作的執行遵循規章制度與標準。

(五)引進生產管理模式并加以創新

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之所以先進是因為能夠順應市場的發展,以市場為導向,對人力資源、機械設備等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要素進行協調。企業在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生產管理模式進行吸收有創新。對于生產方式為單件,各方面條件比較優越,這樣的企業可以引進ERP與MRPII生產管理模式。對機械制造企業來說,準時生產模式更適合于加工裝配型機械設備的生產,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實行ERP模式。無論是哪種生產管理模式,企業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適應,精益生產管理模式杜絕一切浪費行為,根據我國生產環境來看目前還不能實現,ERP生產管理模式雖然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庫存,但需要計算機系統作為支持,投入資金量大。企業需要對各種生產管理模式綜合,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出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

結論:通過以上的論述可知,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展開了論述。第一部分論述了機械制造企業生產與發展環境的變化,生產與發展環境的變化促使生產管理發生變化,第二、三部分針對在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對策。有效的生產管理能夠提高生產效率,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總而言之,在具體的生產管理中需要注意結合市場與用戶的需求,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蔡沖,熊夢珂,李臻. 深入探究企業生產管理中的機械制造生產管理[J]. 經營管理者,2014,18:90.

[2]宋文勝. 機械制造企業生產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優化[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4,08:15.

[3]蔡旭青,劉大柱. 分析機械制造企業精益化生產管理[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24:131-132.

猜你喜歡
生產管理改進措施
冷鏈物流基礎上的生鮮電商發展研究
公路工程監理存在的問題和一些改進措施
主變冷卻器全停跳閘事故分析及改進措施
壓片機加料器充填葉輪的改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