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GO參與震后災區社會資本重建的路徑研究

2016-06-17 15:10余京津
2016年15期
關鍵詞:社區建設社會資本

余京津

摘要:在震后災區的重建過程中,很多社區都面臨著搬遷、重組和再建,而新建社區普遍存在社區缺乏凝聚力、認同感等問題。NGO組織在參與災后社區建設過程中,通過重構社區社會網絡、推動社區社會參與、強化社區信任關系,走出一條社會資本重建的新路徑,對其他類型的社區建設具有創新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NGO;社會資本;社區建設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我國接連發生幾起重大地震災情,對社會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在各級政府著力恢復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秩序、重建震后家園的同時,新社區的發展、融合問題開始引起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地震后的災區重建,尤其是在重災區,幾乎都是完全新建的社區。這些社區里的居民生活發生了程度不同的變化,舊的鄰里網絡被破壞,新的鄰里關系尚未建立起來,社區中社會資本的缺乏成為當前災后社區重建中的主要問題之一。

新建的社區中社會資本缺乏,其表現為居民難以從社區得到社會支持,居民對社區缺乏認同和歸屬感,從而導致社區缺乏凝聚力。從汶川地震災后重建開始,越來越多的NGO組織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社區重建過程中,其中一些組織就著重于新社區社會網絡的構建和社會資本的培育,探尋社區社會資本重建路徑,給仍在持續的震后災區重建以很大的啟發。

二、社區建設中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從最早由布迪厄引入社會學到現在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使得“社會資本”的內涵得到極大的豐富。多數的學者傾向于在微觀層面研究社會資本,他們通常把社會資本和個人行動聯系在一起,把它定義為自身社會網絡中嵌入的社會性資源或者個人對社會關系的投資,個人都可以利用社會資本獲得回報實現個體行動。而普特南等人則跳出“社會資本”是與個人緊密聯系的常規層面,把社會資本看做社會組織的一種特征,并且包含了規范、信任、網絡等要素,著重研究社會資本與社會集體行動的關系。

回歸到當下中國的社區建設研究中來,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待社區建設中的社會資本。首先,社會資本是社區建設的一種工具和手段。社區治理的發展暗含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豐富的社會資本,以此來實現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合作(姜振華,2005)。一旦這個前提缺失,社區治理就會出現“失靈困境”現象,培育社會資本成為走出困境的關鍵(史斌、吳欣欣,2009)。其次是社會資本如何在社區建設過程中得到積累。積累社會資本可以從制度建設、促進居民利益社區化、發展非政府組織、理順社區內各類主體權利與義務關系等四個方面著手。同時,重建信任關系、社會協調共識性規范、居民的社會網絡也是解決社會資本缺失的路徑選擇(趙廷彥,2008)。第三,社會資本與社區建設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社區建設的關鍵產物是社會資本,而社會資本培育的重要場所就是社區(孫立平,2001)。于是就有了社區社會資本概念的提出,它既是社會資本在社區這一區域概念上的體現,也是社會資本在社區這一集體概念上的理解,它是指社區成員通過營建本社區的社會參與網絡,取得相互之間社區信任,并建立起相互認可的互惠規范,最終取得社區集體行動的一種集體能力。

三、NGO參與災后社區資本重建的實踐

2008年汶川地震救助中NGO第一次以集體形象登上舞臺,期間NGO和志愿者數量之多、作用之廣,展示了其強大的行動能力,在此后多次突發災害中,更凸顯了NGO在政府災害救助中合作與補充的重要作用。在眾多參與到災后重建的NGO中,上海熱愛家園便是其中一支著眼于災后社區重建的NGO組織。他們開展了“美麗新家園”項目,旨在實現受災地區都江堰市龍池社區的社區共建,此項目從2008年開始一直運行到現在,筆者曾多次前往項目所在地,并接觸到很多項目工作人員和當地居民,見證了一個重創后的社區一步步走向新生,也經歷了NGO組織參與災后社區資本重建的有益實踐。

(一)嚴重缺乏社區社會資本的新建龍池社區

龍池社區是一個通過隨機選房建立起來的嶄新社區,原來社區在空間和人員構成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應的社區社會資本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也遭到很大破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破裂的社會參與網絡。地震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網絡,先前的村民組織基本無法發揮作用,相識的鄰里好友也因為居住地的分離而減少。作為農民而言,一旦這種地緣關系喪失,將使得他們原本不多的社會資本迅速流失。住進新房的社區居民,鄰里之間互不了解也很少往來,社會網絡的重建基本處于擱淺的狀態。居民普遍對新的社區缺乏歸屬感,不愿主動參與到社區的公共事務中去。加之隨著災后重建步伐的推進,時間逐漸在抹平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大家不再像地震之初一段時間內非常需要通過傾訴的方式排解心理上的震撼和恐慌,獲得心靈上的慰藉,而這種傾訴通常通過參加社區活動的形式開展。社區里的個人逐漸轉而專注于自家的各種事務。破裂的社區參與網絡,導致社區集體行動缺乏動力和相互支持的最典型例子是,2008年龍池人表示無力繼續舉辦已在龍池延續四百多年的傳統盛會—天官節。雖然原因包括多方面,但究其根本,還是承載天官節這一個傳統節日的舊有社會網絡的破壞造成。

遭遇危機的社區信任。社區的信任危機一般都是與相關信息的不透明、不對稱有關。震后初期,災區一下涌入大量的物品資金,這些來自政府、民間組織、個人的大量資源,使得遭受不同程度損失的社區居民不可避免的劃分成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利益群體就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在居民與政府之間、社區居民之間,因為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矛盾逐漸顯現。加之新建社區運轉過程中很多制度和規則的不完善,這些矛盾在無法按照正常程序解決的情況下,就容易造成謠言和誤會的產生,從而消解社區原有的信任感,導致社區居民和政府彼此間的信任出現危機。同時,這個信任危機還出現在幫助龍池重建的NGO與社區居民之間,NGO組織進入社區幫助重建的動機和目的也會遭到質疑。

失效的社區規范。在新社區的重建過程中,社區制度規范明顯處于缺失且無效的狀態。舊的社區規范因為空間、對象的變化無法產生作用。而新的社區規范尚未建立或雖已建立但還未產生約束力,制度規范處于“失效”狀態。以龍池社區為例,社區管理制度、社區志愿者管理制度等具體制度規范不健全甚至完全缺乏。制度和規范的失效,就會導致社區普遍性的價值規范相應缺失,這也是社區信任遭遇的危機的主要原因。

(二)災后社區社會資本重建的龍池實踐

在龍池社區重建的過程中,政府更多承擔的是硬件方面的恢復,如居民住房、醫療教育、路政等基礎設施,對社區非物質方面的重建顧及較少,這也為NGO的參與提供了施展空間。以上海熱愛家園開展的“美麗新家園”社區共建項目為例,該項目期望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通過整合各項資源,重構社區關系網絡,強化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信任感,在共建共管中培育充足的社區社會資本,實現龍池社區的健康發展。

1、 整合資源,重構社區社會網絡

重構社區社會網絡,首先是拓展公共活動空間,加強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溝通。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功能是為集體活動提供場地,增加居民互動機會,增強居民對本社區性的認同,形成心理上對該社區的歸屬感,從而有助于社區關系網絡建構,起到培育社區社會資本的重要作用。對于龍池社區的村民來說,傳統的社會支持網絡已經受到沖擊,而新社區獨門獨戶的規劃與設計,也讓居民之前彼此串門的交往形式。因此新家園項目通過發揮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交流作用來改善這一問題,拓展了包括社區文化站、龍池“游客之家”在內的多個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為了使這些新拓展的公共活動空間獲得居民的普遍認同和接受,項目成員在這些地方開展各類為居民喜聞樂見的集體活動,如在“游客之家”空地上協助組織壩壩舞,各個傳統節日上的龍燈隊腰鼓隊表演,舉辦居民才藝大賽”等;將龍池文化站免費提供的空房間改造成圖書室和公共娛樂場所。這樣一來就讓居民之間可以在這些社區公共活動空間彼此交流,既對這種公共空間形式產生認同,也能強化地域上和精神上的歸屬感,使得新建社區的鄰里關系網絡在其中得到重構。

同時整合多方資源,構建更廣泛的社會支持網絡。首先是爭取政府層面的物資和政策支持。在社區重建過程中,NGO與政府部門的角色是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關系,政府部門是政策的制定者和物資分配者,這是其最大優勢,但也注定其在重建中更著重于宏觀層面上的恢復,對社區居民微觀或者非物質層面需求則容易忽視;而NGO組織則可以形成有益的補充,雖然可能力量單薄物資有限,但其可以深入到社區居民內部了解其真正需求并予以關照。第二是與其他外部資源提供者保持密切的聯系與合作,這樣可以豐富龍池居民獲取的資源形式和資源數量。資源形式的多樣化有利于社區綜合建設和發展,生活其中的居民能力也可以獲得平衡性的提高。

2、共建共管,推動社區社會參與

社區建設的關鍵是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讓他們充分且自愿的參與到自身社區建設中,這樣才能在不斷的互動中形成緊密的社區關系網絡,基于所有成員共同利益的社區集體行為才會更容易產生。而且要推動社區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態深入參與到社區建設的過程當中,不應僅僅停留在參加活動的表面上,這樣才能為社區社會參與打下穩固的基礎。

災后重建的主力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當地社區居民自身,外部介入只能起到在災后重建的初期起到暫時的協助作用,在其完全撤離后,社區要成為為自我管理、自我運轉、自我發展的成熟社區。正因如此,NGO組織在龍池開展的社區共建活動不止“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始終貫徹和強調整個過程中當地居民的共同參與、共同管理和共同建設,充分調動本地居民自身的責任感和能動性,積極培養當地管理人員和志愿者,提高村民各種實用技能水平,豐富社區社會資本存量,確保項目結束后龍池社區依然能實現自我發展。具體實踐中有如下方面:一是聘請龍池社區成員兼職參與項目:項目組成員從進入龍池甫一開始,便在尋找當地有潛力參與項目過程的本地居民,后面組織開展的首期電腦培訓和獼猴桃種植培訓中,的確也尋找到了合適的本地項目兼職職員,她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務,其自身的社區參與意識和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二是通過村民大會公開選舉成立以龍池居民為核心的項目執行委員會。組建項目執行委員會的目的在于克服外來資源輸入和本地社區接收的地域、觀念差異,本著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的理念,激發本地社區成員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熱情和積極性,并培養和提高其能力。

3、多方協作,強化社區信任關系

一方面,強化社區居民之間的信任。地震以前的龍池社區,自然村之間、行政村之間其實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熟人社會,有很多村民互不相識。因此,在新建的社區里這種“陌生人”的感覺依然存在,再加上救災物資分配過程中曾經引發的利益糾紛,導致社區居民之間的信任感普遍缺乏。通過上述社區社會網絡的重建和社區社會參與的推動,社區居民在廣泛而逐漸深入的交流中,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彼此間的信任感也在提升。

另一方面,加強社區居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新家園項目注重協調政府和群眾的良好關系,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利用各種具體活動的開展,搭建居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梁,既促進了居民對政府的理解,也讓政府對村民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組建項目執行委員會、天官節籌委會等重要本地組織時,充分吸納政府代表、基層干部、普通村民,使得不同群體在面對社區共同問題、謀劃社區共同利益中,加深彼此的信任

四、社區社會資本重建的“龍池路徑”

(一)NGO在社區重建中需要承擔多重角色

NGO介入社區建設,其目的性應該更直接、角色應該更多樣。在社區社會資本重建的全過程中,既包括了社區關系網絡的恢復、社區共同行動的促成也包括了社區信任加強、社區規范的制定等,而這些環節都是大部分NGO組織參與社區重建的重點所在。NGO組織在實現這些元素的過程中,其角色可以是各類資源的直接提供者,也可以是溝通本地社區與外界資源提供方的紐帶。NGO的介入不止為社區帶來豐富的資源和活動,還致力于社區自身的能力提升。NGO從一開始就要融入本地社區,并以發展社區自我能力為首要任務,協助社區建立自我發展的能力和網絡,促進社區社會資本的培育和積累。

(二)利用社區集體行動增強社區認同感

恢復因震災而中斷的龍池天官節就是在NGO的推動下,一次極大增強了社區認同感的集體行動。天官節是舊龍池社區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上百年的舉辦歷史,但因為地震破壞、百廢待興的特殊原因,天官節的正常舉辦不僅存在物資籌措上的困難,更面臨新建社區成員之間彼此認同、彼此信任、彼此合作的挑戰。但可以預見的是,它的舉辦將有利于之前龍池社區集體記憶的喚醒,從而在情感層面提升社區成員的社區歸屬感。NGO作為各利益群體之間的協調者和整合者,通過積極推動天官節籌委會的組建,達成社區內部的共同規范和合作條件,從而促成了此次集體行動。此后每年的天官節活動都順利舉辦,這個承載著社區集體情感的集體行動,讓新社區居住的老居民重新找回了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發展本地社區社會團體提高社區服務意識

新家園項目充分發揮本地社區團體在發展提供社區自主服務、豐富社區活動形式、搞活社區參與氛圍等方面的作用,協助本地居民成立自己的社區團體,如少年志愿者服務隊、龍燈隊、腰鼓隊等,利用社團的力量推動社區居民自發地參與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社區事務和活動中。這些社會團體在開展各類豐富活動的同時給龍池社區帶來了活力,為龍池社區良好社區服務環境和和諧社區參與氛圍的創造提供了有利條件。(作者單位: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基金項目:本項目得到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青年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Q2014—016)

參考文獻:

[1]趙孟營,王思斌 ,走向善治與重建社會資本——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目標模式的理論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1(4);

[2]姜振華.社會資本視角下的社區治理.《河南社會科學》[J],2005(7)

[3]史斌、吳欣欣.社會資本在社區治理中的功能分析———以社區治理“失靈困境”現象為視角[J].《科學決策》,2009年(7)

[4]趙廷彥.重建社區社會資本的路徑選擇[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5]孫立平.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育[J].《學?!?,2001(4);

猜你喜歡
社區建設社會資本
陜西新型農村社區生態機制構建研究
淺析城市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